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音乐舞蹈
第1篇:浅谈叙事性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原则
一、舞蹈内容丰满
舞蹈内容是舞蹈作品的血肉,内容的丰满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质量的高低。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其内容一定是丰满而有意义的。不仅如此,舞蹈内容也关乎作品叙事的完整性和叙事视角的独特性。比如藏族叙事舞蹈作品《索玛花》讲述灾难来临之际,人们互相帮助互相救援的故事。虽然作品选题并不是十分新颖,但是其内容的丰满成就了舞蹈作品。《索玛花》和其他叙事舞蹈作品一样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灾难来临。舞蹈语言以惊恐、慌乱为主线,舞蹈队形以凌乱不对称为主,表情夸张,充分表现出灾难来临之前人们恐慌不安的状态。第二部分,经历灾难。舞蹈展示了母女、恋人、兄弟等不同的人物关系面对灾难时的不同反应,这时舞蹈语言以交代人物关系为主,同时又展示了风格不一的舞蹈片段。第三部分,等待救援。这是舞蹈的高潮部分,反映出面对灾难时人们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和人性光辉,有母亲为女儿放弃救援机会,有恋人争夺救援机会,有兄弟互相推让救援机会,这些内容都通过舞蹈一一展示。第四部分,灾后重生。作品戏剧性地展示了想要得到救援机会的人反而没有活下来,而互相推让的兄弟却得到重生。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舞蹈内容都有所区别,丰富的情节、丰满的内容成就了这部选题并不突出的作品。所以,丰满的内容可以弥补作品选题方面的不足。
二、舞蹈形式的多样
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作品不再局限于固定的舞台表演,比如大型实景舞蹈作品《印象刘三姐》,作品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了广西桂林地区的人文风貌。舞蹈的表演场地并没有局限在固定的舞台上,而是在风景秀美的桂林山水之间,舞蹈美、风景美、故事美,每一环节的巧妙设计都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和感官享受。也让人们感受到区别于以往实体舞台的舞蹈表演,给业内人士带来全新的创作理念。除表演形式的多样化以外,科技的发展使舞蹈表演中舞美的设计也更加新颖,更加符合舞蹈创作内容。舞蹈作品《孔雀》在表演的过程中借助一米高升降舞台使镶满孔雀羽毛的舞裙散落开来模拟孔雀开屏时的状态,又借助LED屏幕上孔雀开屏的画面为背景,给观众展现了一个巨大的孔雀屏,配合音效和灯光,俨然就是孔雀神灵降临。所以,叙事性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要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手段,给观众展现最佳的舞蹈表演效果。
三、舞蹈主题的鲜明
主题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它深刻反映舞蹈内容的核心,表达舞蹈作品的精神状态,也是编导创作舞蹈作品时的内心表达诉求。舞蹈作品中舞蹈主题的新颖程度、深刻程度可以直接决定一部作品质量的优劣。蒙古族叙事舞蹈《东巴英雄》就是一部以深刻而又鮮明的主题取胜的优秀作品。作品展示了蒙古族勇士在保卫家园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勇猛果敢和如雄鹰一般的英雄精神。
舞蹈第一部分是在水草丰美的草原,突然有强敌来犯,野蛮残暴的杀戮打破了草原的宁静,于是勇武的东巴英雄出征抵抗。第二部分是留守家园的妇孺孩童,在思念亲人的同时坚韧支撑起整个家园。第三部分,家园失守。妇孺老幼凭借自己微弱的力量誓死守护家园。最后是英雄归来,重振家园。如苍鹰一般的英雄们击退敌人和亲人团聚,回到自己熟悉的家园,重新开始流云牧马的草原生活。这部舞蹈作品中每一部分每一环节都紧紧围绕着歌颂英雄这一主题,舞蹈起始歌颂东巴英雄的勇猛;舞蹈承起部分歌颂东巴英雄对亲人的柔情;舞蹈转折部分歌颂东巴英雄的顽强;舞蹈的最后部分歌颂东巴英雄的坚韧勤劳。每一部分都在进一步深刻舞蹈的主题,也在强调蒙古族的东巴英雄精神。所以,主题贯穿于舞蹈作品中不仅是对舞蹈内核的提炼也是对舞蹈作品的外在表达。
四、结语
叙事性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不仅进一步提炼了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元素,同时也找到了让传统民族舞蹈与现代社会相处的全新方式,更是用全新的视角为大众诠释了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所表达的精神内涵。而在创作过程中对创作原则和手法的探讨观点日益增多,无论何种探索,丰满的舞蹈内容、多样的舞蹈形式以及深刻的舞蹈主题都将是其不可改变的创作原则。
作者:王举
第2篇: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艺术特征研究
蒙古族民间舞蹈文化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之大成,是草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独具风韵的民族艺术特征,而与之密不可分的舞蹈音乐也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艺术特征。
一、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的历史概况
蒙古族以“马背上的民族”著称,自公元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大国,由我国北方诸多同操阿尔泰语系的有血缘关系的氏族与部落群体融合而成。远古的蒙古人生活在今呼伦贝尔盟北部的额尔古纳河一带过着狩猎生活,狩猎歌舞的音乐曲调简短,节奏鲜明;自蒙古人的先民走出额尔古纳河向蒙古高原迁移后,由主要从事狩猎业改为畜牧业,生活在广阔大草原上人们伴随着他们古朴的劳动生活创造性地发展了许多反映畜牧、习俗信仰的舞蹈,于此同时也产生和发展了许多高亢辽阔、节奏自由的草原牧歌等等。近百年来在内蒙古东部及和南部地区的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又出现了短调形式,曲调简洁而旋律流畅、节奏鲜明、结构规整,多采用单一节拍,歌词一般四句为一个乐段形成分节歌形式,易学易唱,其表现题材几乎涉及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酒歌、情歌、婚礼歌、祝寿歌、叙事歌等等,常与舞蹈相结合而载歌载舞。
