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新闻 > 网络语言传播与未成年人网络素养

网络语言传播与未成年人网络素养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新闻


摘要关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是提升我国全民网络素养的关键。本报告通过对中学生接触网络媒介、认识和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调查,展现未成年人的网络媒介接触和网络语言使用行为的现状和特点,从而透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现状,并探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创新思考。
  关键词 网络语言 网络素养 未成年人
  
  伴随网络交流的普及,活动在网络虚拟空间,具有自主、开放、包容、多样和创新特点的网民群落逐渐创造了一种新的媒体语言形式——网络语言。网络语言这种新的语言形态就迅速发展开来。笔者认为网络语言是指由网民自行创作、不具备固定语言规则,在网上聊天室、bbs、邮件、网络广告等网络交流平台上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形式。《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网民数已达到2.1亿人。2007年新增网民中,18岁以下的网民和30岁以上年龄较大的网民增长较快;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网民增长较快;65.7%的网民表示在网上发过帖子或上传过内容。其中半年内有35.5%的网民在网上发过帖或跟过贴;31.8%的网民上传过图片。
  这表明,未成年人既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和受益群体,又是推动网络发展的巨大力量。同时,他们在接触和使用网络语言方面也日趋频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未成年人上网机会的增加, 网络社会深刻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行为,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网络素养是指网络用户在了解网络知识的基础上,正确使用和有效运用网络,理性地使用网络信息为个人发展服务的一种综合能力。可以说它是现代人信息化生存的必备能力。未成年人在使用网络媒介时,网络语言的使用情况可以在一个侧面反应出其网络媒介素养。
  对此,本课题组于2007年9-11月在成都市五城区(武侯区、青羊区、锦江区、金牛区和成华区)以各中学学生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并分析成都地区中学生网络语言使用及传播情况和网络素养的水平,并根据结果寻求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的最优方式。本次调查在问卷设计上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已有的相关资料,采用自编问卷形式。调查采取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由调查员在各系随机发放问卷,被调查者现场填写。本次调查总共发放了11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823份,回收率有74.81%。在有效问卷所涉及的样本中,文科学生59人,占7.17%,理科学生264人,占32.08%,未分科学生(高一学生或者初中生)500人,占60.75%;男生共388人,占47.14%,女生435人,占52.86%。在有效问卷中,每周上网不到一次的样本(选a卷的)共258人,占31.35%,每周上网在一次以上的样本(选b卷的)共565人,占68.65% 。此次调查样本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调查结果能够反映出中学生接触网络媒介和使用网络语言的真实状况。全部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统计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百分比为各选项人数/选择该题的人数。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未成年人在接触网络媒介和接触行为、认知和使用网络语言、未成年人表现的网络素养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所引发的问题值得思考。
  
  一、未成年人接触网络媒介的情况
  
   根据这次调查统计分析的结果,中学生使用网络媒体的情况如下:
   1、网络接触机会受客观因素制约。调查表明, 每周上网不到一次的样本(选a卷的)共258人,占31.35%,每周上网在一次以上的样本(选b卷的)共565人,占68.65% 。说明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使用网络媒体的一般技术。这是由于学校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另一方面,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的电脑拥有率不断提高,使更多的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网络。当问及每周上网不到一次的被调查者,很少上网的原因时,理由为学习繁忙的占50.20%;理由为老师和家长不允许的占 23.53% ;理由为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占4.70% :理由为未养成经常上网的习惯或不喜欢的占18.04% ,另外有其他理由的占 3.53%。(见图1)调查发现,学习繁忙、时间紧张是造成部分中学生很少接触网络的主要原因,同时老师和家长的管制也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了部分中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有18.04%的被采访者选择了未养成经常上网的习惯或不喜欢这一选项,表明尽管网络对学生有较大吸引力,但相对与大学生群体,网络媒体对未成年人群日常生活的渗透还不够深入。
  
