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音乐舞蹈
第1篇:探析民族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的艺术交融
舞蹈是人们在一定时代背景下,表达自身对生活热爱情怀的方式,利用肢体语言将情展现出来,经过历史的发展形成了民族文化,此时,人们将其称为民族舞蹈。民族舞蹈服饰可以有效的将舞蹈的形态展现出来,满足人们对艺术美感的需求,不断丰富观看者的日常生活。
一、民族舞蹈服饰的艺术特征
民族舞蹈是我國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可以表达出民族情怀。在我国不同民族地区,其舞蹈方式是不一样的,主要因为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但是,各个民族舞蹈所表达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在促进民族情感交流。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某些传统民族舞蹈虽然已经被抛弃,然而所有传承下来的民族舞蹈,都可以将民族的真正特质反应出来。
就民族舞蹈的总体发展而言,可以将其细化分为几个类型:群众舞蹈与舞台艺术化舞蹈。群众舞蹈,就是一种受大众欢迎的舞蹈,不仅可以将民族舞蹈的艺术感展现出来,还具有舞蹈难度小的优势。舞台艺术舞蹈与群众舞蹈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性质属性方面,舞台艺术舞蹈不是大众化舞蹈,可以与时代进步相互融合,不断的创新舞蹈作品,并且,对舞蹈演员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规范化的动作,还对团体协作的艺术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此过程中,民族舞蹈服饰起到了较为良好的作用,其基本艺术特征是较为浓厚的,首先,民族舞蹈服饰具有审美性特征,其对观赏效果要求较高。其次,民族舞蹈服饰具有一定的民族性特征,可以有效的传播民族文化,协调各类民族要素。最后,民族舞蹈服饰具有一定的舞蹈化特征,在服饰衬托下,人的肢体才能将舞蹈的美感完全的展现出来①。
二、民族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之间的交融分析
舞蹈演员在对民族舞蹈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利用身体的协调与配合,完成整套的舞蹈动作,具有一定的文化含义,舞蹈服饰则是在舞蹈演员肢体变化过程中,渲染出较为良好的艺术主题。
(一)民族舞蹈韵律与舞蹈服饰的交融
民族舞蹈是在一定的音乐韵律之下,舞蹈者利用肢体动作进行表演的,在表演之前,各个舞蹈角色扮演者就要确定舞蹈服饰的各类要素,例如:服饰的长度、结构以及色彩搭配等。在舞蹈韵律之下,表演者将自身角色特征展现出来,服饰与韵律相互配合,可以有效的发挥民族舞蹈的精神文化优势。在一定的音乐节奏之下,当舞蹈的情绪较为悲伤时,服装的色彩也会暗淡,当舞蹈情绪较为欢快时,服装就会快速的摆动,使观看者在舞蹈中感受民族文化②。
(二)民族舞蹈动作与服饰的交融
在民族舞蹈演员表演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动作与服饰之间的交融,主要因为民族舞蹈的每个动作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含义,舞蹈演员利用肢体塑造抽象的艺术形象,在这一行为中,舞蹈服饰可以有效的对艺术美感进行渲染。舞蹈服饰在动态的舞蹈中,可以将舞蹈的文化意义表达出来,而舞蹈的艺术性是利用舞蹈动作塑造的。上下肢与五官等所做的舞蹈动作表演,都应该与服饰相互交融,进而塑造出人物的性格,协调艺术美感,甚至可以将民族精神有效的展现出来③。
(三)民族舞蹈造型与服饰之间的交融
舞蹈演员在舞姿与造型整体感较为一致的基础上,利用服饰对其进行协调,塑造出较为良好的舞蹈形象,达到凸显主题的目的。一般情况下,面料较薄的服饰会出现褶皱问题,无法有效的维持舞蹈形象。较厚的面料没有一定的反光性能,无法将舞蹈演员的舞姿良好的展现出来。而毛绒面料并且反光性较强的服饰,可以有效的提升舞蹈的层次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舞蹈演员展现出舞蹈中的民族文化。在设计舞蹈服饰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舞蹈造型选择不同的诉状材质,保证能够有效的将舞蹈造型与服饰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二者之间的交融,可以有效的表达出舞蹈动作的艺术感与内涵,这也是民族舞蹈事业创新者的重要工作之一。
三、结语
民族舞蹈服饰一定要根据舞蹈的民族特征以及舞蹈主题进行设计,保证能够展现出民族文化特色,对于不同的民族舞蹈,应该选择不同风格的服饰,配合着形体动作,将角色定位有效展现出来,同时,还要重视舞蹈表演者肢体协调能力,保证其可以驾驭民族舞蹈服饰,不会出现衔接不当的问题。总而言之,民族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之间一定要有良好的镶嵌效果,为其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朱畅
第2篇:浅谈民族舞蹈的发展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舞蹈与人类的生存一直存在着本质性关联,舞蹈与人类学相互联系的历史也相当漫长。闻一多先生很早就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舞蹈“是什么”作出精辟的阐解:“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
