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Abstract This study has selected the documentary "This is life" as the main object of study. In order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edical documentary, we have analyzed its text's narrative elements and narrative characterization to explore its unique features.
Keywords documentary; "This is lif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objective and realistic; Narrative
2016年,一部医疗纪录片走进院线,走上荧幕,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焦点。导演陈为军将摄像机的镜头对准武汉一家公立三甲医院产科的病房。摄制组耗时700多天,一共真实完整地记录了40多个家庭在迎接新生命时的母爱礼赞和生命之歌,选取了其中4个故事,制作成为《生门》。
《生门》以医院产科的新生作为主题,用真实呈现和平行叙事的手法,推动镜头背后的叙述脉络扩散至家庭伦常、医学伦常以及各种社会关系,并直抵生与死的追问,为医患关系颇为紧张的当下社会提供了一个兼具理智与情感的反思契机。
1 医疗纪录片与“健康话题”的电视建构
长期以来,由于考虑到病人隐私、医疗伦理、观众对画面会产生不适以及我国特有的医患矛盾,医疗纪实节目操作难度较大。
2014年,凤凰网上线了5集系列纪录片《医》,这是国内首部反映医生真实生存状态的纪录片;同年,北京卫视播出13集医疗纪实节目《生命缘》,东方卫视播出急救纪实节目《急诊室故事》,均获得较高的收视率;2016年,上海电视台联合上海市卫计委筹划拍摄的《人间世》红极一时,在网上掀起大家对于新形势下“健康话题”的广泛探讨。
2016年底,《生?T》上映。医疗纪录片走上院线,这在我国还是首次。随之而来的是如潮的好评,《生门》获得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中国纪录片,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新京报》等先后报道,豆瓣网评分8.6,猫眼9.3。纪录片在被动反映“生育神话”的同时,也主动建构了“健康话题”的媒介场域。纪录片的主诉对象是中青年女性,主诉功效是“新生”与“死亡”的健康话题建构。纪录片的叙事将“生育”置换为“与死神的交易”,将神秘的产房纳入到摄像机记录的范畴,展现孕妈妈们鲜血淋漓的“生育战争”。
2 医疗纪录片《生门》的叙事要素
从叙事的角度来审视医疗纪录片《生门》,它不回避医学治疗的失败,直面残酷、无奈的死亡,诚实地呈现医生面对生死的“可为” 与“不可为” ,真实至上的观念之下统摄的叙事艺术展现了现代人在面对生育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坚持与彷徨,也在医患之间架起了一座跨越生死的和解之桥。
2.1 选题是基础
长久以来,我国的纪录片过于追求片子的主题一定要宏大、一定要唱响主旋律等等,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于纪录片的发展是有益的。尤其是推动了电视专题片、政论片的发展繁荣。然而,对于宏大主题的过分强调,也在某些程度上阻碍了纪录片的发展。使得电视成为一个说教、教导和劝服的工具,电视这种与生俱来的崇高使命感在令观众感到乏味的同时也容易滋生出一种“抵抗式解读”的情绪。
医疗纪录片《生门》打破了这种制作定式。它以生命的名义,诠释医者的担当。将选题具体到医生、患者及患者的家庭身上,在丰富纪录片选题范围的同时,也使得自身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纪录片《生门》摄制组将镜头对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产科的病房,记录下在这里孕育生命的4位妈妈以及他们所在的家庭与医院、医生、护士、工作人员们发生的故事。无力支付手术费用的高危产妇陈小凤、两次心脏骤停却仍坚持保留子宫的夏锦菊、为生男孩赌上性命的曾宪春、身怀畸形风险胎儿的李双双,《生门》选择了这样四个家庭作为切入点,通过他们与医院之间惊心动魄的生命故事,彰显生命的力量、爱的力量。这样一个具有针对性的选题为本片后面故事的发展、情节的叙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选题是纪录片讲好故事的基础,在获取一个选题之后,编导的任务是自己观察、思考并评判选题中的人物、环境、事件冲突是否足以去讲述一个故事,独具慧眼地发现常人所难以发现的故事之美,最终形成出题表达的关键。①
2.2 情节是筋骨
