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音乐舞蹈
论文导读:音乐活动在比赛期间热闹非凡,平时却不见影。这些表面功夫的“花架子”,妨碍了音乐教育的正常发展。要杜绝上述“花架子”现象,就要脚踏实地做好“育人”工作。第二,如何看待课外音乐活动与音乐比赛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花架子,音乐教育价值,音乐活动,音乐比赛,新课程标准理念
中宣部宣教局原副局长、中国伦理学和校园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司锡龄在全国第三届高中党建工作研讨会上指出:现在我国的教育存在搞“花架子”的现象,一些学校为搞活动而搞活动,互相攀比,不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是对“素质教育”的严重误解。[1]是啊!看看我们身边的教育,“花架子”的现象确实不少。就音乐教育而言,同样存在“花架子”的现象:
1、音乐课得不到真正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看,形同“摆设”。
在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是老师、学校的眼里,只有应试科目才算是正式的“课”,音乐并非应试科目,没有升学的压力,很少得到的重视。
2、音乐活动在比赛期间热闹非凡,平时却不见影。
音乐类的比赛较多,如合唱比赛、器乐比赛,这些比赛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可惜的是,有不少学校的音乐活动是冲着比赛而开展的,比赛之后往往都销声匿迹了。
3、公开课重表演,日常课堂教学被忽视。
公开课是学校评估,教师评定职称的重要条件,历来受到重视,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可是,很多老师往往在一节公开课上大费周章,而忽视了日常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老师和学生要演练好几个月,整个学期的目的就是上好这节“公开课”,严重打乱了原来的教学计划。
4、表面上是执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实际上是对“新课程标准”的歪曲。
“新课程标准”实施了好几年了,可是有些老师对其还是一知半解,断章取义。例如一些音乐老师打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平时上课时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只听(唱)流行音乐,或利用多媒体放学生喜欢的动画片,考试也由学生自定内容,然后随便给一个分数。
这些表面功夫的“花架子”,妨碍了音乐教育的正常发展。要杜绝上述“花架子”现象,就要脚踏实地做好“育人”工作。同时,应认真看待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如何正确看待音乐教育的价值。
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他的多智能理论中认为,人类存在着包括音乐智能在内的八种以上的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每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大作用,而且具有同等重要性。其次,在学校教育中,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同样重要。“应试教育”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片面追求理性教育,忽视感性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方面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音乐教育主要是一种感性和情感的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教育。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大多数音乐教师通过对音乐课程标准的学习,对“音乐教育的价值”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都有所提高,但是,要保证音乐课不被占用,不只是音乐教师重视就能解决的,音乐老师有时也会无能为力。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的领导、其它科目的老师、学生、家长对音乐课都有或多或少的偏见。先说说学校领导吧,如果你的校长是一位喜欢音乐的人,你就幸运了,不仅音乐课能正常上,就连课外音乐活动也是非常热闹、令人羡慕的;可是如果你的校长是不喜欢音乐、不重视音乐的,不要说课外音乐活动了,就连毕业班的音乐课都难保住。要保证音乐课的正常进行,不仅仅是音乐教师个人的问题,而是要在学校的领导、其他科目的老师以及家长和学生本身,都对音乐教育的价值有了共识之后,才有可能使音乐课正常进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第二,如何看待课外音乐活动与音乐比赛的问题。
生的音乐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所以,音乐课外活动应做到持之以恒。
音乐比赛也是一种音乐实践的机会,比赛的目的,是增加学生和别的团队互相交流、互相分享美的音乐的机会,使学生能更好地体验音乐的美。而不是单纯为了拿奖。科技论文。在广州市第十届学校合唱节的总决赛上,有一间中学因超时而扣分,成绩一下子从第一跌下来,与总冠军擦肩而过,很多人都为他们而惋惜,我却觉得他们值得我们敬佩!因为他们的音乐是最美的,在荣誉和音乐面前,他们选择了音乐!
第三、如何处理好公开课的问题。
公开课是为了让老师互相交流、学习,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它是平时课堂教学的体现,而绝不是为了表演和观看表演,也不是为了相互赞美。所以我们不必为了一节公开课而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要我们重视平时的课堂教学,认真研究教学教法,提高教学质量,每一节课都可以是“公开课”。
第四、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上文提到的实施新课标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缺乏深入的研究,未能正确地理解。
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当一个旁观者,任由学生想学啥就学啥,想干啥就干啥,从而造成一种虚假的“以学生为主体”、导致课堂教学出现无组织,无计划、无目的的现象,失去以学生为主体的真正意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比学生站得高看得远,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一样也不能少,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是音乐新课程标准重要理念之一,但我们不能说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就教流行音乐;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就给他们放动画片……因为我们提倡的“兴趣”并不是指学生原有水平的兴趣,举个简单的例子:通常小孩都喜欢玩,难道我们就让他永远玩下去吗?正确的做法是要利用孩子好玩的特点,引导和培养他们对成长有用的更多方面感兴趣。对在音乐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而不喜欢上音乐课这一现象,教师应认真反思,寻找原因,不能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填鸭式”教学,也不能将就学生,让学生停留在原有的兴趣水平上,而要对音乐教学的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想办法让学生拥有对音乐学习的浓郁的兴趣和积极心态,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关于这一点,《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表述得非常清楚:“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
“提倡学科综合”也是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容易出现两种偏差:一是片面地理解为只有与音乐以外的科目综合才叫“学科综合”。二是认为综合的内容越多越好。笔者认为,音乐教学的综合,首先要解决的是“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2]也就是说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演唱、演奏、创作、欣赏等音乐教学的各方面内容充分结合起来教学。科技论文。唱歌不是音乐的全部,欣赏也不是音乐的全部,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教学,才能更好地贯彻学科综合的原则。科技论文。至于“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和“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不能说越多越好,不能为了综合而综合,造成虽然热闹但没有主次之分的音乐课堂。音乐课的综合应以音乐为主线,有效地结合其他艺术和其他学科,一切形式内容都要为音乐教学服务,不能“反仆为主”。
总之,只有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和理念,踏踏实实地做好育人工作,才能杜绝“花架子”的出现,使音乐教育尽快走出误区,健康地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教育不是搞“花架子”》:《羊城晚报》2006年11月12日A3版。
[2]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上一篇:如何构建“生态式”的音乐课堂教学
下一篇:艺术院校图书馆的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