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音乐舞蹈
一、歌词的内容及分类
土族婚礼仪式歌的歌词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引经据典,涉及历史、宗教、天文、地理、道德、伦理等各个方面,涵盖了土族人民的文化艺术、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堪称本民族的“百科全书”。
民和三川地区土族婚礼仪式歌的分类主要根据婚礼仪式歌歌词的内容分为:哭嫁歌、典仪歌、喜庆歌和知识百问歌等。哭嫁在民和土语称为“依喉依拉”,哭嫁歌是新娘出嫁时用歌声表达对父母亲人的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典仪歌是三川土族婚礼特定的仪式用歌,不同的仪式有不同歌曲,如:新娘进男方家门时,由新郎家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妇女,手持木梳在新娘的头上象征性地梳三下,大家放声唱起《梳头歌》;再如:新郎家的娶亲人到新娘家时,要在新娘家的院子中央祭拜东南西北中五方,由新娘家的两位歌手用歌声引导新郎进行的仪式歌《五方拜歌》;喜庆歌是民和婚礼中内容最丰富、体裁最广泛的仪式歌,其演唱不受特定的场合和仪式规程的限制,内容主要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对婚礼场面的描写和对前来参加婚礼的人的美好祝愿等;知识百问歌是三川婚礼仪式中最富地域特色的歌曲,其中以《混沌周末歌》为代表,它是一首以“阳世生成”为主要内容的土族神话史诗,其唱词由起唱、混沌、开天辟地、人类起源和周末五个部分组成,它也是三川土族民歌中古老而具有重要地位的民歌,当地人民视其为“道拉”的根本。
互助县的婚礼仪式歌的主要以仪式歌的体裁分为赞歌、问答歌、仪式歌、戏谑曲和安召等。
二、曲式结构
(一)互助土族婚礼仪式歌的曲式结构
互助土族婚礼仪式歌的曲式结构均为一段体,其结构短小、乐句清晰、言简意赅,并以一句乐段和二句乐段为常见的结构形式。一句乐段有《娶亲人拿着礼物来》、《从哪里来的人》、《哭嫁歌》、《姑娘的声音像布谷鸟》、《中间来往的媒人》、《抬嫁妆箱子》、《答谢媒人》等;二句乐段有《娶亲的新郎》、《太阳光辉照遍了》、《棋子之歌》等;此外还有三个乐句的乐段结构形态,如《唐德格玛》、《你们来了拿了个啥》等。
(二)民和三川地区的婚礼仪式歌的曲式结构
民和三川地区的婚礼仪式歌的曲式结构较之互助土族婚礼仪式歌具有结构庞大、类型丰富等特点,其结构不仅有一段体还有二段体和三段体等形式。一段体以多乐句组成的一段体为常见结构,如《骂媒》就是变化重复的六句乐段。此外一句乐段也是其主要结构形式,如《老媒斯果》、《哭嫁》、《敬酒》等。“重复结构的三句乐段民歌最能体现单乐段民歌结构的演变方式,在它的组织结构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与二句乐段民歌的亲缘关系。由于重复的对象不同,重复结构的三句乐段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乐句重复型三句乐段、另一种是上下句重复的三句乐段。”由于重复式的三句乐段打破了平衡对称关系,使旋律发展不落俗套,音乐形象更加赋予动力表现特征,它不仅在互助地区婚礼仪式歌中为主要结构形态,同样也是民和三川地区的婚礼仪式歌三句乐段的主要结构方式。例如:《新人阿姑一朵花》由a+b+b1组成,其中第三乐句是第二乐句的严格重复,第一乐句和二、三乐句形成对比关系,第三乐句的重复不仅没有拖沓冗长之感,反而使得整首歌曲音乐形象更加完整,发挥着结构补充、增强收束感等重要作用。
二段体结构的形式在互助土族婚礼仪式歌中几乎没有应用,但是在民和三川地区的土族婚礼仪式歌中却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曲体结构形式。“在我国传统音乐体系中二段体结构并不是典型的形式,其应用远远不及一段体、变奏曲或套曲等。但在有些少数民族歌舞音乐中,特别是在新疆的哈萨克、俄罗斯族等受欧洲音乐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地区民歌中,也存在有与西方概念中的二段体相似的音乐结构形态。”所以这种曲式结构的使用,在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这两个地区(或社区、或族群)文化差异的显现特征,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问题,但介于此文只是对着两个土族聚居地区婚礼仪式歌的音乐形态的对比,至于二段体结构形态为何在民和三川地区有所存在,不在这里赘述。《五谷花》和《米谷酒》是典型的二段体结构等。但它们的写作手法不同,《五谷花》采用对比性的写作手法,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无论在音区的运用、音乐形象的表现方式、润腔的应用等方面都大相近庭,西方音乐体系中称这种二段体为并列的单二部曲式,但这两个乐段无论在调式调性、歌词内容、音乐材料的选择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使得这两个乐段构成完整、统一的艺术整体。而《米谷酒》则是用合尾的写作手法,两个乐段都是三个乐句构成的乐段A(a+b+b1)+B(c+ b+b1),西方音乐体系中称这种二段体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这种合尾的音乐陈述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中庸之道’、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和一波三折的音乐发展审美需要是密不可分的。 三段体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民歌中属于罕见的曲式结构类型,歌曲《祝愿亲家万年发》将同一主题运用变化重复、渐变、展衍、引申等手法,这种写作手法更加接近西方作品中的三重复乐段结构(A+A1+A2)。
