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新闻 > 推荐优秀的新闻语言论文范例赏析(共3篇)

推荐优秀的新闻语言论文范例赏析(共3篇)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新闻


 

 第1篇:从跨体式新闻语言看新闻报道语言风格的形成


  一、引言


  跨体式新闻语言,是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修辞效果,在报道语体的特定表现形式中,临时嵌入其他语体标记而形成的一种新闻言语现象。所谓“语体标记”〔1〕,是指一种具有特定语体色彩的实体形式,是构成特定语体的物质基础,如承担着向受众传播新信息、进行信息沟通、组织和引导受众等社会功能的报道语体,其语体标记主要有语义明确的词语,句法结构简单的短句、陈述句、主动句和肯定句,独特新颖的标题,凝练真实的导语,倒金字塔式的篇章结构等。任何语体都有语体标记,它们对特定语体的语用特征以及风格基调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报道语体的语体标记整合出的是简洁明快、准确真实、具体形象、通俗易懂的风格基调。


  根据新闻报道的表达形式与其他语体标记之间的组合情况,跨体式新闻语言可以分为由报道语体和政论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由报道语体和科学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由报道语体和事务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由报道语体和文艺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由报道语体和谈话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由报道语体和非语言符号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六种类型。如果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把考察的重点放在“体式”(包括语言的地域变体、语言的谱系分类、传媒语言的结构体系等)上,那么“跨体式新闻语言”的外延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并分化出由普通话和方言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由普通话和其他民族语言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由不同的大众传播媒介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等三种类型来。〔2〕


  然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跨体式新闻语言,在其不同语体标记交叉渗透的形式特征的背后,反映的却是新闻报道独特的观察视角、丰富多彩的报道内容等,即新闻报道某种修辞效果的需要。就此而言,跨体式新闻语言不但与特定社会的时代精神、文化心理,以及新闻传媒的传播理念、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等语境因素密切相关,而且还因其特殊的修辞效果所呈现出的一定的风格色彩进而影响到了新闻报道语言风格的形成。


  二、跨体式新闻语言与新闻报道的表现风格


  新闻报道的表现风格是从新闻报道综合运用各种语言材料和非语言材料所产生的修辞效果方面来说的,是一种因新闻报道语言修辞效果的不同而形成的语言风貌和格调。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往往可以利用跨体式新闻语言的修辞效果所营造出的特殊气氛来形成一定的风格色彩。这是一种不同语体色彩的语言材料和非语言材料在相互影响、彼此渗透的作用过程中,由于受到特定新闻报道内容的引导和制约,最终整合而成的风格色彩。尽管它既不能赋予特定新闻报道以某种统一的气氛格调,更不可能改变报道语体的风格基调,但它对特定新闻报道表现风格的形成是具有一定作用的。


  一般说来,跨体式新闻语言的风格色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形象生动


  由报道语体和文艺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常常会因为文艺语体标记的作用而呈现出形象生动的风格色彩。例如:


  (1)“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沉寂了上千年的浙江慈溪上林湖越窑青瓷如今重放光彩。在日前举行的杭州西湖博览会上,首批出炉的50多件青瓷引起轰动,展出一结束即被抢购一空。(《慈溪上林湖越窑青瓷出炉》,《光明日报》,2001-12-3)


  例(1)直接采用两个诗句作为新闻报道的开头,以形象生动的夸张、比拟辞格渲染出“重放光彩”的“慈溪上林湖越窑青瓷”,给人以一种特殊的艺术享受。


  具有形象生动风格色彩的跨体式新闻语言如果和概括性的词语、简洁的句式、消极修辞、倒金字塔式或正叙式的篇章结构等风格手段相结合,即可生成新闻报道简洁明快的表现风格;如果与描绘性较强的词语、生动的句式、积极修辞、悬念式或综合式的篇章结构等风格手段融合在一起,则突出报道语体具体形象的风格基调。


  2.庄重严肃


  由报道语体和政论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由报道语体和科学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由报道语体和事务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要么表现出庄重刚健的风格色彩,要么体现出客观严谨的风格色彩。有时,由报道语体和非语言符号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也会表现出这种风格色彩。例如:


  (2)今春,人们对沙尘暴的危害有了进一步的切身感受,值此之际,有识之士指出:发菜和羊绒都不是生活必需品,而用巨大的甚至是无法挽回的生态环境损失来换取二者带来的区区经济利益,实在不值得!沙尘暴再次告诉人们:植树种草是建设性的,应抓紧进行,同时必须首先制止人为的破坏!因为破坏容易建设难。而且,许多被破坏的东西是今后无论花多少钱也弥补不了的!(《不吃发菜,少穿羊绒,行不行》,《经济日报》,2000-4-28)


  (3)每到节假日,各行各业都有大量的劳动者要加班,加班理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领取加班费。但条形码对节假日加班能否领取加班费进行民意调查后,大部分的观众却说,他们领不到加班费。……我国《劳动法》规定,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用人单位应支付不低于工资200%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应支付不低于工资300%的报酬。……尽管国家有相关法规,各单位在执行时却不尽相同。(《节日加班费难领》,云南电视台《都市条形码》,2006-5-10)


  例(2)把政论语体常用的科学术语和政治术语、表达强烈思想情感的感叹句和祈使句、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对照辞格等置于新闻报道最后一段,具有明显的“宣传鼓动性”。例(3)为了加深受众的维权意识,在新闻报道中引入了一段《劳动法》的具体条例。这是一段典型的事务语体话语,对客观事物的说明朴实、平直、准确。


  具有庄重严肃风格色彩的跨体式新闻语言如果和响度较大的语音手段、语义清晰明确的词语句式、气势较强的修辞方式组合在一起,便可能形成具有评论性质的新闻报道;如果和风格色彩客观、明晰、准确的语言材料和非语言材料组合在一起,便可能形成具有科普性质的新闻报道。可以说,这种风格色彩的跨体式新闻语言有助于新闻报道形成准确真实、具体形象的报道语体风格基调。


  3.朴实亲切


  朴实亲切的风格色彩,常见于由报道语体和谈话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有时,由普通话和方言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也会形成这种风格色彩。例如:


  (4)干部咋考核请你提意见(《春城晚报》,2009-2-24)


  例(4)把口语色彩浓郁的方言词“咋”置于新闻报道的标题中,给读者一种仿佛在与同事、朋友、邻居聊天的感觉,显得格外地朴实、亲切,具有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


  朴实亲切的跨体式新闻语言倘若同平实的词语、简洁的句式等物质材料相融合,就会形成新闻报道朴实的表现风格;倘若和言明意显的词语、结构简单的句式、明白易懂的修辞方式相结合,便能形成新闻报道明快的表现风格。这些表现风格与报道语体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的风格基调是相协调的。


  4.轻松诙谐


  由普通话和方言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由报道语体和谈话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除产生朴实亲切的风格色彩外,还可能因为与报道语体风格基调的不协调而形成轻松俏皮、讥嘲揶揄的风格色彩。例如:


  (5)巨型瓜对阵咪渣瓜(《春城晚报》,2007-10-17)


  例(5)中的“咪渣”[mi44?A44]是昆明方言词,意思是“一丁点儿”。它所具有的通俗、活泼、新鲜的地域化口语特征与新闻报道的普通话语境极不相容,从而形成了轻松、俏皮、有趣的风格色彩。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有53.3%的昆明市民认可这种表达形式的新闻报道,28.7%的昆明市民则不认可,还有17.8%的昆明市民持无所谓态度。


  具有轻松诙谐风格色彩的跨体式新闻语言,一方面可以和描绘性较强的词语、结构繁杂的句式、语辞繁富的修辞格等融合在一起,共同作为繁丰表现风格的新闻报道的物质材料;另一方面,则可以和口语化的词语、反语、仿拟、双关、拆词等修辞格搭配使用,形成新闻报道幽默的表现风格。


  5.新颖时尚


  由普通话和其他民族语言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由不同的大众传播媒介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是在世界多元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为形成与世界进行对话的国际化和大众化的传播格局,同时也是为更好地适应受众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认知新闻报道的需求而出现的言语现象。因此,它们更多地是表现出一种新颖时尚的风格色彩。例如:


  (6)五一期间,云南联通C网针对CDMA手机推出的新产品“如意通大众卡”,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单向收费——在昆明地区范围内接听电话全部免费。(《CDMA昆明单向收费》,《昆明日报》,2006-5-10)


  例(6)中的字母词CDMA是“码分多址”的英文缩写(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这是在数字技术的分支扩频通信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而成熟的无线通信技术。采用该技术的移动电话网和手机就叫做“C网”和“CDMA手机”。使用这些字母词,既避免了中文翻译的繁冗,又体现出一种全新的时代气息,可谓“言简意赅”。


  具有新颖时尚风格色彩的跨体式新闻语言一旦和新闻报道的其他表达手段组合在一起,便能在凸现报道语体准确真实、具体形象、通俗易懂的风格基调的同时,还能反映出新闻报道鲜明的时代性以及对受众阅读注意力的有效冲击。


  二、跨体式新闻语言与新闻报道的时代风格


  时代风格是指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语言风格。尽管报道语体有其相对稳定的风格基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且涵盖特定历史时期独特社会风貌的新闻报道难免会在表现形式上发生多多少少的变化。这种变化所呈现出来的格调和气氛就是新闻语言的时代风格。


  作为一种风格手段,跨体式新闻语言在新闻报道时代风格的形成过程中具有特定的作用。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以《光明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为例,随机抽查了3459篇新闻报道(其中:《光明日报》1413篇,《云南日报》538篇,《春城晚报》1508篇),并统计出它们在1980-2000年使用常见跨体式新闻语言(包括由报道语体和政论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由报道语体和科学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由报道语体和事务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由报道语体和文艺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由报道语体和谈话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等五种类型)的平均值,从而分析新闻报道在特定时间段内使用不同类型跨体式新闻语言的情况。统计结果及数据分析如下。〔3〕


  图1报道语体与同一层次语体的交叉渗透图2报道语体与不同层次语体的交叉渗透图320世纪80年代的新闻报道语言图420世纪90年代的新闻报道语言1.20世纪80-90年代新闻报道的语体风格基调稳定


  图3图4显示:20世纪80年代使用不同类型跨体式新闻语言的新闻报道为20.38%,未使用跨体式新闻语言的新闻报道为79.62%;而20世纪90年代则分别为14.66%和85.34%。这说明:新闻报道语言风格的历时发展,只是在报道语体语用要求范畴内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而并非彻底更新;跨体式新闻语言作为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的一种反映,能够在丰富和生动报道语体风格基调的基础上,推动新闻报道演绎出各具特色的下位格调来。也正是因为如此,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新闻报道尽管在使用不同类型跨体式新闻语言的具体情况上各不相同,但其总体变化的比例情况却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我们认为,20世纪80-90年代新闻报道的语用特征及其风格基调具有明显的时代延续性。


  从图1图2中,我们看到:由报道语体和科学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由报道语体和事务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由报道语体和谈话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在20世纪80-90年代新闻报道中的所占比例及发展变化相对比较稳定。这表明:科学技术、行政事务、日常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作为新闻媒体传统的宣传领域,可以巧妙利用这些跨体式新闻语言及其庄重严肃、朴实亲切的风格色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报道语体简洁明快、准确真实、通俗易懂的风格基调。


  当然,由报道语体和科学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由报道语体和事务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其本身在20世纪80-90年代的表现形式也是有所发展和变化的。例如:20世纪90年代由报道语体和科学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的句子长度要比80年代的短,科学术语的通俗易懂性也要比80年代的更强;20世纪90年代由报道语体和事务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的语义表达要比80年代的更为准确等。但是,这些变化不会根本性地改变不同类型跨体式新闻语言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风格色彩,它们不过是跨体式新闻语言的风格色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一种局部性变化。


  2.20世纪80年代新闻报道的语言风格较为灵活


  图1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的新闻报道中,由报道语体和文艺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由报道语体和事务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由报道语体和科学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属于所占比例较高者;其中,尤其以由报道语体和文艺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的使用最为突出。由报道语体和政论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虽然所占比例不高,但与90年代相比,语用频率的表现还是比较突出的。


