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新闻 > 新媒体时代新闻学子自我效能感提升路径探析

新媒体时代新闻学子自我效能感提升路径探析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新闻


  【摘要】随着媒介融合态势的加剧,新闻学教育受到诸多挑战。学业的迷茫和就业的焦虑,触发新闻学子群体的习得性无助感。同时,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新型的教育价值观也在发生断裂,致使新闻学子普遍存在自我效能感低下的状况。通过创新实践教学,给学生布置“微作业”,以一种非常微小的积极行为,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完成“微作业”的过程中,养成“微习惯”,以消减习得性无助,提升新闻学子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升业务素养。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习得性无助;新闻学子;实践教学;“微习惯”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发展的日新月异,传媒生态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媒介融合的态势加剧,给新闻学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一方面,熟练运用多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的人才需求很大;另一方面,新闻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普遍存在。


  与此同时,从“葛优躺”“咸鱼”“废柴”的流行到“佛系青年”的热议,“丧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幅蔓延。在新闻学子的现实生活中,他们显在表现出充满自嘲和颓废。学业的迷茫和就业的焦虑,触发新闻学子群体的无力感、孤独感、不确定感,他们自我效能感普遍偏低,丧失学习的自主性,失去目标,悲观失望。


  新闻学专业实践性强,需要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主动锻炼业务技能。而新闻学子自我效能感偏低,会阻碍他们投身专业实践。因此,如何增强他们的自信、引导他们归因,成为当务之急。笔者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从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的“微习惯”入手,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


  一、“丧”态呈现:新闻学子倍感迷茫无助


  讲台上的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的学生却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更有甚者干脆放弃“挣扎”,趴在桌上呼呼大睡。这种情景在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学科的课堂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上课时,清醒没有发呆的多,发呆没有睡觉的多,睡觉没有玩手机的多;下课时,自修没有吃零食的多,吃零食的没有看连续剧的多,看连续剧的没有玩游戏的多。如此这般,就业时的失败怎能不比成功多?”[1]前段时间《人民日报》和共青团中央分别在微信公众号刊发《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直戳当下大学生的痛处,新闻学子亦未能“幸免”。


  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他们听信“新闻无学论”,认为新闻只有“术”,没有“学”,只是一项业务工作,没有多少理论要学;而在业务技能的训练中,他们懒于动手,认为“学院派”式的锻炼,与实际的传媒工作“脱节”;在参与媒体实习的过程中,他们存在畏难情绪,茫然无措,倍感无助。“什么都不想干”“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这种颓废绝望的情绪是新闻学子群体自我效能感低下的真实流露。


  二、成因剖析:内外因双重合力所致


  (一)外部因素


  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曾在他的《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提到,个人的命运其实都是社会大背景下的产物。[2]当个体的颓废逐渐衍变为大学生群体的普遍颓废时,它所处的社会背景就不容忽视。


  一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急剧的社会变迁和结构分化,使社会转型期的矛盾释放出来,人们精神生活的断裂样态越发显现。作为社会中思想最为活跃、情感最为敏感的群体,大学生群体的迷茫无助,折射出社会变革中青年群体的普遍生存状况,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社会焦虑、被剥夺感等深层问题。


  二是新闻从业人员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职业满意度等不容乐观。“新闻民工”一词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记者被打”“编辑猝死”等事件屡屡引爆舆论热点。工种的特殊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长期处于高压力、满负荷的状态,精神紧张、生活无规律,社会保障及福利待遇水平偏低,与“无冕之王”“社会良心”等社会期待形成断裂。这种窘迫状态蔓延到大学校园,加重了新闻学子的职业焦虑。


  三是传统媒体订阅量、收视率断崖式下降,广告大幅分流,从业人员一度饱和;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不论是技术性人才还是运营管理人才,都存在很大缺口,然而很多新闻学子却无法胜任,这种尴尬状态也加重了新闻学子的就业焦虑。


  四是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新型的教育价值观发生断裂。受现行高校教育体制的限制和人才机制的影响,在当前的新闻学师资队伍中,国内专业教师的学历越来越高,而相关的媒体工作经历越来越少,实践能力普遍偏弱。在教学中,国内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充分的实操机会,动手能力不足;高校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滞后,不能与媒介的发展同步,导致新闻学子面对新媒体平台的工作时感到无所适从;教学方式只注重知识传输而缺乏素质培养,论文式作业也让学生对作业内容和形式疲于应付。


  (二)内部因素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條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新闻学子自我效能感低下的主要原因与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直接相关。


  一是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未完成社会化。面对学业竞争、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社会适应等众多考验时,难免产生困惑和迷茫,从而产生焦虑。


  二是在标准缺乏或模糊的状态下,个体倾向通过比较进行自我觉知,建构意义,“参照值”不同,得出的结论会有偏差,自我评价就有舛误。大学生群体中不乏成绩优异、能力出众、才华横溢者,当个体感知他人的表现优于自己时,容易引发敌意、嫉妒等消极的情绪反应,降低自我评价,导致自尊心受损。


  三是在投身媒体实践时,新闻学子的习作与专业记者编辑的作品实力悬殊,当意识到自己能力的欠缺和知识的匮乏时,新闻学子担心外界给予负面评价,为此倍感苦恼、自卑。诸多挫折、失败体验,易使新闻学子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以致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从而效能感低下。


