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新闻 > 在文化和娱乐之间调整与平衡的统计理念

在文化和娱乐之间调整与平衡的统计理念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新闻


 中图分类号:G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2-0039-03
  今年(2012年)是《新民晚报》因文革停刊后,于1982年复刊的第30年。作为一张发行逾百万的报纸,作为我国最早的一份晚报性质的报纸,《新民晚报》在变革中走来,在求新中前进,“传承”和“创新”是其核心价值所在。它始终坚持着赵超构独特而先进的办报理念,尤其对于文娱版面的创立和发展十分重视。
  早在1961年,党组和编委会组织力量撰写《〈新民晚报〉编辑工作的基本经验(草稿)》中,编委会就指出“浓郁的文化气息”位于《新民晚报》的八大特点之首。“晚报是一张综合性的报纸,不是专业的文化报;但在内容特点上,特别重视文化生活(包括体育)的宣传。长期以来版面安排、文化生活宣传都占二分之一以上。这就是晚报的特点之一……文化宣传的主要目的是思想教育,但也有陶冶身心的作用,甚至可以带有一些文娱性。[1]”晚报复刊之后,编委会对晚报的几个特点进行总结,其中就包括“着重文化报道,包括文化艺术、体育、旅游等。[2]”
  《新民晚报》复刊伊始,文化新闻就占据第二版版面,与社会版、体育版、副刊并称为晚报“四大台柱子”。30年以来,文娱版几经变迁,由每天一个版面扩展为两个、甚至三个版面,在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丰盛文化大餐的同时,也随着市场化的需要,充分兼顾读者的娱乐需求。但是,即使是在面临广告投放巨大压力的形势下,尤其在文娱新闻纷纷靠低俗化博眼球的大趋势下,《新民晚报》也不忘坚守自己的文化品位,始终担负着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的神圣使命。其高雅的品格一直在都市报界独树一帜。而其30年的办报理念和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本文之所以专门选取《新民晚报》的文娱版进行考察和讨论,不仅由于文娱版一直在《新民晚报》的版面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更是因为在近年来新闻娱乐化的潮流中,尤其是在都市类报纸纷纷利用文娱新闻打低俗化擦边球的背景之下,报纸如何能够在文化品位和大众娱乐需求之间进行调整与平衡,既不摒弃娱乐性,又能坚持较高的文化品位,这正是《新民晚报》通过文娱版最能体现出来的办报风格。
  一、文娱新闻现状与《新民晚报》文娱版的办报理念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报纸逐步由单一喉舌功能、宣传工具转向走产业化道路,其商品属性毋庸置疑。实践也表明,传统媒体走产业化道路就意味着必须靠市场生存,靠发行量说话,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受众本位”已成了绝大多数报纸的办报宗旨。这种做法即在满足受众对信息的基本需求上,主动迎合受众的审美品味,提供有趣味的、好看的、能吸引眼球的新闻,从而提高发行量。
  相较于一些“硬新闻”,文娱新闻的发挥空间显然更大。随着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文娱市场迅速扩容,包括出版、戏剧戏曲、严肃音乐、美术等在内的文化产业和以影视、电影、流行音乐为主的演艺娱乐业,都成为文娱市场的主体。除个别党报以及专业类报纸外,几乎找不到报纸不刊登文娱新闻,文娱市场的发展前景看好,使文娱版面成为报纸抢占读者的“必争之地”。这致使一些不良媒体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为了博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他们费尽心机为受众“打造”了一个娱乐世界——假新闻当道、隐私泛滥、谣言纷飞、炒作盛行……整个大环境下,文娱新闻给受众留下的是格调低下的印象,加上娱记队伍鱼龙混杂,最终导致社会对文娱新闻整体评价的日益下降。