蒙古族舞蹈按照其属性分类,可以分为民间舞、宗教舞和宫廷舞。其中民间舞是伴随牧民老百姓生产生活而流传的,源于蒙古族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例如每逢节日到来人们踏歌起舞跳起的“安代”、宴会场合于举盏酬酢中信手拈来宴席中的一些器皿而跳的“酒盅舞”、“顶碗舞”、“筷子舞”等。其中“安代”过去也属于宗教舞,后演变为世俗性的民间歌舞。本文所研究的范围限定在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不包括宗教舞和宫廷舞音乐。
二、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音乐的艺术特征
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也因各个地区所流传的舞蹈表演形式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堪称绚丽多彩、异彩纷呈。下面以几种典型的传统民间舞蹈为例分析其舞蹈音乐的艺术特征。
(一)安代舞音乐
安代舞是科尔沁草原上人们的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载体,起源于一种萨满教的巫术活动,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古人将传统的安代称之为“唱安代”。传统安代普遍的程序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等,整个过程都由“博”来主持。随着时间的沿革,现代的安代舞蹈中萨满教的内容逐渐消失,原始宗教的特性减少,已经演变成蒙古族人民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逢年过节喜庆佳宴等场合,人们都会跳起安代,挥舞绸巾、踏歌起舞。
安代的音乐曲调悠扬婉转,有强烈的感染力,传统安代曲调源于科尔沁民歌,一般采用“慢—中—快”的节奏律动,从速度缓慢开始发起,平稳而悠扬;接下来中速的曲调中有说教性特点和有期待、寄托、渴望式感情色彩;高潮部分歌曲快速激越,以跺脚等强有力的舞蹈动作强调节拍重音,使整个音乐变得强劲有力,情绪激烈,起到了尽情宣泄的作用;收场歌曲恢复平和,安静而缓慢。整个曲调质朴古拙,曲式短小,节奏鲜明,一般为2/4拍子(谱例1)。歌手擅长根据不同情景即兴演唱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唱词除开场和收场部分因仪式需要基本确定不变之外,其他皆不固定,唱词丰富而形象,贴近生活。随着安代舞的舞台化,其影响也逐渐扩大,不过原生态的安代文化却面临着很大的危机。随着额尔敦巴拉等著名老辈民间艺人的去世,一些原有的安代唱词和经典舞姿已经渐渐失传。
谱例1:
本谱例舞曲为宫调式,旋律非常质朴而朗朗上口,两小节一个乐句,每句以空拍或者长音结束,配合安代舞的跺脚踏地动作,节奏清晰明快。
(二)盅碗舞音乐
盅碗舞是鄂爾多斯蒙古族从元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演员头顶瓷碗,左右手各执一个盅子,边舞边随节奏敲击盅子,使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音乐节奏多为2/4和4/4拍,伴奏乐器有三弦、扬琴、四胡、笛子等。曲调大多选用如《金盅银盅》《敖门达来》等鄂尔多斯蒙古族的传统民歌,羽调式居多,徵调式和宫调式其次,曲调起伏较大,音域较宽,多用跳进音程,并经常在流畅的级进旋律中突然出现反向的转位,从而使旋律跌宕起伏、迂回婉转,给人以辽阔奔放的感觉,风味很独特。(谱例2)
谱例2:
本曲源自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金杯》,全曲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曲调反复歌唱。音乐结构较为匀称,运用切分节奏,旋律曲调朴素少装饰,四度、五度跳进音程出现比较频繁(见谱例中方框标记),甚至出现连续的跳进和五声音阶级进下行进行中突然的反向转位,音乐性情豪爽、奔放而热情。
(三)筷子舞音乐
筷子舞流行于鄂尔多斯,是蒙古族男子在喜庆节日里单人表演的民间舞蹈形式,舞者用筷子击节,和着众人的歌声和乐曲声,在坐、立、跪不同舞蹈姿态中随着腰部的和谐拧动或膝部韧性屈伸的变化,跟随音乐用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等身体各部位,有时旋转敲击地面,热情洋溢的节奏融于潇洒的舞姿里。伴奏乐器以三弦、四胡、笛子、扬琴为主。乐曲一般即兴选唱,多为鄂尔多斯蒙古族的传统民歌,节拍以2/4和4/4拍居多,节奏型丰富,多用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富于欢快的舞动情感特征。旋律基本是以不加入半音的五声调式为旋法基础,多用四度、六度、七度等上跳进和小跳进,与身体的韵律和韧性相互协调,释放出热情奔放的力量。
(四)布里亚特舞蹈音乐
布里亚特蒙古族舞蹈主要流行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畔一带,源自布里亚特蒙古族氏族部落时期的舞蹈。目前,在锡尼河草原上流传着“纳日给勒格”、“额日莫彻”、“毕何利格”、“呦郭勒”、“阿列勒”五种古老的布里亚特蒙古族舞蹈。办舞会时,通常先从“纳日”切入,然后以逐个相接的程序进行。每种舞蹈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民歌数首,例如在“纳日格”中演唱的民歌有《高山》、《母亲》等,多唱以思念家乡、歌颂父母养育之恩、部落迁徙等内容的民歌,曲调悠扬动人,旋律婉转细腻。布里亚特舞蹈音乐结构简短,多为短调民歌,易记易唱,律动均匀,一般是两乐句或三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在歌舞中不断重复演唱旋律。例如在“额日木切”中常唱到的《善歌的布谷鸟》,是一首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短调民歌,羽调式,节奏鲜明活泼,第二句是第一乐句在节奏上的变化重复,简短易唱。(谱例3)
谱例3:
