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关于商业化的艺术衍生品,中国在设计方面一直处于弱势,除了被制作成一些随处可见的小物件和日常用品之外,没有任何值得人们为之驻足留恋的新亮点。比起中国博物馆,故宫博物馆设计创意并且加工的卡通娃娃“清朝小皇帝以及小皇后”系列显得格外的有创意,然而像其他普通的明信片、画册、小钱包、香囊等艺术衍生品并不被人们所喜爱,也不存在任何值得收藏的价值。
于中国的艺术衍生品市场相比,国外的市场显得更加的完善,并且已经发到称为了一种文化产业。其中的授权衍生品更是得到了更多知名博物馆的青睐。例如: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中存在两种艺术衍生品,一种是首饰珠宝,一种是艺术类的书籍以及各种丝网版画。从人流量来说,平均每年到这里来参观的人有六七百万之多,其周围店铺的一年的营业额达到了3亿多美元。然而对于法国来说,其博物馆联合会在全国经营的艺术商店达到了40多家,平均的年收入达到了几千万欧元之多。就在前几年,一系列被印上了梵高的作品的银行卡由荷兰银行向全世界发行,一阵“梵高热”瞬间被激起,大量的印有梵高作品的小物件和日常用品出现在了市场上。令人惊讶的是,就是这样一张印有梵高作品的银行卡让南京博物馆在2012年4月到5月份举办了艺术展《感受梵高》,100多件来自荷兰博物馆的文物以及30多件与梵高同时代的物品被展示了出来。同时国外一大批与梵高有关的文化艺术衍生品出现在了中国市场上,品质之高,收藏价值之高,让人为之叹服。这些衍生品把梵高的作品中最精髓的元素提炼出来,加上抽象化的表现形式,最终毛毯、衣服、沙发、高跟鞋这些衍生品应运而生,这样的衍生品既时尚又实用。反观国内,许多博物馆没有将自家珍贵藏品与当代设计融合在一起,让古老文物转化成洋溢现代气息的实用物品,能让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实际使用。
中国一直以来都以制造业为主,缺乏对知识经济产业的开发,创意能力的不足、设计意识薄弱致使我国艺术衍生品种类太少,而专业组织和人才的匮乏、薄弱的知识产权意识等又造成我国艺术衍生品市场的严重缺失:
第一,缺少跨行业性的人才和专业培训机构。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对于跨行业性的人才的需求量是极大地,他们不仅要能够设计产品、熟知美学的知识,而且对于市场的营销、政策规定、艺术授权这些各方面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都要完全理解和具备。但是上面的这些科目到现今为止,在学校的教育机构中还没有完全进行授课教学。开发和设计艺术衍生品的人都是不同行业的专业人才,不是产品包装设计师就是专攻美术的人才。
第二,市场充满盗版现象和单薄的知识产权的思想。在中国,大多数销售出去的都是韩国和日本的艺术衍生品,尽管这些都是来自于原作是中国的艺术家衍生出来的,然而对于该作品开发的权利,与在授权这方面发展强大的韩国和日本相比,中国一点也不重视。薄弱的知识产权意识在我国不只是一个群体所独有的,而是整个民族性的不关注态度――从有自身版权的人受到侵犯版权转变到盗用别人的版权来牟利。如果版权受到侵犯,通常情况下艺术家会想要抱着相安无事的态度去对待。如果艺术家是对版权意识不强烈的,那么以利益为中心的侵权人会更加猖獗,因而可以知道这些侵权的人对于自身的素养是极低的,最终的局面会是敷衍了事的盗版的艺术衍生品充满艺术市场。而消费者对于艺术衍生品的正版和盗版的概念并不太了解,因而最终整个艺术衍生品的行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会大大拉低。
第三,不成熟的艺术衍生品的行业链。由艺术衍生品为领头羊的行业链对该行业的产值是相当可观的。但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对于不太完善的生产链条下生产出来的货品进行交易,在交易中衍生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而且缺少专业培训该专业人才的机构,最终出现十分单薄的开发设计品,正版衍生品较少,千篇一律的市场推销策略等等这些现象。我国只有少数的艺术衍生品是具有创新概念的,而制作粗糙并且明显缺少创新意识的衍生品却大把充斥着市场。
作为超前消费,艺术的衍生产品在现下有较大的缺陷,但是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前途。于此恰恰相反的是,艺术的衍生产品的潜能是可以无限度的扩大的,它是一个未来不可现量的产业。在我国,虽然还未成熟的政府机构在对艺术衍生品标准化的运行不熟悉,但是对于该领域市场进行合法化的管理,并且让艺术衍生品可以享受到一个高效率、标准、平安的交易环境还是发挥着极其重要角色的。与此同时,对于从事艺术衍生品方向的人员要进行更好地培训,主动来构建一个积极的市场空间。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166221.html下一篇: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