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音乐舞蹈 > 舞蹈教育影响作用措施分析本科论文(共5篇)

舞蹈教育影响作用措施分析本科论文(共5篇)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音乐舞蹈


 

 第1篇:舞蹈教育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影响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舞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部分,主要是运用身体进行表演的艺术语言,在音乐节奏的影响下,跟着节奏进行人体艺术动作,能够体现出人们的精神思想,还能够让人们产生一种愉悦的情绪,促使人们的情感发生变化,陶怡情操,使人们更加积极向上地生活。而素质教育主要包含了人类的综合道德素质和身体技能素质,舞蹈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形态健康成长,同时能够促进人们心理健康发展,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开发青少年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因此,本文结合了舞蹈教育的特点深入分析了其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影响。


  1.舞蹈教育的特点以及其中的问题


  1.1舞蹈教育的特点。舞蹈教育的综合性比较强,其中不仅包含了舞蹈技能,同时还有音乐、美术知识,舞蹈的动作结合优美的旋律和美术线条、色彩,才能完成一套完整的舞蹈,他们三者之间存在着联系和区别。音乐能够抒发人们的情感,从这点上来看,它们之间存在共同点,但是音乐和舞蹈又具有各自的特点,无法替换和取代,比如:音乐强调的是听觉上的艺术效果,利用各种声音、旋律和节奏结合,演绎出听觉艺术美感,能够培养学生的音律感和节奏感。而舞蹈强调的却是动作上的艺术效果,利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变化,结合音乐节奏,带给人们一种视觉上的享受,能够反映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舞蹈属于体育课程一种,都是对人体形态进行塑造,所以在舞蹈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把动作和肢体语言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但是舞蹈教育和体育教学又存在着明显差别,舞蹈教育带有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的气质和心理情感变化,舞蹈结合了多种艺术元素,能够从视觉和听觉等方面传达表演者的内心情感。


  1.2目前我国青少年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的教育体制是九年义务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模式,受到中考、高考制度的影响,学生在入学以后需要进行长期的文化知识学习,才能进行下一阶段学习,所以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时间比较紧张。在中小学的音乐和美术教育中,大多流于形式,为了应付教育部门的监督检查,并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虽然有一些舞蹈艺术学校,专门教授舞蹈课程,但是并没有把舞蹈作为独立学科教学,习惯把舞蹈教育和音乐教育结合在一起教学,失去了舞蹈教学的独立艺术特点。在初中和高中院校内,习惯把音乐、体育和美术、舞蹈等课程放在末端位置,其教学实践大多被主科占用。舞蹈教育作为一种兴趣活动在中学教育中已经名存实亡了,青少年学生已经很少接触到正规的舞蹈训练。同时,舞蹈教学对于专业技巧的要求比较高,需要配置高水平的舞蹈教师和设备齐全的训练场地,因此,需要学校投入大笔的资金,才能支持舞蹈教育政策开展,但是,很多学校并不具备这些物质条件,即使有学生原意参加舞蹈训练,喜欢舞蹈,也只能在校外的一些私人舞蹈培训班学习舞蹈。当前,教育部门并没有制定统一的管理机制,对舞蹈教育进行管理,学校也没有意识到舞蹈教育的作用,师资力量不足。而且有些舞蹈组织在利益的熏陶下,把舞蹈教育作为赚钱盈利的工具,只追求利益,并没有教学学生任何舞蹈技能和知识。一些家长在相互攀比的情况下,让学生练习高难度的舞蹈技巧,起到了拔苗助长的反作用,而舞蹈教育作为专业特长能够提高学生的升学率,往往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的舞蹈技巧,并不能起到舞蹈教育的作用。


  2.舞蹈教育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影响


  2.1舞蹈教育能够促进青少年身体形态的生长发育。舞蹈教育属于一种体育课程,起到锻炼和塑造形体的作用,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塑造形体的重要时期。加强体育运动能够促进骨骼快速生长,改善血液循环和细胞分裂的过程,舞蹈训练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所以,舞蹈训练能够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高增长。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在相同年龄下的孩子,一些经常进行舞蹈训练的孩子身高比不参加舞蹈训练的孩子高几厘米。而且舞蹈训练可以锻炼全身的关节和肌肉,但是运动的幅度不是很激烈,并不会对身体的关节或肌肉产生损伤。在舞蹈训练中,需要学生们进行鸭腿、下腰、高踢腿和伸展跳跃的动作,能够提升学生的体能,锻炼学生的韧带柔韧性,提高关节的灵活度。舞蹈教育的精髓就是利用肢体动作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长期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动作协调训练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2.2舞蹈教育能够促进青少年道德素质发展。青少年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才能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道德素质,而道德素質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在素质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加强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教育、在舞蹈教育中可以宣传集体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誉观,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以老师为中心,听从老师的吩咐学习专业知识,束缚了学生的思想,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舞蹈教育能够充分弥补传统教育的缺陷。直接引发青少年学生的内心的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解放。能够全面促进青少年道德素质发展。