三、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的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内蒙古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日益发展,拥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蒙古族音乐舞蹈艺术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文艺工作者们在传统民间舞蹈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创新、发展,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与之密不可分的舞蹈音乐也跟随舞蹈艺术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从最初口传心授的民间哼唱小调,到专业音乐创作者的民族化旋律曲调;从传统的民族乐器伴奏,到与西方管弦乐完美融合的交响化的音乐制作,其创作手法不断丰富演变,但是始终离不开一条主线——蒙古族民歌元素,从总体上讲是民歌艺术的延伸,作曲家针对舞蹈题材、舞蹈形象和舞蹈情愫等方面进行全新构思和创作,将音乐的结构与舞蹈的结构完美融合,以丰富的音响层次、浓郁的民族韵味和深厚的情感内涵传达着蒙古族舞蹈音乐的魅力。
四、结语
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的音乐情绪、音乐表现力、音乐风格等方面都是舞蹈不可或缺的元素,并以其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成为蒙古族音乐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热情奔放、悠扬婉转、悍健有力的音乐风格与其地域、宗教、生活生产方式及习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文中所述的安代盅碗舞筷子舞布里亚特舞等这几种典型的传统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中可以感受到北方游牧民族豪放、洒脱、淳朴热情和豁达浪漫的气质。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离不开蒙古族人们的日常生活,对它的研究不能脱离蒙古民族最本真、最生活的情感。
作者:李静
第3篇:浅析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现状及改革路径
一、高校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现状
(一)舞蹈内涵的理解欠缺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来源于我国人民日常的生产劳作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具备地域特色的舞蹈文化。民族民间舞蹈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还表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首先要学习这些舞蹈的历史,了解其产生的背景和渊源才能够体会出每个动作背后的意义。然而很多高校并不重视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教育。所以,教师也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工作。学生难以理解舞蹈的意义,空有其型而缺少灵魂。
(二)情感投入的缺乏
民族民间舞蹈历经千年的文化传承,承载着前人的智慧和情感,每一种民族民间舞蹈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对舞蹈文化有深刻的认知,并且在教育中融入这种文化情感。纵观高校的舞蹈教育,显然高校往往只重视舞蹈的技艺、美观等方面的内容,情感培养方面相当空缺。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对学生一生的舞蹈生涯有很大的助益,发挥的作用延续学生的一生。所以在高校教育中需要设立文化教育课程,将舞蹈所承载的情感、价值观念、内涵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对舞蹈的感情。只重视舞蹈的技艺而忽视舞蹈的情感是主次失调的表现,需要进行改进。
(三)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
通过对高校舞蹈教学模式的调查,不难发现其教学方法较为传统,缺少新意,与国际舞蹈教育脱轨。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缺少靈性,很少能够实现自我创新。对舞蹈的认知也仅仅局限于标准动作的执行,呆板、生硬是这类学生典型的特征。所以高校如果仍旧保持传统教学模式,硬性要求学生掌握舞蹈技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非常不利的,也会导致这类学生逐渐与社会脱轨。
(四)教学考核机制的不合理
大多数高校有关于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标准往往采用期末舞蹈汇演的形式完成。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师能够通过这种方式直观的、一目了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虽然这种方式为教师考核学生省去很多时间和心力,但是却并不能够全面的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带有很高的片面性。如果高校仅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也会带给学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惑,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改革路径
(一)树立起有效的民族文化观念
在学习舞蹈过程中,除了学习相关技艺之外,更重要的是传承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我国民族众多,民族民间舞蹈也多种多样,每一位舞蹈学习者都承担着传承的责任和义务。民族民间舞蹈学习者不仅代表着自身,更代表着该区域的文化特色和中国形象。高校民族民间舞蹈在培育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树立民族价值观念,使学生不仅为民族民间舞蹈自豪,更愿意将民族民间舞蹈发扬光大。
