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音乐舞蹈
先天失歌症(congenital amusia,下文简称失歌症)是一种对音乐音高加工的障碍,俗称五音不全。其具体表现为不能够辨别两个音之间的差异,不能够识别熟悉的旋律,而且唱歌走调,无法准确掌握音乐节奏。而这类人群在音乐加工方面的缺陷,既不能归因为智力的问题,也与是否学习音乐无关。
在西方,失歌症的发生率约为4% ~ 5%。在中国,失歌症的发生率约为3.4%。失歌症者无法辨认音高之间的细微差异,唱歌走调。这种缺陷既不归因于脑损伤、听力丧失、认知或社会情感的错乱,也不缘于缺少与音乐的接触(比如音乐训练、音乐听赏活动等)。据报道,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美国前总统罗斯福都是先天失歌症者。
失歌症者对音乐应高加工的缺陷既存在行为方面的证据,也存在神经方面的证据。本文将重点关注失歌症者在音乐加工方面的行为证据。
一、失歌症者对音乐音高的分辨
失歌症者对某些听觉刺激(如环境声音)的知觉能力是正常的,对歌词的记忆也没有缺陷。但是,他们在音乐的识别及记忆方面表现出严重的缺陷。
在Peretz等是个案研究中,Monica是一个听力、言语、智力均正常,但是音乐加工存在障碍的失歌症者。结果发现,Monica既不能区分旋律中的音乐轮廓及音程,也不能感知小于一个全音的音高距离。该结果表明失歌症者对细微音高差异的分辨存在障碍。
Hyde等进一步研究了失歌症者的细微音高分辨能力,验证了失歌症者对细微音高差异分辨的缺陷。研究者发现,失歌症者只能区分两个半音以上的音高变化,而对低于这个距离的音高变化存在知觉困难。
如果声调语言背景能够促进音乐音高的加工,那么,以声调语言为母语的失歌症者可能不存在音高加工障碍。但是,Jiang, Hamm, Lim, Kirk和Yang的研究否定了这一假设。在Jiang等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与非声调语言背景的失歌症者相似,具有声调语言背景的失歌症者对音高的分辨也存在障碍。同时,即便音高得到重复强调,这种分辨亦然存在。
事实上,失歌症者音高阈限的研究也验证这一点。Foxton, Dean, Gee, Peretz和 Griffiths对失歌症者的音高知觉阈限进行了测量。研究者向10名失歌症者及对照组呈现两对单音,这两对单音中,有一对两个音完全相同,另一对不同。被试的任务是判断这两对音中哪一对相同,哪一对不同。结果发现,失歌症者的音高辨别阈限显著高于对照组,他们无法辨别一个半音的音高差异。
Tillmann, Schulze和Foxton等进一步测试了失歌症者的音高阈限。实验结果发现,两组被试的音高辨别阈限差异显著。失歌症者的平均音高辨别阈限为1.32个半音,在失歌症者组中,有5个人的音高辨别阈限在1个半音以下,另外五个人中有2个阈限在2个半音以上,一个人的阈限是4个半音。而正常被试的平均音高阈限仅为0.51个半音,其中7个人音高阈限在1个半音以内。这证明,与正常被试相比,失歌症者音高分辨能力存在障碍。该结果在Albouy等中也得到验证。
然而,这一点与Jiang, Lim, Wang, & Hamm的研究有点不同。究其原因,Tillmann等的研究中没有完全控制知觉难度。但是,在Jiang等的研究中,首先对所有被试的音高知觉阈限进行了测量,然后根据被试的知觉阈限确定刺激的难度。在此基础上发现,无论是否插入干扰音情况下,失歌症者与正常被试对音高阈限的分辨均没有差异。
二、失歌症者对音乐音高的记忆
失歌症者在音高加工方面的缺陷,不仅表现在音高分辨方面,还表现在对音高的记忆方面。Gosselin, Jolic?ur和Peretz对失歌症者音高记忆进行了测量。研究中,在两个音之间插入1650 ms的静音,或在两个音之间插入6个干扰音符。结果发现,无论在静音,还是插入干扰音的条件下,失歌症者的记忆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被试。研究似乎暗示,音高知觉障碍影响了失歌症者的的音高记忆。