  2.3舞蹈教育能够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审美修养。舞蹈教育是八大艺术教育的一种,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舞蹈教育是艺术审美教育的最佳形式,因此在近年来被广泛传播和发展,希望以此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审美修养,最求更加高尚的精神生活。舞蹈作为一种综合性比较强的艺术,和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舞蹈中需要融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以及美术的色彩和灯光,对服饰、造型、队形、舞台、灯光的要求比较高,处处透露着艺术审美价值,而审美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情感教育,利用美学来表现人们的情感,而舞蹈教育在陶怡情操的过程中,能够逐渐提高审美修养,感受生活的愉悦和世界的美学意义。


  3.总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教育对于青少年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实行舞蹈教育时,必须去除功利性因素,规范舞蹈教学管理,加大舞蹈教育的投入,成立专业素质高的师资队伍,保障舞蹈教育活动顺利开展,才能使青少年舞蹈教育逐渐走入正轨。


  作者:潘多

  第2篇:浅谈舞蹈教学的实效性措施


  1.前言


  在当前舞蹈教学过程中,为更好的培养人才,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舞蹈教学效果。


  2.舞蹈教学中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2.1有序与超前相配合。有序体现在对教学进度的把握和教学规格的严谨方面,而超前体现在教学思路和因材施教上。有序就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实施教学进度和教学规格。舞蹈教学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基础打不好,养成了不正确的身体运动习惯,以后克服起来十分困难。因此有序不只是指教学步骤要有序,教学内容及规格也要有序。而超前体现在教学思路上,老师不能走一步看一步,而要走一步看三步,甚至更远,如果教学上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教学就不能步步为营。超前还可以体现于因材施教中,因材施教是教学灵活性的体现,一方面可以满足尖子生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因材施教给所有的学生一个高的舞蹈标准,学生的水平通过因材施教得到了提高。


  2.2老课与新课相交叉。老课和新课的交叉训练方式在舞蹈教学中有这样几种:


  2.2.1动作相同要求不同。完全练习上次课的全部动作,但舞蹈动作规格和感觉要求要有明确的教学变化,这样可以在动作熟练的基础之上,体验更多更新的规格和要求,从而真正巩固动作的训练质量。


  2.2.2动作不同要求相同。通过教学生新的舞蹈训练动作或组合,既检验动作规格是否巩固,又可以增加训练动作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3动作、规格相同,变换编排方式。将已学过的,并已经掌握熟练的舞蹈动作不断重新组合或变化节奏,这样既能检验这些动作,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巩固规格和方法。


  2.2.4保留部分动作,推进部分新动作。留下一部分熟悉但掌握不够熟练的舞蹈教学内容,再推进一些新课内容,重点在新推课程内容的各种教学要求上,加强老课中不够熟练的动作要求,目的在于加强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既可以复习和加强训练不够熟练的舞蹈动作或技巧,又能保证新动作的训练过程。


  2.3培养"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举一反三"是孔子提倡的教学方法。对于一类问题,教师可以抓住典型的范例,解释舞蹈的动作规律,讲清每个动作的用力方法,分析清楚舞姿的方向或线条等重点,然后把同类型的教材内容教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相同的问题,找出动作的体验规律。


  在实际舞蹈教学训练中,教师可以把握:课堂上举"一"必须有典型性;举"一"必须讲透、讲清"一";反"三"是为了调动积极性,把举一的要领体会扎实;举"一"的内容一定要简练、清晰。对于年龄小的学生,他们更善于模仿老师的动作,而不易理解动作的分析和理论讲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从小抓起,抓住每堂课的训练重点和舞蹈动作中的训练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养成对动作规格的举一反三,并不断积累、体验、运用。


  2.4利用"对比"帮助教学。动作异同对比。将两个动作的共性和差异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动作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比如,舞蹈训练中环动和单腿变身两大主干动作的对比,使学生明白动作中髋关节的要求和重心变化,区别腿部路线的不同,上身变化的不同。


