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音乐舞蹈
【摘要】演奏者通常在研习一部作品时,如果重视音乐处理的各种细节,如音乐风格、性质、结构、节奏、旋律、情绪变化等综合条件,在此过程中据其观察、理解与认识,所对应的音乐的组织、技巧的配合也具备周密的考虑和准备,这些因素融汇于学习过程中,使头脑和机能更具条理性和协调性,使演奏中的音乐阐释和完成过程更具艺术性和逻辑性,达到真正的演绎目的。
【关键词】钢琴;教学;音乐逻辑;表达
一个启蒙老师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告诉学生某个简单的答案,而是能够启发他们思考,激发他们在音乐上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理解规则背后的道理。比如,只告诉学生要怎么做,可能遭到逆反的回应,但如果跟学生讲道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则可能收到不错的效果,学生不仅记得清楚,而且还可能主动想出其他好的办法来。
一、音乐表达能力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除了音乐和文化理念外,钢琴教师从学生坐在琴凳上的第一课开始,就要让他们感到,一切所谓的规定、技术都是为实际演奏的需要服务的,也就是说,是为音乐服务的。只要音乐需要,那些规则有时是可以不必恪守的。当然,前提是音乐需要。比如,坐姿。关于在琴凳上坐得多高才合适,一般认为是手臂(前臂)与琴键基本持平,或略高于键盘。这样弹起来会比较省力。但相反的例子很快出现:钢琴大师古尔德演奏时习惯于坐矮凳子,而且是带靠背的凳子。这比较奇葩,和通常的习惯并不一致,但也没什么。因为这是他演奏音乐的方式。你的音乐能够说服人,你的习惯就可以得到尊重,音乐是衡量的标准。因此,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我们那么要求是习惯做法,是大多数人实践之后觉得更为科学、方便、可行的方案,但可以因人而异。如果你觉得坐得更低更有利于力量的传达、演奏的顺利(也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采用这样的方法),也可以这样。完全可以在练琴的过程中不断地试验弹奏感觉,调整琴凳高度、手臂感觉。这其实也是告诉学生:思辨和怀疑,尝试和突破,这种思想可以也应该一直贯穿于学习的过程中。学琴者应当坐在中央的对面,因为这样可以兼顾高低音区,当然也不绝对,只要音乐表达连贯、顺畅就可以了。
坐琴凳时,一般不要太满,可以坐凳子的三分之一或再多一点。原则是你既能稳定地坐在琴凳上演奏,也能够随时移动身体的重心。琴凳如果坐得太满,稳当是稳当了,但重心基本就在琴凳上了,不利于力量的转移;如果坐得太浅,则不容易稳,力量也缺少回旋的余地。弹钢琴固然用手弹,但也需要调动全身的力量。根据音乐的需要,用手指的力量、手臂的力量,还可以加上身体的力量来演奏。怎么把身体的力量用上呢?这就需要灵活移动身体的重心,把它及时转到琴键上。这种调整和转移,依演奏者的习惯,有的人可能动作很小,几乎看不到外形的太多变化;有的人可能动作幅度较大,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肢体的起伏。这是演奏风格的不同,但都没关系,只要你将音乐表达好了,就可以了。只要坐姿不影响演奏,便于手臂的舒展,利于力量的放松,适于重心的转移,都可以尝试的。
还有指法。乐谱上印的指法是要遵守的,但也不是金科玉律。指法就是为方便演奏而写在谱上的,如果你的指法更易于弹奏,当然可以使用。
二、音乐逻辑的把握
音乐逻辑,实际上是指音乐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音乐篇章好比文字篇章。文章有逻辑,我们方能看出这一句和下一句的关系,它们说的是一个意思,还是意思递进了一步,或者发生了转折。几句构成了一个段落,那么这一段和下一段又有什么关系?它们的意思是并列、递进,还是转折?或者仿佛完全另起一篇,说起了一个分支。文学的布局好像画一幅画,你看见树枝、树叶,不要忘了它们在树干上,它们还有深埋的根。你看见了这棵树,交织在其中的树枝可能来自旁边其他的树木。那又是一种不同的植物,但与它有着相似之处和紧密的关联。放眼看去,你会感受到它与周围远近的树木花草,甚至蓝天白云的关系:它们未必全然画出,有着不同的侧重,但在一幅画中,比例协调:如果人们看不出这些景物有什么关系,只是简单拼凑在一起,那么画作会缺少一定的吸引力;如果读者发现不了一篇文章的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什么关联,那些段与句彼此无牵无挂,那么这则文字必然缺少了张力;如果演奏者体会不到所弹乐曲的音乐逻辑,感受不到音乐内部的脉动,那么又怎样能较好地传递出音乐的神韵呢?
可见,教师在教学生弹钢琴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音乐逻辑的启迪。比如讲解传统音乐中四句的起承转合,学生会更感受到音乐的流动:音乐是怎样承接上一句,如何在下一句转折,又怎样最后回归。当注意到音乐的这些不同,学生做出相应的力度、色彩等变化,便是水到渠成,不是为了音乐表现而表现。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nlewudao/22569.html下一篇:幼儿音乐舞蹈游戏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