舞蹈是以人体有规律的姿态动作来传情达意、抒发情感、表现生活的艺术形式。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思想感情了。我国各族广大劳动人民尤其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这些舞蹈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集体传衍、不断积累发展形成的,反映了本民族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生产、生活、宗教、习俗、道德及审美情趣等,几乎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在我国繁花似锦的民族舞蹈中,汉族、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满族、傣族等民族的舞蹈很具有代表性。揭示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舞蹈特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民族的个性与文化魅力,促进展族间的文化交流。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特别是各少数民族的地理环境、自然生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每个民族都形成了独具本民族风格和特点的舞蹈。即使同一民族,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其舞蹈也有差异。每一民族还因舞蹈功能的不同,形成若干舞种。因此,我国民族舞蹈种类丰富,蔚然大观。
中国每个民族的舞蹈虽然各不相同,但各民族的舞蹈都是在反映本民族不同程度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居住环境、经济基础等文化现象。
例如生活在草原的蒙古族、藏族、塔吉克等民族,他们都把鹰作为英雄的象征,但在舞蹈中塑造出的鹰,形象、形态、气质及营造出的气氛却各不相同。蒙古族舞蹈中的鹰,体现出生活在辽阔大草原上的牧民气势,表现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藏族舞中的鹰,则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的一种神鸟,人们认为鹰栖息在人迹罕至的高险岩端,与天接近、与神眯伴,具有神的力量和灵性,所以鹰在舞蹈中被赋予人性,具有高贵、稳重的品格,人们以崇敬的心情表演鹰的形象。塔吉克族民族舞蹈中,虽然也把鹰的气势神态,对鹰的崇敬羡慕心理融汇于表演之中,但节奏鲜明、风格别致,不论有鹰飞起及落地的跳跃,还是扶摇直上、由低到高的连续旋转,都显得无比轻捷、洒脱。所以说民族舞蹈有很强的民俗性、地域性、风格性。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民族,其各自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也迥然不同。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民族心理,使同样的艺术形象有着不同的处理,不同的审美观念,显示出不同文化传统与艺术手法等。
丰厚的民族舞蹈艺术积淀,为民族舞蹈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语汇和灵感,是我们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民族舞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积淀古代文化、保留原始舞蹈的遗存、在民族交融中发展。歌、舞、乐三者结合使它具有独特的传承方式,舞者在舞蹈进行中互相学习,即兴创作,在特定环境中,表现本民族的独特风格与思想情感,并通过参加才蝗共同提炼,使本民族的舞蹈更加完善,更具有生命力。其次,中国民族舞蹈非常讲究舞蹈队形的排列与场面的变化。例如汉族秧歌群舞场面变化的图案,就有百种以上,每个图案都有一定名称、人数与套路。土家族的《摆手舞》,“狂欢节”中的百个灯笼、千支火把、踏着锣鼓乐,绕树起舞成一条龙状,分为“单摆”、“双摆”。《摆手舞》的基本动律是“甩同边手”,低摆、稳重、雄健,中华民族是在经过漫长的发展、融合中逐渐形成的,许多民族之间有着深远的血缘关系。在一些民族舞蹈中,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兼收并蓄,或形成新的形式。是文化血缘的因素,促进了中国民族舞蹈的发展与中国民族舞蹈风格的形成。
民族舞蹈文化艺术在新时期创建中国舞蹈文化产业市场,这是时代的要求。我们面临的舞蹈文化市场是一个正在成长而非成熟的市场。舞蹈艺术要有完整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为使舞蹈成为一种“文化力”,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文化产业机制。中国的舞蹈产业化,并不仅是资本的市场化,更多的是一种创作成果的市场化。市场是艺术创作的终极目的地。未来中国舞蹈多元化的演出市场,应该是多元文化品格共生,多种演出共赢的局面。对民族文化舞蹈产业的开发,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更驱使我们更多地去研习、传承这种文化舞蹈。尽管民族舞蹈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但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振兴的进程中,需要以多姿多彩的民族艺术展现民族文化的绚灿表现中华民族的自信形象,就需要不断发展民族舞蹈艺术。
民族舞蹈还应该具有“现代性”,现代性的意义不在于表现结构上更大的复杂性和变动性倾向,不在于民族舞蹈结构的变异,,而在于标志整个文化的特征,使人们更多、更好地参与到这种文化中。杨丽萍的《藏迷》,其实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开始。这不仅仅是一个舞者的哲学观,更多的是《藏迷》中原生态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使更多的年轻观众了解到了藏族舞蹈文化。一个民族的人民不知道自己民族的舞蹈,其实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中国民族舞蹈的发展要依靠所有编导、舞者、舞蹈艺术家,以及政府的力量来共同推动。
强调“现代性”,是因为中国新一代年轻人正走向后现代主义时期。因此发展民族舞蹈,应首先了解现代人的生活、思想方式,然后在保留民族独特风格的同时,运用现代艺术的方式加以表现。时代是变化的,舞蹈源于生活,同时也要随生活发展,只有发展才不会被时代所遗弃。
