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音乐舞蹈
闽西汉剧随着客家人从中原洞庭一带往南迁移至闽、赣、粤,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这朵“南国牡丹”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随着民族思想感情、欣赏习惯和自身规律,闽西汉剧也在逐步演变。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份传统民族文化遗产,我们这一代人要做的是,顺应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保留好其艺术形式和表现特点,并大胆创新。
现代大型汉剧《红翎子草鞋》讲述1929年初,朱毛红军进入闽西开展才溪乡调查报告后,组织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保卫家园的故事。剧情跌荡起伏,音乐以汉剧风格为主,场景音乐融合了闽西特有的音乐元素,使这出现代汉剧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该剧是笔者所在剧团现阶段主创的一部弘扬先烈革命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力作。
众所周知,音乐是灵魂,要把乐谱上的音符转化成为音响,是一次艺术再创作的过程。然而,我们的乐谱基本上不标注弓指法(忽略了这一基本环节),这就给演奏者更多自由创作的空间。笔者作为一名有着多年艺龄的演奏员,会凭借着以往的经验,先把每一场标题逐个进行分析,再唱旋律谱(这是弓指法修定前最先的一个步骤)。因为通过演唱更能找到气口、乐句乃至音乐的感情起伏,等等。如有配器部分,则可以听一听指挥的分析讲解,再通过一遍遍演奏实践,进行较为合理的弓指法修正。
一、应用遇繁思简的创新理念,规范二胡组弓、指法修订
为了加强音乐效果,笔者所在剧团外聘了几位二胡演奏员,乐手们在操控能力和认知汉剧音乐内涵等方面也都不尽相同,所以更应该重视弓指法的修订,使它能够趋于合理化、规范化和常规化,这样才能解决因为多人演奏,造成二胡声部音色不统一、情感表达不一致的问题。
在修订过程中,笔者会按照基本可行的传统指法,即食指按住基础音作为do或sol音(这也是最常用的音阶指法),其他音则根据手指变化依此类推。这样的基本指法同样可以应用在其他把位中。如第一场的序幕曲和第六场的幕间曲,其中很大篇幅是由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组成,笔者按照传统指法设定左手指法,并遵循“多演奏空弦、少演奏按弦;多演奏内弦、少演奏换把”的原则,这种指法设定对于演奏者来说比较省力、容易掌握。
在弓法修订时,笔者则是用一弓一音的分弓(分弓不仅具有重音感,而且还有鲜明的节奏感,当音乐本身具有内在动力,很激动地向前发展时,用分弓演奏能较好地烘托气氛);在十六分音符的弓法设定中,笔者用第一音的重音和后三音的非重音来凸显分弓带来的颗粒感和清晰度,音乐旋律的上扬用加大弓的幅度来表现,音乐旋律的下行用减小弓的幅度来表现,很好地体现了剧中枪林弹雨以及恐惧、血腥的战争场面。
在修订一些速度中等、音乐变化不大的叙事性唱腔(慢板、大板、退板、马龙头等板式)或场景音乐时,笔者一般会以半拍(八分音符)为一个单位来演奏一弓,一拍的两个八分音符用分弓演奏,可使音与音之间呈现凌角分明的特点。一拍中的四个十六分音符分别演奏两弓(两音一个小连弓),这种在统一中又有变化的处理方式,使音乐更具律动感。例如,在曲牌【家余茶】的修订中,全体乐队是以行进的速度大齐奏,即简单又古朴的演奏,再现了剧中人物被游街沉潭的凄凉场景。
对于剧中三位人物的二六唱腔(有板无眼的一四拍子),二胡声部在配器中使用了较有规律的伴奏音型。在设定弓法时,笔者按照唱词里有规律的句、顿来划分;非句顿的音乐在后半拍反复用拉弓演奏轻音(弓毛紧贴琴弦,手腕带动手指有弹性地演奏后八分音符),代表句和顿的音是在前半拍,用推弓演奏重音,这种顺势的弓法更好体现了唱腔的句、顿感,也很好地体现了汉剧音乐曲式结构的工整性。
二、应用遇简思繁的创新理念,借鉴其他乐器中的技法进行提胡非常规的弓、指法修订
提胡是闽西汉剧音乐演奏的四大件之一,其音色稚嫩,具有代表性,可以说,没有提胡的演奏,就没有闽西汉剧音乐。在此剧中,多次出现提胡的领奏和独奏,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
笔者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再借助二胡的滑揉技法,在实践中做了一点大胆尝试,更加细腻、独到地刻画了剧中音乐。
剧中的主题音乐是以闽西汉剧两大声腔――二黄、西皮中的二六过门为元素,相互融合发展而成的,其中一段深情的主题音乐,笔者通过右手手腕把弓子带出轻柔的声音后,利用把握弓速、调整弓压来体现主人公内心的起伏。左手则是在不同的音位上做同指而不同把的滑揉处理(前臂略为主动带着手腕虎口,在手指不离弦的情况下带指换把),使音乐更加柔和,有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和阿炳站立行走时所用的定把滑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的滑揉效果,充分发挥了二胡善抒情的特点,使主题音乐更具艺术感染力。
另一段以闽西鼓乐“八角楼”为素材,音调为紫调式的乐句,其低沉的旋律主要是用四分、八分和句末的二分音符交替组成,很像民间哀乐,在缓漫、平稳的速度中,笔者应用了饱满的长弓结合管子技法,即主音是在它的向上三度音上,用三或四指?悍藕蟛懦鱿郑?这种指法的关键是在拍点前,非主音的手指要力度适中,先触到琴弦后再灵敏地放开(体现手指在琴弦上的张力)。笔者是借鉴了原管子独奏曲《江河水》而获得灵感,借用吹奏乐的这种技法,非常贴切地表现了剧中人物悲伤、苦闷的情感。
此剧的末尾段落,剧中主题音乐也随着剧情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着,提胡的独奏部分音乐被修订为时而颤弓、时而分弓,连弓交替进行,而句末较长的音符之前的半拍,笔者会把这些音符修订为拉弓,紧接着用弓尖部分演奏颤音,这样处理会使音和音之间的过渡更加连贯,乐句感更加分明,三种弓法的结合应用,使音乐之间有了对比,体现了宁静、梦幻的意境。
以上的常规修订和非常规修订只是相对而言,弓指法修订是二度创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不能被忽略掉,它为作品起到了技术上的支撑。在修订前还要多了解演奏员实际的操控能力,在排练期间,对弓、指法的修订还要做不断调整,使其趋于合理。除此之外,修订者还应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综合能力要不断提高,这样才能有助于分析作品和诠释作品。
诚然,我们要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努力修订创新,使演奏更富音乐性。
笔者把这些体会与大家分享,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研究所需,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推动客家人的“家乡戏”以及胡琴音乐演奏技法的深入开展,为新的历史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和呵护客家文艺百花园中的“南国牡丹”做出微薄的贡献。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nlewudao/158943.html上一篇:浅谈课外音乐活动的重要性
下一篇: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与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