  3.舞蹈教学实效性提升策略


  正因为舞蹈舞蹈教学实效性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此足够的重视,并注重采取相应的策略。结合舞蹈教学的具体工作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3.1改进舞蹈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舞蹈教学中要考虑教学实际情况,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例如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学生对动作要领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更好的掌握演练技巧。教学中在对基本动作讲解的时候还要做好示范工作,引导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同时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要领,进行实际演练。如果条件许可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到艺术院校观看舞蹈教学的彩排、课堂训练等活动从而加深学生对舞蹈知识和基本动作的认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为了丰富教学方式方法,舞蹈教学中还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运用情境熏陶法、自学辅导法、合作学习法等,通过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让学生感悟到舞蹈教学和学习的魅力,在舞蹈排练中不仅熟练的掌握基本动作要领还能够更好的表达情感捉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3.2重视实践锻炼开展舞蹈学习与交流活动。为提高舞蹈教学的实效性加强实践锻炼,进行舞蹈学习和交流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在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应该重视组织学生对舞蹈进行演练,从而让学生对其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把握其中的动作要领,掌握排练技巧。在进行舞蹈演练的时候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分组进行还可以采用集体合作的形式。通过课堂实践锻炼和不断的演练肩利于丰富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基本动作要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要注重开展舞蹈教学的交流与学习活动。具体方式是:鼓励学生参加舞蹈学习兴趣小组定期开展舞蹈培训和演出活动组织班级、年级舞蹈表演在学校组织舞蹈演出大赛等等。通过组织这些学习和交流活动能够增强学生对舞蹈知识的理解,扩大舞蹈教学的影响也为舞蹈教学提供动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3加強教材建设提高教材质量。舞蹈教学任课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加强科研工作编写完善的舞蹈教材体系更好的指导舞蹈教学工作。要协调好舞蹈教学与文化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提高思想认识,推动舞蹈教学的顺利开展。在教学中河以开设选修课,将理论教学和舞蹈排练、欣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舞蹈教学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舞蹈课堂教学效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舞蹈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提升舞蹈的教学能力。


  作者:马燕翔

  第3篇:舞蹈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引言:在舞蹈教育中,不仅要进行舞蹈知识技能的教育,同时还要能够利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积极渗透德育教育,舞蹈教师也需要承担起利用课堂进行的德育渗透教育的使命与责任,积极在舞蹈教育过程中,贯穿德育教育。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为学生的完善发展提供保障。


  1.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


  1.1引导学生分步骤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舞蹈教育中,基本知识技能训练是教育的重点内容,通过基本知识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舞蹈理论能力和舞蹈实践能力,通过训练使学生的腰部能够更为柔软,舒展,为学生成功进行舞蹈表现提供支持。在基本技能训练中,下大腰训练是教学的难点内容,学生在下大腰训练中,都有一种畏难情绪。这时,教师要不断激励与鼓励学生。要能够把这个目标分成几个小步骤,使学生能够分步完成训练任务,掌握这种技能。第一步,教师要求学生先做双手扶把杆,向后下腰动作,每个动作做三四十个,通过这步的训练,增加学生腰部的柔韧度。这个动作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完成,在完成动作后,学生内心有一种强烈的喜悦与满足感。第二步,教师要求学生在把杆上,双膝顶住墙面,做向后甩腰的动作,这个动作可以提高腰部的力量,是提高腰部能力的很好的练习方法。但这个动作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坐在高处做动作,有胆怯心理。这时,教师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克服胆怯与恐惧心理,并在一旁为学生做保护,以提升学生做动作的自信。第三步,教师要求学生双腿跪在地上,做下后腰动作。由于有前面动作的铺垫,这个动作,每个学生都能做成功,他们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明显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内心是充满欢喜的。


  1.2利用竞赛,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基本功训练中,训练是相当枯燥的,训练的难度强度都挺大,学生在训练中很容易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感,还会产生一些畏难情绪。要有效消除学的不良心理状态,教师就需要在训练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有了竞争学生的训练积极性就会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在劈叉练习中,学生掌握动作要领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赛看谁的动作做得又快又好,这时,学生的训练积极性就能得到提升。在竞争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当学生做得非常出色的时候,教师要及时表扬学生,比如,一次,我们班的有好几个同学的压腿动作做得非常漂亮,学生一口气压了有一百多下。这时,我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这些学生以表扬,积极鼓励学生之间能够竞争。并指出这几位同学的进步大的原因,与他们在课下下了很多的功夫进行训练是分不开的。我要求学生能够积极地追赶他们,不能落后,并用毛笔写下"永不服输"几个大字贴在练功房上,激励学生不断奋斗的精神。在这件事后,我发现,通过竞赛方式开展基本功教学,在全班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教师不断激励学生,给学生以支持,鼓励学生树立永不言败的思想精神,对于成功开展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品德是非常重要的。


