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音乐舞蹈
舞、乐一体的舞蹈音乐是世界古代先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歌,舞,乐一体的舞蹈音乐形式早在原始社会就已流行,史书记载,有一个古老的氏族部落,叫葛天氏,他们的舞蹈形式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八阕”B卩八首歌,分别是《载民》歌颂大地;《玄鸟》歌颂氏族崇拜的图腾;《遂草木》祝愿草木茂盛;《奋五谷》祈祷五谷丰收;《敬天常》向上天表达敬意;《达帝功》歌颂天帝的功德;《依地德》感谢土地的赐予;《总兽禽之极》盼鸟兽繁殖。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部祭祀天地、图腾的舞蹈。表演的过程中,除了歌唱外,有舞:“三人操牛尾”,同时还有伴奏:“投足”,(踏足为节),体现了歌,舞,乐相结合的表演形式。西方古希腊人对音乐的尊崇丝毫不亚于我们的先祖,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与我们的先祖有着共同的观念,他们将音乐视为与上天沟通的语言,对于古希腊人民来说,诗人就是这么一位能听懂并传达天上乐音的角色。诗人边唱,边弹,边跳,受到人们的尊敬。他们唱的是歌颂神的史诗,手拿着里拉琴(一种弹拨乐器),翩翩起舞。这种,边歌,边奏,边舞的形式在古希腊的宗教性音乐活动中经常用到。酒神祭舞蹈便是古希腊民间著名的民间宗教舞蹈。每年秋季都要举行,表演者约50人,头戴花环,围着一个舞蹈指挥者跳舞。舞蹈时舞蹈指挥者装扮成酒神,大家集体而舞,配合着里拉琴或基萨拉琴的伴奏,合唱队歌唱对酒神的赞美之词,他们身穿羊皮头戴羊角,边舞,边唱,十分活跃。
由此可见,中外古代舞蹈音乐,虽然歌唱的内容、舞蹈动作、伴奏乐器有所区别,但这些形式反映了中外古代先祖共同的思想,即宗教思想。他们认为舞蹈和音乐是人们与上天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他们理解生活,理解自然的方式。这种思想影响至今,我们仍可以从中外各国找到体现古人宗教思想的舞蹈遗存。
当今,我国北方一些少数民族流行一种萨满舞,便是先祖遗留的祭祀舞蹈。萨满舞是萨满(即巫师)在祈神、祭祀、驱邪、治病等活动中表演的舞蹈,俗称"跳大神”。这种舞蹈是随着原始宗教(萨满教)产生的,反映原始狩猎、渔猎生活和图腾崇拜。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至今萨满舞在中国的蒙古、鄂伦春、满族、赫哲、维吾尔等北方十几个民族中还有遗存。各族萨满舞的表演依其道具,服饰不同而各有特点,但歌、舞、乐一体这一形式却成为各族萨满舞共同的特点。
锡伯族萨满舞使用抓鼓伴奏,有专门服饰,表演内容以模拟动物为主。他们在跳萨满时穿着特制的服装:头戴六股钢盔,胸挂护心铜镜,腰围红、黄、蓝、绿等色布条组成的飘带绣裙。模仿各种动物的形态和追逐、打斗、撕杀的动作。在整个“跳神”活动中,舞者击鼓歌唱伴随始终,不同的场合配有相应的固定曲调。如萨满在穿戴神帽佩、戴神帽时唱一首短小的《抗耳唱耳》歌曲。在请神敬神时唱《扎黑珠黑》等。蒙族萨满舞,是萨满巫师为人“驱邪治病”从事吟唱韵文,并伴以手舞足蹈的法事祈祷活动。他们的服饰不同于锡伯族萨满舞,戴有鹰,神树等饰物的法冠,内着红衬裙,外罩带有16-24条飘带的法裙,飘带很长,呈上窄下宽状,有些飘带的中间或末梢,分别缀有一只小铃铛和穗。从腰部两侧向后围腰坠有9-12面大小不同的铜镜,称为“腰镜”。舞者舞动时,腰镜互相碰撞而发声。因此,它既有装饰的作用,同时还是充当伴奏的乐器之一。萨满“跳神“时,左手持单鼓,柄端坠有小铁环,右手持榆木鼓槌。请神时分四部:一、唱祝祷词。由助手击鼓伴奏,边击鼓边走碎步;二、唱召神词。勃(男巫师)与徒弟边舞边唱,不时变换舞步图案;三,唱词结束。勃进人神灵附体的境界时,鼓声激烈,勃上身微右倾,鼓面微右偏,分别向左右两侧连续转百余圈;四、送神。常表演踩火炭,舔铁烙等绝技。
