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艺术理论 > 论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与城市形象的塑造

论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与城市形象的塑造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城市的发展已经从经济层面向更高的反映文化文明层面过渡。而城市伴随着高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似乎显得更加疲惫和黯然失色,城市美逐渐在经济驱动作用下呈现千篇一律的现象。无论公共艺术设计多么地完美、历史文化多么地丰满以及城市地域性优势多么大,城市商业化不断地侵占整个城市。艺术与文化渗透是以人为本的时代对于人类给养进一步追求的要求,作为城市的整体概念来说,城市形象的塑造是对于艺术与文化包容的进一步体现。城市形象对于艺术的包容性以及公共艺术对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已经成为城市自我的呼吁,也是人类对整个时代的呼吁。

  一、城市公共艺术设计

  城市公共艺术是指有关创造并储存价值的公共空间的艺术。它包括公共自然空间设计与公共人工空间再设计,并且是存在于时间维度的空间设计。如拱桥、建筑、路灯、草地、道路、雕像等构成了公共艺术的要素,同时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将赋予它们新的内涵和价值。

  城市公共艺术虽然不能被定义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但是对于艺术的表达则受气候、地域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同时也受社会背景、政策以及意识形态的客观束缚,这是城市公共艺术最大的特征。建筑、路灯、草地、道路、雕像等元素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城市公共艺术,而作为其表达艺术的元素,它们各自表达方式和方法又不一样,无论是感官表达还是整体性表达,每个元素都赋予了城市公共艺术多样性的整体布局。

  公共艺术的第二个特征就是元素的时间维度。公共艺术的元素永远都是未饱和状态,任何元素的表达方式和内容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艺术元素产生多样化的变化。

  公共艺术的第三个特征是从公共性。艺术表达的地域公共性,即可供公民自由进出的公共空间;同时也包括艺术表达形式的公共性,即所有公民概念,所有公民都可平等性地接受公共艺术的情感表达和传递。同时,对于其公共性的特征理解,还包括对于情感交流和信息自由传递,设计者与欣赏者对于公共艺术的密切交流进一步推动着公共艺术更好地发展。

  二、城市形象塑造

  “形象”来源于英文中的Image,形象的定义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定义,一个角度是有形的、可被直接观察感知的客观事物;另外一个角度则是包括不能直接被感知、需要通过神经元以及感官系统综合处理之后得到形象信息。城市形象可以定义为对于客观城市公共艺术的感官信息,以及对于公共艺术主观自我理解信息汇总的城市形象。拱桥、建筑、路灯、草地、道路、雕像等公共艺术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公众在观赏公共艺术或者生活在城市中,对其有直接的感官体验。同时,对于不同的人,对于公共艺术的欣赏角度、主观理解以及信息反馈都是不一样的,这又构成了不同人、不同城市形象的概念。城市形象随着主观人群的不同而不同,但城市形象的直接感官信息主导着公众对于城市整体形象的评价。

  城市形象的特征有三性。

  整体性。城市形象中各公共艺术元素中的不动产、动产等共同构成整个城市的基本框架,也构成了城市的整体性。人们对于拱桥、建筑、路灯、草地、道路、雕像等的感官欣赏以及主观评价都是间接意义上的对于城市形象的评价,但又不构成对于整个城市形象的综合评价,而是通过所有元素布局和设计的过程综合体验感知的。时间维度性。具有时间维度的城市形象的构建也将经历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基本城市都具有时间维度的相对稳定性。时间给予城市更多的内涵和自我修复调整,其整体价值选择、公共艺术切合度以及感官直视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变化。差异性。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城市形象的差异性。每个城市由于历史、传统、习俗以及地域差异都使得其各有独特之处。这就是对于城市形象差异性的体现,城市形象的塑造就是进一步挖掘每个城市的潜在独特性,使其具有鲜明的城市特点而又不显唐突。

  三、公共艺术设计对城市形象的塑造

  (一) 公共艺术对城市感官形象的塑造

  城市美的塑造。“美”是每个人都追求的。对于城市而言,每个城市都在追求着自身感官形象提升以及城市内涵的塑造。当代城市主要就是通过对于公共艺术的设计来实现,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形象的构成元素,其设计的成功之处就是对于城市美的塑造,同时,公共艺术设计的文化价值理念又推动了城市内在美的实现。以上海外滩为例,外滩夜晚迷人的灯光、油轮、古色古味的建筑构成了外滩感官直觉美,外滩的百年历史又增添了这感官直觉美之外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美。