  在大多数媒体选择通过用低俗、媚俗甚至恶俗的手段来博取关注的同时,《新民晚报》却一如既往的坚守自己长期的办报理念。作为一张具有83年历史的传统老牌报纸,它始终保持文化性,坚守文化品位。在高举先进文化的大旗,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继承晚报贴近读者的文脉,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的同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雅俗共赏、丰富多彩的格调,通俗而不媚俗,讲究健康情趣,拒绝低级趣味,寓引导于娱乐之中,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
  在年初举行的“传承文脉 践行愿景——《新民晚报》复刊30周年座谈会上”,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新闻学会会长、原晚报总编辑丁法章指出,“我们所追求的效益,应该是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力争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3]”也就是说,晚报在追求高发行量的同时,更注重的是社会影响力,在探索产业化的道路上,它并没有迷失自己,始终坚持“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的编辑方针,将正确引导受众作为己任。
  二、《新民晚报》文娱版的变革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就文娱新闻版面而言,《新民晚报》在五六十年代即有专门的文化版和体育版(一度合为文体版,以新闻为主),拥有相当多的读者,是新中国报刊中最早刊登文化新闻的报纸之一。以30年时间轴划分,晚报文娱新闻版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文娱版的诞生与传统(1982年~1991年)
  1982年晚报复刊后,“文化新闻”以每天一个专门版面和读者见面。版面注重群众性、文化性、可读性及社会性,更侧重文化事件的动态、发生、发展、行文和选材力求贴近读者、服务于读者的文化生活。在上世纪50年代,文艺新闻开始出现专业化的倾向,赵超构就提出要办一个“文娱版”的想法,“文化娱乐,‘与民同乐’。文艺组应该改名文娱组。现在这样搞,读者、专家都不要看,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么![1]”当时的政治环境,让他的想法没有付诸实践的可能,而晚报复刊后,他的想法终于得到了实现。
 这一阶段版面继承了晚报的优良传统,拥有强烈的时效性、广泛的社会性、竭诚的服务性和浓厚的可读性四大特色。当时电视才刚普及,加上沪上文化场所数量有限,所以文化版比较注重和读者每天的娱乐生活相结合,推出了不少影视评、剧评、广播评述等短而有可读性的专栏。将今晚电视、电台节目以人格化形式加以处理和突出的“视听小姐”;每晚灯前月下,信笔游走,捕捉文化界各领域一举一动的《月下小品》;老报人张之江以戏剧欣 赏角度撰文的《昨晚好戏》,都是当时文化版比较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专栏。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新民晚报的文化版容纳的是“大文化”,不是某一个文化艺术领域里的“小文化”,这就为体现版面的风格个性带来了困难,常会给人“多样性”有余,深度性不够的印象。而不同于《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党报不可避免的新闻雷同性,新民晚报有着独自采访有独到见解的独家新闻的特色。在强调版面新闻性的同时,晚报提倡“可读性”。在当时娱乐活动并不丰富的前提下,晚报的做法是注重文化新闻的社会性。
  1986年11月27日,文化部记者俞亮鑫写了一条独家新闻——《法制文艺会演昨出现感人一幕 杨飞飞隔铁窗与儿子同台唱戏》。全文共580个字,被放置在当天版面的左上角显著位置,使得整个版面“活起来”。当时这场演出共去了10多位记者,大多记者拿了当天节目单和获奖节目单就离去了。而俞亮鑫从节目单中敏锐的抓住了一个感人的新闻点线索,这就是著名沪剧演员杨飞飞和她正在服刑的儿子肖乐弟同台演唱沪剧《金桥》选段,而这出戏恰恰就是表现失足青年如何走向新岸的。凭借自己的新闻敏感,俞亮鑫意识到这是一个动人的场景,一位名演员为了法制宣传,不顾“家丑”外扬,强忍住内心的痛苦,与犯罪的儿子同台演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观众,其精神令人感动。生活与戏中的故事一摸一样,台上唱的声泪俱下,台下也是一片泣声,情景十分动人。俞亮鑫成功抓住了新闻事件中的亮点,从而获得了当年的全国好新闻一等奖。而当天的《新民晚报》也因为这篇文章“洛阳纸贵”,以往人们只能看到艺术家们在舞台上光彩的一面,却不知她台下也有家庭的不幸,所引起的社会反响可想而知。
