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新闻
作者认为,完整意义上的循证新闻不仅仅是对数据挖掘、背景调查或逻辑证明的单独运用,它更追求综合采纳上述方法和工具,试图在同一新闻产品中既见数据又见故事,既有数学统计又有理性分析,从而极大提升新闻的能量密度。它通过生产方式的创新实现了内容创新,通过对互联网时代新闻消费需求的创建性回应实现了对社会接受心理、舆论格局的内在引领。因此,从本质上讲,循证新闻是对新闻传播的一场深刻革命。
循证新闻,是指运用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技术以及实证方法的新闻生产方式。循证,evidence based,即基于证据,如循证医学、循证决策等。一切新闻都应当有事实、有依据。然而,循证之“证”并非单一证据、个别经验。循证新闻力求基于全部证据而非记者的有限见闻,基于尽可能广阔的参照系而不限于手头局部材料,基于全景数据、事实所提示的倾向、趋势和必然性,而不是个人固有观点、一己之见。
循证新闻是媒体融合条件下新闻生产方式的创新。现有的数据新闻、调查新闻等做法或多或少已体现出“循证”特征。但完整意义上的循证新闻不仅仅是对数据挖掘、背景调查或逻辑证明的单独运用。它更追求综合采纳上述方法和工具,试图在同一新闻产品中既见数据又见故事,既有数学统计又有理性分析,从而极大提升新闻的能量密度。
追本溯源、求真证伪、阐幽发微
与传统方式相比,循证新闻试图掌握一切相关信息,乃是一种全景化、立体式的新闻呈现。但这并不是说,循证新闻只是海量数据、无穷事实的链接、统计、罗列,恰恰相反,它是基于大数据挖掘提炼、分析的“小数据”回归,是电脑精确计算和人脑深度思考的共同结晶。以大数据即全面、完整、准确的事实、背景为支撑,“小数据”因而更能反映事情的真相和本质,更具典型意义。2011年英国《卫报》报道“伦敦骚乱”,通过对260万条推特数据分析、归纳,揭示了骚乱与贫困的关联性。2015年,网易发表《美国国情咨文中的中国形象》,梳理了1825年以来所有相关信息,确凿地勾勒出历届美国总统心目中“野蛮的富庶之国”。大数据技术实现了空间维度上同一主题信息多角度、多层次、交叉式出现,时间维度上关联信息的持续呈现,让作者和读者在知己知彼、“博古通今”的情态下描述审视某一特定事件、现象、问题。
2015年5月13日,《北京晚报》发表了《公务员,谁录不满》;10月28日,又推出《国考,这些职位为啥年年冷?》。两篇报道都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记者从分析招生简章中的大量数据入手,得出基本结论:公安、城管是补录大户,气象局、水利委员会、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的一些职位连年遇冷。于是,记者走访这些部门,终于弄明白:警察七点上班到第二天凌晨,还要正常上班;城管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别说新人,很多老城管都走了……数据分析与现场采访相结合,点面呼应,情理交融,让人由衷信服。《北京日报》新媒体产品“长安街知事”公众号,近两年在全国时政类公众号中脱颖而出。它的主要采编手段也是基于大数据的“小数据回归”。一些阅读量达到10万+的报道,几乎都是由博返约,由广度而见深度的优秀产品。《大数据告诉你省委书记怎么选》《72位部长为何密集出京》《政坛新星冉冉升起》等人物类作品,俯瞰环视,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在新闻领域、媒体人眼中,数据并不完全是计算机存储、处理的信息文本,扩而言之,它包括媒体人的一切见闻和所有经验。事实上,纯粹的统计结果并未诠释新闻的全部内涵,相关海量信息的综合、分析、提取,也不能准确揭示系列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生动描绘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切真相。因此,作为合格的生产者,记者还应当努力践行“走转改”,对一些重要话题、重大事件、重点问题反复采访,深入求证,努力掌握更多一手素材,让作品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同时能够追根本、理脉络、求确证。近年来,田野调查、口述历史、文献考证。科学实验等方法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新闻生产,发现新材料、展示新图景、揭示新观点,开辟了“新闻报道事实”的新境界。
2016年3月18日,《北京晚报》发表《公交为何成为情绪爆发的载体》,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这篇报道缘于记者坐公交时的一个发现: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的四名大学生,用微型摄像机记录每天的公交“戾气”。在记者的支持和参与下,这项记录持续了半个月,捕捉到公交车上“世间万象”。分析数据,走访事主,记者恍然大悟:人们潜在的不满和负担在公交这一狭小空间酝酿,有理由因为各种表象原因,例如等待、拥挤而诱发。