  2、使用网络频率和时间集中度高。在对每周上网超过一次的样本的调查后表明,他们每周的平均上网次数为每周约3次(3.2次)。其中每周上网1-4次的同学占76.60%,超过4次的占23.40%。绝大部分中学生的每周平均上网次数是1-4次,次数相对较少。在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中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负担较重,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而且上网受到老师、家长多方面的限制,所以,大多数学生接触网络的次数比较少。在上网时间方面,这些学生一周平均上网时间大约为3.32小时,其中一周平均上网时长大约为2小时以内的占了18.92%:2- 3小时的占了 29.31%;3-4小时的占了 20.78%:4-5小时的占了 12.99%;5小时以上的占18.00%。其中一半以上的学生上网时间集中在周末。从以上数据我们看到,一周平均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的学生占了总体的 51.77%。对比平均上网次数,中学生每周上网行为平均次数少、总时间长,可以发现中学生上网行为呈现出单次上网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3、网络接触环境比较分散。被调查者中,经常上网的地点为学校的占9.24%,为家中的占71.64%,去网吧的占了14.64%,在其他地点的占4.47%(见图2)。中学生上网最多的地点是在家里。家庭的电脑拥有率不断提高和宽带互联网络建设的完善为中学生在家上网提供了条件。家庭环境一般比较自由宽松,所受约束相对较少,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满足多样化需求,让家庭成为广大中学生上网的首选。其次是在网吧,有相当数量的中学生在网吧上网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反思的现象。网吧环境一般比较杂乱,人员构成复杂,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不利。这反映出社会因素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网吧经营的管理和监督,为未成年人创造更好的使用网络媒体的条件和氛围。此外,经常上网的地点为学校的只占9.24%。所以,学校在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媒体的角色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未成年人网络媒介接触行为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中学生网络媒介接触行为有以下特点:
  1、网络已经成为中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中学生对网络有所接触,并掌握了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技术。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的接触时间和频度上,而且表现在他们对网络的认知方面。
  2、学生对网络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实际上对网络的使用情况与他们对网络的需求相差甚远。只有近30%的学生较充分地利用了网络, 其他学生由于没有时间或经济条件不允许或老师家长不允许或没有兴趣或不会用等原因而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虽然大部分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技术,但他们对自己已有的网络相关知识并不满足。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希望有更多机会接触网络,了解更多关于利用网络获取与传播信息方面的知识。

  3、中学生每周上网行为平均次数少、总时间长,呈现出单次上网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单次上网时间过长会造成大脑和视觉疲劳。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长时间持续上网行为容易滋生未成年人的“网瘾”。
  4、中学生对自己的判断与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判断有一定差别。多数中学生认为自己具备了一定的网络信息的认知能力,能比较客观地理解、分析和判断信息,也能对不同媒介信息的可信性程度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而 23.53%的中学生因老师和家长不允许而很少接触网络。反映出家长和教师对中学生的网络信息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非常担忧,所以不得不采取一些强制措施限制中学生上网。因此,大部分学生反映在使用网络时与家长和老师存在分歧。
  5、学校在为中学生提供接触网络的条件方面做得还不够充分。只有小部分的中学生选择在学校上网。中学生在学校上网,在老师的指导和监督下,能更多的从事有助于学习和成长的活动。因此,学校应完善网络设施建设,在开设计算机信息课的同时,开展网络知识教育,鼓励学校在指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三、未成年人认知和使用网络语言情况
  
  网络语言作为引人注目的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对人们的语言交际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是一种年轻人率先掌握的语言,其使用群体呈现低龄化特点。网络语言没有明确的文体意识、缺少教化的特质、自由随意、天马行空,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广大青少年的欢迎。通过对每周上网一次以上的中学生群体认知和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的调查,调查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学生认知和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如下:
  1、网络语言获知途径多样化。数据显示,每周上网一次以上的中学生样本中,全部都知道网络语言这一新兴媒介语言形式。当被问到获知网络语言的渠道时,被访者中通过浏览网页获知的占24.81%;通过用qq一类的聊天工具获知的占了48.99%;;通过在论坛上与别人交流获知的占了 18.26%:通过查阅资料获知的占6.92%;通过其他渠道获知的占了1.00% 。(见图3)结果表明,近一半的被调查者是通过聊天工具了解到网络语言的,这在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中学生已广泛接触网络聊天工具,上网多是进行聊天等娱乐性活动。中学生在利用网络信息和知识,促进个人发展的方面还不够充分,对网络知识性功能的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2、网络语言使用频率较高。在调查中.经常使用网络语言和别人交流的学生占了26.40% ;偶尔使用网络语言与别人交流的学生占了45.98%:有18.70%的学生很少和别人用网络语言交流;8.90%的学生从来不和别人用网络语言交流。在使用过网络语言与他人交流的中学生里面,在网络论坛用网络语言发过言的学生占了73.80%,没有用网络语言发过言的学生占了26.19%。在进行在线聊天时,经常使用网络语言中的符号图形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的学生占了34.44%;有时会这样做的学生占了37.03%;偶尔会这样做的学生占了 24.44%;从未这样做过的学生占4.07%。(见图4)调查显示,近90%的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过网络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绝大部分中学生已经熟练使用网络语言在网络交流平台在发表个人意见、开展人际沟通等。
  
