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91-02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学生走在了时代前沿,成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但由于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国外文化良莠难辨,面对不断加剧的社会竞争,大学生在认识社会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未找到有效措施,未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阻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从根本上分析大学生心理需求,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又被称为基本需要层次理论,它将人类的需要分为五种,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类在个体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有一种内在力量控制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这种内在力量就是动机。而动机的产生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导致的,这些需要按照个体人格发展的程度不同对需求的差异进行了先后顺序和高低层次的排序,这就构成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处于需要层次的最底部,是人类对于生活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类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不可避免的最强烈的维持生存的行为动力,包括对空气、水、食物、睡眠、分泌、生理平衡和性的需要。在这些需要中,除了性以外如果有其中任意一项不能够被满足,人类将无法正常地运转生理机能,甚至威胁生命。马斯洛认为,只有在满足这些基本需要,能够维持生存之后,人类才会对其他因素产生新的需要。
安全需要与生理需要相比要高一级,已从生理方面上升到了思想层次。安全需要来自于稳定生活的欲望。对于每一个社会人来说,都会存在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以及防御实力的欲望。人类在生理需要满足之后转而想要得到有保障的生活,因此产生了对于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工作安全、家庭安全等因素的需要。
社交需要又被称作归属与爱的需求,这比安全需要的产生原因更为复杂,与一个人的民族、生活地区、生活习惯、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宗教信仰以及个人性格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要求得到关心和照顾,在家庭、团队、同事、朋友中得到理解的爱护,是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需要,有着无法度量、难以察觉的性质。
尊重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尊重别人和被别人尊重三部分,也可以称之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望。这是人们追求稳定的社会地位,希望个人能力和成就能够得到别人认可的需要。从外部来讲,尊重包括受信赖、高度评价、有社会地位;从内部来讲,是指能独立自主、有实力、能胜任等。这些尊重要求会使人充满热情和信心,对生活十分享受,体现自身的价值。
自我实现的需要位于需要层次的最顶端,也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群,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着较一般人较好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需要在合适的工作中展示这些才华,发挥自身的潜力,让自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物,从而感到快乐。
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然而在不同环境、不同时期中,人的需要是有差异的,并不能一概而论。只有在了解了人在每一特定时期或环境里的具体需要,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和管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所要面临的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多。大学生作为刚刚成年的特殊群体,心理尚不成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诸多客观因素很容易对大学生心理造成影响。同时,由于大学生自我判断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在面对心理问题时难以疏导、消除障碍,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沉淀,容易形成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强大的阻力。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平均水平较低,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适应性障碍。适应性障碍主要存在于大一新生和毕业实习的大四学生中。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化会产生诸多不适应。例如,新环境的不适应、教育模式的不适应、生活习惯的不适应等。多数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更愿意选择异地求学,这来源于大学生对于认识新鲜世界和摆脱父母约束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但在面对崭新的校园、陌生的面孔、生疏的地区风俗等不同因素时,茫然失措的慌乱由心而生。对于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磨合后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而部分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却无法合理支配大学相对宽松的时间,不知道如何处理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在大学里目标不明确,从而挂科、留级,浑浑噩噩而无所收获。
对于正在参加实习工作的大四学生来说,强大的竞争和就业压力让刚刚准备走出校园的他们有些望而却步了。校园生活单纯而轻松,但社会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职场。因此,很多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选择了逃避,将目光放在了考研究生,继续学业上。而那些准备好迎接挑战的学生在工作实习时,被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社会环境的不适应卷入了职场大浪中不能自拔。恐惧、无措、疲惫、不自信等心理问题无处不在。
2.人际交往障碍。大学时代是集体生活的模式,同学之间有了更深层次的接触和了解,这就体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城市,生活背景、文化习惯、个人性格等因素的差异都将影响同学之间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大学生思维纯粹,对于人际关系有着美好的憧憬。然而思想隔阂造成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落差。由此导致的错误归因给人际关系带来了更加消极的影响,使得大学生产生了自卑、胆怯、孤僻、自暴自弃、忌妒猜疑和悲观厌世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甚至未来发展。 3.学习障碍。大学的教学模式与中学时代的教学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在大学里,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学习时间和教学内容都相对轻松许多,但这种没有强制性的制度却造成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更大的学业压力。对所选专业不感兴趣、不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以及院校扩招造成的竞争压力增大等原因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一旦这些压力和障碍不能得到合理排解或通过不正常的举动宣泄出来,对学生自身、学校甚至社会造成的不良后果都是无法估计的。
