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新闻
以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浙江电视台《1818黄金眼》为代表的一批关注民生、反映民情、表达民意的新闻节目,秉承“三贴近”原则,以普通百姓的需求为诉求,以关乎国计民生为价值取向,在收视率和社会反响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掀起了轰动一时的电视民生新闻热潮,被人们誉为“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但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日益繁荣,诸多问题日渐显露出来。一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充斥着邻里纠纷、街头闹剧,更有一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为吸引受众眼球,热衷色情、暴力,刻意强化视觉刺激。这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传播意识上出现了一些误区,使得“三贴近”原则大打折扣。电视民生新闻要想持续、稳步地发展,就必须要走出传播的误区。
一、拓宽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对象
何谓“民生新闻”?学界和业界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2004年初《南京零距离》率先提出,民生新闻“既有社会新闻,也有舆论监督,还有生活资讯,甚至时政新闻,反映的都是平民百姓日常状态下的衣食住行。”学者赖浩峰认为:“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江苏电视台总监景志刚认为:“民生新闻是采取平民视角、以民生为报道内容、以民生为价值取向的新闻,是反映老百姓生活状态的新闻。”以上观点有一个共性,即认为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对象“民”应当指“全体民众”、“普通百姓”,既包括城市居民,也包括广大农民群众。景志刚认为“确认民生新闻,就是确认一种新闻生态的存在”。电视民生新闻理应记录全体百姓的生存状况、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勾勒普通百姓的生活全景图。可是据观察,目前多数媒体将报道对象局限于城市居民,广大农民及进城农民工很少有机会成为被关注的对象。这种现象不仅导致广大农民群众话语权的缺失,也造成了电视民生新闻报道面的狭窄。
各级各类电视台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大众,而占据黄金时段开办的民生新闻栏目却将自己的视野定位于城市,仅以城市居民为服务对象,造成农村居民被有意无意“边缘化”的局面,这无疑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缺憾。农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占电视收视观众的55.31% ,这样的群体意味着丰富的新闻资源及较高的收视率,同时农民也是最需要政府和民众给予关怀的弱势群体。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关注广大农民的生活状态,围绕“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民生活改善及农业科技的发展,这些取之不竭的反映新农村建设和农民问题的新闻素材,亟待新闻工作者去挖掘。电视民生新闻一味关注城市居民而忽视广大农民的做法,不仅造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题材的狭窄,也偏离了党中央倡导的“三贴近”原则。长此以往,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就有可能失去坚实的群众根基。农村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广大农民的现实问题处理好,国家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电视民生新闻要积极拓展报道空间,最大限度地关注农民群体,切实实现农民群体的“话语权”,这样才会增进电视媒体的公信力。
二、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品质
电视民生新闻秉承民本理念,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关注老百姓的教育收费、住房、交通设施、社会保障、医疗救助等等问题,因而赢得了百姓的喜爱。这些虽是民生新闻的亮点,但同时也显现出电视民生新闻的局限性。许多重大的时政新闻、国际新闻被人为地挡在了门外,不能纳入电视民生新闻的视野,造成了电视民生新闻报道题材狭窄的局面。在一部分记者眼里,贴近性就是通俗化,就是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琐事和奇闻怪事。于是,家长里短、邻里纠纷、医疗事故、交通肇事、街头争端等报道频繁地出现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成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一大特色。这些事无巨细的堆砌式报道频繁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开始人们还感到新鲜,时间久了难免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电视民生新闻报道老百姓的工作、学习、生活及喜怒哀乐,确实可称得上亲民。但长年累月题材重复、事件相似的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充斥大块的节目时间,许多新闻工作者为之付出诸多的精力,它的新闻价值又体现在哪里呢?这些问题值得每位新闻工作者深入地思考。电视民生新闻强调“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但“平民视角”决不能同肤浅化和琐碎化划等号,电视民生新闻更不能为了博得观众的眼球而去刻意地迎合观众。“三贴近”是电视民生新闻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在强调电视民生新闻要贴近百姓的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其对百姓的引导。在向观众展示现象、描述冲突的同时,注重深刻挖掘表象背后的实质,向受众传递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尽可能地为受众提供建议和帮助,把引导与服务统一起来。另外,民生新闻的报道范围不应只局限在老百姓的日常琐事上,时政新闻也应成为民生新闻涉足的领域。电视民生新闻要努力寻找百姓小事和国家政策的结合点,想方设法从百姓的视角去解读时政新闻。这样的民生新闻节目不仅能激发百姓的收视热情,而且也有助于提升民生新闻的品位。
