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新闻 > 对自媒体平台上的新闻传播理论的考察

对自媒体平台上的新闻传播理论的考察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新闻


  一


    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在网上发布新闻作品易如反掌,这形成了非新闻人员参与新闻传播的现象。这类网络新闻的民间发布的高潮,当数2005年7月的“Live8”全球演唱会和伦敦地铁站等新闻事件。当时,许多网民用手机和数码相机参与报道,成了报道新闻第一现场的“记者”。尽管这不算具有开创的意义,但鉴于在互联网上发布图片的数量和速度之空前,这些民间化的新闻信息传递,使得新闻传播形态的意义变得非同寻常。《华盛顿邮报》指出,“这种原本作为娱乐功能推广的新技术,已经对现在的新闻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传播学理论的视野来看,这一现象,即是所谓的“参与式新闻”的印证,可以视为是实现了从“公共新闻”到“草根新闻”的转型。“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iyJoumalim)是这两年在美国新闻传播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名词。

  

  “参与式新闻”的概念起源于公共新闻(publicjiumalism或ckicjournalism)。“公共新闻”理念兴起于美国,此后,逐渐成为20世纪90年代一场反潮流的新闻改革运动。最早提出“公共新闻”理论的学者是纽约大学新闻学系主任杰伊罗森(JayRosen)他在美国被公认为是“公共新闻”运动的学术领袖。他的代表性观点是:“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该包含这样的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杰伊罗森对公众参与新闻的现象持积极乐观态度,认为公众的参与新闻,对改进新闻传播格局有着重大影响,因为“读者和观众现在有更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新闻来源渠道,他们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丧失对传统新闻媒体的敬畏”.

  

  我国公共新闻专题研究者蔡雯说,在美国,最早倡导“公共新闻”的学者已经大胆提出了更新的观点,并且开始新一轮的试验。这些“公共新闻”的倡导者们意识到,“公共新闻”可以从20世纪由媒体发动公众讨论、寻求公共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模式,进入到社会公众可以不依赖传统媒体自主发表观点、形成舆论甚至组织进而影响媒体、影响公共事务决策的新的阶段。杰伊罗森的观点在一批主张“公共新闻”的学者和记者中再次得到了共鸣。“公共新闻”一词让他们感到已经不能完整地概括今天的新闻实践。因此,有人提出“公共新闻”的下一步发展将和“参与式新闻”融为一体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转型产生与发展,完全有赖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例如,在个人网站和在公共网站上参与新闻发布,为“公共新闻”的发展开辟一个新天地。杰伊罗森认为,因为“读者和观众现在有更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新闻来源渠道,他们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丧失对传统新闻媒体的敬畏”。20世纪已发展到顶峰的传统媒体现在正面对着新局势,虽然主流媒体不会因这些个人网站的出现被挤挎,但其权威性已经受到挑战。“网络上的新闻交易,意味着一种新的公共领域在这个领域里每个读者都能成为作者,而且人们对新闻的这种‘消费’是在他们更主动地寻找正在发生的新闻、有时候还相互合作的情况下完成的。”

  

  这种变化,还让美国的“公共新闻”理论倡导者意识到,“公共新闻”一词已经不能完整地概括今天的新闻实践,有人提出“公共新闻”的下一步发展将和“参与式新闻”融为一体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美国新闻界近两年从“公共新闻”出发的新理念,“参与式新闻”中的“Participatoiy”的含义是“提供参与的机会的、供人分享的”。这是指普通公众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主动地加入到传播活动中。在研究这个现象的初期,美国学者还先后用过“开放信源新闻”(Open-sourceJournalim)、“个人媒体”(PersonalMedia)、“草根报道”(GrassrootsReporting)、“博客新闻”(BbggingJoumalim)等名称,最后才是得到较一致认可的所谓“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Journalism)。

  

  从上述概念的讨论中,可以看出,由公共新闻到参与式新闻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新闻采写的主体构成发生了变化。前者是从公众媒体的视野出发来关怀社会民生;后者则是由来自非媒体的民众参与新闻报导,从民生角度来关注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称为“参与式新闻”或是“草根报道”、“草根新闻”,都是表达了一样的文化情绪。所以,“草根媒体”(GrassrootsMedia)的概念,被传媒学界探讨得最多,也确实无可厚非。

  

