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一、服饰手工艺术的出现与发展
服饰手工起源于4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和冰河时代,人类以补鱼、狩猎和采集食物为主,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学会了用树枝及藤条做网及绳套,用动物的骨头制成针,将动物的皮毛做成衣服,将兽牙、贝壳、琥珀等串起来做成手镯、头饰等。这些技术经由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的不断发展与提高,应用于生活并持续发展到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服饰手工艺术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服饰手工制作、创意DIY与其相关的周边产业正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如何让服饰手工制作及DIY制作融入生活。一些中国传统的手工制作项目如剪纸、手工布艺等深受外国人喜欢,也因此催生了国内手工行业的日益繁荣,一些手工制作小作坊不断壮大,很多做起了进出口生意,为提高国内就业率,和促进经济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二、我国特色的服饰手工及生活中的手工
手工制作工艺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它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丰富的门类、传世的佳作而蜚声海内外。几千年来,传统手工艺产品始终是代表中华民族的一大特色产业。传统的工艺品既是文化艺术品,又是日常生活用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一)中国结
中国结算得上是我国比较久远的手工制作的代表。彩色丝线编扎成的粗细带子,有图腾纹样的小环儿,婀娜多姿的穗坠儿,这一切构成了美丽奇特的中国结,让人惊叹一根红绳原来可以变出这么多的花样。别看轻这小小的中国结,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是人们追求随意、祈盼平安的一种意趣。“结”是绳编饰品,它同我国的布艺、刺绣并称为祖国的三大手工艺品。它朴实无华,庄重雅气。
说起中国结可谓年代久远,其历史贯穿于人类史始终,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感情的字眼,给人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流传至今。
(二)刺绣
刺绣,又称丝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手工工艺品之一。据《尚书》记载,四千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另在《诗经》中也有“素衣朱绣”的描绘。可见中国在四五千年前,手工刺绣品已经广为流行了。手工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宋代时期崇尚刺绣服装的风气,已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这也促使了中国丝绣工艺的发展。明代刺绣已成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品,先后产生号称“四大名绣”的苏绣、粤绣、湘绣、蜀绣。
其中苏州的苏绣和缂丝最为盛名。苏州刺绣发源于苏州。苏州女子性情柔和,心灵手巧,擅长慢针细活。苏绣工艺是以绣针引彩线,按事先设计的花纹和色彩,在丝绸、棉布等面料上刺缀运针,通过绣迹构成花样、图案、文字以取得艺术效果。苏绣具有图案秀丽、色彩典雅、针法丰富、绣工精细的特色。手工刺绣是中国传统的著名工艺品,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布艺
靠垫布艺即布上的艺术,是中国民间工艺中一朵瑰丽的奇葩。中国古代的布艺主要有绣花、挑花、贴花等。
南方地区的织绣历史比北方长,技术较北方高,风格细腻雅洁;北方用针较粗,配色亮丽。挑花又称十字绣,要求严格的按照面料经纬纹路,挑绣等距离、等长度的十字,排列成各种花纹图案的刺绣形式,有独特的变形吉祥几何纹装饰风格。刺绣时不伤布丝,能加强布料的耐磨损强度,此种针法适用于服装、手帕、头巾、围腰、门帘、窗帘等实用品,是刺绣中最早广为流传的一种针法。
三、生活中的手工制作
小饰品的制作:如自制南瓜盒子、美化花瓶、钱包制作、小动物制作、轧花小卡片等。
四、手工制作在生活中的作用及意义
(一)提高动手能力
学生动手操作是学习手工制作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在自己进行操作时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会激发手工制作的兴趣,积极动手,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从中领悟、摸索,在实践中掌握手工技能,体会成功的快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开发智力与潜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幻灯、投影仪等各种电教媒体步入课堂,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而且,恰当地使用各种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手工制作方法及技巧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寻找最佳的制作方式,有利于开发大脑,培养兴趣,激发潜能。
(三)增加生活情趣
学生在手工制作中,可以展现其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制作出更多具有创造性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创设开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166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