  2.宣传舞蹈文化,利用舞蹈文化开展德育教育


  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舞蹈历史悠久,在中国舞蹈中,有丰富的舞蹈文化,尤其是一些民族舞蹈,其发展历史久远,舞蹈文化底蕴深厚。在舞蹈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舞蹈文化开展德育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受到文化的熏陶,通过舞蹈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民族舞蹈,领悟民族舞蹈的内涵,并能够受到启迪与教育。比如,在傣族舞蹈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解傣族舞的文化发展历史,并通过多媒体展示绚烂多彩的傣族舞蹈作品,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民族舞蹈审美意蕴和品质。


  尤其是要引导学生观赏杨丽萍表演的舞蹈《雀之灵》,在观赏的过程中,教师讲解这支舞蹈的文化内涵,使学生认识到杨丽萍是一个充满爱心的舞蹈家,在她的这部作品中,充分展示了自然界各种生命体和无生命体的可亲与可爱,展示杨丽萍对自然的爱,对自然美的不懈追求。通过舞蹈文化教育与熏陶,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的瑰丽与神奇,使学生能够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这种舞蹈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的爱国精神和热情,提升学生对舞蹈文化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3.引导学生分组创编队形,在创编队形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学完一段民间舞蹈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创编队形,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不断提升学生地创造能力。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进行舞蹈队形的创编,或者是三人一组,或者是四人一组,学生可以自由分组。在分组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对舞蹈表演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进行造型的设计。以江南舞蹈的队形编排为例,我们进行分析。在这个队形编排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小组分工明确:有的负责舞蹈的开头上场环节的队形编排,有的负责第一段的队形编排,有的负责结尾时队形的造型设计。在整个队形创编过程中,学生们都在积极的讨论,班上气氛热烈,学生都很投入。很快,学生小组都完成了江南舞蹈的队形创编任务,有一组学生的队形创编设计非常富有特色。在开头部分,学生设计队形为一朵花,逐渐向外散开。在表演的过程中,队形有变化,有横排的,有竖排的,有正方形编排的队形,也有弧形队形,总之,队形衔接自然,构图清晰,富有变化,画面是很美的。这组学生的队形设计得到全体学生和教师的认可,这组学生也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体验到了得到认可的喜悦。


  总结:总而言之,将道德品质教育良好的融入到舞蹈教学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更是一门现代的艺术,老师在民期的尝试探索中寻找合适的真正的能够提升当代舞蹈学生道德品质的教学方法,为新世纪培养批全面发展的优秀人刁,为祖国未来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林芙蓉

  第4篇:舞蹈表演中情感表达重要性的探究与作用


  舞蹈表演以优美的形式与感染力赢得了观众的赞誉与欣赏,它还是舞者释放心灵中情感的一种手段,通过乐曲与动作与观众沟通。无论是快乐还是忧伤,任何一种情感都为舞蹈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是舞蹈艺术中最重要的灵魂,也体现了舞者的高层次水平。所以,在舞蹈表演中,情感的表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情感表达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


  (一)情感是舞蹈的灵魂


  情感之于舞蹈,就如同光芒之于太阳,一段没有情感的舞蹈是黯然失色的。中国古语有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当充溢于心的情感用歌咏都不足以表达之时,就要手舞足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舞蹈的初衷就是表现主体内心的情感,甚至可以说,舞蹈的存在就是为了表达情感。舞者通过眼神、动作将内化的情感输出,又被观者接受,二者之间产生了共鸣,舞蹈中的情感表达架起了舞者与观者之间的桥梁,这样淋漓尽致的情感表达才是成功的舞者所展现出的成功的舞蹈艺术。而一旦缺少了情感表达,舞蹈表演即是一场枯燥无味的演出,即使舞者技艺超群,也无法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体会到丰富的内涵,是失败的、不完整的舞蹈。舞蹈与音乐的配合,就是其自身特殊之处。如果仅仅是一段动作,那么观众则无从体会美感。有些舞者认为高超的舞蹈表演技术是富有感染力的,这无可厚非,但绝不能忽略情感表达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舞蹈演员的综合素质中必然包括如何表现情感这一方面,因为扎实的舞蹈基础与技巧只是表达情感的方式,而情感则是舞蹈中的灵魂。