  (二)文娱版的适应与变化(1992年~2003年)
  90年代初是中国报业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这段重要讲话,像一股春风吹遍祖国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也鼓舞了新闻界。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时,全国晚报才12家,十年之后,增加到76家,短短两年后,这个数字猛增到128家。在当年晚报采编人员的学习会上,如何“解放思想、大胆开拓”成了中心话题,社会环境及风气的根本性改变,使得《新民晚报》顺应形势变化,根据读者对信息需求的日益强烈,由原来的四开八版扩大为四开十六版。
  与之相对应的是报纸版性的重新定位,文娱新闻的应运而生。进入90年代后,中国报纸娱乐新闻初诞生,出现了娱乐新闻与文化新闻并行的情况,其以活泼、轻松、幽默的文风为读者阅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闻品种之一。作为主流媒体,晚报文化版也不断调整,有意在娱乐新闻的报道上下功夫。1992年到1998年的短短6年间,晚报进行了3次改版,对文娱版影响最大的是最后一次,文娱新闻报道固定为每天2个版面,一为文化新闻,另一名文化娱乐。这与赵超构当年的初衷完全吻合,“十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晚报通过文化体育的报道,和一个雅俗共赏的综合性副刊,提供有益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生活趣味,帮助读者过好八小时以外的文娱生活,是十分必要的。[4]”
  热播电视剧剧情连载,影视剧开机消息,知名国内外导演、演员专访,流行歌曲新星介绍等。这一阶段的版面加大了对影、视、剧、歌方面的事件、人物报道,使其在内容上具有了娱乐新闻的雏形。加大报道文娱新闻是为了满足受众对于文娱信息的需求和放松身心的需要,“丰富生活”。但是,文娱版面始终没有“忘本”,坚持着自己的文化品位,而不是一味追逐明星效应。曾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解放日报》总编辑的丁锡满就曾指出,“面广量大,独家独到和敢于批评[5]”是当时文化版的特色。事实上,当时文娱版给人印象最深刻、影响力最大的还是文艺批评报道。
  1992年5、6月份,文娱版上就接连发表了两篇重磅新闻,由翁思再、易凯撰写的《第九届“梅花奖”评比戏中有戏》,报道了戏剧界评奖的“闹剧”,揭露了评比时存在的不正之风,当时出于对记者的保护,发表时用了笔名。文章见报后,被四处转载,引起轩然大波。文中所涉及的利用职权营私舞弊者受到了撤职处分,中国剧协书记处也因此而改组。这条新闻最终在“全国晚报短新闻大赛”中得了奖。而由李葵南撰写的《“中华名模”评比内幕曝光》,则更为直接的曝光了评选名模时的受贿丑闻。新闻源来自与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剧作家沙叶新的一次电话交谈,谈起了评选中的作弊现象。李葵南当时完全没考虑自己的得失,就一气呵成写成了这篇言辞激烈的批评文章。事实上,当时许多文艺界人士对此早有怨气,可大多敢怒不敢言。报道一经刊发,引发了舆论一片哗然,甚至引起了社会公愤,李葵南还接到了一封匿名威胁信。最终,“梅花奖”延期颁奖,模特比赛的结果更是不“作数”,显示出了媒体批评和监督的重大威力。
  (三)文娱版的发展与创新(2004年~2012年)
  进入新世纪以后,娱乐新闻的地位进一步突出。此时,新媒体得到了迅速发展,加之都市报的崛起——以上海为例,就有《新闻晨报》、《新闻午报》、《新闻晚报》、《东方早报》等报于2000年前后先后创办,让《新民晚报》这张传统大报不得不再次重新定位。本着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晚报文化部认为,文娱版面如果失去了赵超构先生提倡的晚报三大特点之一的“浓郁的娱乐性”,就会失去广大读者的关注,尤其是年轻读者的兴趣。为此,文化新闻部于2005年成立了“娱乐报道工作室”,并正式更名为文娱新闻,沿用至今。
