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音乐舞蹈
第1篇:土家族舞蹈与苗族舞蹈的对比分析
每一个民族都会有属于自己民族独特的舞蹈,不管是从服饰上,还是肢体上,都会有不一样的特点,都会有让人能够一眼识别的地方,土家族舞蹈的类型总体上比苗族舞蹈的类型偏少一点,其主要和神灵崇拜息息相关。苗族舞蹈和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是当地人生活状态的展现。整体来看,两种舞蹈派别的分析目的在于了解土家族文化和苗族文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土家族舞蹈和苗族舞蹈的主要特点和差异性。
一、土家族舞蹈的特征分析
土家族神灵崇拜的舞蹈特征来源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由于土家族的主要分布地区集中于湖南、湖北、四川等相互交错的山区里,且土家族人群多数集聚在山水之间,属于一种十分典型的山地自然环境,由于受到自然万物灵气的影响,当地人觉得万物都是带有灵气的,且能够为人们带来美好,该理念也经常可以在很多其他的少数民族舞蹈中发现,土家族的主要代表性舞蹈包含摆手舞、毛谷斯、八宝铜铃舞、丧鼓舞、傩舞五种。以上五种类型的土家族舞蹈是典型的宗教习俗舞蹈,其中神灵崇拜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指引,其利用舞蹈传达对于神灵崇拜的精神和方式,利用舞蹈形式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去,且在神灵崇拜的过程中将很多遗传信息利用动作化的形式展现。就舞蹈的实际动作和韵律感分析可知,白虎神是土家族十分崇拜的神灵,从土家族舞蹈的“跳丧舞”中得以体现,影响了舞蹈曲、颤、悠、摇、晃、摆动律和动作的创造。由于土家族十分崇敬女猎神梅山,因此将其精神运用在“毛谷斯”舞蹈中,在舞蹈的内容和动作上展现出对于梅山神的尊敬之情,体现在“敬梅山”动作上。除此之外,分析土家族舞蹈的队伍图案可知,先民对于龙神也是十分敬仰的,因此在“摆手舞”中经常可以看到很多龙身状的舞蹈动作和步伐,例如,舞蹈动作中的“一条龙”、“双龙出洞”、“一串珠”等。由此可见,神灵崇拜的元素都是为了指导舞蹈动作的组成,由此展现舞蹈中传达的很多遗传信息,由此良好把控整个舞蹈的外在。
由于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土家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都已经改变,其中神灵崇拜的舞蹈基础开始不断的被破解,由此逐步的绘画出一整部土家族舞蹈的生命图,例如,舞蹈“毛谷斯”结束的时候,土家族人将身上披着的茅草都放到了火焰中,实际上是和原始生活的一种再见。由此可见,神灵崇拜也是土家族舞蹈形成的一种因素,将自己独特的遗传信息进行复制传承,由此良好的保障土家族舞蹈发展的神灵精神特征;同时还不断的增加土家族舞蹈创作的新鲜血液,由此促进了土家族舞蹈的创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二、苗族舞蹈的特征分析
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传统的古老民族,自古以来,以能歌善舞著称。但是由于苗族支系繁多,地区分布较广,使生活在不同地区、不同支系的苗家兒女在语言、服饰和舞蹈表演形式等方面,都有着各自得天独厚的文化色彩和鲜活的民俗魅力。
苗族舞蹈和土家族舞蹈的显著差异体现在其表现形式多数是通过祭祀活动完成的,国内很多的民族舞蹈都和祖先的祭祀活动息息相关,例如,“木鼓舞”“古瓢舞”“芦笙舞”等,虽然很多苗族舞蹈的发展已经从自娱自乐转移到娱乐别人的方向,但是其根本的目的还是祭祀活动。由于宗教活动发展的盛行,因此很多苗族祭祀舞蹈十分受人们欢迎,舞蹈成为一种为宗教服务的形式。但是由于舞蹈在宗教传播过程中的显著作用,很多仪式化的舞蹈发展到现在经久不衰。