  (二)情感是舞蹈艺术性的象征


  舞蹈作为包罗深广的综合性艺术,它的艺术性包括许多方面,如动作性、象征性等等,在整个舞蹈表演过程中,情感的表达是其最具艺术性的象征。不同的舞者对作品的理解不同,自然也产生了千差万别的情感,这也就是舞蹈艺术之所以吸引着人们的原因。每一次登台表演都要积极调动自身情绪,用最具表现力的方式将内心的情感展现出来,赢得观众的喝彩。如果没有情感,舞蹈的动作性就是一段段动作的机械相加,毫无美感;如果没有情感,舞蹈的象征性就无法为观众所理解而失去意义;如果没有情感,任何的舞蹈都会显得空洞无物,这也是情感之于舞蹈艺术最具代表与象征意义的原因。


  二、情感表达在舞蹈表扬中的作用


  (一)情感表达能够增强舞蹈的感染力


  舞蹈的表现首先是通过动作、表情、音乐、场景等方面,除此之外,情感的表达也是诠释舞蹈、增强表现力的方式。例如,在安静黑暗的场景下,一束追光打在舞者身上,舞者将动作放缓、音乐声歇,脸上的表情是眉头紧锁的哀伤,是泪水横流的悲痛,是心中情緒的积累,厚积薄发的一刻音乐轰然响起,舞者动作爆发,而此时充溢的情感也如洪流般倾泻而出。这时的舞者与观众共同被带入到一种情绪之中,一切都水乳交融,舞蹈的魅力与感染力正是随着情感的爆发而大大增强,令舞者与观者都为之动容。


  (二)情感表达能够丰富舞蹈的内涵


  舞蹈动作总结来看不外乎几种,而舞者与舞者之间真正巨大的差别就在于情感的内涵不同。同样有力的动作,展现出的情感有时是快乐的,有时又是哀怨的;同样柔婉的动作,表达的心情有时是缠绵缱绻的,有时又是依依不舍的。这些千差万别的情感就蕴藏在许多相似的动作中,如果不讲这部分情感内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舞蹈的生命力则会减弱,甚至成为简单的动作集合体,缺少活力与生机,不再具有欣赏价值。


  (三)情感表达是传递舞蹈精髓的方式


  对情感的处理是整个舞蹈艺术的关键,这也是编排舞蹈、表现人物的重要途径。舞者为了更加明晰地表达出舞蹈中的情感,必须深入理解角色,体会舞蹈中的意蕴并达到忘我境界才能真正领悟舞蹈的真谛。优秀的舞者表演会令观众忘记台上的是表演者,而真正进入作品中,感受到舞中角色的喜怒悲欢,舞者与观者皆能忘我而沉浸在情节中,体会最深沉、最细腻的感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舞蹈表演必须抓住情感表达这一重要纽带,竭力利用不同的人物与各具特色的情感态度塑造出形象各异、动人心魄的作品。丰富的情感带给舞蹈艺术深厚的内涵,用舞蹈语言表达出作品中的美,抒发出人物心中情。借舞蹈动作表情达意,反而能够让作品中的情感如潮水般丰沛,渲染出荡气回肠的画面,给观者带来情感上的冲击与波动,体会到作品中与舞者身上那动人的情感。


  在舞蹈表演中,情感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强调出情感的意义,努力在舞蹈中融入情感、表现情绪、表达思想,这样才能使得舞蹈表演具有更加深厚的内涵,为更多的观者所接受。同时,这也使舞蹈表演真正成为不可替代的艺术形式,以其丰盈的情感与深刻的内涵影响和感染着无数观者。


  作者:阿地里江

  第5篇:回族民间舞蹈语汇中的传统武术元素


  一、回族民间舞蹈的由来


  丝绸之路为回族的形成提供了必然的历史条件,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各族)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后与汉族密切交往,逐步形成于明末清初的一个民族。早在西汉初年,张骞作为汉朝的使节被派遣至西域,不仅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还带来了西域乐舞,其中就包括回族舞蹈的前身“回回乐舞”,虽然回回乐舞流传于西域但是在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的交流融合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回族舞蹈风格,其风格的形成不仅仅有历史的原因还有环境因素、宗教因素、民俗因素等综合影响的作用。所以想要对回族民间舞形成要素分析就不得不从其居住、生态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入手探究。


