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面具,藏语叫“葩”,用动物皮毛、布、木、金属等制作而成。主要用于宗教仪式、节日庆典的藏戏表演、供奉和膜拜,运用动物、鸟兽、人物面部为题材的造型艺术。它与人们的劳动、生产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遍及藏区各地。它融合了原始乐舞、巫术、宗教信仰、图腾和民间戏曲表演等因素,形成了具有各种不同形状、不同色彩和表现风格独特的颇具艺术观赏价值的雕刻艺术品。
面具制作是在藏民族独特的文化空间中传承下来的、以宗教文化内容为主、融合古代藏族和古印度艺术风格的一门古老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其中以甘孜州新龙县的药泥藏式面具最为独特和精美。
一、新龙县面具的概况
丰富的藏族文化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新龙县藏族面具面具艺术更是历史传承的珍品,其文化传递方式多样,艺术表达手法丰富,按其功能类型可分为寺庙神舞面具、藏戏面具、歌舞面具等。
(一)寺庙神舞面具
它是寺庙宗教活动的一种仪轨,供当地群众观赏的一种传统活动。在新龙县寺庙神舞较为盛行。目前全县有以苯教和藏族佛教的宁玛派寺庙为主的52座寺庙,县上最为著名的苯教有依西寺,自建寺以来一直有跳神舞的传统,一般每年举行夏季和冬季两次神舞仪轨活动。以西寺表演的寺庙神舞最有代表性,最为著名的宁玛派寺庙有嘎绒寺、土木寺,这些寺庙大多要表演寺庙神舞。新龙县依西寺目前有187具寺庙神舞面具,主要以布料面具为主,这些面具均由本寺艺僧制作,代代相传。
(二)藏戏面具
藏戏面具是表演藏戏时所用的道具,它与藏戏的发展息息相关。藏戏团都是由本地的寺庙组织,并有寺庙僧人表演。同时,面具也有平面和立体两种形式,它包含了很多藏文化元素。藏戏最早使用的面具的制作原料都是来自动物,颜色也比较单一,通过一定的发展之后,开始使用布板、纸,绸缎等,增加了蓝色、黄色、绿色、红色、黑白相间的面具,使这些面具的装饰更加精美。
(三)歌舞面具
歌舞面具分折嘎面具、牦牛舞面具及吉达吉姆等。牦牛舞面具为领舞者所戴,牦牛舞在大的庆典和节日里表演。折嘎面具的主要用途是辅助表演者进行表达,很多时候放置在表演者的肩上,有时候也带在脸上,这类面具的制作都比较粗糙。吉达吉姆是流传在后藏地区的一种抗灾歌舞,降服灾害,夺取丰收。
随着时代的进步,歌舞面具的内涵也不断延伸,歌舞面具和藏戏面具及宗教面具一样,都是藏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虽然各个地区的歌舞面具在造型上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没有很大的差别。
二、新龙县面具的艺术特色
这种民间面具艺术在繁多的民族艺术中,用真实的写照和符号化的语言表达着艺术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代表了这一民族的发展变革。它是藏族人民丰富生活的表达,更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一)面具色彩特征
首先面具是一种民间艺术,而艺术的基本要求就在于美。艺术不能传达美,也就不能称之为艺术。藏族面具艺术在美的表达上具有自己的特点,它将藏族特有的色彩运用手法巧妙地融入自身。主要运用黄、绿、蓝、红、白等颜色,讲究绚丽、鲜艳、浓重、色度明快、对比度强烈而又力求和谐,可以让观赏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冲击力。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标准,藏族人因为受到天气和环境的影响,更喜欢使用浓厚的色彩,在面具上通常使用色差比较大的颜色,产生巨大的对比冲击。但是运用十分巧妙,面具整体结构十分和谐。藏族面具的各种颜色都有不同的含义,每一种面具颜色代表一类固定的角色。对色彩的运用并不只是简单地在单一的面具上使用,而是通过单个面具在不同的角色组合中展现色彩使用的技巧。所以,浓厚色彩的使用在面具上具有更为直接的表达。
(二)藏族面具造型的夸张与写实
面具的夸张特点。在藏传佛教中,诸神像造型多样,有仁慈、宽厚的,也有面目狰狞、獠牙外露、张牙舞爪的,表情狰狞而丑陋,这种凶猛怒相的造型给制作面具的艺人提供了夸张的素材和想象的空间。这种造型夸张,象征意味重,它不拘泥于外表真实存在,却可超越现实中人物的各种表情,同时也折射出藏族人民唾弃假丑恶,崇尚真善美的品质。
面具造型写实性特点。藏区高原地大物博、资源丰富、风景怡人、鸟兽成群,这些都影响着藏族面具的产生和发展。用动物的头皮制作的面具是最原始的面具,直到现在,藏族面具中还有不少的动物面具,其造型仍以写实为主。面具的写实性在于戴面具表演和简单化妆的深情表演可以自由结合,以形传神,神形相映。
在绘画中夸张和写实在一起是矛盾的、对立的,但在藏族面具造型中却是和谐统一的。
(三)面具为宗教服务的功能十分凸显
在藏区宗教文化与民间文化有着错综交织密切的关系,这种现象源于藏区特殊的文化背景,所以面具在各种宗教活动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属于宗教性质的面具数量也明显多于世俗性的面具。在新龙县寺庙神舞较为盛行,依西寺就一直有戴面具跳神舞的传统。
三、新龙县面具的技艺传承
甘孜藏族面具艺术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凝聚了藏族人民的心血与智慧,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它传承下去。