苗族舞蹈和无家族舞蹈的差异性还体现在其主题不是神灵崇拜而是展现当地人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不管是原始舞蹈还是当代舞蹈,其发展的本质基于生活,如果和生活脱离,舞蹈将会变得空洞,发展受阻。苗族舞蹈中流传至今的很多舞蹈都带有十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且很多舞蹈都是积极乐观的,不管是展现劳动生产过程,还是展现人们的生活方式,都是苗族当地人生活状态的体现,展现了当地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舞蹈艺术的发展会随着社会进步发生相应变化,由于民俗活动的影响,很多苗族舞蹈和土家族舞蹈已经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两种舞蹈类型在传播当地文化的时候,也为当地人带来经济发展,可见舞蹈也成为土家族和苗族经济发展的一部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土家族舞蹈和苗族舞蹈都是我国民族舞蹈的精华体现,展现了当地的特色、文化和信仰,是当地人生活追求的体现,也是国家发展的瑰宝,值得学习和发扬。
作者:陶何丽
第2篇:苗族舞蹈中“颤”元素的表现和运用
一、前言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的迁徙、演变与统一使得人们呈现出各异的集群特性。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在劳动、交往的同时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与生活习惯,在今天看来,这些宝贵的财富都是人类创造力与适应能力相互作用所得的结晶,点点滴滴的变化都在切实的推动人类文明与社会文明的步步向前。在众多少数民族艺术成果之中,舞蹈具有独特的双重性,一方面它向现代人们展示了当时苗族人民劳作、休闲、娱乐等生活状态,成为反映地区与民族历史的活化石,另一方面,舞蹈成为抒发和表达当时人们感情与情绪的重要渠道,其中涉及的动作、道具、习俗等等的产生和流传都有其合理性,这也成为后人进行专业研究的重要依据。“颤”元素是民族舞蹈中的一个突出体现,藏族、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舞蹈中均有体现,在现今的民族舞蹈创作中,人们也能够精准的将类似“颤”元素的各种乡土特征、人文因素融入舞蹈编排和创作之中,这种做法不仅能够向观赏者传达更加艺术化的真实,还能够不断强调舞蹈艺术中的民族精髓,保证这种文化遗产的传承性。因此,先进的舞蹈表演艺术家与工作者们应该继续钻研具有民族标签的艺术表现形式,并对其进行妥善的保护和发扬,为中国的舞蹈艺术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二、苗族舞蹈背景以及“颤”元素的产生
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湖南、贵州、湖北、海南等地,少部分分布在国外地区。国内的苗族同胞主要聚集在苗岭和武陵山脉附近,这里气候温和湿润,依山傍水,众多苗寨现在已经得到合理开发,用于发展种植业和旅游业,开放姿态日益显著。我国少数民族多能歌善舞,苗族自然也不例外,《宋史·南蛮曲南蛮传》中已有记载,文中描述的就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笙舞。