  (一)绿洲文化对回族民间舞蹈的促成


  现在,回族居住的特点上是“大分布、小聚集”,而在100年前回族则有更为广泛的集中居住区,主要是在陕、甘、青和云南。那时的甘宁青,是“回七汉三”,陕西是“汉七回三”。由此可见在历经100多年的动荡以后才逐步形成现在这个局面。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代表的西北回族聚集区,以地形构造的角度来看,由于独特的绿洲地理位置造就了回族人民具有平和性格和沉稳气质的回族民间舞蹈,从而形成了具有凝聚力和包容性的舞蹈文化特征。以气候降水的角度来看,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使得回族人民劳作的生理机能和勇武的性格也在民间舞蹈的元素中得以体现,如回族武术弹腿提炼的舞蹈作品《踏脚》。以水域分布的角度来看,水源于文明,犹如母亲于女兒。由于在物质生产中绿洲文化水资源的不可或缺,也就导致了水文化势必处在回族人民的心脏要枢,这一点在舞蹈作品风格中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如表现回族水文化的舞蹈作品《汤瓶》。以外部景观的角度来看,回族民间舞蹈的动作语汇多以模拟生存环境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动物形象,如模拟飞禽走兽的回族乐舞《白鹦哥》等。由此可知一定的自然环境为回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提供了一定基础的舞蹈形象。


  (二)宗教文化对回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发展


  回族这个民族之所以在历史的潮流中得以延续和发展是因为其背后文化强大的支撑力——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教的观点认为,穆民每天要做的五番拜、斋月里封斋、去圣地朝觐、和从事吉哈德以及礼拜时按照规定的动作、姿势、形态,有节奏的站立、鞠躬、跪坐、叩头、捧掌等行为都是穆民对正确履行宗教仪式的责任和义务。其中需要32次站立、64次叩头、17次跪坐等,时间加起来都在2个小时以上,活动量也是不容小觑的,这也得益于伊斯兰教教义崇尚武术且回族人民平时素有习武健身的习惯。这些宗教元素也都被吸收到回族民间舞蹈的创作语汇中去了,从肢体语汇来看,礼拜时的这些基本动作,有静有动、动静结合与回族民间舞蹈语汇都有异曲同工之处,而宗教风格也多以神圣、严肃著称。如舞蹈作品《水之密语》就表现了回族女子“大净”“小净”的动势姿态,在舞蹈作品中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说过的“沐浴是信仰的一部分,我们沐浴的目的不仅仅是洗去身上的尘埃污垢,同时还要洗去内心的污垢”的这一教义与作品主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回族人民作为虔诚的穆民,传统乐舞在其潜移默化下也浸染着浓郁的宗教色彩,例如在玛依莎老师编写的《回族民间舞女班教程》中,朝拜式、洗耳式等手位舞蹈语汇的提炼就是源于回族人民日常宗教生活习惯中的肢体语言。根据伊斯兰教的“阿布代斯”沐浴仪式而改编的《沐浴舞》等舞蹈作品,都表明了无论是舞蹈语汇的开发或者是舞蹈题材的选取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伊斯兰宗教文化特征,以及穆圣提倡回族人民习武、尚武、勇武的教义,也都在回族民间舞蹈的动作语汇与创作题材中有所体现。


  (三)民俗文化对回族民间舞蹈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民俗是一种回族人民相沿成习的东西,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规范回族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也是回族人民传承和积累回族民间舞蹈文化创造的一种重要方式。民间艺术作为民俗的组成部分之一,回族民间舞蹈作为民俗活动的形象载体之一,其本身便是源于事项繁杂的民俗事务。各种民间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传承方式,而回族民间舞蹈则是源于物质生活满足的人们在农闲时或者节日时沿袭民俗所形成的表达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对回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回族也不例外,具有丰富的民间习俗:唱花儿习俗、吹口弦习俗、尚武习俗、饮茶习俗、爱护鸽子习俗、经商习俗、用汤瓶习俗等,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演变为回族人民的民间舞蹈。回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漫花儿”与“跳花儿”的舞蹈形式就是由“唱花儿”的习俗演变而来,并且普及至保安族、撒拉族、东乡族、土族、裕固族人民之中,形成风格浓郁的“花儿乐舞”文化,以及颇具特色的“花儿体”舞蹈,用于回族人民歌颂生活、礼赞爱情。除此之外还有源于吹口弦习俗的口弦舞、用汤瓶习俗的汤瓶舞、尚武习俗的踏脚舞等一系列回族民间舞蹈都是在民俗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成熟的民间艺术载体。如《口弦舞》的舞蹈作品中,随着音乐响起,舞者时而手握口弦,时而缓缓摇摆,时而轻轻踏步,表现了回族人民热爱生活的美好向往之情。


