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音乐舞蹈
一、大学生音乐喜好及其影响因素的历史与现状
从20世纪早期,对于音乐喜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就己经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1921年,美国心理学会通过问卷、言语报告和其他量表的方法,对被试者在熟悉和听觉疲劳条件下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欣赏中注意的分配和广度、知觉选择、兴趣等变量进行统计比较。三项研究都表明,对通俗音乐欣赏中熟悉度达到一定水平后,会伴随着疲劳的产生与态度的消极反应的增长。这一研究,开创了之后有关音乐熟悉度与偏好关系这一主题的系列研究和讨论之先河。同时对音乐与个体差异主题上的结合点的关注也逐渐兴盛起来。调查者着眼于被试者的人格特征和成长事件,将164名青少年被试者按照对轻重不同性质音乐的偏好分为3组,挖掘人格和成长问题的组间差异,得出的结论是有明显喜好倾向的组具有更多的成长困难,这些特定的音乐反映出青少年相应的性格与生活问题。其他的有关大学生音乐喜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涉及面也很广。那个时代给研究留下的痕迹在于,研究者们关注的多是音乐水平的高下差异,更强调一种“良好品味”的建立与音乐训练的重要性。这一取向更容易被理解为是服务于音乐专业教育的。[1]近20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大学生音乐喜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开始在多层面展开。从整体上看,在音乐态度问题上的共通规律研究十分丰富多样,研究样本设计多种多样,实验方法和调查模式也不尽相同,针对的研究目标涉及从整体音乐研究到音乐风格再到音乐元素等多个层次。
二、文化层面视角影响和研究视角
在文化层面,我们认为大学生对特定音乐风格的偏爱视为一种他们所认同的文化样式的表现,这种文化样式受多种文化元素的影响,当下,由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音乐文化以及由教育体制担保的严肃音乐文化都参与了这种文化样式的整合。音乐喜好作为大学生彰显个性与追求时尚的风格旗帜,作为表达他们同一性危机的合适工具,是各种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表现了当代大学生群体特有的文化特征和内涵。音乐偏爱促使大学生借助情感表达使自身与社会背景更相适应,通过社会认知使自身与其文化背景更相符合,这个特殊群体的风格表达也给他们身处的文化背景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2]
三、音乐喜好及影响因素实验设计要点
首先要兼顾音乐风格与跨风格因素的材料选择。通过选取多种风格且具有不同音乐特征的乐曲作为材料,让被试者基于每段音乐本身做出喜好判断。其次是通过变换形式,通过每个组内在同一元素上有不同特征乐段的比较,得出喜好度的等级评定。在被试以及被试变量的选取上是大学生。因为在所有人群中,大学生群体向来是社会文化的先锋,他们代表了每个时代最敏锐的触角。他们对于音乐的热衷程度与接触频率,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后天成长环境的个体差异方面,可以从出生地、个人及家庭音乐爱好、音乐学习经历、音乐才能评价等多方面因素,通过更丰富的背景资料尝试挖掘多角度的信息。
四、音乐心理学的影响和研究视角
音乐心理学是“一门从科学角度研究个体的音乐思维和行为的学科。运用心理学方法进行研究的音乐活动包括个体的感觉、知觉、聆听、表演、创作、记忆、分析、学习和教学等等”。目前,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关注音乐行为的认知、发展和社会三方面,对这三方面的研究都须考虑社会背景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实体,大学生将音乐聆听作为一种情感陈述方式。以情感的功能性、社会性和发展性特征来为角度分析大学生音乐喜好及其影响因素,去揭示在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个体对音乐的情感反应。
五、大学生音乐喜好及影响因素的实验结果
在所有实验音乐类型中,首先,大学生对优美舒缓的轻音乐类型的喜好最普遍也最强烈,例如三拍,中速,古典音色,钢琴音色这些音乐特征受到大学生更多的喜爱。而节奏复杂多变的爵士音乐则是受到最少喜好的类型,并且不同被试态度的离散度也较大。其次,男性被试对不同类型音乐有“爱憎分明”的表现,对不同类型音乐的喜好度差异很大,女性被试对不同音乐的喜好反应激烈程度则显著低于男性。女性比男性被试更喜好中速音乐;无音乐学习经验被试的比有音乐学习经验被试更喜好快速音乐。再次,有音乐学习经验的被试比没有音乐学习经验的被试更喜欢爵士音乐类型。出生地城市被试比乡村被试更喜好古典音色。最后,人格感知被试比判断被试更喜欢爵士音乐类型,人格感觉被试比直觉被试更喜欢古典音乐类型。[3]
总之,对大学生音乐喜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了解大众文化下的音乐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以及社会化对他们的影响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通过对大学生音乐喜好及其影响因素的规律的把握,可以更好的引导高校音乐教学,努力消除音乐教学中的消极影响,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品位,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其成为具有艺术气质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nlewudao/159056.html上一篇:音乐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之我见
下一篇:浅谈中国音乐史上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