针对Gosselin等认为失歌症者的音高加工障碍只体现在小音程水平上的观点,Tillmann, Schulze和Foxton按照被试的音高阈限设置了3组材料:第一组材料中,相邻两音之间的音程为1-2个半音(平均音程为1.8个半音),呈现给所有的控制组及音高阈限在一个半音以下的失歌症者组;第二组材料中,相邻音符的音程为 3-5个半音(平均音程为3.8个半音),呈现给音高阈限在2个半音以下的失歌症者;第三组材料中,相邻两音的音程为5-7个半音(平均音程为5.4个半音),呈现给音高阈限在两个半音以上的失歌症者。所有的材料中,每个序列都由6个音符组成,这些音列成对出现,音列间的间隔是3秒。音列配对有一半是相同的,另一半是不同的。音列的不同是通过将第一个音列中音符的顺序进行调整产生的。被试的任务是判断这些音高序列对是否相同。结果发现,失歌症组被试与控制组被试在音高记忆水平上差异显著,证明失歌症者并不是仅在小音程水平上音高的记忆水平与正常被试存在差异。而且,失歌症者的音高记忆水平与音高知觉阈限有关,进一步暗示失歌症者在音高记忆方面的缺陷与音高知觉障碍有关。这一点得到了Jiang等研究的支持。在Jiang等研究中的记忆部分,当失歌症者的音高知觉难度得到控制,他们的音高记忆并没有表现出缺陷。 三、失歌症者对音乐轮廓的加工
在音乐中,音高轮廓的加工不仅体现出整体的认知过程,而且决定听者对音乐情绪乃至意义的加工。目前对失歌症者旋律轮廓知觉的研究主要通过操纵音高变化,形成旋律轮廓的两个条件:
(1)对总体轮廓进行变化,使新的旋律完全违反原轮廓;
(2)改变局部音高距离,保持原轮廓。
在Peretz等的研究中,研究者通过改变原来旋律中的音高距离来创造违反轮廓(音高轮廓总体改变)或保持轮廓但音高距离发生变化(音高轮廓局部改变)的新旋律,然后将原来的旋律同改变的旋律配对呈现,请被试判断两个旋律是否相同,结果发现Monica对整理轮廓以及局部轮廓发生改变的旋律的识别都有困难。
如果说Peretz等的研究只说明了个案在音高轮廓加工方面的障碍,Foxton等的研究便证明了这种障碍的普遍性。Foxton等的研究也涉及失歌症者对音高轮廓的加工能力。研究包括三种实验条件,转调但不改变轮廓、不转调但轮廓违反、调和轮廓均保持不变。被试的任务是判断成对出现的两个序列是否相同。结果发现,失歌症者对这些旋律轮廓的分辨都显著低于正常被试,证明失歌症者无论是对轮廓的整体加工还是局部加工都存在障碍。
上述研究仅考察在非声调语言背景下的失歌症者对旋律轮廓的加工。Jiang, Hamm, Lim, Kirk和Yang研究了声调语言背景下的失歌症者对旋律轮廓的加工,研究结果发现,失歌症者与正常被试在轮廓违反条件下的操作水平,均好于轮廓保留条件下的操作水平,但是,与正常被试相比,失歌症者在旋律轮廓局部和整体改变的识别和分辨方面都存在障碍。
失歌症者不但在音高轮廓的知觉方面存在障碍,对音高轮廓的记忆也低于正常被试。Peretz等在MBEA问卷的测量中涉及了失歌症者对旋律轮廓的短时记忆。在MBEA记忆任务中,被试需要判断所听到的旋律是否在之前出现过,旋律涉及轮廓的保留及违反。结果发现,失歌症者相应的记忆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被试。
为了进一步研究失歌症者在旋律轮廓的记忆中是否存在障碍,Tillmann等研究中同时操纵了相邻音高的音程,以及材料的旋律轮廓。研究者将14个旋律对中的三对旋律轮廓改变,使旋律轮廓与原轮廓产生违反,然后分析被试在旋律轮廓违反和旋律轮廓保留条件下的记忆水平。结果发现,失歌症者与正常被试对旋律轮廓违反序列的记忆均好于旋律轮廓保留的序列。但是,失歌症者的记忆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被试。表明失歌症者对旋律轮廓的整体和局部记忆都存在障碍,但是对旋律轮廓的局部加工要好于整体加工。
四、总结
综上所述,从行为研究中可以看出,失歌症者在细微音高及旋律轮廓方面的加工都存在障碍。失歌症者的音高阈限高于正常被试,他们不能分辨小于2个半音的音高差异,而在旋律方面,无论旋律轮廓是否违反,他们的加工水平都低于正常人。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nlewudao/159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