(一)通过学校教育平台进行传承 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机构,将面具艺术纳入美术课堂中,从小就给本民族的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本土文化的氛围。让学生真正体验和感受这一文化很重要,通过专业美术老师、聘请民间艺人进行授课、指导,让学生系统掌握藏族面具艺术的历史渊源、色彩特征、造型特征、制作方法、探索新材料新技法等。特别是地方高校更需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学生大学毕业后又可将这种文化艺术带出藏区,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就会有更多的人知晓这门艺术,传承这门艺术。创作出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作品。
(二)让面具艺术“走出去、亮出来”
加大宣传、扩大社会影响。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大量年轻人外出求学、务工,受到汉文化影响,表现出对本土文化不了解、不学习、不参与,导致这种文化不断消亡。因此,面具艺术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支持,通过建陈列室和各种展览、各种藏戏表演将有特色的优秀面具作品推广到各地展出,充分发挥文联、协会、民间艺术研究所、新闻媒体的作用进行传承,将面具艺术推出四川、推出中国推向世界。
(三)传承方式需多样化
目前藏区本地人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保护意识淡薄,缺乏对面具文化的保护和学习。藏区面具艺术传授主要通过到寺庙学习或简单的师徒传授,新龙县面具制作工艺也是主要由寺庙中的艺僧传承,又因为制作面具的难度大,需要精通绘画、雕塑和理论知识,需要拜本寺或其他寺庙的前辈艺僧为师学艺,所以在一个地区,成功的面具制作人并不多见。可想而知,这怎么能培养出大量优秀的面具传承人呢?因此需要鼓励民间艺人开门收徒,培养优秀面具带头人。要拓展范围让更多的社会有志青年、学生学到制作方法,特别是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培养一批艺术传人。
(四)藏戏的兴盛有利于面具艺术传承
面具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为藏戏服务,在藏区的文艺舞台上大放异彩。例如产生于11至13世纪的藏族民间英雄史诗《格萨尔王》影响颇大。过去甘孜州十八个县每逢过节寺庙就会组织艺僧跳藏戏,艺僧们也忙于手工制作面具,供不应求;现在过节要跳藏戏的县城相对较少,即使要跳也简单了许多,面具需求量供过于求。这直接导致靠制作面具为生的大量艺人和艺僧生活窘迫,不得不弃艺从农、外出务工,不再靠手艺吃饭,如此一来学这门技艺的人就更加稀少,出现了这门文化的流失。另一方面,受“文革”的影响,藏戏表演停演长达十年,面具也被毁坏大片,当时艺僧还俗较多。据笔者调查,目前新龙县依西寺能看到少数文物性质的面具。因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大量兴盛、打造有特色的大型藏戏表演,从而传承面具这门艺术。
(五)藏族面具艺术发展与旅游产业相结合
充分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开发出具有文化艺术内涵的旅游产品、纪念品,打造有特色的藏戏表演等。不仅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也宣传了藏族面具艺术。
四、新龙县面具艺术文化遗产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影视、数码艺术等传媒的发展,新龙县面具艺术不断失去其原有的社会意义,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它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及政府部门的重视,特别是药泥藏式面具最为独特和精美。目前,四龙降泽老师制作药泥技艺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是现存的第五代传承人。他将民间工艺与现代化工艺相结合,将现代美术元素融合到药泥面具艺术中,使药泥面具由十几种发展到了200多种,他为面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总之,目前社会各界与当地政府对新龙面具艺术的挖掘、整理、抢救、维护、保护和传承工作一直在不间断的进行中。
可见,新龙面具艺术是藏族民族绵延数年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凝聚了藏族人民智慧的文化瑰宝,是藏族文化存在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其独特的民族地域风格和乡土艺术魅力,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世界历史文化中独具一格的民间文化艺术。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167669.html上一篇:北野武电影中艺术辩证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