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新闻
近几年中国社会“网事”如烟,但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无疑是微博问政的崛起。
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达5.13亿。同时,微博成为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①据悉,从2010年底的6311万跃升至2011年6月底的1.95亿,再跃升至2011年11月底的3.2亿,中国微博用户数实现了5连翻。如今,约占中国网民数量65%的微博用户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微”群体,②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议政、问政甚至是“参政”成为中国微博的一种主要功能。
《人民日报》指出,2011年是中国政务微博元年。截至2011年12月10日,仅腾讯微博中通过认证的广东省政务微博就有399家,其中包括252个党政机构微博,147个官员个人微博。③走过第五个年头的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已经得到了48位省委书记、省长的公开回复,18个省份以书面文件的形式确保规范化、制度化地办理留言。放眼全国,北方网的“政民零距离”、胶东在线的“网上民声”、奥一网的“网络问政”等平台,已呈百花齐放之势。此外,遍布各个地区、各个行业的政府微博、网络发言人从2010年以来纷纷涌现……一批政府机构和官员加入微博群,成为2011年的突出亮点。“北京微博发布厅”、“上海发布”、“中国广州发布”,这些政务微博上线不久就吸引了数十万乃至百万的“粉丝”。四川开织“两会”政府微博,网友赞很“给力”;武汉代表委员“织围脖”议“两会”,网上聚民意;张春贤成为微博史上最高级别的官员,网络问政再度进入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警方微博成热潮。
另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截至2011年8月1日,仅腾讯微博中就有万余个党政机构和官员微博账户,其中副厅及以上级别的高级官员有266人,涵盖各个部门和地区。又据易观智库的研究数据显示,仅2010年中国微博市场注册用户数量达7500万,而2009年我国的微博注册用户只有800万,增速高达837.5%。如此欣欣向荣之势,一方面得益于微博本身所具备的即时、广泛、互动等传播优势,另一方面微博更是展现出了对中国政治生态的强大影响力:从方舟子被袭到李萌萌“被落榜”,从常德抢尸到“我爸是李刚”,从宜黄拆迁到今日青岛拆迁户微博留遗书称捍卫私宅……在一个又一个社会焦点中,微博都显示出强大的网络信息放大功能,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地方党政机关和干部意识到微博的重要性,并尝试利用微博听取民意、汇集民智。④
从另一角度看,微博问政,十分符合中国目前转型的特征,即“治理转型”。恰如有学者所言——“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社会转型要经过三个大的阶段。从1840年到1949年是中国社会转型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完成现代国家的建设,推动社会转型的基本方式是革命。从1949年到2002年是中国社会转型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现代社会基础建设,推动社会转型的基本方式是改革。从2002年大约到2020年是中国社会转型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现代社会制度,推动社会转型的基本方式是治理改进。”⑤据悉,治理作为一个现代政治学概念走进人们的视野是1989年。当时,世界银行在讨论非洲情形时首次使用治理一词。此后,“治理”一词被广泛运用于许多领域,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全球问题。法国更新治理研究院就认为“治理”是“从地方到全球人类社会共存的组织和调节以及产生共同规则的方法”。按照这一解释,治理的目的就是使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参与者之间进行互动,就是在承认所有成员都有“共同生存”的权利的前提下,所有成员之间通过参与、通过互动找出保证所有成员共同生存的方法,如果借用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说法,治理就是共有、共治、共享,这就是现代治理的基本含义。⑥很明显,微博所具有的普及性、大众性、全民性,先天的就具有“共有、共治、共享”的特征。微博问政与治理转型,有着天然的互补性与重合性。