      二


  “草根媒体”的称号来自一个倡导“公民新闻学”的组织。该组织创始人DanGilhior认为,目击者的照片和在线报道,将会重塑传统新闻媒体的角色。当越来越多的新闻照片和报道转向网络的时候,主流媒体应该搜寻这些帖子,并选出最好的呈现给读者。例如韩国的网络报纸《OhmyNews》最初是由四个离开主流媒体的先锋青年创办起来的。这张互联网报纸发行4年多后,已经具有每天250多则新闻、200万的人流量以及35000个普通民众的支持的规模,在博客媒体中名声大噪。

  

  “grassroots”一词通常被译作“草根”,Grassro-otsReporting被译作“草根报导”,而且颇为流行。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望文生义的错误译法。在相关语境中,其涵义大约就是“大众”、“民众”、“百姓”,或者至多是“草民”。因此,“GrassrootsMedia”的意思,更接近于“大众媒体”或“百姓媒体”为准确。相比较而言,比之于这一词语的译法争论更值得关注的是,“草根媒体”存在的事实与流变,在新闻传播学上的特殊意义。

  

  现在,称得上“草根传播”的参与者,首先是指网络上数以万计的“博客记者”。他们每时每刻地寻觅着新鲜事,他们的行为被认为是“已经挑战了主流媒体的新闻操作伦理和霸权”,“它已经证明了网络赋予个人的能量”。因此,有人预言新闻要重新定义,有人对传统媒体的前景表示担忧。这些以博客身份进行报导的人,在主流媒体的新闻操作程序之外,直接以个人观点进行报导,或许可以被称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者。

  

  目前,东西方主流媒体中,运用民间博客公布的内容作为新闻素材的做法,也愈来愈多。例如,后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媒体就曾经利用博客的消息改为新闻。新媒体之一的博客“网志”,正在逐渐改变主流媒体的强权模式。

  

  草根新闻的传播,首先是对传统的新闻处理流程规则的颠覆。在英美主流媒体里,由不少来自学院和业界的新闻精英把关。一条新闻的产生,要过许多道审查“关口”,包括进行查证、修改,以及对偏见进行过滤。但“博客记者”以独立身份行事的传播规则,却可使新闻传播的速度更加迅速。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同时新闻质量也在下降。由于匿名或是对新闻写作失范的过于兴奋,博客记者等民间新闻传播者,不仅声音随意,而且通常更加制造刺激。再者,因为需要故意发出不同于主流媒体“声音”,所以甚至常常有过激的行为。例如抓住美国总统的“拉链门”话题首先发难等。

  

  因此,也有“草根新闻”的传播者,对个人网志新闻流程的失范表示忧虑。认为博客网志在新闻传播中突显其特色,成为另一种型态的媒体的关键,还是要有其“守门人”和“议题设定”所发布的报导或评论,应该有个不断被公众与专业新闻守门人验证与过滤的过程。例如,网络上的科技杂志《Corante》专栏作者约翰希勒(JohnHiiler)在其个人网志《微内容新闻》(MiciocontentNews)中,曾经提出对网志世界(Blogospheie)新闻处理流程的看法。他认为,完整的网志世界可以呈现一种新型态的“周而复始的新闻”(IteratVeJoumalisn)有人将他的观念加以引申,定义出有别于以往对媒体的分类方式,于是,“合众媒体”(RepublicMedia)理论的轮廓逐渐浮现。

  

  “合众媒体”理论认为,完整的“合众媒体”从新闻酝酿到议题设定(AgendaSetting)其报导或评论,应该有不断被公众与专业新闻守门人验证与过滤的过程。这一过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下列四个阶段:(1)新闻事件透过网志草根报导的“新闻酝酿”期;(2)与公众利益关系紧密、受到多数人关切的议题,将透过权威公众守门人(PublicGate-keeping)对网志过滤后出台;(3)传统媒体的新闻记者,即所谓的专业守门人(ProfessionalGate-keeping)从这些经过过滤的事件中挑选,进行新闻评论或传统报导;(4)各个网志对专业新闻人员所撰写的文章进行“议题验证”。当新闻报导有了新的发展或新的例证,专业新闻从业人员或网志作者都可能再度报导或补充评论,此时将又回到第一阶段的“新闻酝酿”期,“合众媒体”的运作将产生另一个循环,周而复始,直至新闻事件逐渐淡出大众关注的焦点。

  

  上述说法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议题验证”这条,被称为是“网志过滤与事实查证”(BlogFileringandFactChecking)的“议题验证”,几乎可以视为网志时代的乌托邦。论者认为,这对新闻的重要性进行二次投票,也就是“议题设定”功能并不完全由传统媒体组织片面主导,网志将会针对报导事件进行事实查证与观点评论。这一“合众媒体”的运作理想,一是过于理想化,并且夸大了公众作者对于“议题设定”参与的自负;二则显示了网志作者对于网志真实性的担忧,以及对新闻事实查证与新闻过滤等新闻守门人机制不宜轻言偏废的首肯。

