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新闻
本文选自《新闻界》2014年第4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
武术是以民族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散手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与古代的政治、军事、哲学、宗教、戏剧、医学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载体,它既有基本的技击功能、健身功能等,也有教育功能、文化功能等。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一直在积极推动武术进行奥运会,而在当下,许多人士提出有效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丰富全球体育文化的内涵,应被确立为武术对外传播的新目标。
笔者认为,我国武术传播中的这种理念嬗变,显示国人对于武术功能定位的认识越来越准确,中国武术发展由此将实现革命性的转变:武术争进奥运会,只是向世界传播竞技层面的武术,而全面开展武术文化传播,才能真正让中华文化的精髓伴随着武术在全球各地生根开花。中华文化自觉程度的提升,明晰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关系和品格,对于武术的传播有着深厚的影响,国家全力推动武术争进奥运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一种文化自卑的表征,希望通过进人奥运会比赛的行列,使世界认可武术;超越竞技体育的层面,把武术提升到中华文化载体的高度,着力把文化武术传播到全世界,才是我们应有的文化自信。
一、武术争进奥运会背后的文化自卑
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华体育长期处于“输出端”的地位,如今风行世界的日本柔道、韩国跆拳道等在历史上都曾深受武术的影响。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国人很容易出现文化自负心态,动辄声称“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自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洞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近代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下,屈辱的民族心理、压抑的民族精神、孱弱的民族体质,使得国人对于武术的文化认同程度急剧下降,迫切希望武术能得到西方世界乃至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促进武术进军奥运会便是这种努力最直接的表征。
1932年,短跑好手刘长春独闯洛杉矶,实现了中国人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无缝对接”,仅仅过去4年时间,武术与现代奥运会也达成了首次“零距离接触”: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德国柏林,参加第11届夏季奥运会表演,这是武术首次与奥运会近距离接触,许多学者认为这是中国武术真正向世界传播的开端。由11人组成的中国武术队在奥运会期间进行了多次表演,震动了欧洲,他们的双刀、对拳、飞叉、太极拳等十八般武艺表演令欧洲人看得目瞪口呆、喝彩不已。本届奥运会主席李德华博士说:“没想到中国武术这么高超,真了不起。”《德意志报》、《汉堡报》等也发表评论,盛赞中国武术功夫精湛卓绝,富有艺术性、舞蹈性、高超精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更积极促进武术进入奥运会:1990年成立国际武术联合会,当时仅有38个成员国和地区,但仅仅经过了20年,2011年底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成员已经达到145个,遍及五大洲,远远超过了进入夏季奥运会所要求的“至少在四大洲75个国家(地区)广泛开展”的基本标准。2001年12月20日,时任国际武联主席李志坚致函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代表国际武术联合会和全体武术运动员,申请将武术运动列入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国际奥委会批准由北京奥组委、国际武术联合会主办的“北京2008武术比赛”在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举行,这是奥运史上非奥运项目首次与奥运赛事同城比赛。2012年底武术首次被纳入奥运会正式比赛备选项目,与运动攀登、棒垒球、壁球、摔跤、轮滑、花式滑水、空手道七个项目一起,竞争一个入选2020年奥运会的名额,不过最终未能入选。
从表面上看,武术进军奥运会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背后却不断出现了武术牺牲自身特色、迎合奥运会竞赛项目设置的情形。众所周知,西方体育的最大特点是规则明确、公平竞争、尺度客观、评价准确,因此被誉为“物理体育”。西方体育运动诱发人勤奋进取,以不同的技术、战术取胜对方,有效、合理地满足人的原始驱力一一攻击性的宣泄,同时也造就、强化了现代人的竞争意识。西方体育最大的属性是群体性,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是在集体协作的情况下完成的,由此极大地满足了人际交往的需要,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和条件,成全了人性复归。与之相对应,以修身养性为目的、以道德教化为前提的武术作为中国体育文化的代表,则将“武德”的传播视为实现人性复归的根本,武德是凝结在武术运动中的道德观念,处处透现出中国文化特有的魅力。如果将西方体育文化理解为天人对立下的“刚性”文化,“娱他”性强,则中国体育文化是天人合一理念下的“柔性”文化,重在“养生”,“娱己”性强。
现代奥运会是在西方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夏季奥运会的27个常设大项中,有25个来自西方,仅有柔道、跆拳道两个项目来自东方的日本、韩国,即使这两个源于东方世界的体育项目,当初为了进入奥运会竞赛项目的行列,也比照西方体育项目进行了大量的变革:作为东方的格斗项目,在进入文化背景迥异的西方运动会中,必然要进行自身的改革。这种改革,一方面要符合奥林匹克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符合西方人的价值认可。……柔道开始时称柔术,也是一种格斗技术,但是为了进入奥运会进行了大胆改革,舍弃了原先的许多技术内容,现在的人们所看到的柔道表现形式主要为摔法。跆拳道所采取的办法与柔道如出一辙。跆拳道原是一种格斗技术,拳法、摔法、腿法俱全。为了进入奥运会,必须区别于拳击的拳和柔道的摔,为此突出了腿法,腿相对于拳的动作幅度大,直观性强,观赏性也很强。为了改革和完善跆拳道的技术和理论体系,韩国还成立了国技院,专门负责完成跆拳道的竞技体系,这一体系最终被全世界所认可。从文化渊源而言,武术较柔道和跆拳道更加久远,柔道和跆拳道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都曾受到武术的影响,如今武术要想继柔道和跆拳道之后争取进入奥运会,必然要在对抗性、动作的观赏性等方面加强,并舍弃不适
