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新闻 > 论“真人秀”的审美价值及其实现

论“真人秀”的审美价值及其实现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新闻


[ 内容提要 ]《中国好声音》、《非诚勿扰》、《我是歌手》等栏目为什么走红荧屏,业界同仁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本文试图从哲学、传播学的角度,探究“真人秀”类节目的审美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 关键词 ] 真人秀 虚拟情境 真实记录 审美 审丑 娱乐 伦理。

肇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真人秀”节目,在我国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原创与克隆,引进与复制,各种题材、各种形式的“真人秀”在荧屏上轮番上演。为了吸引眼球,拉动收视,各大卫视重金购买模式、大胆引进团队、强化营销推介,无所不用其极,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然而,同样是引进模式,同样的流程设计,同样的巨额投入,为什么会有巨大的收视差距呢?笔者认为,关键是创作理念。即节目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观,以及核心价值观的艺术表达方式。不从创作理念上调整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仅仅是“新瓶装旧酒”,无益于节目质量的提升。分析成功的“真人秀”节目,其成功经验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 开掘人性真善美。

“真人秀”首先要“秀”的是“人”,即,人的情感与故事,《中国好声音》为什么好看,最大的看点还是人,表面上看是“好声音”,实质上,是人的情感与故事。正如《中国好声音》宣传总监陆伟所说:“《中国好声音》不是独立的音符,是音符后面的一个个人。”只有把情感渗透进歌词与旋律中,“好声音”才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这是评价“声音”的最高标准,也是节目感染观众的力量源泉。忽视“人”的挖掘与塑造,单纯展示才艺、技能,或者直奔主题的求职、求偶、求胜,节目必然流于简单和无趣。以往举办的“青歌赛”为什么比不上《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那样叫好又叫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比赛选手的情感与故事开掘不够。仅仅是唱功和才艺的比拼,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

关于“人”的开掘,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

(一)让“草根”来“秀”。

让哪些人来“秀”,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从播出效果看,越是“草根”阶层,越平民化,越能引起广泛的关注,越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以草根为特色的“真人秀”节目大行其道就是很好的佐证。西单女孩、旭日阳刚、菜花甜妈、凤姐、大衣哥,这些没有经过包装、修饰的草根明星,有着与广大观众相似的背景、学识或经历,特别容易引起观众的角色认同和情感共鸣。

电视作为最大众化的传播媒体,只有以亲民的姿态、语态,去挖掘草根的人生故事,给草根提供话语平台和实现梦想的舞台,真诚地为草根服务,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草根的心理诉求,决胜于竞争激烈的收视市场。

(二)“秀”出人生梦想。

在“秀”的内容方面,梦想是最具号召力的,人生有梦才有前行的动力,这与十八大之后受到热议的“中国梦”十分吻合。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其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这样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个体的支撑,每个个体都应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当这个梦与国家的兴衰荣辱结合起来的时候,才能汇聚成实现“中国梦”

的巨大力量。

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评委问的最多、也是必问的一句话是 :“你的梦想是什么?”《中国达人秀》是梦想的舞台,有多少梦想,就有多少种可能。

《中国达人秀》用“相信梦想,相信奇迹”的人生理念,包容和灌溉着每个参赛选手的梦想,呼唤着人世间积极向上的力量。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人生不能没有梦想,不能没有追求,梦想与追求,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星光大道》、《激情唱响》、《花儿朵朵》、《非你莫属》,众多的“真人秀”为平民实现自己的梦想提供了舞台。在这些舞台上,每一个梦想都值得我们尊重,都需要我们的支持与呵护。坐在“真人秀”舞台上的评委或导师,首先要担当起园丁的角色,用爱心去培育每一颗梦想的种子,为他们浇水、施肥,或者做适当的矫正,而不是用尖酸刻薄的“毒舌”去泼灭选手心中的希望之火,哪怕这火花微小到不足以照亮前行的方向。梦想借助爱心的浇灌,方能开出绚烂的花朵。当然,这个梦想必须合乎大众的审美趣味,必须以艰苦的奋斗为基础。

(三)“秀”出奋斗经历。

“知行合一”是我们国家推崇的一种道德规范,光有梦想不行,必须有实现梦想的行动。为实现梦想而经历的种种坎坷与磨难,也最容易拨动观众的心弦。

《中国达人秀》的刘伟、潘倩倩、赵洳暄,《中国好声音》中的刘悦、平安、金志文,以及“真人秀”舞台上,所有为梦想而拼搏奋斗的平民英雄,都散发着吸引眼球的魅力和感动人心的力量。

第三季《中国达人秀》冠军、山东姑娘潘倩倩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17 岁就出来打工,历尽了千辛万苦。她的歌声中有对命运的不甘与抗争,有对人生的体察与感悟,当我们了解了她的梦想与奋斗经历,再听她唱歌,自然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四)“秀”出人生智慧。