  娱乐新闻在版面上数量的增加显而易见,这跟当时受众市场的分层密不可分。根据文化部主任张晓然对当时受众进行调查分析后认为,上海读者中对明星的娱乐新闻热衷的约有30万人;古典音乐的发烧友大约4000人;舞蹈爱好者近5万人;民族音乐爱好者约20万人;戏曲的爱好者约有10万左右;电视剧的常年观众约有100万,他们中产生的报纸读者约在50万左右[6]。细分来看,文化新闻与娱乐新闻的需求比大致是2比8。而大多数主流媒体,在采编人 员和版面资源配置上并不符合和满足市场需求,娱乐条线记者缺位是普遍现象。在“市场的健康文娱需要,就是我们的努力追求”的原则指导下,当时文化新闻部的9名记者经过重新分配调整,娱乐条线记者由3人增至5人,文化记者4人,版面百分之六十以上以娱乐新闻为主,基本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文娱版以开放的姿态做文娱新闻的同时,也清楚意识到作为主流媒体,不能一味像都市报那样热衷“炒作”,通过挖掘一些劲爆性的明星隐私来吸引读者眼球。以“王菲生子”新闻来说,文娱版在王菲女儿诞生时发了一条给读者提供真实内容的新闻的同时,在上海媒体中最先发出言论《追逐“王菲分娩”的一场闹剧》,引导读者认识什么才是健康的娱乐,主动担负起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的职责。
  根据文娱版的经验和自身特色,2009年初,文艺批评类的栏目《文化娱乐现象述评》应运而生。《述评》的出现频率并不固定,有时一天两篇,有时两天一篇,但始终保持不间断。其将大众普遍关心的,带有思潮性、倾向性、导向性的热点和现象,进行聚焦和解读。有人、有事,新闻性强,在叙述中夹带评议,以事实让人信服,可读性非常强。《内心美丽比脸蛋漂亮更重要——“超女”王贝整容致死给娱乐圈年轻人敲响警钟》、《明星“艳照”为何接二连三》、《谁让日本色情女星来沪登台》、《拍上海戏什么不用上海演员》等,文章往往能通过事情的表象分析透本质,一针见血,观点清晰,旗帜鲜明,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思考。栏目创办不到两年,就受到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阅评表扬,影响力可见一斑。
  三、文娱版的研究价值与前景探析
  《新民晚报》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泛的影响力,是它至今仍拥有一批忠实读者的原因。赵超构为晚报确定了“短、广、软”的办报风格,后来毛泽东对此谈了他的看法,认为应该是“软中带硬”,而这个“硬”就是思想内容。几十年的新闻实践证明,“软中带硬”的办报风格是得到广大读者认可、接受、喜爱的。
  正如《新民晚报》总编辑陈保平所指出的那样,“传统报业正面临严峻挑战,现在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可能就是品牌。我们能否抓住这个品牌影响力的关键时机,使传统报业实现与新媒体为主的多元融合,与文化发展繁荣的共进目标,它既取决于顶层设计者的思路和相应的政策,也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思想领先、内容创新、市场拓展、稳中求进。[7]”
  在过去三十年中,就主流媒体如何在坚守文化底线的基础上兼顾市场,《新民晚报》文娱版已经做了一个好榜样。在充满挑战的报业发展趋势下,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冲击,办好看又有营养的文娱新闻,《新民晚报》文娱版的应对和创新值得期待。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秉承着赵超构、陈铭德、邓季惺、张友鸾、夏衍等老报人的先进办报理念,新时期的《新民晚报》定能不畏挑战,传承文脉,勤于开拓,勇于创新,创造出更精彩、更有影响力的下一个30年。
  参考文献:
  [1]新民晚报史编纂委员会.飞入寻常百姓家——新民报-新民晚报七十年史[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2]新民网.新民晚报发展史(1929—2005)[OL].http:// /.
  [3]丁法章.感念·感恩·感怀——在<新民晚报>复刊3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J].报刊业务探索,2012(3).
  [4]“新民晚报创刊七十周年丛书”编辑委员会.探索——新民晚报研究文集[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
  [5]唐宁.生逢其时——新民晚报复刊16年纪实[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
  [6]张晓然.报道文娱新闻应有科学的“市场观”——兼谈娱乐元素的正确使用[J].新闻记者,2007(11).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wen/2193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