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音乐舞蹈
新课标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将关系到“新课标”实施的成败。笔者利用到农村小学支教机会,执教了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音乐课,面对新课程的实施,给笔者很多的感悟和思索。
一、当前乡村小学在新课改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滞后
一是受旧的课程标准的影响;二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三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教育观念滞后。
2.课程资源严重不足
一方面边远地区相对落后贫困,没有较多的经济投入来完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是没有足够的认识来开发和利用现有的条件开发课程资源,导致只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致使教学面狭窄,学生知识量也就很少。
3.师资相对不足
由于实行聘用制度,许多年轻的教师都到城镇小学或条件好的学校去应聘,导致乡村小学的教师大量流失,呈现中、老、病、弱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新课改的实施。
二、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
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学生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去了解学生的喜好,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
在第一册《可爱的动物》一课教学中,笔者根据农村蓄养牲畜和农村孩子对牲畜熟悉的情况,利用乡村的自然条件,结合学校有限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录制教学音像素材和绘制图片教材,极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把熟悉的生活情景在课堂上展现出来,既活跃了课堂又能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从此案例可以看出,只要利用得益、引导得当,乡村的孩子也和城镇孩子一样在音乐的海洋里遨游。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以教为主”为“平等交流”
“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新课标提出“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相互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为目的”。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
笔者在欣赏教学轻音乐《三只小猪》时发现,单一地让学生听完音乐后说说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学生的理解很表面,说词也很贫乏。于是,让学生先闭上眼睛听,听完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把想象的画面用笔画下来,学生在《三只小猪》的音乐声中,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学生在画的时候说,“音乐里的三只小猪是很快乐的!”“我觉得三只小猪是好朋友。”“我的三只小猪吃得肥肥胖胖高兴地唱歌!”学生虽然对音乐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在感受音乐,都在接受美的熏陶。一节课下来,学生兴致很高。当一播放《三只小猪》的音乐,学生一听马上就叫起来:“三只快乐的小猪!”这时,笔者欣慰的感受到,自己要求达到了,音乐的要求也达到了,音乐的美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每一个孩子纯净的心田。
3.挖掘音乐素材,突出农村特色,变“被动实施”为“主动创编”
农村自然、人文方面的资源是基础教育课程开发建设取之不尽的丰富源泉。“联系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把握教学领域内容准确的弹性尺度”,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活动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家乡和农村民族音乐的喜爱,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二年级音乐下册第一单元《到郊外去》中,笔者根据农村周围环境,设计音乐活动实践课,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田野去看一看。面对美好的大自然,学生们的情感被激发与调动起来。他们快乐地唱着歌,感受自然,听一听山谷的回音,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学会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根据教材歌曲《刘三姐》提供的山歌为切入点,笔者利用本地黑衣壮丰富的山歌资源,带领学生听山歌手演唱,学唱壮话山歌,并在课堂上举办一个“小小山歌会”,甚至让学生当“小老师”教不会说壮话的老师学唱壮话山歌等活动。这种音乐实践活动课的实施,也符合了《音乐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的:“通过各种教学及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力与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三、音乐新课程实施带来的思索
1.“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问题普遍存在
有一项调查研究表明,100%的学生都喜欢音乐,但80%的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就是在比较闭塞的乡村学校,学生所听到的爱唱的大都也是流行歌曲,原因是什么?长期以来,音乐课内容单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音乐教材太过程式化。既然学生大都喜爱流行音乐,为何不在现有的教材中正面地介绍流行音乐,“取之精华,弃之糟粕”,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流行音乐,让好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唱响校园呢?
2.教材中歌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新教材中的低年级教材有些歌曲识字较难,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例如一年级的歌曲《乃哟乃》,歌词中有些部分很难记,如“带上长刀砍竹筒”“上山坡去捡竹叶”“随风吹动随风扬”等。因为学生识字量还不是很多,一下子要学唱这么拗口的歌词,对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常常是跟唱时学生唱得很好,一旦连起来就有难度。几次一来,学生的兴趣就大打折扣。如果在编教材时,给教材进行难点字注音的方法,是可以改变这种难题的。
3.农村小学现有条件难以满足新课程的实施
农村地区,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设备、环境、师资等课程资源都配备不健全,无法满足教育的正常需要。现在的音乐课中,“学歌曲——创编歌词(曲)”是新课程的普遍模式,而乡村孩子没有城镇孩子那么优越的环境,让他们进行创编可行吗?另外丰富的多媒体,欣赏音画,带来比较直观的教学也是最好的教学手段,而以目前的条件,有多少个乡镇学校能配备完善的教学设备呢?没有了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这样的音乐课姑且只能说是一种向往,音乐离乡村孩子太远了!
在乡村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就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还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那么,学生们会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音乐教育才能够肩负起“培养人”的神圣使命。
作者单位:广西崇左市凭祥县凭祥一中学校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 2010年11期
作者:韦高文
上一篇:初探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下一篇:感性的数学与理智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