  二、武术对西北回族舞蹈动作语汇的潜移默化


  (一)回族武术向回族舞蹈形式的演变


  回族伊斯兰教教义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不提倡歌舞却十分推崇武术,尽管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二者都是肢体语汇,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所想,但是受到的待遇却完全不同。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旧时回族舞蹈的发展十分滞缓,而回族武术则完全不同。现如今两者互鉴其长、融其内的发展趋势也是技艺相融的审美需求。回族武术种类繁多,其中更有被称为教门拳的查拳、汤瓶七式、十路弹腿、回回十八肘等。


  勇武、不畏强暴、好锻炼的民族性格是回族人民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并且把习武视为圣行是“逊乃提”,回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习武成风,回族坊间曾有“十个回回,九个会打”的说法。回族人民勇武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之必然,其一,回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而穆罕默德勇武并精于剑术,很早以前在回族人民中就不乏《穆罕默德的宝剑》一书的模仿者、练习者,并且传播久远。尚武逐渐成为回族人民的民族性格之一,也是因为回族人民严格遵守穆圣的言行;其二,回族祖先是由中亚等地来中国的外来人口,在经历了朝代更替、霍乱战争以及统治阶级的压迫后回族人民为了保卫家园,于是便养成了尚武、团结的习俗,并把练武作为抵御压迫和战乱的重要手段。例如清末同治年间爆发的回民起义,清朝末期由于清政府腐败、官吏贪污、民穷财尽,汉回不睦等诸多原因,统治者强行推行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政策,进行了为期十年的镇压,虽然回族人民英勇斗争但是寡不敌众,只能以失败告终,清政府将迫降的回民安置在化平川(今泾源县),而“弹腿”也随回族人民来到了泾源县并逐渐演变成“踏脚”代代相传。


  (二)泾源“踏脚”的舞蹈形态特征


  流传于宁夏泾源园子村的踏脚舞是园子村村民的生活习俗,在旧时每到回族人民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圣纪节、古尔邦节期间,“哲玛尔特”便会组织較大规模的踏脚活动。举行踏脚活动时男性头戴号帽,衣着大都日常生活装,踏脚形式分为单人踏、双人对踏、和群体踏,双方只能用脚掌、脚后跟、脚外侧,踏、踹、扫、打攻击对方,参与踏脚的双方只能用脚踏的方式,手则在必要时候保持身体平衡,基本动作有平踏、跛脚、背脚、连环转、飞脚、顶脚、扫腿裹脚、后转、燕式跳平踏、高转。踏脚腿部动作繁多,快起快落、以腿踏臀。其最大的动态特点表现为手臂动作较为单一,但腿部动作不仅多且灵活,用园子村马耀明老人的话说,就是要“跳得高,踏的沉,扫的远,转的快,立的稳”,从表演者的动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回族人民英勇、坚韧、外柔内刚的豪爽性格和精神面貌,反映了回族人民自古留存的尚武风气。


  这种粗犷、豪放、刚劲的原始武术性舞蹈踏脚,不仅仅是泾源村回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也是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如今在宁夏中小学也开设了“踏脚舞”的课程传承下去。随着人们对踏脚舞的喜爱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的扩展,导致了“踏脚”的功能性转变及审美价值的凸显,这也就预示着“踏脚”最终会随着人民的热衷和普及,逐渐演变为宁夏回族人民的民族民间舞蹈,是回族舞蹈发展历程之使然。例如在1968年挖掘出踏脚的第二年就被艺术加工后搬上了舞台,并且荣获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届舞蹈大赛第二名的成绩,以及2006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由回族编导马秀英老师编创的回族舞蹈《踏脚》更是获得专家一致好评和观众喜爱,不仅仅表现了回族武术的阳刚之美,也糅合了新的舞蹈元素,凸显了新时代下踏脚的审美特征,实现了武、舞结合的天工之作。


