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黎锦在春秋时期就有盛名,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锦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古称“崖州被”)等,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色彩多以棕、黑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配制适宜,富有民族装饰风味,构成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和人物等丰富图案。黎锦精细、轻软、洁白、耐用,中原无可比拟。“黎锦光辉艳若云”就是古人对黎族织锦工艺发出的由衷赞美。 古时中国南方各地的棉花是由原产地印度、南美等地通过海路经海南岛等地传入。
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黄道婆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 古称"吉贝"布、"崖州被"、"棉布",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远在春秋时期就盛行,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族人民采用木棉花蒴果内的棉毛、苎(zhu)麻纤维,及分别来自于美洲和印度的海岛棉、巴西木棉、大陆棉和树棉等灌木类棉花,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用天然植物色素作颜料,纺织成一种特色花棉布(以麻、棉分别做经线和纬线)。因木棉又名吉贝,故黎锦也叫吉贝。
黎锦精细、轻软、洁白、耐用,古语称"黎锦光辉若云"。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领先于中原汉族,后来灌木类棉花逐渐由海南岛传入中国南方,元朝时黄道婆又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
海南岛建省至今,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昔日荒凉闭塞的海南岛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随着黎锦保护工作获得政府支持,海南保亭县成立黎锦研究室,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也经过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成立了“基于黎锦文化传承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并开始了相关的保护和开发研究工作。随着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的加快,对海南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也被进一步提到日程,尤其是黎锦技艺的传承,初步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果。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已于2003 年初开始启动全国范围的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在公布的39 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国家级试点中,海南省的“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试点。2006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黎锦技艺被列为急需保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尽管黎锦对于黎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这种不可替代性却在近代随工业革命高度发展而日渐衰落、濒临灭绝。作为黎锦传承人,要有责任和担当去保护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黎锦真正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奋黎族人民的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古老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黎锦,要传承、发展、创新,我们当代的传人还要不断的努力学习,刻苦研究,花大量的时间和功夫,提高艺术技能,为黎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黎锦将作为海南特有的艺术精品闻名全国及世界。
要让广大年轻人理解黎?的内涵与艺术魅力,真正把黎锦的传统工艺继承到位、传承于新,使其与现代社会接轨并使其特色优势发挥到极致。这项工作可以通过开展专业部门的教育和老年手工艺人的传授等手段进行。教育和传授对文化传承是极其重要的方式,它可以凭借两种途径来解决,首先,我们在专业的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电脑虚拟的研究,在信息化日益发达的今天,计算机为保护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大的辅助作用,我们可以把黎锦的工艺流程,用电脑进行分析和解码,通过动画形式演示给感兴趣的人观赏、学习;另外就是面对面、手把手的教授,通过一些老黎锦手工艺人的言传身教,把织锦的工艺一代代地传下去。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166747.html上一篇:浅谈嵊州根雕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