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新闻
近年来,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使得传统媒体也在不断适应趋势、发展创新,其中也包含国际新闻报道类两大媒体《环球时报》和《参考消息》。二者在新媒体领域都有所建树,尤其在其微信公众号上的建设值得借鉴,新媒体的参与对传统报纸有了进一步的补充。
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其微信公众号的表现,从而探究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促进作用。
一、传统国际新闻媒体
1.传统报道方式
传统国际新闻媒体以《参考消息》为代表,摘取外电,做成文摘类的报纸。《环球时报》本是《人民日报》国际部主办的综合性国际新闻周报,与《参考消息》一起是我国仅有的两家可以合法直接刊载外电的报纸,如今二者都已发展成为发行量巨大的日报。
2.传统媒体面临困境
2015年传媒蓝皮书课题组对30多家都市类报纸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报业广告,普遍下降20%以上,个别报纸下降幅度高达30%,发行量也普遍下降。面对新闻具有时效性的天然特点,而新媒体的报道形态在时效性、互动性、信息量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天然优势,报纸在新媒体面前不得不败下阵来。
《环球时报》和《参考消息》作为国际新闻报道的发行量巨大的两家传统报纸主流媒体,搭上了互联网的顺风车。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客户端,都做出了及时的反应。
二、媒介融合
从定义上来说,狭义的“媒体融合”指的是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而广义的“媒体融合”则范围广泛,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1]。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较2014年底提升了2.4%;同时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提升至90.1%。“媒介融合”成为时下最热门词汇,但是媒介融合并不只针对媒体生产内容,这是一个从业务到制度再到思维的全方位的变革。
三、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补充
现在最热门的新媒体包括微信、微博、客户端,微博对于信息发送的限制较少,并不能拉开各家之间的差距;客户端的发展较为不成熟和复杂;而微信截止到2016年3月,月活跃用户数突破7亿,较2015年同比上涨29%,发展迅猛[2]。
微信本身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点对点”传播,到2012年8月,微信推出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同时成为大众传播平台,“社交网络从原来的浅社交、泛传播、弱关系,向深社交、精传播、强关系转变实现深度信息的精准达到”[3]。随着麦克卢汉“地球村”理论成为现实,信息之间的交换和交流更加方便,尤其是国际新闻报道类媒体更是承担着了解世界、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重要功能。
1.《环球时报》的微信公众号
《环球时报》的微信订阅号每日向公众推送一次,以评论方式介入国内话题,除了传统报纸所有的对国际世界的报道,微信增加了许多国内事件的解读。在刚刚成立的几年里它曾饱受争议,而近几年《环球时报》作出的转变是有目共睹的:不激进、不盲从、理性分析问题等成为其新特质。
以最近发生的“魏则西事件”为例,21岁的魏则西生前被查出患恶性肿瘤,辗转多家医院之后通过百度搜索到北京某三甲医院,花光20多万后仍不幸去世,而他生前撰文表示该医院生物免疫疗法在国外早已淘汰。该事件于5月2号进入公众视野,此后一个周的时间持续发酵,在朋友圈、微博都引发了大量关注和转发。
《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号5月2日首先推出的一篇文章,举样由于虚假医疗广告而被罚五亿美金这一例子。2、3、4日有关“魏则西事件”的文章数目逐日增加;从标题可以看出,编辑找取了不同身份的作者、从不同角度撰写文章,将国内这一热门事件进行层层剖析。
说明:2016年5月2日至4日《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号发表的与“魏则西事件”相关的文章逐日增多且角度多样。
“耿直哥”是近年来《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号的作者之一,以他的文章最能代表《环球时报》的微信原创文章的语言特色。
第一,善于举例。在5月6日,耿直哥发布一篇《川师大斩首案凶手被鉴定为抑郁症,他能脱罪吗?》的文章。该案情虽然又有了新进展,但却有很多问题引起网友的疑惑不解,因此这篇文章更多的具有科普释疑的性质。