治理转型的具体对象之一就是弥补制度的一个个“漏洞”,那么,制度漏洞最大的危害在哪?如何发现这些漏洞?据权威调查,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1)“加剧社会不公,形成既得利益集团、撕裂社会”(占比71%);(2)“使权力更加被滥用,激发官民冲突”(占比55%);(3)“让社会失去了对制度的敬畏和认同,以变通为荣”(占比51%)。填补漏洞,需要找到漏洞的根源,63%的受访者认为,制度漏洞的根源在于“缺乏公众的参与与监督”,位列该选项的第一位。如果在人民的充分监督下,制度的设计者、执行者不为制度留下灰白地带,减少漏洞机遇,在全社会树立制度的权威性,让明规则战胜潜规则,那么漏洞出现的可能性必将越来越少。⑦“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而知社会漏洞者无疑是弥散于社会各个角落的广大网民,他们身处社会一线,对社会和行政制度的各种缺失有着切身的体会,因而是各种社会“漏洞”的最早发现者和预警者,是不在编的监察系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网络为依托的“微博问政”十分符合“治理转型”阶段的社会要求,网络的平等性、普及性再加上微博的瞬时性、互动性,使得微博成为治理转型时期不可或缺的利器。例如,2011年6月17日,网友“zhangou2952”在天涯论坛贵州版块贴出《致贵州省长的一封信》,直指贵州公务员招考办事效率低下。4天之后,贵州省省长赵克志给天涯网友zhangou2952回帖:“我代表贵州省政府和公务员招考主管部门,向广大考生表示歉意”。省长的回复,迅速引发了网民“围观”,一天之内,该帖访问数高达5万人次。⑧又如,广州市官方微博平台“中国广州发布”于2011年12月19日正式开通,市委宣传部与20多个政府部门的官方微博集体亮相,成为政务微博发布群,意味着原本的“独唱”将变成“合唱&rdqu
o;。网民们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关注,积极参与对公共权力的监督,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走进公民议政的殿堂,个体公民意识正在成长和壮大。而且民众并非自说自话地表达着诉求,“口罩男”叫停了花岗岩路基的亚运改造项目;“举牌哥”让广州地铁公司的态度来了个“大转弯”;广州市建委主任侯永铨约见要求广州暂停光亮工程的“拇指妹”区佳阳,详细解释广州光亮工程规划……⑨安徽省政府特别以《网上问政》为名,开设了“问政”的专门平台,自2009年12月29日正式开通以来,对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省直各厅局和各市县积极进行反馈。截至目前,《网上问政》共有近600条网民留言得到回复,绝大部分民生问题得到解决,真正成为了解民情、排解民忧的“直通车”。随着各部门对“网络问政”工作的高度重视,网民通过中安在线《网上问政》平台反映的问题,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被办理,得到满意答复。⑩
二
微观转型,或治理转型,是“微博问政”出现的现实社会背景。综合信息显示,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转型期。一般而言,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大致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
宏观层面的社会转型观,有大约200年的历史跨度,从1840年到2040年,以唐德刚先生的“历史三峡说”为代表。1996年,旅美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在台北《传记文学》发表的《中国国家转型论提纲》一文中提出著名的历史“三峡”说:“中国历史从古代一路走到清朝末年,就到了三峡,这里惊涛骇浪,过了三峡就风平浪静了……中国历史有几个阶段,走到鸦片战争的时候,就动乱了,过了这一段,就风平浪静……所以叫做历史三峡。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之曰,从此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之洋。”
中观层面的社会转型观,有大约60多年的历史跨度,即从1978年到2040年。此种观点认为:“如果我们把改革看在60年的跨度来看,我们过去30年,重点在经济改革,未来30年,我想重点是在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改革主要是几方面,一是价格自由化,第二是企业民营化,包括借着新的国有企业和民营化,第三是地方分权,第四是开放国际化。”(11)不无巧合的是,温家宝总理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从现在起再过40年,中国将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届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成立100周年,“到那时,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虽然角度不同,但以60年为期,到2040年基本完成中国的社会转型,确是不谋而合。