(二)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在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编制过程中,应当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背景纳入教材当中,并对舞蹈未来的发展做好预测。其次要详细的阐述各个民族民间舞蹈之间的差异,表明民族民间舞蹈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民族民间舞蹈。还要在教材中将国外民族民间舞蹈加以介绍,扩展学生的认知层面,更为深刻的了解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历史以及人文价值。除了教材编制,更为重要的是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课程的设置。想要改善高校重视技艺,忽视文化教学的现象,就需要提升民族民间舞蹈理论知识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并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增加选修课程或者其他形式的授课内容,调动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热情。帮助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和舞蹈技艺双重进步。
(三)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的局限性已经在前文有所叙述,高校要重视这一点对于学生的影响,因为这很可能会遏制学生整个的舞蹈生涯。改变教学方式的呆板和过于看重规范和标准方面的内容,从学生角度入手改善教学手段。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较为重要。多元化的培养方式不仅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内心也会拥有较高的学习激情,记忆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都会得到很高的提升。此外,考核评价系统应当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重视学生个人身体条件而得到的学习成果,应当建立参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教育评价,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具有弹性的评价方式能够舒缓学生学习紧张的压力,逐步提高自身的学习质量,达到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目标,完成传承民族民间舞蹈的责任。
三、结语
总而言之,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成员,使新一代的舞者承担着传承、发展并发扬光大的责任。民族民间舞蹈的教育不应当仅看重学生舞蹈技艺的学习,看重舞蹈动作的标准性和规范性,更应当重视舞蹈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内涵。此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更有利于大中华璀璨文化的进步。
作者:崔洁
第4篇: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
中国的民间舞蹈艺术最辉煌的时期应该是在汉代,同时汉代也是民族舞蹈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汉代舞蹈的各种节目已经形成了系列,具备了后世舞蹈体系的多数主要内容,在全世界各国的表演艺术中,恐怕是十分罕见的。这项古老的技艺传承数千载,现代的民族艺术家和演员们推陈出新将这项堪称“活化石”的技艺发展壮大。中国的民间民族舞蹈艺术,拥有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精湛技艺,又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底蕴,同时还拥有独特而鲜明的中华名族风格,它的一系列的特色都让它深受国内外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赏。而民族舞蹈艺术的复兴、灿烂,甚至是走向世界,都离不开舞蹈艺术极强的表现力和丰富的观赏性。民间民族舞蹈的跳法大概有6728种,这是一笔极大的财富,如果仅仅只是满足于现在的艺术状况是绝对不行的,舞蹈是一门需要不断从生活和传统中汲取养分的艺术。
一、民间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规律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有部分的民间民族舞蹈会受到极左思想或极右思想的影响,在舞蹈艺术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受到阻碍,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眼中的冲击,有些民众甚至将民间民族舞蹈视为封禁迷信的产物,有些民族舞蹈文化甚至处在濒临灭绝的边缘。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外来文化的入侵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有些民间民族舞蹈无人继承和发展。
中国的民间民族舞蹈表演曾一度被认为吸引力下降。中国的民族舞蹈表演和创造也确实遇到过瓶颈期。娱乐性和观赏性的缺失,使中国民族舞蹈曾长期游离在国内外舞蹈的审美视线外。其实在民间舞蹈技巧上,中国水平并不低于别国,甚至是远高于其他国家。但是在艺术创造力和民间舞蹈节目的包装等环节上,却和国外有着很大差距。
在我国目前提倡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大环境下,很多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大多数的舞蹈艺术家是非常乐意去探索研究民间民族舞蹈文化艺术,愿意去保护和传承并结合现实生活去创新发展民间民族舞蹈。加上我国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总体上还是趋于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状态。