应这些要求的诸多内容和内涵,最终的方向是强化竞技性,削弱文化特质,这对于武术保持内外兼修的“柔性”文化特色是不利的。
为了达到奥运会竞赛项目的要求,我国在过去若干年里比照奥运会竞赛规则的一般特点,对武术竞赛规则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其中非常突出的一点是对竞技武术套路增设了难度动作,以增强武术竞赛的可比性、区分度、观赏性、可操作性,而且竞赛评分实行切块评分的办法,评分结果由电脑显示。具体而言,2002年我国对原先武术竞赛规则的修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评分裁判员由1996年的两组分为A、B、C功3个组,由评判动作质量分的裁判员3名(A组),评判演练水平分的裁判员3名(B组)及评判难度分的裁判员3名(C组)组成,以使裁判员评分更加准确、客观,减少主观上的不利因素;第二,自选项目(长拳、太极拳、南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比赛满分为10分,其中动作质量分值为5分,演练水平分值为2分,难度分值为3分;其他拳术器械、对练、集体项目的满分均为10分,其中动作质量分值为5分,演练水平的分值为5分。所有项目的动作质量分值缩小,划分范围更细,而演练水平的评分标准均分为3个档次9个分数段,有助于B组裁判的分数的评定;第三,规则结合奥运会上艺术体操、花样游泳等表现难、美等项目的特点,取消了1996年规则中设立的指定动作,并把难度动作的等级分为三级,每个等级又划分了各自的难度系数,使其难度指标更容易量化。为了增加进军奥运会的砝码,2008年奥运会之后,我国又对武术各个项目的规则进行了较大修改,引入了一整套统一的难度标准和评价规则。总之,我国为武术运动步入奥运赛场而作出的种种努力,其核心是适应奥运会的比赛规则,把难度动作像体操、跳水等项目一样设定难度系数。在一定程度上,这是文化自卑的表现,因为其内在的文化本质是否定千百年来形成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主张对其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变革,以迎合西方所倡导的文化全球化,达到武术进军奥运会的终极目标。
对于武术竞赛规则上的变革,支持者宣称这是促进武术与奥运会接轨的表现,一方面能使爱好者欣赏到风格迥异、形式多样的武术套路表演,另一方面能通过推动武术进军奥运会扩大武术的社会影响范围,提高武术运动的社会地位,改变武术在体育项目中逐渐被边缘化的格局,从而不断推动竞技武术向着“高、能、新、美”的方向发展。但是,这种改变也引起了不小的非议,许多圈内人士觉得,为了“适应”差别很大的奥运文化,武术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已经背离了武术的真谛:真正的武术来自于民间,非常社会化,流派众多,风格各异,但现在一头扎进竞技体育里,很可能会走向一条不归路。
二、文化自信:推动武术文化的全球化
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更是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化现象,它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中,接受着诸多文化的滋补与营养,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是外塑形象、内示气质的特有形式,是人体内外和谐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标志。
武术形神统一、内外兼修的风格即是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反映。中国武术在中国文化的滋养下逐渐生根、生长,在中国儒、释、道等诸家的浸染下,武术文化逐渐具备了“内敛”的价值意识形态:一方面是以儒家和道家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作为指导思想;另一方面,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造就了武术文化的超稳定形态,“中庸为本”、“点到为止”、“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人格是武术精神的主旋律。这反映出中国武术文化具有顺应自然的价值意识形态,表现出和谐统一、中庸守常、内向含蓄等文化特质,突出地显现出中国武术不只是身体的训练更是灵魂的涤荡。武术文化处处体现出东方人的哲学、宗教和思想观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结合的东方文化典型之一,它消解了灵魂与肉体的对立,衡量胜利、成功的标志在于竞技之中的精神境界升华,这些都是武术走向世界的根本前提。
从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高度考量,动作、套路等不过是武术的“器”而已,蕴含在其中的文化内涵、精神实质才是“道”,是武术的精髓,外界真正需要了解、认识的,恰恰也是武术表象中蕴含的“道”,从武术动作、套路的传授、传播逐步升华到文化精髓的传递、弘扬,才真正是武术精神的发扬和传播。为此,在推动竞技武术进军奥运会的同时,国内大批学者更倡导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如果说中国体育文化要想向外输出的话,那中国武术便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因为武术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身体文化的突出表现,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而言,它依赖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而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和技术模型来说,它又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不懂武术,无以知中国人”,或者说“不懂中国人,无以知武术。”国内较早开展武术学与传播学交叉研究的郭玉成博士也明确指出:“武术传播的核心是文化传承,脱离文化传承的武术传播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还进一步阐述道: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其国际传播有助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中国武术如今已经进入了“传播传统”的历史最佳时期,在国家发展文化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优良环境中,中国武术要承接历史责任,传播武术文化。