古印度的婆罗多舞是流行于南印度泰米尔的印度教祭祀中跳的一种舞蹈,用以表达对湿婆神(Siva)的尊敬与崇拜。最初是在印度教庙宇里表演,表演者是女子。舞者随着音乐节拍变化做出各种复杂的动作。现代,舞蹈的表演由六位人员组成,包括:一位独舞,五位陪衬舞蹈表演的人员组成,这五位舞蹈陪衬人员有:舞蹈教师,伴唱者,木丹加鼓手,吹笛者,小提琴手组成。由此可见,这是一种旁者唱奏的舞蹈音乐。舞蹈共分六段:第一段是向神柢祈祷的舞,叫“阿拉瑞普”。演员用手做出荷花形状,象征把纯洁的荷花奉献给神。然后,走到台前,向观众合掌致意,接着做移颈、动目、展臂、顿脚等动作。之后做贾提斯瓦拉姆舞蹈等各种舞蹈组合。舞者在跳舞过程中,手、眼、身、脚、步伐紧密配合,面部表情随着音乐在喜怒哀乐间万变。舞蹈节奏速度很快,约一段4分钟的舞蹈可能有超过50个身体各部的动作。婆罗多舞是有伴唱的舞蹈。舞蹈基于传统的卡纳克音乐并伴以传统旋律的歌曲歌唱。同一句唱词,演唱者可根据剧情的不同作不同的处理。歌词以对话为主,表达人类与宇宙的对话。
由上,舞蹈,音乐时刻体现着古人宗教迷信的精神世界,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先祖与西方的先祖是没有分歧的,而且对于他们的生活都同等的重要。此外,舞蹈音乐还反映着古人现实生活的种种,从遗留的古人舞蹈中,我们似乎看到当时各国民族的风情,生活画面。其中有劳动的场景,狩猎时的气势以及高兴时娱乐的欢腾。
劳动生产是古人舞蹈音乐反映的又一生活内容。我国彝族传统舞蹈“阿细跳月”,反映的就是彝族人民劳动生活的场景。传说很早以前,彝族人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每当春耕时节,他们白天给土司头人干活,夜间才能借着月光赶种自己的“火地”。在火灰尚未熄灭的地里,人们光着脚板劳动,脚被烫疼了就抬起来跳两下,还“啧啧”地喊两声,这就形成了舞蹈的基本步伐。由于这种舞蹈是在月下跳的,后来又演变为青年男女娱乐和恋爱时跳的舞蹈,所以就叫“阿细跳月”。
这种舞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男青年挎着一个大三弦边弹边跳。1三弦全长约135厘米,琴筒宽度H27厘米,长约33厘米,弦码处置_铁皮扣片,弹拨时“嚓、嚓”作响。_青年斜挎如此大而重的三弦,边_边舞,显示出男性的矫健与豪放。^娘们随着音乐边舞边唱,旋律活泼富于动感。伴奏曲多是五拍为一^句,前三拍为主弦律,后两拍用力拨弦。舞者的步伐与此相吻合,前三_进退、转身、跳跃,后两拍原地拍_对脚。表演时,大家随着领舞者忽而形成两大横排,进退欢舞,如潮涨潮落,忽而又变为“二龙吐须”,双双龙舞后,依次散开,如渠水分流而去。舞蹈的基本动律是左右晃身、摆胯。整个舞蹈热情奔放,具有浓烈的@趣美。
在非洲的“恩克杜拉”节上有-种丰收舞蹈。恩克杜拉节每年2月举行,目的在于祈求神赐给丰收。节日活动持续三天,节日前,人们从g方汇集一地。第一天庆典由酋长^持,他代表全体部落成员向神灵_达敬意,祈求神赐福于人,然后举$宰牲仪式……然后人们割肉煮肉1大吃大喝,晚上举行歌舞活动。人fq在草地上围着篝火,踩着鼓点又^又舞。
东西方的先民在当时的环境下,没有我们当今交通的便利和#通的机会。但他们的舞蹈音乐却i映了他们共同的精神世界:对生d的热爱,对神的尊崇。他们把这些都注入到这种歌、舞、乐一体的舞蹈4乐中,表达着他们的心声,似乎少兮其中任何一种形式,歌唱或舞蹈,都不能完整地表达。因此,歌、舞、乐为一体的舞蹈音乐在古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nlewudao/23780.html下一篇:浅论音乐舞蹈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