与传统的新闻调查不同,循证新闻不仅坚持问题导向,追问被掩盖的真相,而且于一切题材的报道中广泛地追本溯源、求真证伪、阐幽发微,让典型、成就、榜样更加充实、饱满,光辉、生动。2015年,《北京日报》“纪事”栏目以“重访英雄”为主题,深度报道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彪炳史册却又被屡屡质疑、解构的英雄。《上甘岭军魂》一文详细考察了当年碉堡的形状和位置,采访了黄继光的战友李继德。针对“肉身挡不住枪眼”的质疑,李继德老人告诉记者:堵枪眼的意义不在于挡子弹,而是堵住敌人的视线和射界!《擎天一举》的作者找到了董存瑞生前连队的教导员程抟九,在战场原址,老人比较了当年桥型暗堡和隆化县复建暗堡的异同,向记者讲述了他亲眼所见的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老人两眼圆睁,青筋绽出:董存瑞最后一刻喊的不是“为了新中国,前进”,而是“连长,冲呀”……请回目击者还原历史情境,重现英雄音容。一系列作品皆是反复求证,切磋磨砺、千淘万漉,终以如椽大笔拨开历史虚无主义迷雾,影响积极而深刻。
揭示本质,认识规律,发现趋势
循证新闻同时又重视演绎、综合、推理等逻辑工具和方法。新闻生产不同于学术研究,但绝对不能远离科学、拒绝学理。一方面,媒体的理论宣传、新闻评论等等,必须研机析理、抽丝剥笋、水到渠成;另一方面,一切深度报道、观点新闻也应当于细节铺陈中见思辨,于证据胪列中见推理,一句话,于事实报道中展示缜密思维和独到思想。《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是首都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近年来,《理论周刊》发表了一系列掷地有声的好文章,在理论界产生重要影响,如《几个流行的民主化理论证伪》《弄清关于自由民主人权的认知盲点》《为什么说共产党是抗战中的中流砥柱》《抗战中间牺牲了多少共产党将领》等等。这些文章之所以有力量,关键在于找到了立论的铁证,“有理不在声高”。谈西方民主,作者从西方历史和新近乱像中找依据,一步一步推,一层一层剥,直至“人赃俱获”、瓜熟蒂落。说中共抗战,作者搬出日本档案、国民党军队文件和美国人的证词,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地位和影响。
在媒体融合过程中,过去为媒体津津乐道的“独家新闻”逐渐模糊、淡化。现如今,新闻的独特价值恰恰在于:在几乎同时占有的新闻由头、线索、素材中“发人之所未发”,揭示本质,认识规律,发现趋势,阐明数据背后的意义,给新闻素材灌注新的价值和生机。《北京日报》《七日谈》在地方党报的新闻评论中颇具特色,评论员们选取一些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评头品足、议论横生,常常谈言微中、发人深省。2013年5月10日发表的《大妈炒黄金的认识盲区和投资困局》,从舆论场中“中国大妈战胜华尔街大鳄”传言入手,以事实、数据“点破”这只能是一个段子。文章进一步讲明现代金融体系的变化,指出黄金投资与过去年月已不可同日而语,巨大的风险值得警惕。区区千字,由浅入深,以理服人。2015年9月11日发表的《让共产主义理想照亮漫漫前行路》,点出共产主义所描绘的人类理想社会乃人类自古至今的共同愿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下子就让这一大主题扎进读者心灵。文章接下来又分析国际共运史和共产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揭示了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的不可或缺性。循证新闻理念和方法的运用,让传统意义上的“说理”证据翔实、逻辑自洽、气象圆融,而非简单地当头棒喝,让读者“想不通回家接着想”。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推理、分析也往往构成记者的核心竞争力。2013年11月13日,《北京日报》发表《牛肉价为啥越来越牛》。记者分“三步走”。第一步,与肉贩子聊天,在火锅店点菜、看超市里老大妈舍不得买鲜牛肉……发现“牛肉涨价”现象;第二步,走访商务部、登录中国畜牧业信息网、走访新发地批发市场……采集权威数据,得出“牛肉涨价”的结论;第三步,’采访国家发改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养牛基地、批发商、分析师,挖出“牛肉涨价”的原因:肉牛存栏量减少,供给跟不上需求,但开春后肉价将趋降。文章如老吏断狱、顺藤摸瓜、乘势推导,章法谨然,颇显“循证”魅力。
近年来,《北京日报》涌现出一批针脚绵密、逻辑严整、法度清晰的好新闻,如《透水砖困在“高成本”》(2013年10月9日)、《纳税为0不算有纳税记录?》(2014年4月15日)、《四合院里私挖18米深地下室塌陷》(2015年1月27日)、《骗贷700万的梦想与现实》(2016年3月2日)等,在赢得社会赞许的同时凸显了首都党报新闻谨严、求是的文风。