  

  这样,从网络传媒生态的角度来看,在“合众媒体”的运作模式中,守门人的角色不仅未曾消失,甚至还将范围扩大到同时也担任传播者角色的阅听人,并不像以往只有媒体机构在扮演守门人的角色。由此可见,博客记者中,颇多以挑战传统新闻守门人机制作为网志的最大特色,这只是仅仅考虑网志传播平台技术上的便利性,却忽略了众多网志形成“合众媒体”现象后的本质问题,即网志本身真实性的局限,以及议题设定的局限。而当“议题设定”的规范再次被得到确认后,民间传播的理念其实已经回归为公共传播的性质。

  

     三


  对于草根传媒而言,确实有些非同寻常影响力的个案。如2001年“9■11”事件中幸存者的博客日志。“9■11”事件之后,博客成为重要的新闻来源,逐步进入传媒的视线。而《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和总编辑,被博客揭露弄虚作假而下台一事,则被认为是新闻史上博客开始颠覆传统媒体的时刻。

  

  对引爆《纽约时报》丑闻的博客网站,伦敦《周日时报》评论道:“编辑已经沦陷在博客们快速蔓延的毒药之中,网络正在向《纽约时报》乍为美国新闻和舆论优秀提供者的地位形成挑战。”《新闻周刊》的特稿标题更耸人听闻:《博客将杀死传统媒体?》博客新闻的出现,被认为“至少在技术层面使得当今媒体所面临的三个基本矛盾一商业化垄断与非商业化自由,大众化传播与个性化表达,单项传播与双向互动——得到了很好地解决。博客的传播特质赋予了其巨大的传播力量,甚至使传统媒体屡次蒙羞。”

  

  但是,现在看来,上述这些说法显然过于乐观。在目前的态势下,博客传媒要想取代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还非常不现实,博客影响力的发挥还存在巨大的阻力。据美国互联网调查机构“Pew互联网及美国生活工程(ALP)”的分析结果显示,博客的作用与传统媒体基本相似,但影响力却相形见绌。Pew高级调研顾问MichaelCornfield还表示,博客不可能取代传统媒体而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首要途径。甚至还有一些人认为,博客只是一个“无序信息的堆放所”、“文学垃圾的代名词”只是用来满足人们偷窥和发泄欲望的平台,永远不可能成为主流。

  

  博客新闻的采集与传递至少面临这样几个障碍:一是可供采集和传播的新闻资源有限;二是传播的受众面有限;三是对新闻的走向以及效应把握的能力有限。国内的传播学研究者彭兰认为:“参与传播人数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对信息需求的充分满足。对现代社会来说,信息是一刻都不可缺少的,而且必须保证其全面性、稳定性。只有专业机构才能通过规范的、持续的信息采写、发布活动,满足整个社会的信息需求。另外,非专业人士参与网络传播,会导致信息的复杂化,人们很难判断什么信息是准确的。”因此,当这三重障碍都能克服的话,“草根传播”的形态和概念或许也起了质变。

  

  但是,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传播的形态革命不可能代替传播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草根媒体很容易让个性化、隐私性情感得到传播的满足。公共社会对社会基本规范的共生与共识,使得“草根媒体”在为公众服务的意识上又需要“回归”,自媒体依然飯依传媒是“社会公器”的群体化共识。博客既是一个私性化自媒体也是一个公共性自媒体;人们已经从博客自媒体中发现纯粹个人私性传播媒介作用,也同时发现作为公共媒介强烈介入社会的影响效果。这两股合流起来的传播因素正在构造或影响整个互联网传播新模式。草根媒体的传播引出了传统传播的规范和守门人过滤话题,其实,正是网志作者或是“博客记者”等寻找传播的社会效应的对位。

  

  于是,个人隐私就成为一个封闭情景下人们最早介入博客书写时必然发生的事情,人们可能关注情色与窥视欲望的满足,也不断创造情色迷乱情景去满足空虚的心灵。当博客自媒体的公共性被强调时,当传播形式上博客自媒体公共性被注重,公共博客自由性、个性化生存,与公共新闻的自主传播会找到一个共生点。由此可见,草根媒体的传播新闻的理念,与传统媒体要承担的公共性责任。社会喉舌的作用,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因此,在界定博客新闻、草根新闻、民生新闻这些概念时,似乎更应该强调的是传播的形态的本身,以及传播平台的宽广型,而不是私人化的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自媒体新闻和传统媒体的新闻本质是一样的。博客与传统媒体在传播特质上有着很大的互补性,从传媒生态学的角度看是一种传媒共栖关系。如果彼此能够相互融合,可以呈现出共生与互惠的良性发展。