讲故事自然离不开情节和人物,人物是故事情节的主要线索,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那些错综复杂的矛盾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讲好故事、深化主题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纪录片要调动观众的观看欲望就要避免叙事过于平淡,在尊重事实、保持真实的前提下进行巧妙的情节设置,让叙事变得丰满、生动。
医疗纪录片《生门》在尊重事件线性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将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手术室外焦急等待的夏锦菊父亲,手术室内紧锣密鼓的医护人员和手术台上命悬一线的夏锦菊,纪录片编导通过镜头的反复跳切和景别的迅速切换,为推动故事叙事的发展不断积累情绪。直到产后大出血的夏锦菊陷入休克,情况变得棘手,医生不得不中止手术,讨论对策。李家福与麻醉医师来到走廊,告诉夏锦菊父亲做好心理准备迎接最坏的结果。面对急转直下的情况,父亲陷入沉思。沉默之后,他提出要见女儿一面。李家福刚要拒绝,却被同事暗中制止。从手术室出来,父亲坐在椅子上掩面大哭。 此处的镜头处理给了一连串的运动镜头,夏锦菊的父亲跟着手术医生进入手术室;同时给医用监护仪特写,与之相伴的同期声是医生在为夏爸爸解释监护仪上那些跳动线条的意义――偏低的血压,平稳的心率,正常的氧饱和度。接下来是一个手术台的中景,手术台上的夏锦菊面色苍白,毫无血色;之后是夏锦菊父亲面部表情的特写,年过半百的他面色凝重,坐在椅子上掩面大哭,场景令人动容……片子的叙事没有停在这里,镜头继续跟,夏锦菊的公公,孩子的外祖父,拨通了夏锦菊丈夫的电话,“放下手上所有的事情,立即往武汉赶,这边好危险”,说到这里,他哽咽了……影片到这里,故事情节的叙事到达了最高潮,所有有过和没有过生育经历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一方面,夏锦菊凶险的病情令人心忧;另一方面,编导将过程进行了情节化、戏剧化的处理,将对夏锦菊惊心动魄的抢救渲染得淋漓尽致,生动而真实地展现了她作为一个坚强勇敢妈妈的个性特征,同时也将她家人内心所承受的煎熬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得夏锦菊故事的叙事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2.3 细节是支撑
细节最能牵动人的神经,最能打动人的内心世界。细节在纪录片中犹如丰腴的血肉,可以使环境变得气息厚重,可以使情节更具生动性、丰富性和独特性,从而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在《生门》中,夏锦菊两度心脏骤停,面色苍白,血色全无;手术室外的夏锦菊父亲,点燃的香烟,止不住的叹息;抢救的医生积极应战,面色凝重……这些细节的刻画将人物内心完整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是一个我们从未见过的夏锦菊,无比清晰却也无比真实。
本片的编导很冷静,他把夏锦菊、陈小凤、李双双、曾宪春这四个孕妈妈挣扎着生存的态势一一通过摄像机的镜头呈现出来,摆在观众面前,却没有留下一句主观评价。但仍然会用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透露出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在对孕妈妈们的采访中,通过孕妈妈自身的讲述去彰显“生育之战”的激烈与残酷,如:
夏锦菊:别人都佩服我。一想到自己这么危险,自己死了无所谓,什么都不知道,但家人怎么办。
曾宪春:我们农村人,如果没有儿子,别人就笑话你,好多事情上你都是弱势。
李双双:如果孩子是健康的,我们谁都不愿意拿掉这个孩子。
陈小凤丈夫:多保一天,在肚子里面肯定比温箱里面便宜。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细节刻画,导演似乎什么都没有说,又似乎说了很多。在这场“生育之战”中,孕妈妈们如同战士一般,她们的敌人有的是金钱或时间,有的是疾病甚至死亡。生死之间,有义无反顾,有得失的纠结,亦有深藏的人性和只属于生命的奇迹。
3 医疗纪录片《生门》的叙事表征
纪录片《生门》还原了医疗行业的生态,传递了医患间的正能量,促使社会各界对医患关系进行反思,加深了公众对生命的敬畏,对医学的尊重和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展现了“医生不总是妙手回春、不总是人定胜天”的现实。
3.1 真实自有千钧之力
纯粹式观察主张主客体截然分开,拍摄者应该像“叮在墙上的苍蝇”②一样不介入生活,而摄像机则像“没有记忆的镜子”③一样把事物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强调影像的“绝对真实”。而影像的真实与被摄内容有关,真实的内容是影像真实的基础。
