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是对艺术自身的超越,才使艺术至臻于一种形而上学的境界。所谓艺术,就是生命活动的外化,是诗意的生活体验。人是艺术内在的底蕴,艺术是人的外化形式。因为生活有着多维度的价值取向,所以艺术相应就有许多区分。比如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愉悦感受,受到过多外在牵累就成了疲惫的审美负担。
老子《道德经》中“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147就是一种极简的艺术追求。消除刻意与造作,追求朴素、恬淡的境界,达到一种自然旨趣。季国平先生早年在《人民日报》上刊发文章指出:“戏曲是中国人最典型的传统审美方式”。[2]13戏曲里有中国文化的根儿,戏曲是国人的精神栖息地。
艺术的“根儿”就是“诗化的生活”。咿咿呀呀一出戏,是悲欢离合的浓缩精华,是人世纷繁的方寸舞台。戏曲是华夏文明的瑰宝,豫剧是中原文化的结晶。辽阔富饶的中州大地上,中原农耕文明缔造出了千百年来不朽的中原文化,豫剧便是这肥沃的文化土壤中出产的最为灵动和丰美的果实。豫剧的根系深深地扎进了乡野村落,汲取着生活的本真,然后诗意的外化呈现。
重构豫剧在中原人心中的特殊位置,现代生活中人们审美心理需求正是我们寻根觅源的目的所在。戏曲,尤以豫剧皆是“生活的诗化”。戏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能够展现出其他艺术所难以比拟的魅力。纵观当今戏曲界,少有作品能够以这样的魅力令观众折服、倾倒,当下戏曲总体上缺乏精神力度。戏曲市场化以来带来的庸俗化、泛娱乐化等不良倾向使得戏曲新近创作的立意不深,思想锋芒消退以及内涵意蕴存在局限性都制约着戏曲的发展。
一些缺乏生活写意的剧本,或靠名角儿的明星效应支撑,或借助舞美、音乐等外在的艺术条件包装来遮掩整部戏曲的思想内容空泛。这种失衡或者说是畸形的状态正是戏曲艺术地位重构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戏曲界缺乏总体的格局规划,目光短浅。如戏曲评论家季国平先生所言:“急功近利,崇尚华丽,本末倒置,丢了传统、盲目创新,追逐评奖、忘却观众。”[2]13或把获奖当做戏曲表演和创作的目的,或为创新而创新,或对舞美、音乐、灯光等大制作、大排场的过分追求……势必会造成戏曲艺术偏离了艺术本真的正轨。戏曲艺术的总?w格局应当是由行当体系、表演艺术技艺、传统经典剧目和新编现代剧目等共同构成的。然而,豫剧近些年来在不少豫剧行家的提议、倡导下申请更高一级别的“非遗”提议可谓是甚嚣尘上,然而冷静反思,豫剧艺术虽然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和积淀,但客观上来看缺乏体系化的行当分类。加之豫剧人才的缺失使得一些绝技正面临着失传,这些都使得戏曲艺术质量从总体上严重下降。
戏曲艺术凋敝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戏曲艺术自身机制的破坏。“戏者,戏也。”将戏曲比拟为酒神,而我们现今所看到的戏曲都是日神,我们需要给戏曲“脱外套”。一个经典剧目的孕育、打磨、诞生到成功是非常不易的。戏曲是对生活的诗意呈现,绝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隔靴搔痒、无病呻吟。戏曲应当是秉笔直书,是真知灼见,是勇气与责任,是风骨与境界。现今生活节奏的加快,缺乏对生活的感知、总结和升华,或从书卷到书卷,或从网络到书卷,忽略掉了戏曲创作的基质――生活。
艺术在这个时代已然成为了荼毒人们审美的托词。人们打着艺术的旗号,干尽了人间丑事。现如今戏曲风格确有偏颇,从“重唱轻表”到“重表轻唱”,甚至是将戏曲这门虚拟性的艺术朝着话剧、歌剧等恪求现实的艺术去套用、照搬。这成了这个时代戏曲艺术获得大奖的先决条件,成为了整个时代最滑稽可笑的隐喻。现在是浮躁、媚俗风气日盛的时代,戏曲表演者、创作者很难保持一颗澄澈的心去演绎和创作,而戏曲界需要的,也是最为匮乏的正是这一股清流、淳雅,一种直抵戏曲艺术本真面目的探寻。
守住艺术的“根儿”,让戏曲从“庞杂”走向“至臻”。肯定艺术本体的价值与地位,便自然会肯定发乎性灵的戏曲艺术的存在与价值。我们抗拒那种桎梏性灵的外在,以及甘于平庸的态度。向艺术的本真去探寻和挖掘,才能迸射出艺术的真东西,进而使得艺术达到更高的境界,一种形而上学的境界。凭艺术自觉去求是与反思艺术本真,致力于重新建构艺术体系,再现艺术本真的曙光。超脱功利的审美活动自然会再度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畅神益智的诗化境界。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166380.html上一篇:情感在摄影艺术中的重要性
下一篇:浅析秦腔小旦的艺术形象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