  同时,被调查样本中在正式写作时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的中学生占了5.85%;有时会使用的人占19.68%;偶尔会使用的人占了 36.17%;从不使用的学生占了38.30%。(见图5)数据表明,总体比例中61.7%的中学生为了突显自己的“创意”与“个性”已经在正式写作中开始使用网络语言。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对未成年人日常交流和书面表达方式的深刻影响。事实显示,目前中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里随时都能流露出或多或少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形式已逐渐融合到中学生的日常表达方式中。
   3、网络语言理解存在一定障碍。对网络语言的理解能力主要是指对网络语言中的词语和符号、数字等特定含义的理解程度。当被访中学生被问到“您遇到过对一些网络语言不理解的情况吗?”时,表示经常遇到的占了 13.46%;偶尔遇到的占52.69%;很少遇到的占28.46%;从未遇到的占了5.38%。数据显示,只有5.38%的被访中学生完全理解网络语言中词语、符号的含义。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对一些网络语言的具体含义不够了解,以至在网络平台上与他人交流时遭遇障碍。另一方面,被调查者中的68.74%表示会考虑并开展进一步认识网络语言的活动,提高自身对网络语言的理解能力,消除网络交流的障碍。
  4、使用网络语言目的主要为方便交流和追求时尚。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中表示使用网络语言的目的在于方便交流信息的占了36.94%;认为应紧跟社会潮流而使用的学生占了 32.78%;表示没有特别使用目的的学生占了30.28%。由此可见,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目的主要集中在方便交流和追赶社会潮流两个方面。其中,32.78%的中学生因追赶社会潮流而使用网络语言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此外,三分之一的中学生对自己使用网络语言的目的不明确。
  
  四、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语言的态度
  
  对于作为未成年人的主体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学生自身、老师、家长各方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
  1、中学生对网络语言流行的态度存在分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这一新兴交流形式也被更广泛的网络媒介使用者接受,它成为了社会交流的流行形式。在调查中学生对网络语言流行现象的看法时,中学生中认为网络语言流行不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占29.81%;认为这是新生事物,能够丰富汉语的占了 20.60%;觉得无所谓好坏,只是一种现象而已的占49.32%;有其他意见的占了0.27%(见图6)。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流行持中立态度,认为它只是一个新生现象,无所谓好坏。值得注意的是29.81%的被访中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流行现象表示了担忧,认为其将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当数量的中学生能够对网络语言这一新生流行事物保持冷静和理性态度。此外,也有部分中学生对网络语言流行现象表示欢迎。
  
  2、中学生对网络语言污染主要持反感态度。当问对网络语言中存在的不文明字眼的态度时,19.13%的中学生对网络语言中的不文明字眼表示非常反感,认为应该坚决抵制;表示比较反感,有时会采取抵制行动的中学生占45.39%;觉得无所谓,只要不涉及自身就行的中学生占了18.08%;认为这是正常现象,有时朋友之间也会用这类字眼来开玩笑、表达感情的中学生占了17.39%(见图7)。结果表明,近65%的中学生对网络语言中出现不文明字眼表示了反感,认为应该抵制消除这一现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网络文明意识,大部分中学生对网络交流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有其正确的判断。但另一方面,17.39%的中学生认为网络语言中出现不文明字眼是正常现象,甚至自己也曾使用不文明词语进行交流,这一数据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3、老师对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态度较为客观。通过对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时老师的态度的调查显示,对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老师在多数情况下表示赞成的占5.49%;在部分情况下表示赞成的占了31.50%;表示反对的老师占了19.57%;认为无所谓的老师占了 39.14%;持有其他意见的占了4.30%(见图8)。数据显示,约40%的老师赞成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怀有支持和包容态度。老师的这一态度是有利于引导未成年人正确接触网络媒体,促进其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有近20%的老师对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持反对态度。这一数据也显示了老师对网络语言流行和网络交流中存在的问题的担忧。

  4、父母和其他长辈对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存在理解偏差。在一周上网一次以上的样本中,有3.87%的中学生在家中经常使用网络语言与父母或其他长辈交流;45.39%的中学生有时或偶尔会使用网络语言与父母或其他长辈交流;50.73%的中学生从来不这样做。结果显示,约一半的中学生没有使用过网络语言与父母和其他长辈进行交流。通过进一步的访问,当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与长辈交流时,长辈的反应为马上能理解并给予回应的只占4.09%;表示懂得一部分的占了44.18%;表示不理解、没反应的占了51.34%。我们看到,一半以上的长辈对网络词语的具体含义不理解,导致交流时回应不及时。访谈表明,中学生不使用网络语言与父母和其他长辈进行交流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长辈不能够充分理解网络词语的具体含义,沟通上会存在障碍。正因为大多数长辈对网络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上的不足,使长辈在引导中学生正确合理使用网络语言方面不能发挥应有的积极的作用。父母和其他长辈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五、网络语言使用行为透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现状
  