由此可见,苗族舞蹈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因为苗族是一个极其信奉神灵的少数民族,他们对于祭祀怀有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因此,定期举行的祭祀活动成为了现在人们看到的苗族舞蹈的主要孕育体,人们通过芦笙、木鼓等等形成旋律与节奏,将日常的劳作与生活场景转换为肢体动作,通过膝盖、脚的律动来构造舞步,以二人、四人、多人的群舞居多,由此看来,苗族人们的宗教信仰以及自身创造力的共同作用促成了具有显著地区和民族特色的苗族舞蹈的产生,再加上过程不同社会历史环境与人文因素的影响,如今的苗族舞蹈显得特征鲜明、内涵丰富、灵气十足,是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颤”元素在苗族舞蹈中主要表现为脚尖、小腿、胯部以及关节处的有节奏的小幅摆动,这种节奏感明显的舞步多用来表现舞蹈中人物愉悦或者焦急的心情,或者用来营造热闹的祭祀气氛。现阶段很多的苗族舞蹈以及其他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都仍然保留这种舞步,表演者通过这种简单的律动配合其他动作或队伍造型能够向观赏者传递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淳朴善良,以及他们对生活抱有的真诚和希望。实际上,绝大多数民族舞蹈中所保留的历史色彩都体现着从古至今的人们最原始的真善美,舞蹈之所以能够不借助言语就使观者产生共鸣和触动,是因为其中情感来源于平凡的日常生活,人们对艺术所形成的欣赏是没有任何“门槛”的,各种艺术形式所共有的包容性也归因于此。
三、“颤”元素在苗族舞蹈中的具体表现与运用
(一)鼓点与节奏中的“颤”元素
少数民族的能歌善舞有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人们对各种乐器的熟练使用,最早期简易的鼓,到后来芦笙、唢呐等,他们都在无形中推动了地区声乐及舞蹈艺术的进步和发展,也促成了不同地区相应艺术风格的逐步成型。除了每年的祭祀活动,遇到丰收、节日、迎亲、盖房等活动,人们也会聚集起来,用音乐和舞蹈来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苗族舞蹈中的“颤”,即其特有的律动多是根据乐器演奏快慢发生变化的,具体的动作、频率、幅度等等也都存在差异。与其说“颤”是一种肢体语言,不如说它是音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人们在舞蹈中所有的表现均出自于他们当下的心情,兴奋、热情、充满希望,这与苗族人民一直以来保有的淳朴民风和自然心境是密不可分的。现在,人们在进行民族舞蹈编排和赏析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节奏缓急与肢体摆动是否自然契合,而不是一味的将所谓“颤”元素生搬硬套到表演过程之中。这种合理的安排不仅能够使表演者、作品、观者达成情感上的统一,还更加容易营造出民族舞群的表演氛围,为人们传达更加震撼的视觉享受。简单的点步、跳步、蹭步,以及膝盖和小腿动作的变化顺应节奏,恰恰能够体现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角度与艺术表达方式,这也是不用种类民族舞蹈经典元素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二)舞蹈动作中的“颤”元素
绝大多数的民族舞蹈在肢體摆动幅度、舞蹈动作重复等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舞蹈动作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场景,具有明显的标志性,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舞蹈多表现的是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其在情感渲染方面更加直接和突出。苗族舞蹈中的“锦鸡舞”在芦笙舞中是典型代表,它向人们传达的就是欢快愉悦的情绪,因此在动作中将“颤”元素体现的更加明显。包括膝盖、腰、胯部的规律扭动、二步四步等舞步的变化、以及人们在舞蹈过程中发出的喊声等等都能与芦笙所产生的旋律形成契合,从而使观者在视觉、听觉等角度收获相对统一的信息,关于少数民族地区风土人情的共鸣也更加容易产生。