三、肩负起媒体舆论导向的责任
电视民生新闻从百姓的视角解读新闻,就决定了其表达手法应倾向于“软”的方式。有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错误地理解“软”的含义,认为“软”即是娱乐化。于是为了博得收视率而置伦理道德于不顾,把新闻重点放在了“星、刑、性”上。说是揭露事实真相,实则借助负面新闻的炒作来强化视觉刺激,以满足部分观众的猎奇心和窥视欲。有的电视民生新闻对明星的八卦传闻、异域恋情以羡慕的口吻进行品评;有的电视民生新闻通过屏幕把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凶杀、暴力场面赤裸裸地展现给广大观众;有的民生新闻则对婚外情、扫黄打非的内容刻意渲染,严重的娱乐化倾向导致了电视民生新闻的低俗化,污染了社会环境。
电视民生新闻虽然较多地报道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但电视民生新闻绝不是“花边新闻”,千万不能以猎奇的思想
将诈骗、贩毒、暴力等低级趣味的新闻作为报道的重点。其实这些负面消息只是个别现象,社会大环境从整体上来看是和谐的。过度的娱乐化倾向,不仅会导致电视民生新闻格调的滑坡,而且会给人们带来不安全感,无助于受众高尚道德观的形成,也会影响全社会的安定。电视民生新闻要本着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尽可能地展现积极、健康、向上的事例,弘扬社会正气,鼓舞人民的斗志,让人民群众对社会和未来充满信心。
四、正确行使舆论监督职责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渠道,肩负着舆论监督的重要职责。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关心群众的疾苦,反映群众的呼声,正是媒体的加入加快了矛盾解决的进程,因而在群众中间流传着“有麻烦,找媒体”的说法。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电视民生新闻忘乎所以、指手画脚,时常以不妥当的方式介入到社会纠纷和矛盾之中。在维权监督时,他们往往置社会责任及媒体应有的客观立场于不顾,越俎代庖,抱打不平,一味地偏袒、迎合弱势群体,出现了严重的角色错位问题。虽然电视民生新闻也要求在反映百姓呼声时要如实地报道群众的生存的状况,但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一定要考虑国家的实际困难,反映群众的呼声应以大局的稳定为基础。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有不少问题一时难以妥善处理,作为新闻媒体,应当体谅政府的难处,把反映民意与维护大局稳定统一起来,尽可能地避免负面报道造成消极的社会氛围。
作为公共传播平台,电视民生新闻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传播进步理念的职责。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应该本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尽可能地化解误会和冲突,避免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变成老百姓发牢骚、看热闹的处所,以新闻媒介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在坚持客观、公正原则的同时,全面平衡地处理各类社会冲突,有效地发挥舆论监督平台的沟通交流作用。
电视民生新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构建了广大群众和政府沟通的桥梁,有力地推动了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电视民生新闻不仅要贴近百姓生活,反映百姓呼声,更要在传达百姓意愿的同时肩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责任。电视民生新闻要勇于纠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偏差,从精神层面强化公民的责任意识,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和认知水平,倡导社会新秩序、弘扬社会新风,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①王砚梅,《怎样做好民生新闻》[J].《当代电视》,2008(4)
②王金珊,《走出电视民生新闻的误区》[J].《前沿》,2007(12)
③李静,《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电影评介》,2012(10)
④许苏,《电视民生新闻的定位与发展策略》[J].《电影文学》,2008(21)
⑤张峰,《电视民生新闻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学报》,2009(4)
⑥宋薇,《城市台民生新闻的选题方向》[J].《记者摇篮》,2009(1)
⑦刘洪明,《“电视民生新闻”的现象解读》[J].《电影文学》,2007(12)
⑧李晓媚,《电视民生新闻纵贯线》[J].《当代电视》,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