  三、提升路径:培养“微习惯”以消减习得性无助感


  自我效能感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率先提出,它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便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3]相反,当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时,便会产生低下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低下的显在状态就是“习得性无助”。它是指个体在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产生无能为力、听天由命的心态。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人曾对这种心理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研究表明,挫折是习得性无助感涌现的直接原因,个体经历的挫折越多,体味的成功越少,就越容易感到习得性无助[4]。因此,要消减“习得性无助”,就得切断“根源”,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建立自信,提升自我效能感。


  (一)布置“微作业”,锻炼学生新闻业务技能


  在如何增强大学生自信、引导其积极归因等方面,笔者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通过布置“微作业”,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的“微习惯”,来提升专业技能,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瞭望者”训练营是笔者于2018年主持的安徽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笔者给参训学生布置了“微作业”,如每天读一条新闻稿、每天记一件小事、每天拍一张照片、每天拍一条视频等。通过不懈的堅持,许多学生在完成“微作业”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微习惯”,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利用校内媒体,如学院官网、记者站、影视制作工作室、微信公众号等发布平台,锻炼自己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业务技能;利用暑期深入基层一线岗位,采写新闻稿、制作广播电视节目。在实践活动中,他们的“微习惯”让新闻业务理论与新闻实务融会贯通。


  在参训学生取得了一定实效的基础上,笔者发现,培养“微习惯”的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可以扩展至《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等新闻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中。


  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四种“微作业”:


  一是每天读一篇新闻稿。关注媒体报道,引导新闻学子比较不同媒体报道的异同,从价值取向、角度选择、细节挖掘、素材取舍等方面对各家报道作出分析、点评、借鉴,在比较中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二是每天记一件小事。即要求新闻学子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为切入点进行记录,运用专业视角,随时随地注意发现,仔细观察,如实描写,坚持记录,培养学生捕捉新闻热点、训练新闻敏感,督促学生养成积累和思考的习惯。


  三是每天拍一张照片。要求新闻学子用镜头记录生活点滴,定格难忘的瞬间。这个“微作业”的初衷,是“强迫”学生把蒙尘的相机拿出来。而一旦拿起相机,通常不可能只按一次快门。既然是“作业”,就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使得学生不能再将相机束之高阁,置于床头、案前,时刻提醒自己锻炼新闻摄影水平。


  四是每天拍一条视频。这是基于当前传媒对全能型新闻人才渴求的考虑。随着制播合一、传媒一体化态势的发展,原先需要多人协同完成的工作,变成新闻人自己就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鼓励新闻学子利用现在摄录机便捷的优势,针对校内外、省内外乃至国内外发生的事件,开展模拟采访活动。


  “微作业”内容涉及新闻线索的寻找,新闻采访写作的训练,拍摄、制作等新闻传播全过程。经过一年的训练,参加“瞭望者”训练营的学员业务技能有了显著提升,新闻作品被光明网、中青网、新浪网、搜狐网、安徽电视台、《新安晚报》、安徽教育网等多家媒体刊登或转载。


  “微作业”与其他课程作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微小”,微小到不可能失败,新闻学子能轻松跨越精神阻力和身体障碍,开启行动,而每天的成功会帮助他们克服懒惰、自卑、胆怯、犹豫等消极情绪,提升自我效能感。而每天完成“微作业”,乃至形成专业学习中的“微习惯”,实则是通过练习在强化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非常微小的积极行为,“微习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入人的意识中,悄然地、持续不断地拓宽学生的心理舒适区界限,最终从量变实现质变,并在此过程中强化了意志力,增强了正能量。


  (二)建立反馈机制,激励与约束配套跟进


  尽管微小到大学生根本找不到正当的理由逃避它们,“微作业”的完成还需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配套跟进,双管齐下,从而督促新闻学子养成“微习惯”,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


  一是约束机制重在“他律”。教师要引导学生除了自律外,还要成立学习互助小组进行“他律”,通过在班级群或App打卡等方式,互相督促“微作业”计划的执行情况;教师可定期抽查学生的“微作业”完成情况。


  二是跟进反馈的方法,更多的是运用激励机制。即通过课堂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微作业”给予及时评价。比如课堂上模拟报社、杂志社、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站等各种媒体工作场景,或者模拟新闻事件发生现场[5],让学生们在体验记者、编辑工作的过程中,检验他们的作业成效;在点评学生寻找的新闻线索、记录的事件、拍摄的视频时,鼓励学生广开思路,创新理念,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欲;引导观点碰撞,引发创新火花,拓展思考深度,使学生进一步修正、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保护他们继续探索发现、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好习惯的培养是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回顾与延展加以强化。坚持一个阶段后,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成就,比如不知不觉中收集了厚厚一沓新闻素材、记录了大量的生活点滴等,会让大学生们对接下来的任务更有信心,期待更多的回报。待学生完成“微作业”的行为从被动变为主动,业务技能有了明显提升后,可将学生的优秀作业,比如有报道价值的新闻线索、有新闻价值的文字或图片记录、有传播价值的视频节目等,推荐给新闻媒体,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四是利用寒暑假,增强对学生实习实训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立不同的小组,设定相关主题,在社会上调研,采写民生社会新闻,策划活动,经营微信公众平台,制作电子刊物等,或去电视台参与电视节目的策划、采编、制作、播报等,直接参与媒体一线工作,锻炼学生树立刻苦求知的精神,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


  四、结语


  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应着重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开辟课堂之外的训练平台,从而与课堂新闻理论知识相互研究,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媒体业务技能,具备整合传播的思维能力,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新闻工作者作出尝试。布置“微作业”,培养学生的“微习惯”,形成跨学科视角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以期为提高新闻学教学质量寻找一条新路。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wen/20808.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