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音乐舞蹈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音乐教育机构采取的西方音乐培训方式,将原生态音乐载歌载舞的形式分割成唱、奏、舞几个方面的单向培训,这样人才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在目前形势下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音乐教育家申波曾在文中提到,有个高师音乐专科钢琴系毕业的高材生,却找不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岗位,因为在一些偏远地区,不但学校没有钢琴,一个县城也找不到几架钢琴,这就是机制造就的人才尴尬。而陇川一位高师音乐毕业的老师,学的是钢琴和手风琴专业,参加工作后发现这两项专业在工作中难以发挥,自学了一些民间乐器,像葫芦丝、巴乌、吐良、洞箫这些,由于这些民间乐器不像钢琴那么昂贵,学起来也简单,他在学校开设的音乐课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由此可见,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培养人才,还要兼顾市场,脱离了市场,不仅造成学生就业难,反而使想学音乐的找不到老师。音乐不仅仅是钢琴这样高大上的类型,一些民间乐器也具有一定的地位。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集聚的省份,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音乐舞蹈,号称“歌的海洋”,也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说法,说明这里的群众能歌善舞。一些欠发达的偏远地区,至今还保持着许多原生态的歌舞。将这些原生态的歌舞发掘出来,改变目前的唱、奏、舞分割培训的模式,将唱、奏、舞综合培训,不仅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对于云南旅游业的发展也具有锦上添花的作用。云南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根据这个思路将教学内容作了改革,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云南民族歌舞成了景点的品牌项目。而云南特有的民族乐器葫芦丝、巴乌随着这些乐器演奏的音乐光盘的传播也成了来云南旅游的中外游客必带的纪念品。这样的局面给云南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就业开辟了市场。云南高师音乐教育专科的改革给各地音乐专科教育带来了启示。
二、云南高师音乐教育专科构建多元化“民族音乐”特色培养的意义
云南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来源于两点,一点是过去模式下学生就业难,另一点是对云南民族音乐濒临灭绝的担忧。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在培训上分工太细,在乐器培训方面,吹、拉、弹是独立存在的,声乐方面又分成了美声、民族、通俗几大类。这种培训方式曾经给艺术界带来生机,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审美多样化,这种“千人同声”的培训方式已经不适合市场,学生就业也难。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因素的变化,一些古老的民间艺术正处于衰亡的边缘。像一些民族音乐中的演唱形式如山歌、嫁歌、史诗歌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是边唱边舞、边奏边舞的原生态音乐,在演唱方面没有艺术界定,来自于歌者的自然发声,是各族人民流传了几千年的艺术经典。
基于以上这些因素,云南高师音乐教育专科从本世纪开始,将自己的培训方式做了改革,在课程安排上和授课内容上都做了调整,在声乐、器乐上都加入了云南本地音乐内容,包括白族、傣族、哈尼族、撒尼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理论。专门开设了“云南民族乐器选修课”和“云南民间舞蹈课”。把云南省的民间音乐都搬到了音乐课堂,培养出了一批既有音乐理论知识,又擅长多种民间歌曲的演唱,民间乐器的演奏,甚至还会载歌载舞的音乐人才。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满足了市场新的审美需求,培养出一大批综合型的音乐人才,使民间音乐有了传承人。
三、云南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民族特色培养的启示
云南高师音乐教育的创新给予音乐人才的培养的启示有两点:
第一,音乐人才的培养也要适应市场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审美意识的改变,过去那种进了音乐学院就必定成为音乐家或歌手的模式已经不存在,如今各种民间培训班都在培训音乐人才,声乐和器乐都不必进正规学校就能学到。加上电视选秀节目的兴起,网络传播等,都可以将一个草根变成歌手。与此相同的还有师范类的学生毕业后不再像过去那样可以稳稳地当上教师,也需要通过不断地考核才能谋到教师职业,这样一来,作为高师音乐人才就业的路子越来越窄,如果不进行教学改革,还像过去那样只着重一项技能的培训,就业更难。
第二,虽然说音乐无国界,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古老国度,而民族音乐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在音乐教育方面,我国的音乐教育总是在学习世界文化,对自己的民族音乐的传承反而忽视了,就是这种培训方式使得音乐人才就业难。如今在音乐教育中实行多元化的音乐教育,重点学习民族音乐,才是音乐教育的新出路。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nlewudao/160232.html下一篇:浅析东路二人台的音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