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新闻
1.功能语言学及其评价理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语言学派之一,韩礼德在伦敦学派弗斯(Firth)语言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和创立了系统功能语法。系统功能语法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用功能方法研究语言,主要包括“阶和范畴语法”、“系统语法”及“功能语法”。阶和范畴语法主要探讨了能够描述语言材料的语法范畴及把范畴和语言材料联系在一起的抽象的“阶”;系统语法旨在揭示作为系统网络语言中的内在关系或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该网络包含一些子系统,语言使用者从中做出选择。功能语法试图揭示语言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手段,其理论基础是:语言系统与组成该系统的形式是由它们的使用或承担的功能决定的。系统和功能是密不可分的概念。人们在用言语实现某一功能、表达某一意义时,必须在语言系统网络中做出选择。因此,选择就是意义。
韩礼德在1968年第一次提出了系统语法的四个功能部分,即经验功能、逻辑功能、话语功能和人际功能。1970年他对四个术语作了进一步的调整: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合并为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话语功能被改为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保持不变,这三个功能被称为“纯理功能”或“元功能”。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各种经历加以表达的功能;人际功能指的是讲话者运用语言参与社会活动的功能;语篇功能指的是语言使本身前后连贯,并与语域发生联系的功能。概念功能主要由及物系统和语态体现;人际功能主要由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体现;语篇功能主要由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体现。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视域中,对人际意义的研究即评价理论,评价理论的主要研究核心是语篇中作者的态度。然而从广义上讲,这种态度的所指既有针对作者的,又有针对读者的,作者的态度是指渗透在语篇中的作者的主观态度。对特定语篇中态度的研究已超越了词汇、语法层面,语篇层面的研究也不仅仅限于纯语言研究的范畴。它涉及功能与符号学研究所关注的语篇、修辞与交际。评价理论由评价系统和评价应用两大部分构成。
态度、介入和级差是语言评价系统的三大主题,其中的态度是整个评价系统的核心。语料出处源自表达情感反应、行为及价值判断的语言内容。介入则关注的是态度来源及语篇中不同声音的作用。级差系统的研究对象为调整情感强度与范畴纯度的语言资源。态度是作者由内而外的情感反应,人际意义是由态度资源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表达态度的词汇。然而,有些语篇中没有明显的表态词汇。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作者没有态度,态度完全可以通过概念意义的词汇表达,只是强弱的问题。这里将态度分为显性和隐性。介入系统是关于主体间定位的研究,介入系统的研究对象是作者如何在语篇中通过投射、情态、极性、让步、评注型状语等语言资源,确立他的价值立场及应对这一立场可能引发的潜在反应。级差系统包含两个度量维度,一个是语势系统,即通过强度或数量提高或降低态度资源的评价程度,另一个是聚焦系统,即通过典型性和精确度清晰化或模糊范畴界限。
2.文本类型与文化语境
卡塔琳娜?赖斯在1984年与弗米尔合著的书中,提出了一个具体的理论――文本类型说。文本类型理论基于德国心理学家卡尔?布勒(Karl Bühler)1934年提出的语言功能“工具论模式”。赖斯和其他几个德国语言学者都对文本的两种分类形式作了区分,两种分类法的抽象程度不同:一方面文本类型按照主体交际功能(传意、表达、使役)分类,另一方面语篇体裁或变体则按照语言特征或惯例常规分类(如划分为演讲稿、政府公文或广告等)。
传意性文本的主要功能是告知读者真实世界中的事务现象,语言形式和语言风格的选择都从属于这个功能。表达性文本中,审美部分补充甚至统治了传意部分。使役性文本中,内容和形式都从属于文本所要达到的言外效果。每种文本类型都包括多种不同的体裁,但一种体裁不一定只涉及一种文本类型。
韩礼德等认为,语言系统是人类用来表达意义、交流思想的主要手段,但它又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形成、发展并发挥作用。意义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韩礼德等人始终把研究语言意义的产生、传达和理解与研究语言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
系统功能语言学将实际运用中的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对言语发生的语境尤为关注。韩礼德关于语境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马林诺夫斯基指出话语的意义并不来自于构成话语的词的意义,而是来自于话语与其所发生的情景之间的关系,语境一旦改变,语言的意义就可能会随之改变。他进而区分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话语语境指的是语言内部的语境,被分析的词句前后出现的词语或句子,有的时候也称为“互文”;情景语境是指交际事件发生时,参与者是谁,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交际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交际的渠道及交际的内容和交际的正式程度等一系列因素;文化语境是指语言根植于的社会文化习俗,人类产出的话语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才得以解释。