从推动武术进入奥运会,到自觉对外传播武术文化,显示出中国文化自信程度的全面提升。如前所述,奥运会项目设置的主要标准是西方传统的“物理体育”,东方的柔道、跆拳道为进入奥运会,都比照这些标准进行了大量的变革,如果武术为了进入奥运会,一味比照这些规则不断“变脸”,固然能加速武术进入奥运会的步伐,但也会导致武术的“全盘西化”,丢失其文化的根,使“文化武术”沦为单纯的“竞技武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坚持把“文化武术”传播给世界,才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武术传播中充分展现文化自觉的行为
,当今世界既需要西方的规则明确、竞争意识浓厚等体育文化元素,也需要东方体育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身心一统等文化内涵,共同丰富人类体育文化,服务于人类的强身健体,推动人类对自身的构建、发展与完善。武术为人类体育文化内涵的丰富出力,既是机遇难得,更是责无旁贷。
开展武术文化的全球化传播,要求国人以理性、科学的态度对武术文化进行反思、比较、展望,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与已然进入奥运会的项目如艺术体操、花样游泳乃至柔道、跆拳道等相比,武术的独特个性不在于其竞技特色愈发突出,而在于武术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论观赏性和赏心悦目的程度,武术未必能超过艺术体操、花样游泳等,论击打的效率,武术也不一定能超越拳击、摔跤、柔道、跆拳道等项目,若论评判的精准性,除了直接进行身体对抗的散打,绝大多数武术项目都很难划分成一个个难度系数清晰的动作,供裁判精确评分,单凭竞技特点,武术难以在现有奥运会竞赛项目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但是,若论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则这些奥运会竞赛项目都无法与武术匹敌,它们都未能像武术那样深刻地承载着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从而成为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
在深刻理解武术文化品质的前提下,我国开展武术的全球传播便有了稳固的支撑点,中国不只是希望向世界奉献一批武术项目、特别是外化为竞技动作的南拳、长拳、棍术等,更重要的是将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推荐给全球,希冀让这些文化品格促进世界的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精神复归。换言之,单纯推动武术进入奥运会,是将武术运动置于奥林匹克运动体系的“他者”地位,按照别人的规则进行自我修正,适应别人的评判标准;而全面开展武术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则真正恢复了武术的“主体”地位,通过展示武术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他人主动认同武术文化,接纳武术文化中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前者是文化自卑的表征,后者则真正体现出强烈的文化自信。
建立在高度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武术对外传播,理应主动变革武术融入世界的进程,武术进入奥运会、武术文化的全球传播,都能极大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两个目标都应当坚持,但后者的高度更甚,更能体现中国的文化自信和自觉,传播路径也应围绕这个更高的目标而设计,以往我国始终把武术进军奥运会作为武术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如今似乎有必要调整这个顺序,首先让武术文化在全球生根开花,人们理解了武术文化,更能体会武术运动的特殊价值和意义,以后再推进武术进入奥运会,便有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有鉴于此,郭玉成博士曾达观地写道:“我们不要懊悔武术没有抓住(北京奥运会)这个机会,我们应该庆幸武术有了更长的时间去完善,以在不久的将来贡献给世界一个更加成熟的体育项目。”
总之,国人应当树立这样的理念:武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加速武术全球化传播不仅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更是中华文化对全球文化发展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在如此理念支持下,我国相关部门有必要调整现有的武术对外传播策略,将武术传播纳入我国对外文化传播,乃至国家对外宣传和国家形象建构的范畴,不仅在各种国际武术交流、体育竞赛等场合宣传武术,传播武术,更要在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中隆重推介武术,将其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环介绍给外界。在这个层面上,我国政府完全可以考虑将武术传播与孔子学院的设立结合起来,以在海外设立的众多孔子学院为平台,在各孔子学院里持续开展武术文化、武术技巧的传播,通过较长时期的传播,巩固其效果,使海外练习者不仅熟悉武术动作、套路,而且能较深刻地理解武术文化内涵,真正接受武术文化。长此以往,只要中国真正将武术文化的精髓传播到全球,外界便能够切实领悟到武术的独特魅力,此刻再提武术进入奥运会,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然更容易得到各界的支持,即使不说“水到渠成”,其难度也可望大为降低。
参考文献
[1]王增喜.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6).
[2]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36.
[3]宋小荣.论全球化时代中西体育文化价值冲突的形式及意蕴[J].体育与科学,2005(2).
[4]庹继光、刘海贵.斌术文化“走出去”与进军奥运辨析[J].新闻界,2013(6).
[5]阮纪正.武术:中国人存在的方式[J].开放时代,1996(3).
[6]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