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新闻
摘要本文以新闻报道中的大学生媒介形象为研究对象,采用以量化研究为主的方法对新闻报道中的大学生媒介形象进行描述。
关键词 新闻报道 媒介形象 大学生
新闻报道是大众传播构建的信息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新闻报道所使用的话语在潜移默化中为人们建构了意识形态,形成了我们的认知框架和模式。媒体是形象的“加工厂”,人们对某一群体的了解,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媒体的形象再现。新闻报道对社会某一群体形象的呈现,实际上也反映了媒体对这一群体的意义建构。
一、研究对象与样本采集
本研究把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所界定的“大学生”概念是指作为群体的大学生,而非指具体某个或某一类大学生。研究样本涉及我国全日制高等学校(包括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以及各类民办高校的大学生,高校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不在研究范围之内。研究文本全部来自新浪网的爱问新闻搜索,搜集到的样本包括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上的新闻报道。具体操作方法是:以“大学生”为标题,对标题中含有“大学生”的新闻报道进行搜索。这种搜索既是出于对文本纯度的考虑,同时符合我国新闻媒体的普遍新闻价值观,即在新闻标题中凸显报道的相关主体。
笔者将研究样本采集的时间跨度定为一年(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目的是为保证样本的覆盖面,避免因抽取到某一特殊时间段的新闻,而使得某一新闻主题过分突出。在具体日期选取上,搜索每月的5日、15日、25日的相关新闻,即每月的上、中、下旬各一天,既考虑到时间上的均衡,也避免了一些重大和特殊日期给研究带来的影响。采用上述方法,得到新闻样本1862个,因本研究将研究对象定位在以“大学生”为主角的事件性新闻报道体裁上,故在统计之前,人为剔除了一些新闻评论类文章,非事件性报道以及大量重复和无效的新闻样本共计879个,最后得到研究样本883个,样本利用率47.42%。
二、新闻报道中的大学生媒介形象分析
通过对883个新闻样本的研究发现,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新闻事件报道主题主要分布在以下方面:就业和创业,学习,消费,恋爱,自杀、犯罪,社会实践与公益活动和其他等方面(详见表一)。由于概念界定上存在一定难度,笔者只对含义较清晰的以上六个类别:就业与创业、学习、消费、恋爱、社会实践与公益活动、自杀与犯罪进行了统计,其他不易做归类的新闻标题统统归入了其他类,其他类包括:与大学生活无关的事件以及一些难以归类的事件。
在前六大类别中,就业与创业报道所占比重最大,占研究样本的三分之一还多;大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报道也占有不小的比例;而与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学习的相关报道却寥寥无几。
综合所选新闻报道样本归纳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媒介形象呈现出以下六种类型:
1.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形象——喜忧参半
在研究样本中占三分之一比例以上是关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报道,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已成为媒体对大学生群体最为关注的问题。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新闻报道对就业中的大学生形象是如何塑造的呢?在对364篇关于就业和创业的报道中,笔者对大学生在这类新闻报道事件中的形象定位作了分类统计,分为:积极形象、消极形象和中性形象(见表二)。
从图中可以看到,新闻报道呈现出的大学生形象出现了消极和积极并重的情况。大学生的积极形象和消极形象分别通过以下方面表现出来(见表三):
在创业的新闻报道中,“破烂王”“羊倌”“洗车工”等字眼频繁出现,大学生多以追求梦想,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形象出现。大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立精神,有强烈的挑战欲望,他们希望通过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实现自我价值”,是他们首先考虑的因素,但面对创业实践,大学生又明显感到了自身素质,能力和经验等方面的不足,为追逐梦想,选择从最底层和最不起眼的行业做起。根据统计,大学生创业有85%以失败收场。①而对于大学生的创业失败与困难等方面,新闻报道则鲜有关注。
在就业报道中,大学生的积极形象是现代大学生调整心态,抓住机遇,积极面对挑战的最好写照。经历了1999年高等教育的扩招,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实现了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的精英形象逐渐在人们心中瓦解。 “大学生保姆”“高端家政”“大学生村官”“服务生”等等,既是对传统大学生精英形象的颠覆,又体现出现代大学生理性的求职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本次研究来看,网络媒体对从事“保姆”“服务生”等职业的大学生过分关注,“上海首位大学生职业奶妈正式上岗”“外语系大学生担当涉外管家”等类似的新闻频繁出现,而现实中,许多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其他的工作岗位,媒体鲜有报道。
面对就业压力,有的大学生选择消极应对,一些偏远、贫困地区,一些不体面,工资不高的工作,如销售类工作等,仍是大学生不愿选择的。在塑造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形象中,将大学生与民工、保姆等职业相提并论,似乎是有些新闻媒体乐衷的报道手法,“民工市场半月来了60名大学生‘经验’仍是门槛”“ 大学生保姆双选会上演全军覆没”等,媒体的态度几乎都认为大学生“要价偏高、爱挑活儿以及心气高”, 太过计较“名分”,应该“自降身份” 应该抛弃这种“门第观念”。
2.热衷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
在883个研究样本中,有215个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报道样本。在研究中,笔者将标题中带有“志愿者”“无偿”“义工”“献爱心”等字眼的报道都纳入“社会公益活动”主题,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报道有137个,占215个样本的63.72%。大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勤工俭学、暑期实践等;公益活动包括:环境保护、反盗版、维护交通安全、无偿献血、捐献骨髓、帮助患病和生活困难的同学、帮助孤寡老人、孤儿和残疾人等、志愿服务基层、农村和西部地区等。
此类新闻报道体裁多为消息,请看下面一则新闻:
浙工大学生为慈善献爱心②
早报讯 7月13日,浙江工业大学社会实践分队在西湖边开展了一次主题为“爱在西子湖畔 情洒天堂故乡”的慈善公益宣传活动。
天气闷热,酷暑难耐,但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大家没有说过一个“累”字,都积极地向来往的行人做着慈善事业的宣传和介绍,积极呼吁广大市民前来参与。在做问卷调查时,有时也会受到行人的冷落和刁难,但同学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一直坚持到所有问卷发放回收完毕。
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意识到社会工作对自身综合能力发展的意义,并热衷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与公益活动,多数媒体在此类报道中,使用“积极”“坚持”“爱心”等字眼,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典型的正面形象。
3.高消费和缺乏理财能力
新闻报道中的大学生呈现高消费、超前消费,经济上依赖父母,而财商和理财能力偏低的整体形象。关于大学生消费的新闻多以调查类和评论类报道为主,内容涉及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高消费和超前消费上:“超前消费大学生难挡透支卡诱惑”、“大学生不顾父母窘迫狂消费” 、“大学生消费多靠父母,被侵权时48%认倒霉”、“透视大学生卡奴生存方式”、“大学生财商低 调查七成受访者算不出贷款利息” 等等。
超前消费大学生难挡透支卡诱惑③
……
上一篇:论新闻资源的再度开发
下一篇:略论“说”新闻的几点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