  这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跨体式新闻语言,与80年代新闻报道善于吸收新词语、常选用含有多项修饰和限制成分的长句以及语气平稳的陈述句、修辞格的灵活运用等语用特点相结合,便导致该时段内新闻报道的语言风格显得比较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结合图3图4所反映的情况,不难看出,由于80年代新闻报道使用不同类型跨体式新闻语言的总的比例要比90年代高5.72%,这就使80年代新闻报道的语言风格显得要略微灵活一些,报道语体的语用特征及风格基调不如90年代显著。


  3.20世纪90年代新闻报道的语言风格比较严谨


  图2显示: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闻报道中,由报道语体和文艺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所占比例较前期有所下降,而由报道语体和科学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由报道语体和事务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的所占比例有明显提高,且二者在特定时间段内的所占比例虽然高低各不相同,但总体发展趋势却是基本一致的。由报道语体和谈话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的所占比例虽然上升不够显著,但较高比例的延续时间显然要比80年代更长。


  跨体式新闻语言的这些使用特点,与90年代新闻报道惯用的物质材料,如语义准确、通俗易懂的词语,层次分明的短句,疑问句的适当使用等,共同构成了90年代新闻报道的语言风格——准确、简洁、形象、朴实。结合图3图4所反映的情况,我们发现,该时段内各种类型跨体式新闻语言的使用频率差距并不很大,所以某种风格特征在新闻报道中的表现也不像80年代那样突出。这说明,90年代新闻报道的语用规范意识明显增强,而报道语体的风格基调也在此期间的新闻报道中得到了较好的反映和体现。


  三、跨体式新闻语言与新闻报道的个性风格


  新闻报道的个性风格,是指新闻报道由于新闻传媒的性质、新闻传播理念、新闻记者的语言修养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新闻报道在语言上所特有的作风和气派。与所有的语言风格一样,新闻报道的个性风格也需要以语言材料和非语言材料为物质体现,同时也是新闻报道的表现风格、时代风格在新闻媒体、新闻记者等个体上的一种反映和体现。


  1.跨体式新闻语言有助于新闻传媒形成个性风格


  当前,各大众传媒已形成了较为激烈的竞争格局,虽然不同的传播媒介决定着信息的物理形式、时空范围、速度快慢和量的规模,但它们都无一例外地离不开语言这个人类所特有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因此,大众传媒要想真正做到为受众提供有关现实世界最新的发展图景,就必须高度重视新闻报道的语言运用问题,从而使新闻报道的语言成为大众传媒展现其个性特征及媒体形象的信息载体。据此,我们统计了《光明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1980-2000年使用跨体式新闻语言的情况,具体数据见图5:


  图5传媒使用跨体式新闻语言的情况从总体上看,作为地方性传媒代表的《春城晚报》使用跨体式新闻语言的百分比变化最大,而作为全国性传媒代表的《光明日报》使用跨体式新闻语言的百分比变化最小,同时面向地方受众和全国受众的传媒代表《云南日报》则处于居中的位置。根据跨体式新闻语言的形式特征及其风格色彩,我们可以推知:《春城晚报》的语言运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个性风格倾向于开放性;《光明日报》在语言运用上较为重视报道语体的语用要求,语言运用的规范性较强,个性风格较为接近报道语体的风格基调,严肃性、严谨性的风格特征较为明显;《云南日报》既注意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又注意报道语体的语用要求,个性风格显得较为平和。


  从时间段上看,《春城晚报》在20世纪80年代使用跨体式新闻语言的频率较高,进入90年代以后明显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说明该传媒的报道语体意识逐渐增强,表现出与《光明日报》较为接近的风格特征。然而,《光明日报》却似乎相反,新闻报道中跨体式新闻语言的所占比例较《春城晚报》、《云南日报》上升较快,这说明该传媒新闻报道的语言运用开始体现出灵活、开放的特征,严肃、严谨的个性风格有所变化。只有《云南日报》的语言运用一直处于较为平稳的格局当中,个性风格变化不大。


  2.跨体式新闻语言有助于新闻记者形成个性风格


  新闻记者的个性风格,是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综合运用各种语言材料和非语言材料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化的气氛和格调。我们知道,影响个性风格形成的因素很多,但个人因素在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其个性风格的形成往往与他在报道中所充任的具有某种社会角色特征的采访者和写作者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跨体式新闻语言不但是新闻记者话语角色定位的直接产物,而且还是新闻记者利用话语角色形成其个性风格的有效手段。例如:


  (7)纳西古乐的演奏风格既有宫廷式的音乐特色,又有南国音乐的韵味,乐起乐落,鼓瑟齐鸣,犹如“丝弦一拨起春风,银铃响处天眼逼;竹海涓涓金盘露,玉水潺潺扑面来”。整台音乐会充满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无论其演奏风格或乐队建制,都令首都观众和各国来宾大开眼界。(《纳西古乐在京演出圆满成功》,《云南日报》,1998-2-9)


  (8)朋友相聚悠着点小心“撑”出病来(《云南信息报》,2006-5-5)


  例(7)使用的由报道语体和文艺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例(8)使用的由报道语体和谈话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都为其所在的新闻报道增添了特殊的风格色彩:或形象生动,或朴实亲切,这些特殊的风格色彩无疑在使该新闻报道“区别”于其他新闻报道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所有的这一切,则又是与例(7)新闻记者的“准文艺家”话语角色定位、例(8)新闻记者的“准闲聊者”话语角色有很大的关系。


  此外,新闻记者还可以巧妙利用由“准评论家”、“准科学家”、“准事务工作者”等话语角色定位所形成的由报道语体和政论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由报道语体和科学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由报道语体和事务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及其风格色彩,从而使自己的新闻报道形成鲜明的个性风格。


  根据我们对2003年度(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统计〔4〕,使用跨体式新闻语言的新闻报道所占比例为55.56%。这说明,受到新闻记者话语角色定位的影响,跨体式新闻语言已经成为新闻记者形成其个性风格的一种重要手段。当然,新闻记者的话语角色定位必须是在服从新闻报道语体功能的前提下,适应现代社会新闻媒介发展需求的结果。一旦新闻记者出现话语角色错位,那就会导致受众对新闻记者及其报道内容采取否定的态度,更不要说对新闻记者个性风格的认同了。


  通过对跨体式新闻语言及其在新闻报道语言风格形成中的作用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闻报道总是在报道语体的语用要求的范畴内,通过各种语境因素和语言材料、非语言材料的有机整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其中,作为一种风格手段的跨体式新闻语言,有效地扩大了新闻报道的修辞效果和交际功能。由于跨体式新闻语言的使用总是与各种语境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从新闻报道对跨体式新闻语言的使用中也大体可以看出新闻传媒传播理念的一种变化。例如:由报道语体和谈话语体构成的跨体式新闻语言就与新闻工作“贴近百姓、贴近生活,一切为受众服务”〔5〕的工作观念有关。就此而言,跨体式新闻语言的研究如果能够进一步深入到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法律、受众等现象的多维视角思考,应该是可以为语体学和新闻传播学的交叉研究探索出一条新的研究道路的。


  作者:周芸吴蕾

  第2篇:新闻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


   “新闻语言”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有无相对独立的新闻语言?如果说有新闻语言可谈,那么它的特点和规律又是什么?怎样认识新闻语言和其他品种语言的关系,怎样把握和提高新闻语言呢?


   一位外国文学评论家说:“语言是我们的朋友,也是我们的敌人。”新闻语言,好像也如此,有时它是我们的朋友,有时它又好像是我们的敌人。


   首先应该弄清“新闻语言”一词中所含的褒贬


   在相当一些作家的眼里和口中,新闻语言是一个贬义词。像老舍这样的大作家,也把新闻语言当作糟糕的语言的代名词。这种情况,应该说是公平的,又是不公平的。


   说它公平,是因为确实有相当的一些新闻作品的语言非常之糟糕。最常见的毛病大约有这样的几种:


   一、语法不通。著名的语法专家吕叔湘就经常能够从人民日报这样的较高水平的报纸上找出不少语法方面的错误。其他报纸更是可想而知了。


   二、语言罗嗦。经常出现不少“车轱辘话”。新闻作品与一般散文不同,它是写新闻事实的,那些政治性强的报道,常常要引用文件。因此,记者使用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所报道的内容的影响,有些重要的词汇,即使较长、较罗嗦,也是不能随便简化的。


