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合唱艺术作为一种追求和谐、寻求音乐灵魂的高雅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开始从金色的殿堂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担当起了唤起人类内心本质的艰巨任务。但是,在转变过程中,很多人依然把意识停留在合唱是一种单纯的音乐活动的层次上,忽略了艺术本身所特有的深刻内涵,以及其潜在的巨大社会作用。这种缺少灵魂的合唱无法在艺术造诣上产生进一步的升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那么,合唱艺术应该如何达到真正的艺术与灵魂的和谐呢?这就要求合唱训练中和谐感的全方位建立,以及在训练过程中重视技术训练的同时,始终把追求和谐放在首位,贯穿于合唱训练的全过程,使合唱艺术在更为广泛的人群中,发挥它的艺术魅力,达到最佳的和声效果,唤醒人们的心灵的和谐。
1、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概况分析
我国合唱艺术在传统的、广泛的、群众性的歌咏活动基础上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合唱艺术的向前发展,合唱质量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提高,各种专业和业余合唱团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在国际、国内合唱赛事中捷报频传!展现了中国合唱艺术一个多世纪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随着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一些问题也不断凸显,对于合唱艺术的理解和表现的偏差尤为突出。在我国,除部分水平较高的专业合唱团外,大部分合唱团往往为演出而排练,不能将合唱音乐的和谐美、和声美及声音、声部的协调美放在首位,以致难以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内在美和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致使训练效果欠佳,进步不大。
2、合唱艺术中 “和谐” 的误读
合唱是外来艺术,许多合唱爱好者对合唱的常识、演唱方法、作品认识与创作、声部的训练方法、声音的要求等认知不够,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面。理论上大家都认同“和谐感”是一个合唱团成员所应具备的最基础的感觉,和谐是合唱艺术的最高表现。但在合唱训练中会在不知不觉中步入这样的误区――将 “和谐感”与“和谐”相等同,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了和谐感,合唱便和谐了。因此,不会系统设计符合实际情况的长期的训练计划,不注重紧紧围绕“和谐美”,一味偏重作品的排练与演出,为技术而训练、为演出而排练,造成合唱团声音“融合度”低的问题。
另外,有很多合唱指挥不善于通过声乐技巧练习实施有效的发声训练,仅仅是空洞地要求“和谐”,甚至把声音训练寄托在团员的自我学习上,一味追求提高个人的演唱艺术,妄想通过这种相对独立的提高达到整体艺术水平的提高,彻底忽略了真正的整体“和谐”,导致声音音色的不统一,融合度差,偏离了和谐的根本方向。
3、合唱艺术中听觉和谐的塑造
合唱,顾名思义,是指集体演唱声乐作品的艺术,其表现形式归根结底在“唱”上,也就是用声音的魅力体现合唱的魅力。其中又分成不同的声部,对于音准和音色等的要求也相当的严格。塑造合唱艺术中的听觉和谐就是要塑造合唱中音准、声部、音色的和谐美。
3.1善用不协和音,促进音准“和谐”美
合唱艺术要求各声部相互和谐统一,以和声音响来塑造音乐形象,突出作品的和声效果,体现作品的和声美,从而细腻表达音乐意境。那么在合唱中就必须注重“音准”这个要素的和谐运用。
在实际合唱训练当中,特殊音程关系的把握十分重要,一般的合唱团体在训练中往往回避这个问题,只注重和谐音程及和弦的练习。由于认知的不同,合唱训练中很少有人采用由不协和到协和的训练方法,只在和谐音程关系中训练和声感,然而在合唱艺术的表现中,不协和音的倾向性恰恰是音准的参照物,能够有效地帮助练习者稳定音准。自15世纪始,西方多声部音乐的训练中出现了利用不协和音到协和音的观念,这种对立统一的美学原则贯穿于整个西方合唱的历史发展。在很多合唱作品中,都会有二度音叠置的和弦存在,只有加强紧张的、不协和的二度音程训练,才能更准确、自如地演唱三度叠置和弦,从而达到整体的和谐美,这种空灵的泛音效果,也是作品的和声效果最迷人的地方。
3.2加强无伴奏训练,提高声部“和谐”美
合唱中声部与声部之间的音高关系是属于合唱整体的,叫做总体和谐,各声部在音量和音色上的相互融合是合唱成功的关键,旋律进行时音与音之间的音高关系是横向的关系,这种关系所构成的和谐,叫做部分的和谐。而无伴奏合唱训练恰恰能促进这两个方面的协调。