观众为什么要看“真人秀”?看人生百态是一项需求,获取人生智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需求。真正打动人是什么?是思想,巴尔扎克说过 :“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真人秀”是展示才艺的舞台,更是展示思想的舞台,无论是婚恋交友、职场求职、竞技益智,还是情感疏导,最具魅力的部分当属思想的交锋。选手的表白,导师、评委、伯乐的点评,以及他们之间的观点碰撞,都是最吸引观众的地方。

以《爱情保卫战》为例,笔者特别欣赏涂磊的点评,他的人生智慧对处于爱情迷茫期的青年男女来说,无疑是一剂醒脑的良药。这位曾经以“劈头盖脑的痛骂、激愤的咆哮甚至粗口”为个性标签的人,经过舞台的历练和不断地自我校正,在保持思想敏锐、语言犀利的同时,变得越来越有人文关怀的风范。他的点评不仅让参与的嘉宾受益匪浅,一些代表性的话语,还被网友编成《涂磊经典语录》,在网络上广为传播。

再比如《非你莫属》、《职来职往》、《步步为赢》等求职类“真人秀”节目,舞台上的 Boss 们理应成为职场楷模和职业导师,他们的点评以及相互之间的思想交锋,应当散发着智慧的灵光,让每一位参加节目的人有如沐春风的审美感受。这是节目的看点,也是求职类“真人秀”耐人寻味的地方。

“真人秀”节目的主持人既是现场气氛的把控者,又是现场话题的引领者。话不在多,而在于恰如其分,主持人要把营造畅所欲言的气场当成自己的第一要务,适时地给选手以勇气和自信。缺少人文关怀的胸襟,对选手特别是离场选手进行尖酸刻薄的评论,是主持人的大忌。

二 . 凸显“真实”的魅力。

“真人秀”的诞生源于人们对“真实”的青睐,因此,“真实”这个特质始终不能丢。不要过多地设计,杜绝彩排和表演,避免“有备而来”,结果的不可预知是最有魅力的。无论是《非诚勿扰》,还是《中国好声音》,都在“真实”上煞费苦心。

《非诚勿扰》虽然是录播节目,但节目录制前,栏目组不会进行彩排,男女嘉宾在进入演播室以前不能见面,以保证彼此间的新鲜感和节目的真实性,至于嘉宾不时发出的劲爆言论,只要不违反法律及现行的播出规定,栏目组都做了必要的保留,这种“原生态”

的东西或许并不精致,但恰恰是栏目所追求的,也是观众最感兴趣的部分。《非诚勿扰》制片人王刚曾说 :“我们从来也不会干预男女嘉宾怎么说话,如何表达,选择谁。我们唯一有决定权的就是男嘉宾登场的次序,平衡一期男嘉宾的类型。”《非诚勿扰》的“真”,使它成为观众了解当下青年人心态的窗口,成为海外华人了解国内风土人情的窗口。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各色人等,五味杂陈,洋溢着俗世的缤纷色彩。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把《非诚勿扰》比作折射当下青年人心态的一面镜子。

当然,《非诚勿扰》也曾因为嘉宾的言论而遭到非议,最有影响的是马诺那句“宁愿坐在宝马车中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我们不能因为《非诚勿扰》

呈现了这种拜金思想而去痛骂媒体,就像报道小悦悦事件一样,当媒体以几近冷酷的方式,揭露人性的悲哀时,你能去责怪呈现它的媒体吗?相反,我们应该去肯定媒体通过报道而引发的社会思考,通过思考去发现道德教育的缺失,通过报道去呼唤社会的良知。

我们经常把真善美作为衡量电视节目的最高准则,在这个标准体系中,“真”是基础和前提,缺少了“真”,就谈不上“善”和“美”。

《中国达人秀》的“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真实的社会角色,参加达人秀的选手有工人、农民、警察、学生,有小商小贩、家庭主妇、仓库保管员、退休老人,有天真可爱的孩子,有耄耋之年的老人,全是我们身边真实的、平凡的人,看着他们在舞台上表演,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二是真实的才艺表演。选手在正式亮相前,不允许任何媒体曝光,包括选手的故事和才艺,必须保证这个选手第一次登台时,评委和观众是第一次看到他,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的情绪反应才是最真实的。三是真实的情感表达,《中国达人秀》强调挖掘真实的人生故事,强调真实的情感表达,在台前、幕后的各个环节,着力营造出让选手敞开心扉、自由表达的环境。

《中国好声音》的走红同样是“真实”呈现的结果。首先,比赛规则上保“真”,在选手登台演唱之前,评委们对选手的状况一无所知,登台演唱时,评委们背对选手,只能凭声音来评定。这个时候,他们能否转身?为谁而转身就成了节目的一大看点。而当评委转身时,他们面对的人可能与想象中的形象极不吻合,他们或一惊一乍,或坦然处之,这种真实的表情流露,同样是节目的看点。