二、民间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趋势
1.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民间民族舞蹈艺术想要创新得到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的民族舞蹈就应该以中国文化作为依靠,增加文化内涵的比例,突出中华民族特色的风格。尤其是在一些国际市场上,如果不注意民族舞蹈表演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相结合,就会失去自己的个性,失去自己的特色。假使没有中国特色,观众便不会认可。因而只有努力追求蕴含着时代风尚的民族风格以及独特的地方特色,才能使民族舞蹈艺术愈加的新鲜和活泼,成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国舞蹈拥有的辉煌,都与它浓郁的民族特色分不开的,想要民间民族舞蹈不断不发展创新,一定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
2.与现代现实生活的结合。民间民族舞蹈表演一定要贴近时代发展,如果墨守成规,一味的的强调民间民族舞蹈的特殊性,久而久之民间舞蹈艺术也会远离观众。中国民间舞蹈如果想要出真正的精品,就一定要结合我国目前的现代现实生活,但也不能排斥国际上或是国内其他艺术中优秀的东西。像绘画、音乐、表演等形式应经能很好的融入到民间舞蹈表演中,加深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不断加入时代中的新元素新思想。现实生活是当代人们的生活写照,这样的民族舞蹈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3.与科技手段的结合。在现代,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舞蹈艺术想要创新,也需要依靠一系列有效的科技手段。表演舞蹈要以舞蹈内核的舞蹈动作技术为主导,同时也要配合灯光、布景、服装、音响等。现代科技成果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声光作用、舞美设计等舞台效果上。比如灯光,现代的灯光技术已经可以达到通过电脑控制的效果,无论是光的颜色、形态、明暗程度都可以进行电子控制,与节目内容达到完美的切合。成功的的节目创新,应该是技艺兼优、特色鲜明、时代性强等特点的有机结合。
三、结语
当代的中国民间民族舞蹈艺术已经有了自己成熟的技艺,也已经从单纯地传统形态中独立出来。现代的中国民间舞蹈艺术一定要从自身的表现力和观赏性入手,紧密地结合艺术的创作规律和发展趋势来发展。要有效的、科学的进行建设,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从结合时代的科学技术,以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己任,促进中国民间民族舞蹈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宋柯
第5篇:新媒体对江西民间舞蹈传播的影响
江西民间舞蹈是江西人民在生活中创造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同时,江西民间舞蹈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对我们进行历史和民俗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江西民间舞蹈的传播是实现江西舞蹈传承的重要途径,对江西舞蹈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当今时代,受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和途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新媒体对江西民间舞蹈传播的影响不仅有利于促进江西民间舞蹈的发展,而且对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的特点及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拓宽了信息传播的途径,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新媒体技术的信息传播优势能够有效促进江西民间舞蹈的传播,带给观众临场感和真实性,增强民间舞蹈的感染力。另外,新媒体技术能够使江西民间舞蹈以数字化的方式保存在网络平台上,避免了江西民间舞蹈这一艺术形式的流失。
二、江西民间舞蹈的价值及传播方式
(一)江西民间舞蹈的价值
首先,江西民间舞蹈所采用的舞蹈动作、舞蹈姿态及舞蹈服饰等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完善,丰富了我国舞蹈艺术的种类,促进了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次,江西民间舞蹈是江西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根据生活场景创造的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蕴含着丰富的江西民俗文化。研究江西民间舞蹈,能够从舞蹈中探索江西地区的民俗文化。因此,江西民间舞蹈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最后,在欣赏民间舞蹈的过程中需要观众结合舞蹈知识和自身的情感经历去体会江西民间舞蹈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欣赏江西民间舞蹈能够培养观众的审美意识,提高观众的审美能力。江西民间舞蹈不仅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盛宴,而且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锻炼观众的审美能力。因此,江西民间舞蹈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二)江西民间舞蹈的传播方式
在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下,江西民间舞蹈主要以舞蹈演员的身体为媒介,通过舞蹈动作、舞蹈姿态及舞蹈队形等来传播情感和文化,具有较大的时间和区域限制。首先,江西民间舞蹈有着较强的时间限制,人们只能在表演者组织表演的时候才能观看江西民间舞蹈;其次,江西民间舞蹈具有较强的地域限制。江西民间舞蹈表演一般只在江西地区进行,人们只有到江西才有机会观看江西的民间舞蹈。传统的亲身传播大大限制了江西民间舞蹈的传播时间和传播地区,严重阻碍了江西民间舞蹈的传播和发展。