“锦鸡舞”是苗族舞蹈中突出下半身动作的舞蹈,上身以简单的前倾后仰为主,另外,人们在节奏律动的同时也能够一定程度的展示华丽精巧的民族服饰,身上所搭配的银器在颤动中作响,也成为了整个苗族舞蹈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舞蹈中的“颤”元素突出了苗族舞蹈中“动”的部分,它的加入使得整个舞蹈作品的轻重缓急更加分明,舞蹈结构清晰,同时也用最直白的手段还原了苗族人们在生活中积极、乐观、朴素的劳动人民形象。同样的,在藏族舞蹈中人们也能看到类似“颤”元素的部分,但是它与苗族舞蹈中的表现形式略有不同,身体律动多体现在上半身,还原的是藏区人民放牧高原之上的场景。苗族舞蹈中的“颤”元素则更加侧重舞步编排,与当时的居住环境和生存方式有一定关联,因此,人们在观赏苗族舞蹈时往往能联想到播种、采摘等种植场景。
(三)苗族舞蹈中“颤”元素的拓展运用
之所以把苗族舞蹈中的这种肢体的小幅度摆动划定为“颤”元素是为了区分其去常规舞蹈中的节奏律动,不管是上肢还是下肢的摆动都能够借助不同的频率、幅度、方向等等反映出各异的氛围与情绪。比如,苗族人民在丰收、节日、娶亲等场合跳的舞蹈多包涵“颤”元素,人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对现实生活的满足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都能够从他们积极的摆动和整齐且富有节奏感的队形变化之中表现出来,相应的观者也能够在此基础上模仿、摆动,舞蹈艺术通过这种单纯的感染力让人们在短时间内抛开他人眼光,尽情的寄情于山水之间,与苗族当地人们打成一片。这种“颤”元素实际上对舞者的要求并不高,也不具备所谓技术难度,人们在空地中可以接龙或者围圈,根据鼓点的节奏和芦笙的旋律改变队伍中人们的舞步,跺脚、踱步、下压、上提等等简单的动作变化同样能让身处其中的人们体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魅力。如今“颤”元素已经成为苗族舞蹈中的鲜明特征,民族服饰、仪式习俗以及当地表演都被人们有意识的融入这种律动,这样一来,不仅苗族舞蹈来源于人们真实生活的道理得到进一步的印证,人们也越来越能够正是具有民族标签的艺术元素,随之而来的对于民族文化艺术形式的保护、发扬与传承显得意义更加重大。
四、总结
结合对“颤”元素的找寻和研究,人们不难发现,每一种舞蹈文化和元素的产生都是足够历史素材堆叠作用而成的,类似“颤”元素的种种少数民族舞蹈理念和思维也悄无声息的蕴含在人们触手可及的现实生活之中。如今人们在改良和创新的过程中仍然不能抛下民族舞蹈的根本,以及少数民族人民的人性之美,更多对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仍需在人们不懈的试验与实践中得以实现。
作者:杨金莉
第3篇:苗族铜鼓舞的舞蹈元素在教学中的运用
苗族有非常多具备悠久历史的舞蹈,比如木鼓舞、皮鼓舞以及铜鼓舞等,这些都重复吸收了悠久的苗族民族文化,并且在各自发展的过程当中形成了非常独特的舞蹈元素,在日常的舞蹈教学当中,只有抓住这些舞蹈的元素,才能够促进这些舞蹈真正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让学习者真正感受到苗族舞蹈的文化本质,最终将苗族舞蹈当中最具备个性的内容全面展现出来。在苗族众多舞蹈艺术当中,贵州省雷山县的铜鼓舞是具备其自身的特色的,雷山苗族在演绎铜鼓舞方面已经非常漫长的历史,早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有相关的记录。近年来雷山也非常注重对苗族铜鼓舞的文化留存,铜鼓舞也和苗族的传统的祭祀活动等结合在一起。因此,对于苗族的铜鼓舞的舞蹈元素进行探究,需要对苗族的文化、历史等层面进行充分审视,才能够促进苗族铜鼓舞更加全面地传承下去。
1雷山苗族铜鼓舞的舞蹈元素概述