舞蹈是动的艺术,人的生命力可以化为跃动的形象在舞蹈中体现,民族舞蹈是群体生命力的显现,是一个民族或地域群体跃动的形象。人们又常把民族舞蹈称作为“舞蹈艺术之母”,正因为这样,民族舞蹈跨越数千年流传至今,依然盛行不衰。由于它和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不适应时代精神的民族舞蹈会逐渐消失,而富有时代感,有新的审美情趣的民族舞蹈,在今后定会不断发挥作用,从而增加艺术的时代感,使它更富有生命活力。作为舞蹈艺术工作者,既要感觉到民族舞蹈面临的种种战,警觉到民族舞蹈的民族属性淡化趋势,怀有危机意识,又要认识到民族舞蹈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认识到民族舞蹈自身的发展规律,勇于坚守,敢于坚持,强化舞蹈的民族属性,发展民族舞蹈藝术。
作者:孙嘉慧
第3篇:民族舞蹈的教学现状与思考
前言:民族舞蹈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舞蹈的教学是对我国民族舞蹈体系建设专业化的完善和强化,因而越来越多的高校舞蹈专业纷纷开设了民族舞蹈方向,随之而来的是民族舞蹈的教学实践更加重视。然而,由于民族舞蹈的风格、形式多种多样,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各有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大程度是让学生进行利于形式的外化模仿,而学生对于民族舞蹈的精神文化无法深入领悟,对于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当务之急是要积极转变民族舞蹈教学的理念和意识,从而尝试性地改变教学形式和方法,让学生较全面广泛地学习、体会民族舞蹈的精髓所在,推动民族舞蹈的不断发展。
一、民族舞蹈概述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不同民族所特有的语言和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民族舞蹈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民族舞蹈原本是地区群众通过自创自演而形成的一种体现地域文化、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的活动,因此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会被称之为是“土风舞”。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复苏之后,民族舞蹈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变革的冲击,由于不同民族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环境的影响,再加之生活方式、思想情感和审美标准的差异性,使得民族舞蹈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很多个小整体。民族舞蹈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直观性体现,教学是实现其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运用民族舞蹈素材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使命感。与此同时就需要勇气摒弃单一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对舞蹈动作的单一“复制”,而要让学生真正的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民族气节,反作用引领于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践,使其成功转化为理论的一种形式或成果,从而提升课堂实践教学的意义。
二、民族舞蹈的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民族舞蹈的不断创新发展,民族舞蹈的教学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等各方面都努力实现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改革创新和体系化建设。但在现阶段的民族舞蹈教学心中仍然存在多年颇受关注又颇受争议的——现当代民族舞在表现时的民族属性定位问题,大概从以下几方面和大家探讨。
(一)教学理念、定位、形式、内容大致相同。
无论是什么性质的学校,均以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专业艺术院校作为教学参考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标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作为基本条件是民族舞蹈的强有力保障,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很多学校在民族舞蹈教学中无论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还没有真正落实全面性教学的原则,仅仅是针对一些常态化的民族舞蹈进行教学,忽略了某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域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类别和不同形式的艺术价值,受教育者对于民族舞蹈的全面认识相应的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制约。
(二)非主观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民族舞蹈是人们表达内心感情的一种外化艺术形式,其核心就是实现肢体动作和情感表达合二为一的境界。如果没有自身情感投入的主观意识,仅作为技术训练的辅助表达,那再美的肢体语言仅仅是动作拼接,技术堆砌,缺少内涵式表达民族文化意识。课堂上对于民族舞蹈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动作规范性训练、风格准确性把握,以及强调技术内容的掌握,对于学生民族情感和民族审美的培養只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辅助手段或自然流露,没有纳入专业化系统化的情感培养教学体系,因此受教育者不能深刻、准确的从本质上深层次理解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对于民族舞蹈的表达仅停留在专业属性的外化表现上,民族舞蹈的风貌、神韵和品格仅流于形式,那么再好的教学也只是高、精、尖的技术技法表达,缺少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三)理论教学的比重问题。