三、新媒体对江西民间舞蹈传播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拓宽江西民间舞蹈的传播途径
江西民间舞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欣赏江西民间舞蹈需要具备一定的舞蹈艺术知识和文化素养,能够对舞蹈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并且,受亲身传播方式的限制,江西民间舞蹈的传播途径较少且传播范围较小。而在新媒体技术下,江西民间舞蹈的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扩大了传播范围,增加了受众群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观看江西民间舞蹈表演。另外,新媒体技术能够培养受众的艺术素养,提高舞蹈受众的欣赏能力。
2.增强江西民间舞蹈传播的有效性
受地域文化影响,大多数人在欣赏其他地区民间艺术的过程中,不能充分认识到民间艺术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造成民间艺术形式得不到群众的认可,民间艺术逐渐衰落的局面,江西民间舞蹈在传播过程中也面临着这一问题。而在新媒体技术下,数字技术能够真实地再现江西民间舞蹈的编舞方法及表现方式,并且网络中大量的江西民俗文化信息能够加强人们对江西民间舞蹈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了解,增强江西民间舞蹈传播的有效性。
3.增强江西民间舞蹈的传播效果
新媒体技术能够将音频和视频技术加以结合,对江西民间舞蹈进行多方位展示,增强民间舞蹈的传播效果。首先,新媒体技术可以再现江西民间舞蹈,使人们接触到真实的江西民间舞蹈;其次,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对江西民间舞蹈进行慢动作播放及重复播放,有利于深入分析江西民间舞蹈的舞蹈动作和舞蹈姿态;最后,在新媒体技术下,江西民间舞蹈的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江西民间舞蹈长期保存在网络平台中,增强了江西民间舞蹈的传播效果。
4.增强江西民间舞蹈传播中的互动性
新媒体技术不仅能能够拓宽江西民间舞蹈的传播途径和传播范围,而且能够将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人联系起来,加强人们之间的沟通、了解和互动,促进江西民间舞蹈的传播。
(二)消极影响
虽然新媒体技术能够拓宽江西民间舞蹈的传播途径和传播范围,促进江西民间舞蹈的传播与发展,但是由于新媒体技术自身的特征,新媒体技术对江西民间舞蹈的传播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保证江西民间舞蹈的健康发展。
1.新媒体与江西民间舞蹈的技术结合度较低
新媒体技术只重视江西民间舞蹈的记录和再现,缺乏对江西民间舞蹈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介绍,导致人们对江西民间舞蹈的了解不够深入。例如,网上很少有对江西民间舞蹈历史演变的介绍和江西民间舞蹈与现代舞蹈艺术结合的介绍,更没有专门传播江西民间舞蹈的软件。
2.商业性倾向降低了江西民间舞蹈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在江西民间舞蹈传播的过程中,江西民间舞蹈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受到商业的过度消耗,人们更加关注江西民间舞蹈的商业价值,对江西民间舞蹈中蕴含的民俗文化探索较少,导致江西民间舞蹈的传播流于形式,造成江西民间舞蹈的精髓被忽视和去掉,加速了江西民间舞蹈的消亡,降低了江西民间舞蹈的审美价值。并且,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下,人们对江西民间舞蹈加以改造,加入了大量低俗舞蹈动作来吸引人们的眼球,破坏了江西民间舞蹈的原生态性,严重阻碍了江西民间舞蹈的发展。
四、小结
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方式,拓宽了信息传播的途径,对江西民间舞蹈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江西民间舞蹈是江西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传播江西民间舞蹈对了解江西民俗文化和江西民间舞蹈艺术有着重要意义。在当今时代,传统的视觉传播已无法适应舞蹈艺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改变了江西民间舞蹈的传播方式。虽然,新媒体技术拓宽了江西民间舞蹈的传播途径,加快了江西民间舞蹈的传播速度,但是,其对江西民间舞蹈传播的消极影响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分析新媒体对江西民间舞蹈传播的影响对江西民间舞蹈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王孟
第6篇:贵州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探析文
我国不仅是一个古老而又文明的国家,而其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舞蹈文化历史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且正随着时代的发展,使得民族民间舞蹈在不断的传承和快速的发展与创新。而在这一进程中,或多或少的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和阻碍,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其的传承与发展,以下以贵州的民族民间舞蹈为例,就此展开几点探究。
一、民族民间舞蹈特点简述
我国有着56个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间舞蹈,所以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首要特点就是多样性。以贵州为例,主要有土家族的摆手舞,黔东南地苗族的翻鼓舞、踩鼓舞等最为著名。而除了多样性外,还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使得这些民族民间舞蹈从古代一直传承到今天,主要是能有效的将各族人民的审美意识共同的体现出来。例如在贵州,其布依族主要以纺织舞为主,苗族的芦笙舞,每年均有很多人参与,并举行盛大的活动,将其极强的生命力表现的同时也体现了这些民族的审美意识。
