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一、音乐
中琉建立友好关系之后,中国音乐便源源不断地远播琉球,先后在琉球形成了正乐即琉球御座乐和仪式乐路次乐,和受中国戏曲影响形成的琉球组舞,以及乐器琉球三线,并且在制度设置上也是依照中国形式,可见琉球音乐受中国音乐影响之深。
1.琉球御座乐
御座乐,是历史上伴随着琉球入贡、庆贺、谢恩与中国册封使团遣琉等政治互往活动的过程中,由中国传播到琉球的音乐。琉球御座乐是琉球人接受中国音乐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来的面貌,并且力图不做变化的一种音乐。据记载“是为太平乐。奏于座中,故亦曰座乐。”座乐是在国王招待宾客的场合,也就是在 “御座”中演奏的音乐,所以特别冠以 “御”字。
由于御座乐在1879年废藩置县以来就没有演奏了,所以在现实中已经失传,但在江户朝贡的记录中,还留下不少歌词。其中大部分都可以在中国的地方词曲中找到原型。
由于琉球御座乐自1879年以来伴随琉球王朝的结束而失传,所以,目前只留下部分歌词,而无旋律遗存。另外据考察,琉球御座乐使用的乐器与中国相关乐器几乎完全相同。
关于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有:王耀华《琉球御座乐与中国音乐》、《江户朝贡史料中的五首曲调源流初探》、《琉球御座乐<纱窗外>旋律源流初探》、《琉球御座乐<福寿歌>初考》、《琉球御座乐“一更里”初探》、《御座乐使用乐器的初步考察》等。
2.路次乐
路次乐,是琉球王朝时期的一种仪式音乐。据《琉球国由来记》“卷四事始?礼乐门”记载:“二四、乐: 当国乐,察度王、尚巴志王之世间、自中华传授来乎。不可考。有座乐(是为太平乐。奏于座中故,亦曰座乐)、大乐、笙家来赤头乐、路次乐等也”由此可见,如果座乐是因为“奏于座中”故称“座乐”的话,那么,路次乐就是由于在路上一边行进一边演奏,所以名之曰“路次乐”。山内盛彬《琉球王朝古谣秘曲研究》指出:“路次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室外的吹奏乐。这是(琉球)王朝时代,国王庆贺使的行进队列和仪式演奏的室外音乐,在地方上的乡村戏剧和乡村节庆时也吹奏。其演奏主旋律的乐器为唢呐。
围绕路次乐做的研究较多的是路次乐的曲目旋律和旋律源流问题。关于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有:王耀华《琉球路次乐六首曲目旋律源流考》等。
3.琉球三线
在中国与琉球的音乐交流中,上面所提到的琉球三线是很具代表性的一种乐器。琉球的三弦是中国福建附近的民间使用的一种民间乐器,后来传入琉球,但是传入时间很不明确,有几种说法。认为传入很早的说法是:1392年由闽人三十六姓带来的。
十六世纪后,琉球文献中有关于三线的确切记载。在琉球,三线音乐基于儒教思想的基础,受到士族男子的喜爱而得到了迅速普及。之后,三线经过了各种改良,出现了南风原、知念大工、与那等许多著名的三线制作艺人,特别是真壁里之子氏所制作的三线得到了高度的评价,并被士族王侯所收藏。在琉球,三线被认为是男性所演奏的乐器,过去很少有女性演奏,至近代,三线才在女性中普及。
在琉球三线音乐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过多个流派,其中,当流、闻觉流两个流派已没有传承者,现今还在传承的流派有湛水流、安富祖流和野村流。
关于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有,王州《中琉文化交流之花――日本琉球的三线》,王耀华《福建南音与冲绳三线古典音乐之比较研究》 等。
4.戏曲
在刘富琳的《明清时期中国戏曲的对琉、对日传播》一文中,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得知16世纪后半叶之17世纪上半叶,中国戏曲曾随册封使团带到琉球,在琉球有中国戏班并较为经常演出。在18世纪后半叶之19世纪初,琉球上江户时表演20多部中国戏曲。中国戏曲传到琉球,民间的官方的都有,得到宫廷的认可,并成为琉球对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影响了琉球组舞的创造。
其他关于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还有:刘富琳《明清时期中国戏曲在琉球传播的三则史料》 ,《中国戏曲与琉球组舞》。冈崎?d子《琉球?? 复蚧ü摹寡芯俊返取?
二、舞蹈
琉球组舞是历史上的琉球王国为款待中国的册封使,在宫廷宴会仪式上表演的一种艺能,形成于1719 年,创始人是玉城朝熏。
因为中国戏曲在琉球的传播对组舞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组舞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款待从中国的册封使,因此,组舞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必须让中国册封使能够理解和接受。“乐”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制度,从这意义来说,组舞是在中国的册封制度下产生的。而对中国册封使来说,中国戏曲是最熟悉不过的,琉球最有效的办法是借鉴中国戏曲进行组舞创作。事实上,组舞为什么能够成为历代琉球宫廷款待中国册封使者的艺术形式,正说明组舞从一开始便注意到了这点,即吸收中国戏曲。
关于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有:刘富琳《论琉球组舞的形成》、《从1719看琉球组舞的形成》等。
三、绘画
17世纪以来,琉球的绘画由于琉球王府的重视,画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出现宫廷画家。其资格是通过考试制度选拔,优胜者方被录用。为了使宫廷画家 的艺术不断提高,还时常选派画家到中国留学。当时,琉球来华进贡的使臣及留学生,首先集结福州,然后再转往北京等地,故福建画坛对琉球画派影响至深。
明代是福建画坛的全盛时期。初期院体画占主导的地位;中期之后,吴门画 风波及闽中,形成了院体画和文人画相交错的局面;至明末清初,文人画跃居上风,而院体画则多为民间职业画家所承传。这种工细写实又富丽堂皇的院体画,征兆吉祥富贵,以装饰性与象征性的花鸟画更为突出。这恰恰迎合琉球上层社会以及平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因而深受琉球贵族的欣赏,王府屡次派遣已有成就的青年画家来华留学,专门研修此种画风。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琉球的绘画艺术与禅道思想的关系,因为明清时期福建绘画受到禅道的影响,其作品的风格与吴门、松江一带截然不同,因此受此影响的琉球绘画,就形成了通俗、豁达、朴素、高雅、张扬的特征。
关于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有:梁桂元《福建画坛对琉球画派的影响》,郑工《琉球绘画与禅》等。
四、小结
中琉的艺术交流只是中琉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一个很小的方面,但纵观整个艺术交流概述情况,不难看出,人民才是各方面交流的主体,琉球人民在音乐、舞蹈、绘画方面接受中国艺术影响,保留了艺术精髓的同时,也根据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进行了合适的创造,使之与自己的审需求相适应。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166194.html上一篇:浅谈舞蹈与艺术体操的关系
下一篇:浅谈中国动画艺术短片发展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