微观层面的社会转型观,有大约10余年的时间,也就是2000年左右至今,其标志性的言论大致成型于2010年前后。恰如学者所言:“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改革,再一次到了紧急的时刻。当前的中国,迫切需要党内健康力量发出类似邓小平南方谈话那样的登高振臂一呼,重新凝聚改革共识,凝聚深化改革的精神力量,打造和提升年轻人职业的安全感、营造人群的温暖感、国家的归属感,锤炼社会的向心力、凝聚力。……必须从思想理论上回答以上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以形成主流舆论。”(12)但这种转型的本质不是激进式的革命,而是一种针对具体问题的细节的、局部的治理,或可称之为“治理转型”——“自2003年以来,中国社会进入高风险时期,社会矛盾突出,群体性事件增加,转型加速。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安全转型,在推进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要做到制度创新、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治理改进是唯一选择。治理转型是中国历经革命转型、改革转型之后的第三条道路。”(13)在此要指出的是:2000-2010年的这十年,本来包含在中观转型观的60年之内的,但有两点原因可以将其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转型单元:一是一个大的转型期往往由若干小的转型时段构成,二是2000年以来的中国转型确实出现了需要迫切解决的诸多问题,形成了许多新的、前所未有的“转型”、“改革”诉求。
2012年3月12日,《人民日报》评论部发表《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对这一临界点的挑战给予了明确的回应:“改革就会招惹是非,改革就是‘自找麻烦’,改革也很难十全十美。30多年后,身处深水区和攻坚期,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对于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尤其要时刻警惕短期行为损害执政根基,防止局部利益左右发展方向,力避消极懈怠延误改革时机,所思所虑不独是当前社会的发展稳定,更有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治久安。”(14)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代表高层的明确表态。具体而言,“抛开一些情绪化表达,中国当前所面临着这样一些迫切、公众反应激烈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贫富差距拉大,未能形成公平的分配制度;社会事业滞后,未能建立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公众幸福感下降,未能解决最基本的民生问题;环境污染加剧,高投入、高污染产业层出不穷,食品、水、空气被污染,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尖锐矛盾一触即发,带来一系列群体性事件;社会腐败向纵深发展,腐败不仅仅发生在经济领域,更深入到吏治腐败、司法腐败和舆论腐败,这三种腐败直接与体制缺陷相关。”(15)
在此方面,中国微博有着不俗的表演,反腐,甚至成为近年来微博的“主旋律之一”,数亿用户(仅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就达1.4亿)集体围观并发声,微博的强大影响力自不待言。恰如媒体分析的——如果是在十几年前,有冤无处诉的人要找媒体曝光时,第一个想到的都是央视的《焦点访谈》。而如今,他们可能会得到这样的建议:“去发条微博吧!”2011年上半年以来,诞生不足两年的门户网站微博都在越来越清晰地扮演着这样的角色:舆论监督。当人人都有了便
捷平等的发言渠道,真相就在泥沙俱下的混乱中渐渐浮出水面,它不仅是个别网民呼唤公平正义的平台,更包括对地方官场或行业乱象毫不留情的曝光和集体鞭挞。(16)