雷山苗族铜鼓舞是一种来源于生活但是却高于生活的苗族舞蹈。雷山的苗族先民在耕种、生产和祭祀等过程当中广泛取材,并且将这些生活当中的形象都融合到雷山苗族的铜鼓舞当中。因此,雷山苗族的铜鼓舞各类动作元素,主要是对苗族先民生活场景的艺术再现。苗族本身是一个没有自身文字的民族,因此,通过将生活进行艺术抽象之后转变成为铜鼓舞,对于苗族先民的生活模式和历史文化进行传承,记录了苗族文化的点滴。在进行苗族铜鼓舞的舞蹈元素分析之前,需要明确所有的铜鼓舞动作和音乐元素,都是深深植根于苗族的历史文化之中,只有对苗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雷山苗族铜鼓舞教学才能够顺利推进下去。比如,苗族铜鼓舞当中有一种基本的舞步是“做虾步”,这种舞蹈动作要求跳舞者将自己的左脚向前跳,屈膝半蹲,这个姿势实际上是从苗族先民在河水里捉虾的场景演变抽象而来的。
苗族铜鼓舞的舞蹈元素最为原生态的部分就是其舞蹈组织形式。从雷山苗族的铜鼓舞组织形式上看,其主要还是服务于苗族人的祭祀活动当中,因此,人员的搭配也主要是和祭祀活动结合在一起。苗族铜鼓舞的舞台中心是放置一个铜鼓,然后一个击鼓者立于旁边,开始击打铜鼓,随后舞蹈者围成一个圆圈,围绕着铜鼓进行逆时针的舞蹈。从原生态的苗族铜鼓舞蹈上看,其舞蹈动作并不是十分复杂,在舞蹈的过程当中,主要是表现出众人对于神祇的崇拜,随着铜鼓的鼓点不断变快,舞蹈者的舞蹈动作逐渐加大。整个苗族的铜鼓舞展现出一种苗族先民文化中粗犷的一部分,也是铜鼓舞最具备特色的舞蹈元素。
2苗族铜鼓舞各舞蹈元素的着重点分析
苗族铜鼓舞的舞蹈元素正如上文分析,主要是从苗族先民的日常生活当中而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重视苗族铜鼓舞当中的各类元素中最具备特色的部分,抓取这一部分的元素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够让苗族铜鼓舞的学习者真正意义上掌握更多的关键舞蹈要领,更加真实而全面地展现出苗族铜鼓舞的舞蹈元素。而从雷山苗族的铜鼓舞所具备的舞蹈元素上进行分析,主要是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音乐和服饰元素。从雷山苗族铜鼓舞的伴奏乐器上看,采用是传统的苗族铜鼓,由一个司鼓的敲击者负责敲击铜鼓进行伴奏,在敲击技法上主要是以敲击铜鼓的鼓面、鼓腰以及鼓边等位置进行演奏,这样能够对铜鼓发出的音乐产生影响,从而不同的铜鼓音乐产生不同的舞蹈动作。从服装上看,苗族的铜鼓舞主要是体现出男女有别的状况,男子舞蹈者一般穿着黑色的对襟衣衫,黑色的便裤,脚上穿着黑色的布鞋,而女子一般都是穿着蓝色的银饰绣花衣衫,黑色的长裙,这种衣着方式和一般的苗族舞蹈当中的舞蹈者的衣着相仿。
第二,从舞蹈路线元素上看,雷山苗族的铜鼓舞没有限制舞蹈者的人数,也没有对性别有非常大的限制,主要是全部的舞蹈者围绕着舞台中心的铜鼓形成一个圆圈,然后按照鼓手的敲击状况进行舞蹈动作上的变换。由此可见,在舞蹈的过程当中,苗族铜鼓舞的舞蹈者主要是体现出跟着铜鼓的鼓点进行节奏控制,因此,苗族铜鼓舞的舞蹈元素核心也集中在鼓点的控制上。
第三,从舞蹈动作元素上分析,苗族铜鼓舞主要是包括了五种基本的动作,分别是蹦脚步、三步跳、做虾步、踏步点地以及横移悠步五种。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让学习铜鼓舞的舞者掌握动作元素是最重要的,因为不同的鼓点要求舞蹈者做出不同的舞蹈动作,因而鼓点是整个苗族铜鼓舞的核心,而舞蹈动作元素则是舞台效果的基础,只有舞蹈动作整齐和标准,才能够将苗族铜鼓舞的舞蹈风格真正展现出来,表现出更加生动舞台效果。
因此,在苗族铜鼓舞的舞蹈教学过程中,对于上述的舞蹈元素应该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演练。对苗族铜鼓舞进行分析,特别是其内在的舞蹈元素要领进行剖析。学习者在一开始接触苗族铜鼓舞的时候,由于没有熟悉舞蹈的音乐元素,无法掌握鼓点和舞蹈动作元素之间的联系,就容易出现舞蹈动作出错的状况,所以,苗族铜鼓舞的教学过程里,应该根据不同的鼓点,进行鼓点与动作元素之间的联系分析,让学习舞蹈者能够慢慢理解不同的音乐元素之下的动作,这样在学习过程里面才能够不断进步。而且在舞蹈路线元素方面,在进行教学的过程里,应该对传统舞蹈当中没有进行明确的内容给予界定,这样学习者能够更加具备针对性地掌握铜鼓舞本身的编排特色,可以从性别的比例以及参与铜鼓舞的人数上进行明确,这些都可以在教学实际当中进行自主调整。
