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1 个人生活
谈到李可染,笔者必须先阐述他的个人生活。李可染一生都热衷于中国画,并成为现代山水画一代宗师,其艺术精神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探讨。“艺术必然来自于生活,又体现生活”,然而说到他个人生活笔者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认识李可染艺术精神?笔者在读到李可染的自传时得出的结论:第一,勤奋;第二,孤独;第三,自然。
1.1 勤奋
李可染常谈到搞好美术创作除了需要有独创性,还需要下大功夫,“‘生而知之、不学而能’是没有的,只有学而知之。”他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甚至在他逝世前一天仍在作画。他的老师齐白石和先辈画家,如徐悲鸿、黄宾虹、林风眠等都具有勤奋刻苦的精神。齐白石在90多岁时还坚持每天作画;徐悲鸿常一整天都在美术创作;盖叫天的墓碑上刻“学到老”三个大字……或许是李可染常与先辈艺术家接触而受到影响。就像他说的,“用最大的功夫打进去”,以便能掌握传统艺术使基本功更扎实,才能将“眼中画、心中画、手中画”尽情表现在纸上。
在他的教学中,特别注重抓学生的基础,基础即技术,是创作的根。我们再看他笔下的牛,笔简而形具,还把牛刻画得惟妙惟肖。从牛的骨骼到形态,想减一笔都无从下手。由此看来,身为文人学者的李可染背后所付出的艰辛,正适应了春秋时期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在完全掌握了牛的骨骼后才能达到步步为营的境界,李可染正是具备了这样的精神而造就了他在艺术领域上的独特地位。
1.2 孤独
毛泽东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才能减少盲目性,提高知识与技能。”
思考与总结是走向成功必不可或缺的过程,我们说李可染的人物画很简,当然除了他技术的成熟外,是不是能反映出画家的孤独情感呢?他自己也讲“常常一个人深入山林,独自对自然发呆或者是作画”。中国画需要一种沉思而韵味深远的美,需要人格在孤独的生命里修养,李可染艺术化了的生活方式何尝不是传达中国博大深厚的艺术反思精神?
1.3 自然
对于一位中国画家来说,李可染自身的独特艺术开启了一个时代的山水画风,他热爱自然、尊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他常说:“人离开了大自然(包括社会)离开了传统,就不能创造任何东西”,所以他把自然看作山水创作的坚实后盾,自然能带给人安静、平谈、自由、心旷神怡的心境。这或许继承了传统文化的道家精神,由玄学而来“追逐自然的本质、把握生存规律”,对于淳朴的艺术爱好者来说更能不断充实灵魂和肉体,促使他精神饱满。李可染这样顽皮而真挚的性情多数也受到自然的同化。
2 笔墨语言
中国画讲究的是对“骨法用笔”的语言精到,以其自然的状态来“调侃”水墨。所以笔者认为,不能从客观定义去评论笔、墨语言,也不能用传统的审美标准来定义画的好坏。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使用笔墨所承载的艺术语言所反映的韵律美、自然美。
李可染特别注重笔墨应用,他曾说:“笔墨是形成中国画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李可染论艺术》第44页)于是,他的思维扩展到全世界,经过一番思考和研究便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语言,在他的笔墨间流露出颇具大气、大胆、强烈、统一而通透感,深藏一股浓浓的艺术文化精神。
从笔的角度来说,应体现在对线条表达和传播情感的过程,从而产生一种韵律美。六朝时期谢赫提出“观其风骨,颇得壮气”,这里的“风骨”指的是用笔、线条的变化形式。笔者必须强调一下,线条的统一变化很难从一个标准的观点来解释。例如,在张庚《图画精意识》里讲到“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从中国山水画方面思考,“骨法”发于笔。结合道家庄学思想精髓可知,绘画的最高境界为“忘记作画、忘记线条”,笔的表达要随意。李可染先生的牛与牧童的一系列作品中,牛的姿态或是行,或是卧,又或是在渡河,旁边再简单勾勒穿着薄衣服的牧童。有在斗蛐蛐的、骑牛背的、躺在地上的、骑在树上吹笛的……神采奕奕、悠然自得,寥寥几笔画出了画家李可染眼中一幅田园生活的烂漫场景。笔迹随意而任性,在看似不经意而为的画面中,蕴藏着李可染匠心独具的构思,将中华民族传统的水墨画拉向更具内涵的艺术境界。
从墨的角度来说,墨是由自然界集天地精华而生,聚焦了天地之灵气的自然之物。中国画最早所取的原料都来自自然界,其本质决定了中国画更接地气,形成一种自然美。玄学中取墨色为玄化的母色,可见墨的唯一性。李可染的山水画使用大量墨,还多使用重墨。根据《画山水决》其中有“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或造化之功”,所说的就是水墨变化无端,以其简单、朴素、纯洁、高雅的本质而表现自然之物,非常符合中国一直以来所遵循的自然规律。画家李可染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常用墨的轻重、饱满、虚实的变化营造山水意境。
3 画外意境
意境指通过自然物的形相得以成立的神、灵、玄,通过其中形相而将其画出来。所以意境是由画家心灵所创。李可染把它称之为“艺术的灵魂”。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气息,从古到今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不是摹写对象,而是用自己的精神去品味和创造对象。
徐悲鸿说:“徐州李先生可染,尤于绘画上,独标新韵。”(《徐悲鸿谈艺术录》十三p83)这句话的意思是,李可染先生的画重视意境描绘,有独特的“韵味”,庄子“以虚静之心”的文化精神唤醒了中国艺术精神的自觉,净化了艺术家的心。他本人也不止一次说:“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他的作品《千岩竞秀,万争流流》描绘了自然的雄伟山峦,图式虽布置密而不显,山体之间直流而下一股股细泉,山水动静结合使整幅画更加通透、灵活,体现了画家独立的人格精神和自然的默契情感。
艺术往往是脆弱的,而能支撑艺术长久发展的只有其潜在的精神。李可染能成名,除了继承中华悠久的勤劳传统以外,更多地在于一个艺术家一生不断思考和超越的生命机制,始终够保持着一份柔韧却坚强的信念和活力,让艺术在自然的成长中清醒过来。能够以独特的视角思考中国美术现状,为继承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神作了表率。使人类的艺术花园里增添了更多可观、可想、可得性,用一黑一白的道家文化使李可染的中国画中再次得到精神升华。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167258.html下一篇:浅析艺术风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