以郭美美案为例。这个最先在新浪微博上疯狂炫富的女孩或许不会想到,仅仅一周之内她就将包括中国红十字会、天略集团在内的机构、企业或个人牵扯进巨大的舆论漩涡。其与中国红十字会某负责人的关系,以及红十字会是否涉及招标违规等问题,都成为网民穷追不舍的问题。在此过程中,网友抽丝剥茧式的“人肉搜索”与持续不断的热议交相辉映,不仅一步步披露着后续的种种谜团和“证据”,更让相关各方压力频频。“郭美美事件引发反贪腐行动”,远在德国的一家电台网站如是远观着中国微博的热闹。7月4日傍晚,中国红十字会的微博悄悄出现在网络——其当夜所发的四条微博三条是介绍红十字会的历史,另外一条是相关负责人作出解释的长篇博文链接——但直到此时,这场源于微博、跟进于微博并得到传统媒体呼应的网络事件,仍在进一步发酵,微博上有关郭美美真实男友身份的猜疑和对红十字会透明化的质问仍未停歇……此外,我们还看到了对“潜规则”的一个个挑战——四川会理县政府网站发布官员视察的“悬浮照”后不得不公开道歉;浙江宁波机场一句“让领导先飞”引发网民对官僚主义无所不在的不满和集体讨伐;中石化广东公司天价购茅台的发票被发到微博后直接将其一把手拉下马,网友填词创作的《我为祖国喝茅台》MV广为流传;上海卢湾区红十字会因天价餐发票遭遇通报批评;而在江苏溧阳,“蠢局长”微博直播开房后被停职;广州白云区街道办主任网络裸聊被曝光后近日终于被免职……以至于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说,中国人已经发现一种针对地方腐败的新工具:微博。(17)
可见,微博问政反腐的典型流程是:先有网友发微博披露或质疑某个事实,然后众网友跟进评论和转发,相关网络衍生品(如漫画、恶搞歌曲)也开始出现,接着在网络或传统媒体上出现深度评论和调查,并同时伴随着微博上不间断的“爆料”,一场微博事件就此达到舆论监督的高潮。微博问政、参政,使得中国社会又多了一种“新监察部门”,一种不在编制内、不拿工资、无需支付高昂反腐成本的“第二纪检委”,其活跃以至于到了这种程度——一段时期以来,不少地方党政官员向人民论坛记者反映,现在很多官员对网络都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有的担心个人隐私被曝光,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有的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影响前途;也有官员担心网络监督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让人有口莫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当前,有多少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恐惧到什么程度?最恐惧什么?哪一级别的官员最怕网络监督?针对以上公众关注的问题,《人民论坛》杂志展开的问卷调查显示:70%的受调查者认同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高达88%的网友认为官员“网络恐惧”是“好事,说明社会进步了”。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监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俨然一张群众监督的“天网”。(18)
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分析“微博问政”及“治理转型”,还可借鉴英国思想家波普尔“零碎社会工程”的理论,在“微博问政”、“治理改进”和“零碎社会工程”三者之间,隐然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微博提出的,都是具体、局部的、细节的问题,治理或改进的对象,显然也属于微观、局部的范围,而“零碎社会工程”则是从思想高度对这种“微观治理”或“治理转型”给予了理论上的概括、指导和总结,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和借鉴意义。
所谓“零碎社会工程”或“零碎技术学”是英国思想家卡尔·波普尔提出的概念,用以描述他心目中的渐进、稳健的社会改造及其变革方式。它是针对整体主义的历史观而提出的,整体主义的历史观亦称为“整体论”或“乌托邦社会工程”,这种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依照可知的普遍法则的,最后也会推进到预定的、确定的终点。波普尔把这样一种政治观称作为“乌托邦社会工程”,比如苏联式计划经济以及希特勒的纯粹种族国家思想指导下的社会运动。波普尔解释说:“这样的‘零碎修补学’并不符合许多‘行动主义者’的政治气质。他们的纲领曾被人称之为是一种‘社会工程学’的纲领,也可以叫做是‘总体论的’或‘空想的工程学’。与零碎社会工程相反,总体论的或空想的社会工程从来就不是一种‘私人的’、而总是一种‘公共的’性质。它的目的在于按照一种明确的计划或蓝图重新塑造‘社会整体’;它的目的在于‘掌握关键的位置’并扩大‘国家的权力……直到国家几乎变得等同于社会’;不止于此,它的目的还在于从那些‘关键的位置上’来控制在塑造发展中社会的未来的各种历史势力,或则是通过扼阻这种发展,或则是通过预见到它的进程并对准它而调整社会。”(19)
波普尔还说:“零碎技术家或工程师承认,只有少数社会制度是自觉地设计的,而大多数却只是作为非人类行为所设计的结果而成长的。”(20)在此,“非人类行为所设计的结果”颇为值得玩味,这句话对于理解“微观转型”或“治理转型”期的意义在于,此阶段出现的社会问题不是任何人“设计”出来的,而是到了这一时间节点“自然而然”产生出来的,在深化改革阶段,一个个漏洞出现,又一个个得以弥补,而“弥补漏洞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推进改革、深化改革的过程。……在问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漏洞’状况时,68%的受调查者认为‘非常多’、20%认为‘比较多’、7%认为‘比较少’,仅有4%的受调查者认为‘很少’。为何公众对中国
