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一、多媒体教材中的艺术美
艺术是审美关系的集中体现,它是依靠着情感来打开欣赏者心灵的门扉,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语言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音乐艺术、影视艺术等等。就多媒体技术而言,制作一部优秀的多媒体教材,完全可以将诸种形式的艺术有机的包容进去,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欣赏和美的教育。
首先是语言艺术。高尔基曾说:“文学的根本材料是语言―是给我们一切印象、情感、思想以形态的语言,文学是借语言来作雕形描写的艺术。”(高而基,《同进入文学界的青年突击队员谈话》,《论文学》,第279页),由于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形象的艺术,所以称为语言艺术。多媒体教材是用于课堂教学,以传播专业学科知识的主要媒介,而语言和文字语言是构成多媒体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多媒体教材无论是逐次展示的静态文字还是语言朗诵的动感词句,在经过编制者的精心设计与制作后,都可上升为艺术的范畴,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是绘画艺术。绘画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视觉艺术产品,在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功能。我们知道,线条、色彩和形体是绘画的主要表现形式,优美的线条、和谐的色彩,加上流畅的形体设计,可以表现出无限丰富的知识与艺术空间,从而以此来感动人、愉悦人。多媒体教材除表现语言艺术内容外,还大量的通过相关绘画艺术来展示教材内容,因此,教材中所选用画质的优劣,布局、用光、构图、色彩等,直接影响着整个教材的质量。可以这样说,美术功底的深浅将直接影响、并决定着编制者多媒体教材的制作水平和质量。
再次是音乐艺术。音乐同样是最古老的艺术品之一。一首乐曲往往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憾和无尽的闲暇,往往会激发一个人无比的斗志,同样也能使一个人精神颓废。由于音乐独特的情绪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运用起来,让人不得不去慎重选择。在多媒体教材中优美的的背景音乐往往会给我们的教学起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再结合以和谐的画面和生动的语言,将会使我们的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能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接受知识和得到艺术熏陶。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书法艺术、影视艺术、广告艺术等其它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样也可以在多媒体教材中得以充分的展示,并发挥着各自独特的功能。
二、多媒体教材中艺术美塑造的必要性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已得到了广泛使用。实践中我们发现,少数教师在多媒体教材的设计与制作中,对于各种艺术形式的运用往往是杂乱无章、随心所欲。可以这样说,一部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教材,没有经过精心设计,完全是板书搬家,一些媒体素材的应用没有经过精心挑选和加工,对教材中所采用各种素材往往是随意堆砌,根本毫无美感之言。例如,在文学欣赏教学中,一个唐诗宋词的多媒体教材,在背景音乐的运用上,居然配上摇滚音乐,显然很不恰当;有的教学课件在文字语言的运用上比较粗糙;有的教学课件在色彩的搭配、文字的处理上不科学,不协调,学生有时甚至很难辨认出画面中的文字;还有些课件,在整体结构的设计上毫无美感,在节奏的把握上快慢缓急完全失调;此外,课件中字体的运用、影视技巧的掌握,语音的控制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当然,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我看来,主要存在认识上的原因,没有把教学课件当作传播艺术的一个途径来认识。制造者也知道材料编排的合理、色彩文字搭配的科学,对教学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意识到艺术美的创造究竟能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其实,在多媒体教材中创造艺术美,说到底还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而发展个性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以此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由于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不是由那一门学科、那一个人所能够完成的。所以,个性的完美与发展必然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另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它强调人性的休养,注重人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些都是来源于语言、史学、哲学、美学等有关人类价值和气质中,对于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因为人文素质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审美素质,所以,我们在多媒体教材中创造艺术美,主要是通过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从而最终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正如美国学者阿诺德?杜因比所说:“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机会,这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这一点极为重要……”(见金马著《创新智慧论》)由此可见,在多媒体教材中塑造艺术美,并非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且是必须努力做到的。 三、多媒体教材中艺术美的塑造