纪录片《生门》没有任何虚构的成分,使用纯写实的手法拍摄。同时,无论是病情凶险九死一生的夏锦菊、面对抉择进退两难的李双双、求子心切孤注一掷的曾宪春、倾其所有山穷水尽的陈小凤,被摄对象都在一段时间内生活在一个典型的空间环境――医院里,这种空间环境以可见的方式成为纪录片真实力量的源泉。因此,《生门》可以说是一幅描绘中国产妇“生育之战”的生存画卷。
在《生门》中,编导以平视的角度去扑捉四个相对独立的个体的生存状态,以生活的本真状态进行传播。努力渗入生活,又极少干预生活。人们通过纪录片看到的是真实的事件、真实的时间、真实的环境,真实的为“生育之战”拼尽全力、竭尽所能的人。
因此,《生门》的成功在于它俯下身子,真切的去感受孕产妇不平凡的生活,是这种内容的力量在承载着这部纪录片的价值。它之所以感人正是因为这无与伦比的真实。很多时候观众不太愿意去相信传统电视节目中一些宣传片、教育片式的说教,更愿意从纪录片中去找寻这种最真实、最原初的感动。
3.2 对比凸显人物个性
某些人说,钱能够解决的,都不是问题。但对于有些人来说,钱恰恰是问题的关键。在李双双的故事里,患有妊娠高血压的她陷入了一个艰难的抉择。优生科判定胎儿脑部已受到疾病影响,建议放弃这个孩子。怀孕28周后已不能引产,为了产妇安全,唯一途径是,通过剖腹产取出孩子。是否抢救孩子,成?檎飧黾彝ッ娑缘募枘丫裨瘢?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在两个选择间痛苦权衡。他们在病房和病房楼梯间反复权衡的犹豫与孤注一掷、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孩子的曾宪春家庭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这是一种横向的对比,有利于我们更为全面的了解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家庭的生存境遇与抉择有着怎样巨大的差异。通过对比,孕妈妈们生存的意志与奋斗的力量得以最好的彰显:生育不再只是身体形态的改变,更是生存状态的改变,与每一个个体的人生理想和每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对比,才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孕育生命有多么不易,也更加理解“生育之战”的激烈与残酷――“生下来”仅仅只是第一步,“活下去”则更为重要。所以本片看似是在介绍几个不同家庭的“生育之战”,更多的却是让观众全方位地感受“生育之战”带给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家庭的改变。
3.3 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注重情感的注入
纪录片《生门》将摄像机的镜头对准像夏锦菊、曾宪春、李双双、陈小凤这样平凡的普通人,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对待生育的态度,同时也关注他们应对随着生产临近而产生的压力和困惑。这种个人化的方式,特别打动人。 拍片子一定要是有感而发的,不能是无病呻吟。本片中,编导没有发出任何评论或者感慨的声音,但是夏锦菊抢救成功后簌簌落泪的落寞,曾宪春得偿所愿后无以复加的喜悦,陈小凤脱离危险后苦尽甘来的泪水,李双双陷入抉择后艰难的挣扎与彷徨,都透过摄像机的镜头得以展现。
4 结语:真实至上观念统摄下的叙事美学,在医患之间架起一座和解之桥
“中??的农民太苦了”,片中的“笑点担当”,时任中南医院产科主任的李家福教授说。医者仁心,就这样通过摄像机的镜头朴实地表现出来,毫无装饰,也丝毫不会显得矫揉造作。医患之间,医媒之间,通过电影屏幕,仿佛达成了某种合解,跨越生死。
这个社会和人总是处在一种矛盾和困惑之中,我们永远摆脱不了我们的困惑和矛盾。所以,纪录片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这种矛盾和困惑的强有力的途径。医疗界也有这样的矛盾和困惑,因此,医疗纪录片可以说是一剂药。一位优秀的医疗纪录片编导会通过摄像机的镜头去接近医患之间最本真的状态,让观众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所谓的“真实”。
在电视全球化、市场化的今天,面对严峻的生存环境和被边缘化的现实,医疗纪录片的创作者应该主动放下身段,吸收优质元素,重视作品的叙事功能,强化故事情节,使作品本身的可看性增强。同时,如同纪录片《生门》一般,以一种更为包容和开放的胸怀去正视当下的医疗环境,去拥抱它。媒体、医生、公众对医患关系的建设都责无旁贷,因为和谐医患关系的受益者,不是某一个方面,而是全社会。生命面前,医患媒同心!
注释
① 付春苗,李超.浅析电视纪录片叙事艺术的“故事化”理念[J].新闻界,2010.2(1).
② 任远等.世界纪录片史略[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226.
③ 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166497.html下一篇:邵公碑楼建筑艺术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