二、发展策略探究
(一)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完善传承模式
贵州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并对传承模式进行优化和完善。贵州民族民间舞蹈由来已久,长期由于民族思想以及区域主义的认识下,使得其具有较强的局限性,所以其因袭特色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并且其传承的模式较为古老,使得贵州民族民间舞蹈往往只能局限在某个范围之内,难以得到创新、发展和推广。所以就应从传统的因袭关系和传承模式中走出来,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才能更好地得到可持续发展。例如,在解放之前,苗族人将花棍舞作为自娱自乐的首选,但是这种舞蹈在形式和动作上较为简单,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解放,人民群众为了庆祝翻身当家做主人,又倾向于集体舞蹈,这一阶段的舞蹈在动作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套路,例如在舞蹈中所使用的诸多道具,也得到了装饰,尤其是金钱棍,采取红绸扎花或者红色花纹的方式对其装饰美其名曰花棍,而正是花棍舞的出现,给古老的卡堡苗寨的风俗活动增添了新的色彩和内容。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通过当地的文化部门和民间的艺人对其的改进与创新,在花棍舞中融入新的乐器作为伴奏,尤其是芦笙、唢呐和锣鼓等,同时还编排了成套的舞蹈动作,不仅有头有尾吗,而且将其文艺性进行了有效的彰显,使得花棍舞不及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同时也是现代表演艺术风格的体现,尤其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到尽头,其早已经是名扬天下,在贵州民族民间舞蹈中与新场乡的小窑花鼓舞各领风骚。
(二)始终以群众为基础,源于群众又要服务群众
民族民间舞蹈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直接创作而又在劳动人民群众中传承的舞蹈形式,其不仅地域民族特点鲜明,而且深受劳动人民群众喜爱。就贵州来看,其最早可以追溯到贵州土家族所跳的茅古斯舞蹈,主要是对土家民俗文化的传承,当初是用于神灵的祭祀,希望因此而风调雨顺、祈求丰收,其中的狩猎捕鱼、繁衍生息、劳动生产等方面的礼仪与习俗大都是对土家人原始生活的写照,充分体现了土家人那活泼而又开朗、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精神。所以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必须与群众为基础,源于群众又要服务于群众。加上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很多动作都是身边所熟悉的,往往能一呼百应,这样群众就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一群体活动之中,同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促进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并随着不断的积累和加工创造,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与个风格的舞蹈。所以民族民间舞蹈成为人们释放精神和自我炫耀的主要方式,因而只有与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结合起来,否则一旦离开群众这片沃土,那么其发展就是奢谈,因而必须注重群众在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例如三人舞《糍粑乐》代表贵州参加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孔雀杯舞蹈大赛荣获表演三等奖、优秀编导奖、贵州省民族文艺调演一等奖等殊荣。这主要是因为其以群众为基础,演绎了与老百姓最直接关联的活动。
(三)将现代舞编创技巧融入民族民间舞蹈编创之中
当前,贵州民族民间舞蹈在编创过程中已经注重现代舞编创技巧的应用,并形成一大批具有此类特点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而这正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时代在快速的发展,但是历史并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现实生活的参照系数,所以在注重现代舞编创技巧应用的同时还应注重民族民间舞蹈特色和艺术品位的保留,既要坚持传统又要与现代意识相结合。这些作品中,以《苗山节拍》《银项圈》等苗族群舞最具有代表性,其中,《苗山节拍》于2004年6月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群舞项目优秀组织奖,而《银项圈》多次荣登央视舞台,这主要是因为在结合苗族舞蹈基本元素的基础上,融入了具有现代气息的服饰、沟通和造型以及音乐,尤其是情感因素的融合,使得其将现代民族民间舞蹈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之间迥异的风格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尤其是其观赏性较强,而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已经步入十三五的新时期,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生活建设的关键时期,人民的思维在发展,在审美情趣上也正在不断的变化,尤其是在当前快餐文化的熏陶下,使得人民更加渴望传统民俗文化的熏陶,而当前很多农村的民俗文化上已经被现代化的文化娱乐方式所替代,因而未来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就必须注重现代舞编创技巧的应用,同时还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例如现在目前最为流行的广场舞,就是一种现代民间舞蹈,且具有各民族深受喜爱的特点,在中华大地上得以广泛的传承,主要是因为其中融入了诸多现代的流行因素,且被不断的的认可。所以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应朝着这一方向努力,结合现代人的特点和民族特色,才能创编出深受大众喜爱又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族民间舞蹈。