三、从需求层次理论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只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才能从中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解析。
1.生理需要障碍。受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部分大学生来自偏远的贫困地区,家中经济状况不能满足其在大学生活中的生活正常开销。学费无法按时缴纳、生活费用无处可出等不能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带来的巨大生活压力给尚不成熟的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从而无法保证学业的正常进行。同时,在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和热情洋溢的大学同学时,明显的心理落差令贫困大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阻碍了健康人格的形成。
2.安全需要障碍。在大学生刚刚入学和即将步入社会这两个阶段,都存在着影响大学生安全需求得到满足的现实。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对未知社会的不确定、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都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恐惧,以致缺乏安全感。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独立自主、完成从稚嫩青年到一个完全的社会人之间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迷茫和无措是必经的心理过程,也是对自身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大部分大学生能够通过自我调控,平稳地度过这段没有安全感的特殊时期而得到成长。但也有部分大学生无法摆脱这种心理障碍,尤其是在屡遭挫折之后更是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影响到了日后的工作和学习。
3.社交需要障碍。复杂的人际关系将某些大学生的神经调动得十分紧张。由于大学生课余时间增多,同学之间在课堂之外相处的时间也在很大程度上比中学时代有所增加。但人际交却不是每个人都擅长的。人们都希望能够在大学生活中找的真挚的友谊和纯真的爱情,但在所谓的缘分背后,与人的交流和相处方式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乐观热情、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较容易获得社交方面的心理需求,内向孤僻的学生不善言谈总是在人群中被孤立,更加缺少社交需要的满足。这样的恶性循环对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后果,与世隔绝、闭门造车永远不会成为一个社会人成功的案例。
4.尊重需要障碍。大学生仍处于学生时代,对于未来生活有梦想,虽然距离梦想实现可能还很遥远,仍渴望拥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希望受到别人的信任和高度评价。因此,有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开始竞争,加入学生会,参加社团,活跃在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这就是为梦想努力,满足尊重需要的表现。但这些优秀的学生干部毕竟是少数,剩余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目标不明确,感到学习和生活的状态十分颓废却又对改进无从下手。他们隐没在人群中仰望那些优秀同学所散发出来的光芒,但由于缺乏自信让他们从来都不敢去尝试。日益增长的自卑情绪助长了悲观厌世的心理,成了不健康因素。
5.自我实现需要障碍。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也应是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群体,这就使得大学生对于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能够从事称心如意的工作,完美地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让自己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但在现实社会里,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才市场需求体制的改革使得大学生面对着强大的就业和工作压力。调查表明,在毕业后从事与本专业性质相关工作的大学生只是少数,在职场中能够从事自己感兴趣和擅长工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这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自我实现梦想的破灭,由此而产生的无奈及悲观情绪不利于大学生对于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高校应如何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并不成熟,还有很大的可塑空间,这就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契机。高校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个校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对高校应如何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本文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增加经济补助和就业扶持。对于部分贫困大学生而言,最大的要求莫过于能够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完成学业。这就要求学校能够完善“奖贷助补勤”的助学体制,给不同困难程度的学生提供切实的经济保障,确保其学业的顺利完成。在资助过程中,重视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励志辅导,疏导不良心理,培养自信乐观、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与此同时,学校应以学生个人特点为前提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拓展校外企业合作,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2.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应开设符合大学生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课程,针对心理健康知识和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教学,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应在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更加愿意将自己的问题拿出来进行比对,从而得到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3.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活动。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学校还可以经常举办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活动。利用活动的灵活性和良好的气氛使心理健康知识更加深入人心,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正视自身心理上存在的一些障碍,更好地起到舒解的作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lixue/206874.html上一篇:萌文化流行的心理原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