   三、用词不准。比较常见的是用词不当,也有生造词汇的问题。例如有的报道写了这样的一段话:“南郊边远的居民,建国30多年来没有吃上自来水,今年自己动手接通了管道,310户居民吃上了幸福水。”这里的“幸福水”一词就用得不准确。把写刚解放时的事情用的词用到了今天。再说,解放30多年才吃上自来水,还叫“幸福水”,这不是啼笑皆非吗!生造词汇的情况也是不少的。


   四、语言干瘪。许多新闻作品所用的语言是极其干巴和贫乏的,缺乏文采。不仅如此,甚至像有人说的,读这种干瘪的文字,简直有一种受罪的感觉。


   语言干瘪的情况又有不同。主要表现有:


   1.多用一些公式化、概念化的语言;


   2.过多地使用专业名词、术语,不够通俗易懂;


   3.滥用数字;


   4.只会单一的叙述,不会巧妙地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方法;


   5.词汇太少,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词儿。


   除去这些毛病外,新闻作品写作上的粗糙,包括语言上的粗糙,是普遍的现象,这也是不可否认的。


   根据上述种种情况,把新闻语言作为一个贬义的词汇,似乎也是应该的。


   但是,还有另一个方面甚至是更重要的方面,也不可忽视。那就是:


   一、有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不仅内容精彩,影响巨大,而且语言也相当精彩。在语文教科书选入的作品中,有许多就是新闻作品。这就证明,新闻作品的语言不一定是不好的语言。


   二、新闻作品中在语言方面存在的毛病,只是新闻语言中的毛病而已,而不应该看成是新闻语言的本身和全部。这不是新闻语言注定不能改变的问题。新闻语言可以通过不断地改进完善,成为与其他文学作品的语言相比毫不逊色的语言——当然是就各有特色而言。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可以说,新闻语言既不是贬义词,也不是褒义词,它应该是社会需要的、具有相对独立品格的一种广泛运用的语言。我们应该下大力气改进它。这不仅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其次,我们再来探讨新闻语言是否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或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存在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为什么?要回答“为什么”,先要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政治有政治的语言,军事有军事的语言,文学有文学的语言,法律有法律的语言,哲学有哲学的语言,直至电影、戏剧、舞蹈等等都有自己特殊的语言?无非有这样的几个原因:一、它们有自己的特殊的概念;二、它们有特殊的语言表现方法;三、它们有自己的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而在这三个方面,新闻语言都是够资格的,它一点都不缺少什么。


   不错,新闻作品报道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的内容。它要涉及文学、法律、哲学、艺术、科学、经济、政治、军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它的语言中,不可能不吸取和借用这些方面的语言。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给我们消灭新闻语言独立性的依据。难道政治不是涉及全社会的吗?难道文学不是描写全社会的吗?既然它们可以是独立的,为什么新闻不可以呢?


   任何一个学科都是特定角度的抽象。新闻也不例外。新闻语言就是从新闻的角度对全社会进行“选择”和反映时所用的工具。它的本质是信息传播的语言、报道事实的语言、解释问题的语言、快速交流的语言。这就是新闻语言的个性。


   创造和推广实用而优美的新闻语言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首先,主要是专业的新闻工作者,要有这样的历史责任感。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是新闻事业大发展的社会,是新闻传播日益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社会。作为新闻传播的最基本的工具的新闻语言,它的发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这是历史的潮流所致。我们应该把这个责任担当起来。


   其次,我们要有这样的信心。应该说近代和现代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许多成功的新闻作品,已经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经验和条件。只是我们需要更好地学习和总结,借鉴和提高。


   特殊地说,我们中国的优秀的汉语言文字,也给我们创造好的新闻语言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


   美国名记者约翰·罗德里克在《中国问题观察家》这篇文章中说:“中国古人妙语横生,言简意赅,才智令人陶醉、令人兴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就是一例。”他也批评了我们的文风中存在的问题,他说:“中国共产党作为孔子和老子等创造精辟短语的人的后代,相比之下,都是讲话罗嗦、爱搞老生常谈、没有幽默感的人。”接着他又有“表扬”:“并非所有的中国共产党人都是拐弯抹角的。毛泽东本人就有一种活泼的、尖锐的风格,外长陈毅也是这样。”(摘自于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名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一书)