3苗族铜鼓舞的舞蹈元素的教学运用模式思考
在进行苗族铜鼓舞教学过程中,除了明确各类舞蹈元素本身的教学着重点之外,还应该充分分析苗族铜鼓舞本身的特色,特别是不同舞蹈元素如何统一在苗族铜鼓舞当中。为了让学习者更快地掌握苗族铜鼓舞本身的技巧,教学者应该考虑采用更加贴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在舞蹈教学当中将苗族铜鼓舞的舞蹈元素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者才能够学以致用。因此,从当前苗族铜鼓舞的舞蹈元素教学上看,苗族铜鼓舞的舞蹈元素教学运用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
首先,苗族铜鼓舞教学,应该注重文化和铜鼓舞的舞蹈元素之间的联系。教学者要注意分析不同的铜鼓舞音乐元素、动作元素和苗族的生活、历史等内容之间的关系,雷山苗族本身就有非常多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当中苗族的铜鼓舞也是其中一个重要表演内容。教学者应该让学习者以更加形象的方式去记忆不同的舞蹈元素,比如做虾步本身就是捕捉田内动物的动作,又比如一些舞蹈动作和苗族先民插秧种植的动作之间的联系等。通过文化与舞蹈元素之间的沟通,这样可以让铜鼓舞的各类舞蹈元素更加生动,学习者也能够更加深刻地记忆这些动作、音乐等方面的元素。
其次,苗族铜鼓舞教学,也应该抓住舞蹈元素中音乐元素作为核心。铜鼓舞顾名思义,是以铜鼓作为整个舞蹈的核心,也就是在舞台呈现上,铜鼓是整个铜鼓舞的中心点,所有的舞蹈者都围绕着铜鼓跳舞。而铜鼓舞也以铜鼓的鼓点作为整个舞蹈动作本身的“指挥棒”,这也充分说明了音乐元素在苗族铜鼓舞当中的中心作用。因此,苗族铜鼓舞的教学者应该从铜鼓舞不同的鼓点元素入手,以对应各种鼓点的舞蹈动作元素进行分解教学,然后再进行整合分析。这对于苗族的铜鼓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只有以铜鼓舞的音乐元素作为线索,这样才能够让学习者有一定的学习路径,避免学习者找不到铜鼓舞的学习点。
因此,对苗族铜鼓舞的舞蹈元素进行分析,能够帮助苗族铜鼓舞教学过程当中有的放矢,避免教学过程里面出现无从下手的状况。学习者只要有一定的线索,就可以逐渐掌握到铜鼓舞本身的学习方式,最终逐步推进,将苗族铜鼓舞的舞蹈真正学习好,在舞台上的效果会更加理想。但是应用舞蹈元素进行分解教学,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应该掌握整合的思维,才能够将不同的铜鼓舞舞蹈元素整合在一起,最终融会贯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苗族的铜鼓舞本身就是具备非常强烈民族特色的舞蹈,这种舞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民族文化和铜鼓舞各种舞蹈元素之间的沟通、联系,才能够有切入点展开铜鼓舞的教学。而苗族的铜鼓舞教学,更应该抓住不同舞蹈元素围绕着音乐鼓点元素的展现方式,让学习者能够根据不同鼓点调整自己的舞蹈动作,促进整个铜鼓舞在表演过程当中浑然一体,这也是不同的铜鼓舞舞蹈元素最终转化成为舞蹈艺术语言的过程。因此,苗族铜鼓舞的教学仍然需要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充分根据学习者的实际,调整教学的方式,将苗族铜鼓舞的舞蹈文化传承下去。
作者:龙朝晖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nlewudao/23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