三、调式调性
民和三川地区的22首土族婚礼仪式歌中有11首为羽调式、5首为徵调式、4首为角调式、2首为商调式;而在21首互助土族婚礼仪式歌中,有8首羽调式、7首徵调式、5首宫调式和1首商调式。笔者通过对这两个地区土族婚礼仪式歌的调式调性对比,发现徵调式和羽调式在这两个地区婚礼仪式歌中应用都较广泛,宫调式只在而在互助地区应用,角调式只在民和地区应用,商调式在这两个地区应用都较少。互助地区的土族婚礼仪式歌使用的音阶一般都是五声性的,尽管有个别歌曲也用六声或是七声音阶,但旋律的风格依然保持五声性的调式调性的特征。民和三川地区的土族婚礼仪式歌虽仍以五声音阶为主,但也有部分歌曲出现清角和变徵等偏音,使整首歌曲具有六声调式的特征,如歌曲《八仙庆寿》和《五谷花》等。“大多数中国传统音乐讲究音乐从同宫系统的同一调式中开始陈述,在同宫系统的同一调式主音上终止,以获得音乐的整体统一于平衡,称之为同宫系统系统内的守调”。互助地区的土族婚礼仪式歌的绝大多数歌曲,都是属于这种调性布局;而民和三川地区土族婚礼仪式歌的调性布局较之互助地区要更加多变,既有同宫系统系统内的守调也有同宫系统内的犯调。例如《三颗字》第一、二乐句为五声c商调式,第三乐句为F徵调式,整首歌曲结束于F徵调式,c商调式转到F徵调式属于同宫系统内的犯调;非同宫系统犯调和调式调性游移在这两个地区几乎都没有存在。
四、节奏节拍
“婚礼安召”流行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土族人民在婚礼仪式中以礼赞祈祝时跳的一种融歌、舞为一体的舞蹈形式,其步法轻盈、节奏明快,旋律优雅流畅,唱词主要表达祝愿新婚夫妇互敬互爱、白头偕老之意,其曲调多为3/4节奏,给人以轻盈、欢快之感。由于受到这种独特民俗的影响互助地区婚礼仪式歌以二拍子和三拍子为主要单拍子为主要形式,其中2/4拍四首,3/4、3/8、6/8九首,此外还有少量的变拍子和散拍子;
民和三川地区土族婚礼仪式歌的节奏节拍较自由、富于变化,节拍的种类较之互助地区则更加灵活多变,节奏转换频繁,复拍子和变拍子较多。
五、旋法特征
笔者将这两个地区的旋律发展手法进行比较,认为它们之间既有共同旋法特征,也有独具地域特色的旋律线条。
(一)共同的旋法特征
1.以二、三度级进为旋律发展的主要手法
以二、三度级进为旋律发展是这两个地区婚礼仪式歌曲的主要手法之一,这种旋法,旋律委婉流畅、抒情性较强,体现了土族人民质朴爽朗的性格和追求平实朴素生活的真实写照。既是独特民族审美习惯的显性表现,又是地域民俗风情的完美展现。
2.大二度、小三度与四度音程相结合的旋法特征
由于受中国音乐体系(五声音阶体系)的影响,大二度、小三度与四度音程相结合的旋法特征成为这两个地区土族婚礼仪式歌曲旋律发展的重要手法。
(二)独具地域特色的旋法特征
1.级进与反向大跳
音乐行为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一,与地理环境之间有着比其他文化现象更为密切的关系。《礼记―王制》上说:“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注意考察环境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及前者对后者的直接影响。互助境内山川相间、沟壑纵横、河水两岸地势平坦,级进与反向大跳的旋法成为互助土族婚礼仪式歌地域特征之一,例如:《你们拿着来了个啥》歌曲上下二度级进和三度小跳,然后一个反向七度大跳,这种旋律线显得棱角分明,不仅是当地地理环境和地貌特征在音乐形态的集中体现,而且也是民族性格和审美心理的现实反映,这与“笼天地于心内,和万物与音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下滑音的使用
下滑音的使用是民和三川地区土族婚礼仪式歌区别于互助土族婚礼仪式歌曲重要的旋法特征和润腔方式。下滑音一般多出现在歌曲的半终止和全终止的位置,常给人带来明显的收束感,并且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文化圈”理论是西方人类学传播学派的重要观点,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一定的区域中生成、发展和传播的,具有相同文化因素的区域,就构成了一个“文化圈”。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西部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婚礼仪式的音乐人类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4XJAZH003;2014年青海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海世局少数民族婚礼仪式音乐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号:14004。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nlewudao/159683.html上一篇:歌剧《运河谣》的音乐特点分析
下一篇:赫哲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