   这位美国记者的说法是比较客观的。我们的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最简练的语言文字。这一点在联合国的同声翻译中可以得到证明,中国的翻译总是最早翻译完毕的。书面的文字,我们的汉语言文字也要比其他的文字短得多,所占的篇幅起码要短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更可喜的是,现代化的电子技术的发展已经解决了汉字的电脑输入的问题,而且汉字的输入可以大大快于其他文字的输入速度。这些都说明我们完全有条件创造好的新闻语言。


   新闻语言的特点究竟是什么


   毛泽东同志曾经对语言提出过“准确、鲜明、生动”的要求。这是一个很精辟的说法。它包括了对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而且,这个排列的次序也是正确的、操作性很强的。


   首先的要求是准确,准确反映客观事物,准确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离开了这一条,后边的要求都无从谈起。不准确的语言,越鲜明、越生动,不是越糟糕吗?


   有了准确还不行,还要鲜明,鲜明的语言才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吞吞吐吐的语言是不能准确反映内容的。


   生动是为了增加文字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语言的效果。这是对一切语言的要求,也应该是对新闻语言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新闻语言更应该这样要求。


   这些看来是很浅显的道理,但是为什么做起来就那么困难呢?这不能不涉及到新闻语言的某些特殊性问题。


   为了加深对新闻语言的特殊规律的理解,需要研究新闻语言的内在矛盾。


   第一,广博和专深的矛盾。新闻报道取材于个别事实,就反映这个事实的角度来说,应该是越深刻越好;而要反映得深刻,就不能不在语言上有所反映,有时就不能不使用一些专业概念和语言。这就是专深的要求。


  但是,新闻报道不仅面对本专业、本行业、本部门的对象,而且面对广大的受众,要让其他的专业、行业、部门和一般人都能明白。这就要求新闻作品语言的普及性和通俗性。这就是广博的要求。


   广博性和专深性两者是对立的统一。没有专深,往往不可能很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也不能满足传播的要求;但是过分的专深,又使众多的读者看不懂,又会影响传播。在新闻作品中,专深性是为传播性服务的。因此,广博性应该是新闻语言需要考虑的主导方面。


   新闻语言的广博性和专深性时时处于矛盾之中,这种矛盾恰好正是新闻语言发展的动力。现实的新闻语言是一个“大杂烩”语言,各行各业的人都把自己的语言灌注到这个语言当中,写小说的,写法律的,写文件的,写学术著作的,中国的、外国的,等等,新闻语言吸收了这一切,又融合了其中的一些。新闻语言就是在妥善处理这两者矛盾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第二,纪实性和文学性的矛盾。新闻报道是纪实性作品。它的语言应该老老实实,一板一眼,不能有虚构和夸张。但是,新闻作品同样要有文采,没有文采的新闻作品,缺乏必要的感染力,也不是好的作品。因此,新闻语言同样应该强调文采,强调文学性和美学价值。这中间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纪实性的语言,不可能写成新闻作品。这是显而易见的。新闻作品的文学价值,有相当的一部分就来自纪实的感染力。而新闻作品的文采和文学性,又可以帮助新闻作品获得更多的读者,使新闻事实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第三,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矛盾。新闻语言在本质上是一种客观性的语言,它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多的是来自它的客观性。学会用客观的语言说话,是新闻记者最重要的本事之一。


   但是,新闻作品中的这种客观的语言,决不是纯客观的东西,它本身包括着记者主观思想的外在表现的因素。我们在前面说的用事实说话,实际上包括着这个矛盾了。正是在这一点上形成了新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色,即如何把自己的观点融在客观的叙述之中。


   第四,速度和深度的矛盾。新闻作品要用快速表达的语言,新闻语言也是一种快速写作的语言。正像我们前面说过的,新闻作品是“站着写”和“站着读”的作品。在快速的情况下,在时间很短而且很匆忙的情况下,语言的锤炼和推敲都是来不及花很多的工夫的。语言的粗糙是在所难免的。