民族舞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占较大的比重,但这恰恰消减了本应该起到引领实践教学的舞蹈理论教学作用。就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很多老师早已经意识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确实没有摸索到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实践的途径和办法,因此,受教育者在积累和提高民族舞蹈审美和鉴赏方面就有所欠缺。
(四)教材的单一性和雷同性。
教材的选择对于民族舞蹈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直接影响力。现在很多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普遍存在大同小异的现状,很多综合类高校、甚至有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的民族舞蹈专业几乎完全参照专业艺术类高校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进度等进行教学,没有考虑到学校的学科专业差异性、师资配备差异性、学生生源结构的差异性,以及办学基础条件的差异性、地域文化的特殊性等客观因素,缺乏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理念指导。
三、民族舞蹈教育发展之思考
舞蹈教学作为实现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为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其教学改革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更加大胆、甚至是颠覆性的深入。
(一)多种形式和渠道推进民族舞蹈专业化的教学手段。
在现有规律性的舞蹈教学体系中,对于民族舞蹈的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分类、分区域、甚至划分历史阶段归类,充分整合地域特色优势及民间传统文化等资源,协同地方相关部门,将民族舞蹈教学引进中小学校园,作为校园地域特色文化开展各类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保护、宣传等活动,建立除高校专业教学以外的民族舞蹈传播基地、训练基地、创作基地等,由此系统化的为民族舞蹈的传承和保护拓展市场、创建平台。在专业院校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尝试性的板块分割。例如:设置某个民族的板块化训练,分别对这个民族的地域类别区分、种类区分、历史节点区分等,教学过程中进行对比分析训练,总结共性中的独特个性、个性中的唯一共性,全面学习、了解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专业知识,使其融会贯通。
(二)构建课程文化精神、重视民族文化审美,追寻民族精神之根。
民族舞蹈中蕴含着民族精神,它是在历史的文化实践中凝炼而成的特殊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因此,在对每一个民族舞蹈进行教学时,为了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特征,将民族传统文化以课程实践的民族精神创新带动课程文化的创新,并引入到实践教学中,通过文献、纪录片、本民族学生讲述等各种不固定的形式,还原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使受教育者真实、直观地解读民族文化,让学生从民族文化自觉逐渐上升到民族精神自信。而这些都需要通过教育的途径和手段积极培养才能实现。
(三)课程文化自觉延伸到本土课程文化的生成。
不同风格的民族舞蹈在经过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自身所独有的精神风貌和艺术特征,具有特殊代表性的肢体語言和节奏动律,这也是民族舞蹈之特别所在。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在技术层面的肢体训练上,以挖掘本土课程文化为基础,对已经形成的教材进行规律轨迹反向研究。就像解析一道已有答案的数学题,一步一步倒推解题,使得学生在此过程中找到民族舞蹈风格动律成因的文化源头,结合理论专业知识,逐步凸显本土课程的文化特征。真正意义上让各地区不同院校的民族舞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舞蹈中融汇了多元化的民族地方元素,所具有的特色直接体现了我国博大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其有效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时刻关注民族舞蹈教育现状和发展动态,从实际问题进行深入、专业的探讨和研究,并不断总结摸索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案,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文化精神、延伸课程文化自觉、本土课程文化生成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切实提高民族舞蹈教学的实效性,让受教育者切身体会领悟到民族舞蹈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特殊的艺术形式推动民族舞蹈更好的向前迈进与发展。在与时俱进的同时,更加理性、科
学地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更要守好民族的“根”。
作者:李琦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nlewudao/23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