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新闻
【摘 要】近年来,全国范围内重大灾难性事件连续发生,如“5·12”汶川大地震,“4·20”芦山地震,这些事件引发的关注已经不限于局部,而是得到了全国范围的重视。如何应对,怎么应对,这给所有地方卫视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本文试图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回顾与总结,以便探寻出地方卫视参与异地重大灾难报道的思路与对策,其中,有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也有一些不足和教训,以期引起新闻从业者的重视。
【关键词】地方卫视 重大灾难报道 应对原则
在当前的各类新闻报道中,重大突发事件,尤其是突发性灾难事件,因其受关注程度高,采访难度大而成为衡量比较各个卫视新闻采制水平的“试金石”之一。在“5·12”汶川大地震,“4·20”雅安芦山地震报道中,安徽卫视作为一家地处中东部的省级卫视,虽然新闻采制的外延还没有像东方卫视、江苏卫视、黑龙江卫视那样覆盖到全国,但在上述的报道活动中也都派出了记者,深入到事件现场进行采访报道,形成了自身的报道特色。笔者作为安徽卫视新闻中心的记者,参加了以上的几次采访活动。在采访经历中,深切的感受到,在报道此类新闻时,无论是舆论导向还是采访内容,准备工作,记者素质等各方面,都有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在此,通过对包括安徽卫视在内的各家地方卫视在此类突发性灾难事件中的报道表现,进行归纳整理,以探寻应对的思路和对策。
一、舆论导向,采访定位
地方卫视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形象,在重大突发性灾难事件发生以后,它所展现的是当地的党委、政府在灾后救援中的态度、立场、举措,是有效展现国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政策落实情况的最有效途径。因而,这也决定了地方卫视在此类突发灾难性报道面前,所持有舆论导向是与党和政府的救援方针高度一致的,就是通过电视所特有的直观、生动、贴近现场的特点,把各项救援举措通过当地卫视自身的平台采制播出,让广大观众身处千里之外,也能详细了解到灾后恢复重建开展的情况和效果。
1、新闻展现内容
从新闻展现的角度来看,各地卫视(四川台除外)主要展现的讯息包括抗震救灾一线进展情况和本地救援行动,是把广义救援活动与卫视所在省份的援助举措有机结合的新闻内容。安徽卫视在震后派出的记者队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属部门派遣,自行前往震区核心地带,追随热点采制新闻报道,优势是,行动迅速,反应灵敏。缺点是,因为信息不畅,信息支援跟不上,难以获得最新、时效性最强的新闻素材,而且容易以偏概全,难以在更高的角度和更广的层面进行报道。第二类是跟随安徽赴震区医疗队或地震救援队进入震区,优势是报道内容比较权威、真实。缺点是,新闻采制的区域和领域比较狭窄,难以抓取和掌握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的新闻素材。为此,安徽省在震后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在四川成都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设立宣传组,组织精干力量报道震后救援和灾后重建的事宜。由于畅通了工作机制,确保了信息共享和沟通,安徽卫视的记者可以有的放矢的开展新闻宣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此外,记者还通过安徽驻川抗震救灾指挥部这个信息平台,掌握了大量与安徽有关的灾后重建信息。进而跟随从安徽派出的一支又一支教育、医疗、安全生产、消防、武警、公安特警等救援队伍,深入到了地震核心的什邡,绵阳,德阳,北川,汶川等地,采制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新闻报道。由于信息通畅,报道及时,在震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仅安徽卫视的安徽新闻联播节目就播出各类抗震救灾新闻三十多条,平均达到了一天一条的量,也是安徽卫视有史以来,对异地重大灾难报道发出稿件最多的一段时期。
2、记者队伍建设和相关准备工作
灾难性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对记者现场采访能力、应变能力、快速写稿能力以及各方面的协调能力、身体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地方卫视在平时就应注意培养一批应对突发事件的记者队伍,这批记者应该熟知突发事件发生时,采访报道的流程和任务,具有丰富的应急报道的知识储备,和民政、医疗、地震救援等部门保持畅通的联系,具有丰富的人脉关系和应急技巧,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投入采访报道。
“4·20”雅安芦山地震发生时,笔者在当天夜里就赶到了成都,当时,进入芦山需要办理采访证件,而四川省委宣传部的新闻证件已经停止办理,笔者根据平时的经验,估计当地外宣部门应该还有办证的途径,所以就直接赶到雅安市委宣传部门,办理了相关证件,确保了后续十来天的采访报道。同时,在出发前,笔者就通过各种关系联系了安徽在川的江淮汽车4S店,安徽水利在雅安的施工队伍,同时,与后方的各个地方台保持联系,了解震后安徽地方上前往震区救援的民间力量的情况,解决了交通工具和新闻线索问题。这些准备工作虽然不在业务范畴之内,可是做好这这些工作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新闻采制本身。