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漏洞’有如此强烈的感受?一方面是与时代背景相关,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在快速推进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经济结构的急剧变化、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和重组。在新体制、新规范没能及时建立时,就会产生一系列制度规范、技术程序和行为观念上的‘漏洞’;另一方面,是由于诸多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没能及时通过改革获得推进及解决。纵观每年‘两会’百姓关注焦点问题的调查,排列前十位的还是‘腐败’、‘教育’、‘医疗’等‘熟面孔’。特别是看到身边不少人频繁利用政策漏洞、制度漏洞‘发家致富’,比如保障房、经济适用房的中签者不乏高收入人群,诸如此类不公平问题的频繁出现,更是让公众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21)
简言之,“零碎社会工程师”们所要破解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技术性”的问题,而“微观转型期”的任务也是一个个具体的、“零碎的”社会问题。恰如波普尔所说:“正如物理工程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机器并改进和检修机器一样,零碎社会工程师的任务就是设计社会制度并重建和运转现有的社会制度。这里,‘社会制度’这个名词是用之于非常广泛的意义上的,既包括公共性质的制度,也包括私人性质的制度。……不管是一家小商店、还是一家保险公司,以及同样地,不管是一所学校、还是一种‘教育制度’,是一支警察部队、还是一所教堂或一个法院。”就以最让中国社会头疼的腐败问题而论,其破解之道不在于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反腐倡廉”和“加大反腐力度”,而恰恰在于“技术的”和“制度的”上的具体实施——如学者言:“(美国防止公务员腐败,有一个)非常基本的东西,就是国民收入记录制度。美国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制度,至少保证了两点,第一,每一个人的收入是清楚的。第二,政府是掌握的。……所以我经常说,不要老盯着中国的贫富差距有多大,基尼系数是多少,只要盯一个东西就行,就是政府要把国民收入的记录制度建立起来。……因为有了这样的制度,贫富分化就由不可治理的状态转变为可治理的状态。腐败的问题也是如此。其实加大力度反腐败一点意义也没有,就做一件事情就行,就是规范的现金管理。有了规范的现金管理,腐败的问题解决了一半。这是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相当的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在普遍实行的制度。有了这个制度和没有这个制度是不一样的,没有这个制度,腐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不可治理的状态,不用制度化的方式是没有办法发现腐败的。”(22)
另外,“治理转型”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关注民生细节问题,而这些问题只有身处其境的当事人才能发现,才能迅速上达,以求高效解决。试以“淮南市长曹勇回复‘网上问政’网友10条留言”为例,网友所问都是社会民生的琐碎问题,但对当事人来说,又件件事关他们的切身利益,如“请问淮南淮河二桥何时动工?老百姓期盼大桥早日建成”、“淮南市妙山林场棚户区改造项目最终房价什么时候能定下来,会不会价格过高,让居民拿到的补助‘入不敷出’?”、“我是八公山土坝孜居民,我们在这里已经住了几十年,房子年久失修,已经很破旧,什么时候政府能对我们这里进行旧城改造?”、“今年是大建设的收关之年,请问市建委、重点局学院路立交什么时候能开工,计划什么时候完工?”、“我是一名农民工,在淮南洛河发电厂工作,工种卸煤工。我从2001年3月开始工作至今,2008年2月份厂里开始为我们办养老金,可是我已40岁了,厂里规定50周岁就不让干了。像我们这样的以后养老金怎么办?”……对此,淮南市市长曹勇分别一一作了认真解答。(23)