耿直哥搜集了大量网友的疑问,选出了最具代表性的三个问题,通过举例来解答疑惑。关于抑郁症与判刑轻重之间的关系,作者选取了国内的两个案例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决定关系并不是必然的,而要通过具体的证据由法官认定其杀人行为;除了国内的案例,列举国外事例是《环球时报》作为国际新闻类媒体的一个天然优势。无论是“魏则西事件”中谷歌的案例,还是本案中列举的国外抑郁症犯人,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国内事件,在《环球时报》的微信文章中,都经常出现国外的案例,使事件的处理更具有参考性。
第二,标题爱用问号和感叹号。从“魏则西事件”的这几期报道标题中就可以看出,《环球时报》的微信文章标题语气多问句、感叹句。这种句子大多充满感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且该类标点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在这个“点击量决定一切”的互联网时代,读者是否点开文章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题是否具有吸引力,因此这种标题是很有效果的。
但是,类似标题出现的过于频繁的话,也会给人以哗众取宠的感觉,容易使人产生“该媒体是否为标题党”的怀疑,即使还是会点进去,但受众心理已经产生了逆反与厌烦,好奇心已难以维持。这种厌烦虽然是无声的,但影响力却是明显而致命的[4]。
第三,语言通俗易懂,条理清晰。从人称来看,它通常将自己带入,例如“这么做耿直哥给打0分”“耿直哥奉劝您”等;从版面设计上来看,每条文章的开头会有红底白字的小段引言,通常是事件背景和作者态度。而每篇评论都会按照时间、逻辑顺序或是类别进行版块划分,使之更有条理。
第四,进行舆论引导和偏见消除。在新媒体时代,每当有新闻发生,媒体大多关注速度,但关键的是在快的同时能否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目前,国内热门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事件在网络上的不断发酵,媒体、网友的参与也成为事件的一部分。然而,这种讨论往往都较为片面且盲从,有些评论仅仅建立在对事实部分的了解之上,甚至有媒体不负责任的发布虚假消息。
耿直哥在撰写文章的同时,不光是有自己明确的观点,还会引用各家言论,从而多角度、全方位为读者剖析事件的前因后果,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进行理性的分析。文章即使有着明确的观点,因为有了条理充足的分析,也能让读者在翻阅文章的过程中逐渐与作者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
例如,2016年5月5日,@新浪安徽以及多家媒体纷纷发出“男子手术后右肾丢失”的新闻,事件恰巧发生在“魏则西事件”之后不久,因为一些媒体的“断章取义”,错误的暗示问题出在医院上,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于是纷纷将矛头指向了医院和医生。实际上,该相关医院在事后立即贴出了最关键的证据,术后的CT图显示病人的肾只是萎缩。这篇文章既破解了谣言,缓解了一系列加剧医患矛盾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对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进行了批驳。
2.《参考消息》的微信公众号
《参考消息》微信公众号每天能进行三次推送,这是早先微信公众平台为了推广,对部分较早注册的用户开放的功能,再后来为了防止过于泛滥,才改成了一次并延续到现在。这种优势是很明显的,不但对发送时间的把握可以更加灵活,而且这样每天多次的推送,比起《环球时报》,能够增加读者对其的熟悉度,从而有更大的几率增加媒体知名度和点击量。
由于纸媒版面有限,相关新闻背景等的内容有时不能完整展现,而在微信中,这部分可以得到完全的展现,因此内容除了原来纸媒上的外国媒体对中国的观察以及奇闻异事之外,还增加了一定的新闻背景等的介绍。
其中最能体现其新媒体对于传统报纸内容补充的,是其微信增加了“读报”版块,利用“早间新闻top 5”,以简短的文字和视频做成可视化新闻。节目时长两分钟左右,文字解说是每条新闻的主干部分,所配画面来自于国外电视台、视频网站如YouTube等。将原本摘录国外文字新闻的领域拓展到了视频新闻领域。可视化的新闻所具有的生动形象、简短快捷的特点得到了极大地发挥。
四、结 语
国际新闻报道类媒体,手中掌握比其他国内媒体更多的资源,在全球化、网络化时代,要想建设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媒体必须转变思路,做出创新,坚持内容为本,增强双向互动,多种新媒体共同发展。
正如传媒发展蓝皮书所言,时至今日,传媒产业发展已经超出原有的发展框架,其内部融合之深,与关联产业联系之紧密,变化速度之快,不但是业界的重大挑战,也是政府、学术研究等社会各界必须面对的课题。
作者:王钰 来源:今传媒 2016年6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wen/21124.html上一篇: 新闻系毕业生,走不出应聘失败的日子
下一篇:新闻学视域下生态文明意识传播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