其次,让选手保“真”。实际上,这一点很难做到。

一方面,选手的基本情况要真实,不能有造假、炒作、作秀的嫌疑。另一方面,选手的表现要真实,流露真性情,不矫揉,不造作。对观众来说,原生态的东西是最有魅力的,也正是这种原生态的东西,能够让节目录制现场充满不确定性和戏剧性,如磁石一般,吸引着观众的心。

再次,让评委保“真”。四个评委一改人们心目中庄严肃穆的判官形象,变得真实可感,有血有肉,或嬉笑怒骂,或插科打诨,或“争风吃醋”。率真的那英会走上舞台,与“准妈妈”齐雯共同演绎《白天不懂夜的黑》,感性的杨坤会为忠实粉丝而动容,与“全职妈妈”戴月一起演唱《里约热内卢》。他们不再是冷静的观察者和严肃的评判者,他们的言行举止是节目的重要看点。

最后,让亲友团“面孔”保真。不同于其他电视节目中“亲友团”的热闹喧嚣,《中国好声音》的亲友团很少发出“声音”,但他们的“面孔”是最有感染力的,或热泪盈眶,或喜出望外,或眉头紧锁,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会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真实,是“真人秀”的基本样态,它契合了人们的审美取向,是“真人秀”节目打造亲和力、信赖感和美誉度的基础,应该成为创作团队坚守的一条底线。

三 . 真善美的艺术表达。

所谓“秀”,有“展示、炫耀”的意思,是推动“真人秀”节目成为收视热点的重要元素。对电视这个大众传播媒介来说,仅仅是“人”的“真实”呈现,很难产生可看性、戏剧性、娱乐性的效果。“真人秀”节目究竟应该怎样“秀”呢?笔者认为,应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

(一)“虚拟情境”与“真实记录”。

“虚拟情境”与“真实记录”是“真人秀”节目的两个基本特征,“真人秀”的“真”不完全是对原生态事件和人物的简单记录,“不介入”是不可能的,创作团队往往会设置各种规则、环节和限制,让参与者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场景、比赛规则和参赛目的的限制下展现自己。或者说,电视“真人秀”是“虚拟情境”中的“真实展现”,具有明显的“秀”的色彩,做到虚构性与纪实性的有机融合是“真人秀”创作团队的工作重点。

虚构性是通过规则的设计来实现的,而纪实性则通过参与者在“虚拟情境”中的真实表现来实现。规则是“真人秀”节目的重要元素,规则的设计要有利于参与者的“真实”表现,规则设置的成功与否关系着“真人秀”节目的成败。

(二)“审美”与“审丑”。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是人类最普遍、最本源、最需要的心理活动。人们用智慧发现世界上的美好事物,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在愉悦自己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完善自我。而审丑是对审美的否定与反衬,丑的审美价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美学史上一直存在争议。对“真人秀”来说,最忌讳的就是“审丑”的滥觞。

《幸存者》、《老大哥》、《学徒》等“真人秀”节目之所以大行其道,除了草根、纪实、互动等元素外,与“审丑”带来的狂欢不无关系。人们热衷于“偷窥欲”的满足,而节目也把裸露癖、勾心斗角、追名逐利等人性中的“丑”作为博取眼球的手段。这些也给我们提出了有益的警示。

(三)娱乐与伦理。

约翰·菲斯克在《解读大众文化》中说,“真人秀”本身并不是罪恶,滥用“真人秀”才是罪恶。“真人秀”本身无所谓善恶,重要的是必须在娱乐与伦理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是所有娱乐文化面临的共同课题。

获得轻松愉悦的精神享受,是观众对“真人秀”节目的一大诉求。生活节奏越快,工作压力越大,人们对娱乐的需求越强。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选择“娱乐至上”还是“寓教于乐”,关乎“真人秀”节目的品味和层次。康德曾经把人的愉快归纳为两类 :一类是经由感官或者鉴赏获得的“感性的愉快”,一类是通过概念或者理念表现出来的“智性的愉快”。“真人秀”节目不能沉溺于挖掘隐私、讽刺人物外形等简单的“感性的愉快”,而忽略了“智性的愉快”的营造。

同“审丑”一样,过度娱乐化与媒体所承担社会责任背道而驰。娱乐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真人秀”的根本目标是开掘人性的真善美,传播主流价值观,凝聚社会发展正能量。在提升文化品位的层面上,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

四 . 结语。

“真人秀”节目在我国的快速兴起,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收视选择。在这种状态下,如何提高节目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是节目创作团队必须思考的问题。着力开掘人性的真善美,凝聚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是“真人秀”创作的核心。因为,唯真善美的东西,才有持久的号召力和生命力。

对“真人秀”节目来说,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真善美的内涵也很重要。电视毕竟是大众化的传播媒介,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真善美,才是打造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正途。让节目既有真善美的思想内涵,又有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真人秀”节目的创作难点。只有在这两个方面破题,我们的节目才好看,才有意义。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wen/2139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