作者:罗立旭
第7篇:刍议适用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田野调查方法
所谓民族民间舞蹈田野调查法,就是将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和技术运用到民族民间舞蹈的调查上来,将之细化,使之更加适合于民族民间舞蹈的调查。田野调查法从广义上讲,是一种方法论;从狭义上讲,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在民族民间舞蹈田野调查法中较为常见的有观察与参与观察法、个别访问法、调查会法、问卷法、谱系调查法、自传调查法、定点跟踪调查法、文物文献收集法等。而民族民间舞蹈田野调查方法是民族学田野调查的一个分支,它借鉴了民族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并结合了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都适用于民族民间舞蹈田野调查方法,也不能把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直接照搬过来,而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调整,使之更加适应民族民间舞蹈的田野调查。结合自身及前人的民族民间舞蹈田野调查实践,笔者认为,经过调整后的观察与参与观察法、个别访问法、调查会法、定点跟踪法、文物文献搜集法等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较适合应用于民族民间舞蹈的田野调查。
一、民族民间舞蹈田野调查的意义
笔者认为,民族民间舞蹈田野调查能够为舞蹈相关专业人士提供特有的视角,有助于相关专业人士更为快捷地了解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形式、风格、动律及背后蕴含的传说、象征意义、符号标志等文化元素。另外,开展民族民间田野调查能够提升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针对收集到的民族民间舞蹈的田野调查资料,有效的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对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实践加工,提升其实际运用民族艺术元素的能力。
二、民族民间舞蹈田野调查实践方法
(一)观察与参与观察法。民族民间舞蹈的田野调查特别注重观察,并以此为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最基本方法。在进行调查前,仔细观察并留心周围的事物有助于对该舞蹈的理解,甚至会颠覆调查者先前对该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所以在民族民间舞蹈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深入到当地群众之中,站在一个当地人的角度,同他们接触,与他们沟通交流。
(二)个别访问法。民族民间舞蹈调查强调“直接”性,即深入实地,面对面地接触调查对象。个别访问法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主要方法。访问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来讲,光靠观察法是很难深入而全面了解想要调查的民间舞蹈,特别对在特定地点、特定场合跳的,有着特殊意义的舞蹈,以及在舞蹈中出现的特殊队形变化、具有特俗寓意的舞蹈动作等,这仅仅依靠调查者个人的观察是很难了解的。只有通过对熟练掌握该民间舞蹈的艺人、当地百姓、传承人的个别访问,或是对由分别扮演不同角色的舞者组成的一个团队逐个访问,才能够对想要调查的民间舞蹈有着较为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在访问的过程中,语言障碍是一个很大问题,它会影响调查的质量和进度。要想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门民族语言不太可能,所以笔者建议,在不懂被调查地语言的情况下,最好能够通过有效的方式找到一个精通当地语言的人来帮助调查者,从而顺利完成调查任务。
(三)调查会法。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开调查会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当然在通过此方法进行调查前,要先熟悉当地状况,同时取得当地管理部门的支持。很多情况下,调查者深入民族地区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田野调查时,所到的第一站就是当地的文化局、文化馆、歌舞团等部门,在这里,调查者首先要了解当地的自然、人文及所要调查的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状况,然后有目的进行田野观察。这种调查法目的明确、节约时间。
(四)定点跟踪法。该方法是指在某一社区建立固定调查点,对于一个群体进行长期的观察,以研究这一群体在总体上或局部上发生的演变,从中发现历史演变的特点、原因和规律。这种民族民间舞蹈的田野调查方法不是很常用,它只适用于对特定目的的调查。
(五)文物文献收集法。少数民族文物表面看似与民族民间舞蹈毫不相关,其实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件服装、一件器物等对于调查者想要了解或调查的民间舞蹈至关重要。通过服饰可以大致了解该民间舞蹈动作幅度的大小及舞蹈风格;通过对当地出土文物上舞蹈图画的分析,可以窥知当时该民间舞蹈的大致状况,舞蹈队形以及演变等。
作者:普化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nlewudao/22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