  

  以此为基础,有论者认为草根传媒与传统媒体的传播特质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自媒体可以成为传统媒体发掘新闻的新工具,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因此获得信息源。甚至,传统媒体可以以自媒体为观察自身存在合理性的镜子:(1)以自媒体来验证传统媒体影响力;(2)以自媒体来寻找舆论的聚焦点和衡量某一事件的受关注程度;(3)以自媒体来监视传统媒体的报道和公信力。

  

  反之,传统媒体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恰恰是媒体传媒所完全无法比拟的。除了传统媒体的新闻采编能力和新闻操作流程外,在对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等价值标准上,草根传媒也不具备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能力。而草根媒体的私人化操作的随意性、失去规范后的狂欢心态、过于追求新奇或是低俗以寻求社会的瞩目等等,确实需要向传统媒体的规范化靠拢。

  

  四

  

  在对关于草根传媒的批判声中,最显见的就是当草根传媒拿起“监督”的武器的时候,人们会问,草根媒体的传播受到谁的监督呢?当虚拟空间中个性被无限张扬,个人的话语权完全不受监督的时候,难道公众能够期待草根传媒自身依据道德准则进行规范?并且期待由不受监督的自媒体传媒来监督传统的媒体?这正是草根传媒的软肋。

  

  实际上,在网络环境下,人的差异性和层级性并没有消除,网络媒体只是技术上的平权化的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往出现了高度的分化。正因为网络环境下的交往的关键词是“虚拟”一词,网络环境下的许多高清晰度的技术措施反而使得信息的交互高度的失真和虚拟化。在一本名为《结构博弈》的著作中,详述了网络空间标识物的转化问题,指出“网内空间的互动与网外世界的互动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身体共同在场的共同空间的缺失,这种共同空间的缺失除了使得结构标识物缺席之外,还导致了第三者的不在场”。而“第三者的不在场”往往会成为拥有发言权利的狂欢的盛宴。

  

  虚拟世界不仅是隐喻性的概念物,虚拟空间的文本也具有一种独特的属性。从网络文本的文本属性角度进行了透彻的分析,网络文本的突出特点是,没有任何文本具有中心性,这种“去中心化”的网络文本属性又可以称之为“交互文本间性”(reciprocalintertsxlualily)但是网络文本虽然在表面上充满了游戏性,去中心化,网络文本在层级上、意义相关性上仍然存在着所属关系。这也就是网络文本的文本属性的问题。网络文本的相关性和散漫性(discursivefomation)构成了高度相关性的角¥释性社区(inteipKtativecommunity)以及充满负相关的散漫性社区(discursivecommunity)191

  

  “数字化”是数学上的一次革命,其技术化后带来了许多问题,给人类以太多的反思。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现代技术本质上是一个“去魅”的过程,然而,今天的数字化把这一过程推向了极致——齐一化、场域虚拟化。这种想法与海德格尔所说的“去蔽的同时带来更多的遮蔽”不谋而合。'10尽管从“公共新闻”到“草根新闻”带来了公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发言权,甚至有些参与过程成为一个时期的主流新闻,例如近期关于“芙蓉姐姐”的新闻的传播效应,但是,从本质上说,草根新闻等参与式新闻在传播学上的意义,除了证明技术发展的力量外,目前还看不出与传统媒体在传播理念上的区别。而打着与传统传播“议题设置”相左的旗号的草根传播,在传播理念上,与传统媒体是完全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传统媒体不会“死亡”。

  

  对于草根媒体的参与式新闻而言, 在走过了短暂的民间新闻的狂欢之后, 面临的问题是自身的走向。其发展可能有这样几种路向:一是, 做大做强, 如通常所谓的进入大众视野, 那么草根媒体的本身意义已经完全不存在了;二是,取得一定的影响后,归并入传统媒体的渠道,一如此前的民间网站被国际性网站收购那样;三是继续保持草根本色,包括对传统传媒的舆论监督,并且自身拒绝监督。这样的发展前途,充满了博弈学上的悖论。这样的“声音”其实也是历来存在,只是技术上改而为网络以及其他一些传播平台。因此,草根传媒对于当代传统媒体的意义,只能说是提供了新的信息源和扩大了视野,甚或还多了一层匿名的监督。而要想求得自身的发展,本身就很难从上述的悖论中解脱出来。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wen/2124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