以生产方式的创新实现内容创新
循证新闻的理论和实践尚在发育过程中,它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构建。但是,循证新闻对于媒体融合过程中的新闻创新意义已渐趋明朗。它通过生产方式的创新实现了内容创新,通过对互联网时代新闻消费需求的创建性回应实现了对社会接受心理、舆论格局的内在引领。因此,从本质上讲,循证新闻是对新闻传播的一场深刻革命。
循证新闻极大地拓展了新闻视野和历史纵深,丰富了新闻生产资源,创新了新闻观念和手段,新闻产品便有可能从对当前事件的报道升华为对历史瞬间的定格。新闻呈现由平面而立体,由单向而全景,也就是说,从传统上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演变为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多维透视、完整表现。媒体人在生产数据的同时又处理数据,利用自己知识、经验、见闻,利用一切可能收集、挖掘的信息资源。因此,理想地说,在“循证”状态下,新闻生产者由传统的“孤陋寡闻”一变而为博学多闻,“万物皆备于我”;新闻生产也由孤军奋战、个体劳动演化为可以调动一切资源的“集体创作”。由于全面而非片面地报道事实,新闻便有可能实现个别真实与整体真实的统一;由于构建了以当前事件为原点的时空坐标,新闻便可能实现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的统一;由于凸显了新闻生产的理性力量,新闻就有可能实现一时轰动与影响深远的统一;由于提升、重塑了产品的品格,新闻就有可能更好地满足、激发互联网时代广大受众的求知欲、好奇心、想像力。
不难想见,如果媒体人能够比以往更完整、更深刻、更系统地表达新闻内容,新闻作品就成为了思想产品,新闻生产也将颖蜕为文化创新。新媒体实践所催生的碎片化表达,适应并塑造了现代繁忙人群的阅读习惯,也弱化、消解了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品质,逐渐掏空他们的心灵世界。
“碎片化表达”曾经是古代中国思想批评、文艺品鉴的特色和亮点,忽有所悟,一语道破,要言不繁。然而,与今天新闻碎片不同的是,往哲的思想短语是复杂研究、深度思考的结晶,是深邃内涵的简洁表达,说白了,那也是基于大数据的“小数据回归”,因而往往成为受众铭记不忘的思想箴言。当今网络上风行的新闻碎片、言论碎片,很多只是七零八落、互不衔接的“原材料”和“粗加工产品”。由于没有时间和能力打造、推送形神兼备、完整深刻的优质新闻产品,随手摭拾、不假思索、东抄西摘、左拼右凑、不连贯表达便成为部分新媒体产品的主体打法。不可否认,对突发事件、重大新闻的短平快播报必不可缺,但对它的完整把握和透彻反思必须建立在材料详备、辨析精徼的基础上。循证新闻系统而不是零碎地、本质而不是表象地、负责而不是随意地报道事实,因而它不仅反映舆情,而且引导舆论;不仅传播信息,而且能够优化、提升受众的思维方式、心智模式。
马克思说,物的有用性构成物的使用价值。劳动只有耗费在对别人有用的形式上才有意义。新闻必须有用,但绝不是通过累积读者的背景信息去创造其它商机,而应不断提升新闻产品的能量密度,提升其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北京日报》64年来共生产新闻产品138万条,计9.87亿字符,而中国互联网每天就能产生300亿条信息,字符不计其数。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令传统主流媒体信息供给变成沧海一粟。然而不能回避的事实是,对于普通受众来说,海量信息的堆积、“搬运”,只能增加他们的阅读障碍和选择苦恼。“乱花渐欲迷人眼”,信息凭借技术创新实现了几何级数的翻番,而它的受体却仍然保留着“正常人”的机能。当信息供给大大超过人体生理、心理极限所规定的信息负荷,海量信息本身就成为一种沉重负担。当无序信息不能进行有效编码,也就是让读者找不到重点、理不出头绪、看不到意义的时候,再好的信息也无法实现价值。各类新闻产品供给者重复供给,“狂轰滥炸”,许多时候不过是一种无效投放、资源浪费。循证新闻的价值在于,它以大数据的视野实现了对新闻信息的价值判断和定位,又以小数据形态完成了新闻价值的隐括和表达,即信息极大减量、精致编码,因而新闻供给的“量”和“质”与受众的能力和需求更加匹配。
与实用消费品不同,作为文化载体的新闻产品并不完全由需求诱致、受市场驱动。循证新闻因为科学方法、理性态度而自然地具有精神产品供给所必需的一切素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现象而本质。因此,它不仅能满足需求,而且能创造和引领需求,通过本质真实、整体真实还原了新闻舆论的本来属性。
作者:傅华 来源:中国记者 2016年6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wen/21109.html上一篇:浅论中国电视新闻播音的发展方向
下一篇:全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