更为可喜的是,已经有人在立法层面考虑将“微博问政”规范化、法律化,作为政府职能的一部分。2010年9月,北京大学法学研究生李少文注意到政府强拆“宜黄事件”的新闻报道,同时他也注意到“大批民众微博问政,通过微博进行声援,矛头直指出现问题的地方政府,其带来的舆论压力以及由此转化成的促进民众参与的现实压力,迫使政府必须紧急应对和谨慎处理”。李少文整理了2010年和2011年初“微博问政”典型案例的大量资料和证据,并对一些案例的代表性人物进行了访谈。他把党政机关和官员主动开微博归纳为主流型的“体制认可的微博问政”,“可以促使政府和官员听取民意,注重与民众交流,提高立法、决策和执行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并写了一篇《微博问政给社会管理带来的挑战及建议》登在了《人民日报》的“内参”上。2012年初,李少文拟了一份《武汉市促进公众利用网络参与公共事务办法》的立法建议,送给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其中试图明确政府和官员“推动公众利用网络参与公共事务”的责任和规范、评价与考核以及公众应遵守的原则。如“禁止打压、报复利用网络参与公共事务的公民”,“市、区人民政府以及部门应当通过网站、博客、网络意见版、微博等网络平台,就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和需要公众参与的立法、决策、规划和治理,向公众征求意见和建议”,“市、区人民政府以及部门对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应当及时展开调查和调研。”(24)
而李少文的立法理念在社会中也有了“现实版”,试看——《银川3干部因官方微博回复网民投诉不及时被问责》,据悉,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物业办因官方微博“@银川物业”回复网民投诉不及时,其3名干部分别受到诫勉谈话和调离岗位的处分。据调查,最近一些银川网民反映,他们于2011年底向“@银川物业”投诉的供暖问题,迟至今年2月仍然未见回复。部分网民批评,“@银川物业”成了摆设。2月1日,银川市委督查室要求银川市住房保障局就此事展开调查。经调查,银川市物业办确实存在微博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员责任
心不强、回复反馈不及时等问题。银川市于2011年7月开通覆盖当地所有政府机关的政务微博群,去年10月25日,银川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的官方微博“问政银川”,对19家官方微博点名通报,原因是这些单位连续7个工作日没有更新内容。(25)
微博问政,治理转型,零碎社会工程,其间隐然有一种内在逻辑联系,让人看到了社会的进步和希望。微博问政所要破解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技术性”的问题,而“治理转型”的任务也是一个个具体的、“零碎的”社会问题,而“零碎社会工程”则是从思想高度对这种“微观转型”或“治理转型”给予了理论上的概括、指导和总结,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意义。微博问政,正在改变中国政治生态,推进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政府和社会治理。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②韩元俊:《新华网“年度人群”系列报道:走近“微”人群》,新华网,2011年12月22日。
③蒋哲、郭琛:《中国政务微博元年:从“微问政”走向“微施政”》,《南方日报》2012年1月3日。
④邓子庆:《微博问政考验为政智慧》,中安在线,,2011年8月30日
⑤⑥(13)周鸿陵:《中国社会转型的第三条道路》,“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08年7月10日。
⑦(21)王慧:《补“漏洞”,发展更健康》,《人民论坛》2011年12月23日。
⑧人民网评:《为“网络问政”喝彩》,中安在线,,2011年9月2日。
⑨桐子岚:《“微博问政”不是终点》,《南方日报》2011年12月20日。
⑩《“网上问政”听民声聚民智》,中安在线,,2011年12月21日。
(11)张维迎:《体制改革与中国未来》,中国日报网,2010年1月30日。
(12)(15)周瑞金:《中国,是否需要一次新的“南方谈话”》,《同舟共进》2012年第2期。
(14)《人民日报》评论部:《宁要微词,不要危机》,2012年2月23日。
(16)(17)晓德:《微博改变社会生态,专家称让滥用权力者难以藏身》,《国际先驱导报》2011年7月11日。
(18)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7成受访者认为官员“恐惧”网络称系社会进步》,《人民论坛》2010年5月7日。
(19)(20)[英]卡尔·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0、58页。
(22)孙立平:《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搜狐博客,,2011年12月26日。
(23)中安在线:《淮南市长曹勇回复“网上问政”10条留言》,,2011年4月12日。
上一篇:网络意见表达与整合研究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