无伴奏合唱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声部的协调,其关键不是在“唱”,而是在“听”。不仅要听本声部,更主要的是听其它声部,尤其是内声部;不仅听音准,还要听音量平衡和音色的和谐,这样才能掌握乐曲进行的内在节奏感;才会有乐曲的整体感,更好地突出声部的音色对比、音型特点、歌词内容,把自己放在适当的位置,这样各声部之间的旋律交接和换气才会协调统一。
通过大量严格的无伴奏合唱作品训练,合理运用各种内部规律,具备和声丰满、主旋律突出、音响协调的演唱效果,才能建立良好的声部协调美。
3.3紧抓发声训练,提升音色 “和谐”美
提高合唱团表现力的重要途径是声音技巧训练,特别是加强“直声”、“高位置泛音”的声音训练。
在对待“直声”的问题上,最容易产生误区的地方就是气息流动与声音力度变化、声音发“直”与声音发“硬”相区分的问题。合唱的声音要让气息流动、具有音乐性,用叹气的感觉促进气息流动,用声音力度的渐强变化加以配合,使声音既相互融合,又具有流动感。训练时要注意控制团员因声带不同而产生不同个性的声音,在训练中寻找融合、共振,从而使合唱团整体声音高度“和谐”。
合唱声音训练中,还应注重“高位置泛音”的训练,尤其是要注重建立起音的“高位置”概念。“高位置”发声建立在“高位置”概念的基础上,能更好地建立共性,使合唱队声音靠前,声音色彩明亮,具有穿透力,既符合了中国传统声乐对声音的审美取向,又与欧洲“直声”合唱产生不同的声音色彩,最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合唱风格。从而有效建立合唱队声音的和谐。
4、合唱艺术中视觉和谐的塑造
合唱是一种表演艺术,它是音乐、文学与合唱的结晶,随着人们演唱水平和欣赏水平的提高,对合唱表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合唱表演的艺术处理更为关注和考究。因此,对合唱艺术的视觉和谐的塑造对于展现合唱表演的舞台魅力具有极大的作用。
4.1巧设舞台场景,为作品表达渲染气氛
在合唱的表演过程中,舞台场景是体现整体舞台感的重要因素,切合合唱曲目主题的舞台场景对于增强欣赏者的作品感染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合唱队的常规训练当中,往往一味注意声音的训练,而忽视了舞台整体场景因素在合唱训练中的重要性,舞台场景的设计不但有助于欣赏者理解合唱作品,同时也使表演者更容易融入作品和理解作品。合唱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只有发乎于心灵的共鸣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结合作品表现的内容,综合理解,统一规划、设计贴切主题的舞台背景对于欣赏者和表演者之间情感的交流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合唱是一种集体表现的艺术,同时也是一种交流的艺术,用贴切主题的意境配以声音的和谐才是合唱艺术表现的最好条件。
4.2妙用肢体语言,为合唱表演锦上添花
随着合唱艺术的发展,其表现形式日趋多样化,不仅丰富了合唱艺术的舞台感染力,同时也促进了合唱艺术与其他表演艺术的相互借鉴与融合。适当的肢体语言在合唱的舞台表演过程中越来越受观众的青睐。
肢体语言是合唱表演过程中的锦上添花之作,也是合唱表演中的亮点和吸引眼球之处,但是合唱艺术中的肢体语言的表现必须达到整齐,柔美并与合唱曲目的旋律相结合,因此其表现难度也相对较大。在塑造合唱艺术的视觉和谐中对其赋予较大的关注度。面部表情上要合理表现作品的情绪;姿态上要有控制地体现出作品的律动,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句与句之间的呼吸要有 “情”。 另外,借鉴优秀合唱表演的形式,集体研究创意,使表演形式多样化。在表情、动作、音乐处理等方面下功夫,创新演义,使合唱表演既好听、又好看。
结 语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合唱艺术在我国具有极其广阔的前景,通过艺术的加减和揉和,合唱水平在不断提高,尽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也将面临诸多的问题,但作为合唱艺术的钻研者和传承者,必须结合合唱在我国发展的客观环境,以追求和谐为合唱的最高境界,面对现状,从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求合唱艺术的真谛,全面提升合唱素养,紧扣“和谐”主题,探究合唱训练的有效方法,把握合唱训练的本质,展现相互协调的艺术魅力,使合唱艺术在文化艺术的传承中大放异彩。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167064.html
下一篇:于希宁绘画艺术的 “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