六十年代,韩礼德建立并发展了系统功能理论,突出强调了语言所行使的社会功能。在研究语言和社会系统的互动过程中,韩礼德发展了语类(genre)(即体裁)和语域(register)的概念。
文化语境制约语篇的体裁结构,体裁结构是指有阶段、有步骤的语篇纲要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它所代表的是人们在日常社会活动中的一种抽象化形式。 语域是由语场(field)、语旨(tenor)、语式(mode)等情景要素决定的语义构型(configuration of meaning)。语场,即“话语范围”,指交际双方正在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及交际的特定目的,也就是主题事件。它构成语言系中的经验组分(experiential component),或者说用于揭示我们对世界的经验和看法的意义表达。语旨,即“话语基调”,关心的是交际活动的参与者及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关系。语式,即“话语方式”,指交际的方式,或者交际是如何展开的,是一种语言载体形式,语言活动所采用的媒介或渠道。语域的三个变量与语言的三个纯理功能相互对应,语场体现了概念意义,表达了概念功能;语旨体现了人际意义,表达了人际功能;语式体现了语篇意义,表达了语篇功能。
3.解读“高考英语新趋势”
新闻语篇是一种承载价值并由意识形态决定的,对读者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产生微妙影响的语篇。新闻语篇中,语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取决于说话人想要构建怎样的“主体间关系”,作者将评价语言作为信号,邀请读者分享并认同自己的观点,以求能够说服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同时,新闻报道为了维持其“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准则,当预期读者存在不同甚至相左的观点时,就会用相应的语言策略规避冲突,将修辞手段和意识形态隐藏起来,形成一种隐性的动态的评价模式,巧妙地引导读者接受作者的价值定位,使读者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观点。换言之,人们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就被导向词语使用者所期望的地方去了。评价理论是基于人际意义的理论,在读者的价值和信仰系统自然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修辞手段。目前,语言学界对评价的研究热潮有增无减,其中以马丁的评价理论影响力最大,成为该领域的热点。评价理论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可以概括为关于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涉及的情感的强度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的词汇系统网络。在新闻语篇中,由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准则,需要新闻作者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语篇中,隐性评价手段常常是依赖语境的,需要分析者采取动态的观点。以下是一篇有关“英语考试新趋势”的新闻报道节选。
教育部通知:社会化英语考试的分数满分也是150分。985大学要求达到A级以上(135分以上)才具有报考资格。211大学要求达到B级以上(120分以上)才具有报考资格。非211一本要求C级以上(105分以上)才能报名。二本要求D级以上(90分以上)才能报名。三本要求80分才能报名。英语重不重要已经不需要讨论了。
整篇话语表达充满了数据与要求,貌似与作者的主观态度无关。首先请看第一句:“社会化英语考试的分数满分也是150分。”这里的“也是150分”强调了英语考试的分值没有缩水,可以看出作者欲通过“也”字提醒读者重新审视英语考试的变化――不是不重视,而是同以前一样重视英语。例句2:“985大学要求达到A级以上(135分以上)才具有报考资格。”这里的“985”是什么概念,相信任何考生及家长都不陌生,30所世界级国内名校应该最具有说服力了,那么接下来135分的门槛就足以说明问题,相信读者读到这里应该会与作者在价值取向上慢慢趋于共识。例句3:“211大学要求达到B级以上(120分以上)才具有报考资格。”211大学作为广大师生耳熟能详的中国重点大学,是多少考生梦寐以求的圣地呀!而120分的录取要求无疑是在昭示天下:英语的权威重要性。尽管这里的话语无任何色彩修饰,单纯的概念词汇却丝毫没有影响作者态度的流露。例句4:“非211一本要求C级以上(105分以上)才能报名。”在这句话里,虽然没有了985、211的十足底气,但一句“才能报名”又赢回了气势。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度让人不敢小觑英语不退反进、不减反增的影响力。例句5:“二本要求D级以上(90分以上)才能报名。”和“三本要求80分才能报名。”与例句4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的态度没有因为分值要求的降低而示弱,反而有“即使是报考二本对于英语的分数也有要求哦”的强势。在最后的一句“英语重不重要已经不需要讨论了”中,作者傲慢的态度溢于言表。
4.结语
随着各类文化大餐的登堂入室,读者的视觉、味觉得到空前的冲击与满足。但是要让读者真正与作者达成思想共识,就不得不依赖评价理论。通过从作者的态度入手,挖掘读者的心理,在走进读者内心的过程中传递作者的态度。在现如今的快餐文化中,作者的文字往往只能解决读者的一时之渴,这绝不是文字工作者的最终诉求。没有读者的共鸣、没有与读者心灵的交流,任何作家、作品都是短逝的。有关人际意义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话语背后的作者态度,还教会我们去了解话语功能的真谛。新闻语篇身负重任,对于新闻语篇的分析、解读,会让我们更与时俱进,然而此方向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wen/21530.html上一篇:浅谈都市类报纸娱乐新闻的文化品格
下一篇:关于“不死”的新闻客观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