突发新闻事件,尤其是重大灾难事件,最大的特点就是事发突然,而且往往发生在偏远地区,交通不便。这就要求提前做好相关拍摄、传输设备的准备和人员的培训工作,“4·20”雅安芦山地震时,笔者在第一时间赶到地震的中心地带,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画面传输困难。当时,一些有异地采访经验的卫视,开来了卫星转播车,不仅解决了信号传输问题,也为节目的现场化、丰富化提供了技术支撑。而对于一些异地采访开展较少,或者技术设备还停留在常规报道层面的卫视台来说,短时间内调动转播车长途异地传输困难很大。为此,一些台使用了通过无线网络信号传输的GPS便携式设备,这种设备的优势是携带方便,使用成本较低,缺点是信号不稳定,画面质量不高,无论对于现场连线还是发回报道,都只能是求其有,而难以求其精良了。
这个弊端,在“5·12”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就显现无遗了。当时安徽卫视的做法是,协调两路记者,白天在震区拍摄后,连夜赶回成都发稿,另外一路则根据事先确定的线索,接龙采集。既确保了发稿的数量,也因为有了周转的时间,确保了稿件的采制质量。
3、记者临场处置能力和新闻线索筛选原则
进入震区以后,
面临着的是断水断电、余震不断、泥石流塌方频发的恶劣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采制最新、最鲜活、同时又体现出安徽元素的新闻稿件,我们报道组经过商量以后,确定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多方联系,精中选优”的报道策略。就是不仅要展示震后的灾情,展现灾区群众自立自强,奋起自救的顽强精神,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各界第一时间驰援灾区的各项举措,更要侧重报道安徽人,安徽企业,在地震发生以后,深入震区,无私援助的感人事例。确定了这个报道思路以后,我们每天既要随时与家里沟通,了解与安徽有关的人物和企业赶赴震区的情况,同时,更要打起精神仔细观察震区内外和安徽有关的元素。象蚌埠的刘氏四兄弟,徐氏三兄妹,从他们出发的第一天起,我就和他们随时保持着电话、微信联系,了解他们的行程,做好跟随报道的准备。还有滁州的张平救援队,笔者是在芦山县城采访的时候,偶然瞥见穿着“滁州张平救援”字样衣服的人闪过,我立即上前,这才有了那条《安徽滁州张平救援队疏通堰塞湖》的新闻特写。这篇报道是我们播发的独家新闻。归纳来说,是记者在现场的应急处置能力造就了这篇报道。
二、职业道德、专业态度、人文关怀
重大突发性事件往往伴随着惨烈的现场,悲戚的幸存者,断瓦残垣的废墟,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新闻采编活动,把你的所见所闻传达给观众,就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专业态度和人文关怀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个新闻工作者,首先得是个道德水准高于社会基本水平的人,在从事采编活动时,时刻把尊重新闻当事人的人格尊严放在第一位,在采编技巧上体现专业态度,不追求惊险、奇特、感官刺激,同时,在稿件采写、画面编辑时,绝不仅仅是如实反映,就事论事,而要体现出立场、观点,用镜头和文字表达出对逝者的悲悯,对生者的鼓励以及对未来重建生活的追求。
在芦山地震的报道中,安徽卫视也同样如此。我们汲取了汶川地震时,过分追求新闻的时效性、逼近性的习惯,就把职业道德、专业态度放在了首位,虽然我们是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就进入了震区,但是,我们拍摄报道的视角没有过多的集中于地震的惨状和人员伤亡的实况,而是把重点集中于灾后自救,震后安置等方面。在芦山县龙门乡、清仁乡和大川镇,面对着一片废墟,我们知道,灾情已经被中央主要媒体报道过了,突出灾情,渲染悲情,不是我们应该做的。作为地方卫视,只有如实报道灾区群众当前的生活状况和安置工作,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同。因此,我们选择的报道点分别是安置在救灾帐篷里的受灾群众,龙门晨阳希望小学里得到救助的师生,黑水河堰塞体旁清除巨石的工兵部队,奋战在灾区的安徽人,连续发出了七条系列报道。整个报道就立体起来,呈现出安徽卫视在灾情面前,选择的报道思路和报道角度,完全体现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追求。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在面临重大灾难事件时,各个地方卫视的积极主动的表现,形成了很强的行动合力,体现了对于国家动员的响应能力。成就这种响应能力的制度前提在于信息公开。“这一次,灾难的信息传播在尊重前者的前提下,以高效的组织性、自觉的主动性和广泛的灵活性,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公开和人性化”。《新周刊》在276期封面文章《伟大的透明与国家的成人礼》里给予高度评价:在中国传媒史和传播史上,这种信息的透明度是里程碑式的,并因其对生命的关注、政府的作为和灾情的严重性所做的客观传播而堪称伟大。
参考文献
①李兆丰,《治理与动员:影响媒体反应机制的多元结构》[J].《新闻传播》,2008(8)
②陈力丹、毛湛文,《灾难报道的专业性:芦山和汶川地震报道比较》[J].《新闻爱好者》,2013(6)
③孙晶晶,《从汶川地震报道的不足看强化人文关怀意识的必要性》[J].《今传媒》,2008(9)
④胡灵敏,《地方媒体如何参与重大灾难性报道——以〈金华晚报〉为例》[J].《中国记者》,2013(11)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
上一篇: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的问题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