  (三)宴席曲中武术元素的现存形态


  宴席曲是回族人民在婚礼嫁娶、喜庆宴席中以歌为主结合舞蹈的表演形式。回族人民将举办婚礼称之为“有宴席”,把参加婚礼、送亲称之为“吃宴席”,在宴席上唱的歌叫“宴席曲”,跳的舞叫做“宴席舞”。宴席曲作为一种回族人民民间的传统表演形式,其中也融合了回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及日常生活,在宴席曲中不仅有表现回族人民喜怒哀乐的“家曲”演唱;也有经过回族老艺人们将回族传统武术动作改编而来的宴席舞蹈表演。例如宴席舞中的“鸽子翻身”“黑鹰展翅”“老爷抽刀”“凤凰点头”“燕落平沙”“犀牛望月”“猛虎蹬腿”等具有回族武术特征的舞蹈语汇动作,都是回族人们在宴席上表达自己喜悦心情时不自觉、无意识的肢体表达和情感流露。


  《礼记·檀弓篇》中提到的“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以及《白虎通·礼乐篇》中提到的“乐所以必歌者何?夫歌者口言之也,中心喜乐,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等,足以表明我国的古代学者普遍认为“舞蹈是表现人情感的一种艺术;而人的情感则是由客观外界事物引起的;舞蹈所表现的情感则是那种用语言和歌唱所不足以表达的情感。”而回族人民宴席曲的表现形式也与此一致。宴席大都是回族人民喜庆节日举办,人们内心无比喜悦,通过亲戚邻居聚集举办宴席,仍未表达心底喜悦之情便通过唱歌,唱歌不足则手脚舞之蹈之。这时素有习武习俗的回族人民由于身体机能的肌肉记忆,部分回族武术动作也表现其中,逐渐演变为宴席舞蹈中的舞蹈语汇。而这种将武术化的动作加工成舞蹈语汇的创作方法也是符合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舞蹈创作路径。


  三、“武—舞”的发展趋势


  回族民间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其发展必然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随着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民越来越重视精神需求的“高峰体验”,从历史脉络来看这种追寻精神需求的过程是不断发展的,并且伴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经历了由武—舞的发展阶段,首先,武指的是举戈而动,通过打斗等方式来达到停止战争的目的,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古代的回族先民在战乱的社会动荡下习武是为了对抗外敌、保卫家园,是一种带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在回族先民们过渡到和平的时代背景下时,开始有了对生活的追求,带有理性的实用主义色彩以及感性的审美艺术萌芽。回族先民们通过对“武”字的社会实践活动发现了练习武术不仅可以防御外敌更加可以强身健体,于是武术的社会功能有了逐渐向艺术娱乐过渡的趋势。


  随着物质生产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回族武术的社会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具有较高审美艺术色彩的回族武术元素被提炼运用至回族民间舞蹈艺术的风格动律中,如踏脚、宴席曲等。不仅仅是回族民间舞中有传统武术的元素,在傣族的“棍舞”、布依族的“大关刀舞”、景颇族的“短柄刀舞”,以及瑶族的“双刀舞”、黎族的“五寸刀舞”等许多舞蹈都是吸收并运用武术技艺中的元素,或者是由武术实战操练直接演变发展而来的。这也就表明了舞蹈和武术的结合并不是只有回族民间舞蹈运用,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各个民族的民间舞蹈都会有“武舞结合”的兼容发展,不仅仅体现出回族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了由“武”到“舞”的转变,也体现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人民审美情趣的改变。


  综上所述,回族民间舞蹈语汇中的武术元素的形成是多方面、多因素的。在居住环境、宗教信仰、民俗习惯中都有其渗透,在既是偶然又是必然的历史背景下促成,随着审美功能和审美情趣的转变,“武舞相融”的艺术价值便凸显出来。回族武术向回族舞蹈的转变不仅丰富了回族民间舞蹈动作语汇的创作路径,而且对回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发扬有着重要的探究意义。时代在发展而民间艺术也在发展,历史不仅仅留下了宝贵的回族民间舞蹈艺术财富,也告诉了我们一个民族形成、发展的精神审美情趣。通过对回族民间舞蹈语汇中武术元素探析,发现由弹腿演变而来的“踏脚舞”是回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偶然,但是回族武术与回族舞蹈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却是回族民间舞蹈发展之必然。


  作者:哈哲晖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nlewudao/22874.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