多媒体教材主要通过语言、图像、视频、动画、界面色彩以及音乐等艺术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美的启迪,从而深化审美素质的培养,促进素质教育的提高。由于审美教育本身有着一个科学、完整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创造艺术美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把握好各种艺术形式运用的方法、技巧和时机。
一般来说,审美教育的第一个阶段是激发受教育者产生审美的愿望。由于审美教育不可能是强制性的,而是如何使受教育者逐步的进入审美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课件中展示美的艺术,用音乐、色彩及构图艺术的艺术效果,来激发他们的审美需要和愿望。
第二个阶段是输入审美信息。主要是运用审美媒介(这里主要是指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教学课件的艺术感染)刺激学生,使其接受审美信息。具体来说,在课件语言解说的运用上,要在保证流畅的同时,尽力追求一种艺术美的高境界。例如《古今文学史》多媒体课件中的解说、诵读语调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让学生为高超的语言表现艺术而惊叹;在画面的设计上,构图要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页面容量、排版形式等,灵活运用;要新颖大方,要有一定的规则。颜色的搭配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合理协调;线条要做到生动流畅;这三者要力求达到一种和谐自然的静态之美,从而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在乐曲的采用上,要依据课件内容的性质、画面的风格、播放的频率等实时合理地搭配好。例如,前面提到的唐诗宋词的教材,如果背景能以优雅的古典乐曲,我想效果定会更佳,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意境。在课件字体的运用上,也要根据教材内容的性质,学生视角特点,画面的整体性等方面,灵活应用,避免出现象标题正文字体运用失调,字体类型和大小运用不规范等破坏画面的整体结构,甚至学生有时根本难以辨认等一类的缺陷。此外,在逻辑的合理性、影视技巧的运用等方面也要随时注意塑造更多更好的艺术美。
第三个阶段是进入审美状态。在审美媒介的初步作用下,学生产生了审美想象、审美情感、体验着审美的愉悦。此时,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十分活跃,处于一种极其自由的和谐的状态。在这个阶段,我们在安排多媒体教材的播放节奏上,一定要注意针对此时学生心理变化,适时加快或减慢播放速度。
第四个阶段是获得审美经验。通常人的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完善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审美经验基础之上,对学生来说,审美经验来自于教材全篇的艺术美。所以,我们在教材制作过程中,要依据播放进度,制作精美,艺术感染力高等特点,为学生获得审美经验创造前提条件。
第五阶段是纯化审美意识。我们所说的审美意识包括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要求等。随着学生审美经验的丰富,审美意识在不断地纯化,所以,我们在多媒体教材的编排上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形式。例如,可以在一段时期着重突出某一种艺术形式,在下个阶段再重点表现另一种艺术形式,形成系列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第六个阶段是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它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环节,是一个回环往复、连续多次形成的复杂过程。此时,通过多次、长期、系列化形式的潜移默化作用,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逐渐趋于完善,这个阶段,作为任课教师,为完善自己多媒体教材中的艺术形式,还可以向学生们征求意见,反复修改,使多媒体教材的制作水平不断提高。
四、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注意要有针对性和教育性。也就是要注意各种形式的艺术美,要针对专业和素质结构,要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多媒体教材中,为了追求艺术,过多地运用抽象图案和晦涩难懂的乐曲,效果未必就好。
二是注意主次分明。教学中不能让课件中的各种形式艺术喧宾夺主,淡化主题。如果过分强调美感教育,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只集中到艺术美的欣赏上,而完全忽视主要课程内容的掌握,这就显然是本末倒置了。
三是注意相关素材的收集。一部课堂教学效果好的课件,在制作时需要大量图片、视频、音效、动画等的素材,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做有心人,注意从网络、资源库、画报等渠道广泛收集各种相关的音视频、图片等资料,从而建立一个丰富的、综合的素材库。
四是注意任课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除了熟悉操作硬件设施外还要掌握多种软件系统的应用,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又要具有一定的美术、音乐、语言等艺术功底。
五是要注意建立一支强大的多媒体教材开发队伍。有条件的高校最好能建立一支由教育学专家、学科老师、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以及艺术学科老师组成的多媒体教材开发队伍,集思广益,努力创作出更为优秀的、更高质量的多媒体教材为教学服务。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167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