  通过对中学生认知和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既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特点,在一定层面上也可以透视出中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
  1、中学生群体对网络语言的知晓度较高。中学生群体的一个特征是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与其他群体相比,中学生更易接受新生事物。网络语言的无限活力和生机,满足了中学生求知更新的心理。同时,中学生更愿意摆脱社会规范的束缚,以此来显示自身的独立性。网络语言传播中的制约少,为中学生寻求独立、 发挥个人创造性提供了条件。因而,网络语言对中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绝大部分中学生都知晓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网络语言这一新生语言形式。
  2、中学生群体使用网络语言的积极性高。调查显示只有8.90%的学生从来不和别人用网络语言交流,相当数量的中学生已经频繁使用网络语言在网络交流平台在发表个人意见、与人沟通。部分中学生在正式写作和日常人际交流中也开始使用网络语言。此外,面对因对网络语言理解不足而带来的交流受阻问题,一半以上的中学生表现出愿意进一步了解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我们可以看到渴望交流是中学生的另一特点。中学生渴望交流,得到更多的信息。以解决自身与社会发展成熟的矛盾、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现实存在与未来前景的矛盾。在网络环境中较熟练使用网络语言被认为是满足中学生交流需求的一个必要条件。
  3、中学生群体对网络语言内涵的认知力有限。网络语言主要包含网络平台人际交流用语和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两大部分。因网络语言创造了自己的词汇,加之其更新产生速度快,中学生对多样化网络语言词语的具体含义的理解不够充分和及时。同时,网络语言中包含的大量专业技术词语,对中学生较单一的知识结构来说,充分认知存在难度。
  4、中学生群体使用网络语言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三分之一的中学生表示使用网络语言完全是为了跟上社会流行风尚,尝试并追赶网络世界里的新兴事物。另有三分之一的中学生表示没有特别的使用动机,使用网络语言是随意行为。这都反映出中学生群体使用网络语言行为的任意性。从网络语言使用的跟风行为中透视出,中学生判别能力缺失盲目效仿。由于青少年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心理发展水平不成熟、社会阅历缺乏,他们对新生事物缺乏理性的识别能力,在接受新生时却很少去质疑,而是不加思考的接受甚至模仿社会流行的行为。在没有真正认识网络语言的前提下,广大中学生跟风式的接触和使用了这一新生的语言形式,这将不利于网络语言传播的规范化发展。
  5、中学生群体的网络文明意识已初步建立。调查表明,中学生在网络文明遵守上体现出一定的网络道德素养,崇尚文明、平等、的交流原则。大多数中学生对网络语言传播中出现不文明字眼现象表示反感,认为有必要建立道德规则来规范网络语言传播行为,抵制不文明网络交流行为。2001年底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共同推出并大力宣传并倡导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在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下,中学生群体已逐渐树立了网络文明意识,培养了网络道德观念。
  从中学生接触网络媒介和使用网络语言行为的特点,表现了中学生群体的网络素养尚处于养成阶段,但可以预见,如果加强引导教育,中学生群体的网络素养总体发展趋势是好的。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从中学生网络语言传播行为中折射出的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中存在问题。例如,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这样一个身体发育超前而心理成长滞后的时期,生理、心理时时处处表现为矛盾的交织和冲突。心智上的不成熟带来的认知判断力低下可能让未成年人在面对网络环境中的新生事物时,一味地接受,极易被网络语言消极面影响。同时,中学生群体自身创造的亚文化也直接影响到其网络媒介素养。中学生亚文化消费观念以追求潮流时尚为主,网络语言的盲目使用,可能导致对传统语言形式的排斥。对网络语言和符号简化形式的推崇,可能导致中学生对基本读写能力培养的抵制,而造成未成年人的思维和逻辑能力下降。总之,中学时期是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应关注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积极引导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全面提升。
  
  六、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思考
  
  通过对成都市中学生接触网络媒介、认识和使用网络语言行为调查结果的分析,窥一斑见全豹。我们认为在人们逐步走向“信息化生存”的今天,未成年人必须积极参与到与网络相关的活动中才能更好的发展自我。这一事实对目前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尝试提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养的创新路径,认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养应改变过去限制、消极的教育模式,开拓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以自主性教育为主的培养方式。
  发展自主性网络素养教育模式的基础是教育观念在应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 提高其个体对网络的认知能力。认知是行为的基础和内在动力,是促使观念形成的基础。传统的网络素养教育未成年人被视为被塑造客体, 按成人的主观意志来灌输知识和塑造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念, 使未成年人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教育的内容难以内化为未成年人自身的行为和观念。在当今开放、多元的网络空间, 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如果再以“堵”或其他强制性的方法要求青少年遵循某种统一的价值观或放弃某种价值观,选择这种行为或禁止那种行为, 都是相当困难的。因而网络素养教育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动性, 强调未成年人的实践、体验和创造的过程, 通过民主的讨论、辨析的形式, 培养其价值判断与认知能力,使其学会判断、评价和选择, 面对网络复杂的环境, 能够理性认识,趋利避害。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培养路径,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模式创新任重道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wen/2242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