   但是,既然是“站着读”的作品,读者就要求你的作品是很精炼的。而精炼的语言不花工夫又是不可能的。这不就是一对深刻的矛盾吗?没有深度的快速是没有力量的快速,是低效益的快速。


   怎样求得速度和深度的统一,始终是新闻语言要解决的重要的问题和难题。


  作者:艾丰

  第3篇:浅析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异同


  新闻是记录和传播世间的新情况、新问题。然而学生在新闻写作实践中,常常写出些新闻非新闻或文学非文学的东西,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对于新闻与文学语言把握不当,思想认识模糊,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事实上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所以研究和把握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能更好地提高新闻语言表达水平。


  一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相同点分析


  1.新闻语言和文学语言都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受众已对记者平铺直叙式的新闻写作方式极不满足,他们更多要求记者把新闻事实立体化地和有声有色地传达给受众,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要求新闻记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新闻事实形象地、准确地再现给受众。对于文学,它感染读者的方式完全是通过语言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即这种艺术的形象性就是通过形象性的语言实现的。所以,新闻语言和文学语言两者都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


  2.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都要求语言新鲜且准确


  众所周知,新闻引起观众关注的首要一条就是新闻是否新鲜、准确,然而新鲜、准确的新闻的基础却是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同样的,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因此,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都具有新鲜、准确的共同点。


  二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主要差异性分析


  1.新闻语言侧重于叙述,而文学语言侧重于描述


  对于新闻作品只能通过语言的叙述让受众了解到事物的本来面貌;而对于文学作品,要求文学语言用来描述人物、事件或事物的彼此关系及其基本情况,这样可以给作者充分驾驭文学语言的能力,可以对事物的形状和大小等进行尽情而丰富的描绘。


  2.新闻语言要求简明精练,而文学语言则不惜笔墨


  新闻的特性决定了新闻记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将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并且使受众一目了然。所以记者在新闻写作上力求简明精练。而文学语言则是完全不同,它往往为描写和渲染环境,或塑造某个人物的个性,都不惜笔墨,细致具体。也就是说文学语言含蓄、模糊。


  3.新闻语言属于写实范畴,而文学语言属于艺术范畴


  新闻语言是具有其写实特征的,它属于写实范畴,而文学语言却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归于艺术范畴,这两个范畴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新闻写作是运用“再现性思维”这一特殊的思维方式,这种再现要求尽可能地靠近“原型”,不能随意去夸大和缩小、扭曲和虚构事实。然而,艺术范畴却要求审美的对象和审美主体有机统一起来,它是个性化的、情感化的和艺术化的,它探求的是具有主观色彩的客观规律。


  4.新闻语言是一种外向性的语言,文学语言是一种相对封闭的内指性语言


  新闻语言外向性是指它必须完全指向外在的现实世界新闻的素材和主题,它是现实世界的最直观、最直接的反映,也就是说新闻语言必须与客观现实世界相符,还要求在最大程度上真实地、直率地、具体地再现客观现实世界本身。而文学语言却是一种封闭的内指性语言,虽然题材和主题来源于现实世界,但事实上,它是一种与社会现实相分离的,是虚构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一定要求存在实有之物。


  5.新闻语言讲究准确,传递的信息量是固定的,而文学语言讲究美感,传递的信息是不定量的


  对于新闻语言不需要丰富而华丽的辞藻,只要准确即可,要求的是简练和概括。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新闻语言所传递的信息量是固定的,它要求新闻作品能蕴含着基本的信息,使读者直接理解新闻的真实意图。对于文学作品,却讲求音律、夸张、意境,以此达到艺术的美感,由于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不同的读者对于文学语言的理解能力及理解方式和理解的结果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文学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是不定量的。相对于新闻语言,文学语言是不受篇幅的制约的,它表达十分丰富。


  三结论


  新闻的重点在于其特殊性,它讲求的是真实性和实效性,即强调用事实说话;文学注重于普遍性,是人类心灵的画卷,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所以本质上新闻是信息,文学是艺术。在功能上,新闻是传播信息,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文学提供审美,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在选材上,新闻以事为主,文学以人为主。在写作过程中,新闻重采访,文学重写作。语言上,新闻力求简洁,文学注重丰富。


  作者:贺兵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wen/20988.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