  城市功能形象的塑造。城市是人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城市塑造的最终目的还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人追求的不断提高推动了城市的不断再塑造。公共艺术的布局和结构性安排构成了基本城市功能区域形象。城市功能区域包括城市居住空间、商业空间、休憩空间等,其中休憩空间包括公园、广场以及其他可供日常休憩的室外空间范围。城市居住空间的公共艺术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市民生活物质质量,同时也是进一步满足市民内在品质提升的要求。商业空间是市民交换劳动产物的空间范围,多以点缀和衬托为主,主要用以平和完全商业气氛,从而提升市民消费心情。在商业空间中更加注重的是整个城市历史文化以及价值观的体现。休憩空间的形象塑造要贴和其地域空间特点,不能太过于核心化和价值导向化,尽可能地使得整个休憩空间多元化,从而提升市民休憩的愉悦度,同时不丧失区域功能体现。

  城市经济形象的塑造。经济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公共艺术对于城市经济形象的塑造体现在所有公共艺术元素设计的质量以及整体性上。建筑的高度以及修建难度、道路的宽度、商业空间的繁华、休憩空间的布局等都将是一个城市经济形象的参考。城市经济形象的塑造不仅仅体现在公共艺术元素独立设计的角度,还要体现在公共艺术设计整体性上。换而言之,建筑、道路等一系列公共艺术设计体现的城市整体性代表了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只有大部分的公共艺术设计达到一定的高度并且有效布局从而实现城市整体性效果时,才是一个城市经济形象有效的塑造。以深圳为例,深圳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速度着实让整个世界看傻了,其对于城市建设、公共艺术设计和安排在整个中国来说都是先进的。通过学习美国和香港CBD区域设计理念,结合深圳功能区域布局特点打造福田金融CBD。深圳公共艺术设计的完整性保证了市民的需求一旦出来就可以找到目标空间,保障了市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同时,深圳通过公共艺术设计水平以及公共艺术作品质量的提升基本实现了完整的城市功能体系。   (二)公共艺术对城市文明形象的塑造

  城市形象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感官传递信息,而感官体验的信息保存受人类逻辑思维记忆曲线的影响。一个城市的形象如何能够长久的被人们的思维意识所铭记,是一个值得考究的问题。我们在探索中得出一个结论:城市文明形象的塑造是加深感官信息以及保存感官信息的有效方法。

  城市历史文明的塑造。城市历史文明作为一个城市得天独厚的历史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基本内涵的表现方式。城市历史文明的塑造又主要体现在建筑、雕塑以及历史博物馆等公共艺术元素设计上,建筑体现的历史文明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积淀的城市,而雕塑则是任何一个城市都具备的体现历史文明的公共艺术作品。雕塑一方面传达着历史文明的信息,另一方面又在起着见证历史文明的责任,任何一个雕塑经历时间的打磨最终都将成为城市历史文明的成果。历史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继承和传递历史的公共艺术作品,通过历史博物馆,每个市民都可以了解到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发展轨迹,辅之以感官体验的信息留存,整个城市的形象记忆曲线则会延长几十年。

  城市现代文明的塑造。城市现代文明的塑造是一个城市市民生活水准的重要考量要素,现代文明指的是工业社会以来新产生的文明。公共艺术对于现代文明的塑造主要是提升市民生活的质量,这个质量的体现更多地是精神文明的追求。城市的垃圾桶、现代交通以及公共标语艺术设计都是城市现代文明的表达方式,而城市对于文明的表达方式只能通过中介媒质来传递,而公共艺术就是这唯一的中介媒质。

  城市地域风格的塑造。中国每一个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不同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独特并且它城没有的特点,例如海滨城市大多体现的就是海的文化,大海养育了海滨市民,他们对于海的理解和崇敬远远不是内陆人民对于海之大、海之壮观的认知。

  四、城市形象对公共艺术的影响

  公共艺术的设计推动了城市现代化以及城市文明形象的塑造,城市建设给整个市场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城市的飞速发展对公共艺术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公共艺术领域的发展。

  (一)影响公共艺术的整体性

  近来年,城市综合体的概念逐渐被人们频繁提上台面,同时也推动了公共艺术设计的整体性改良。这里包括公共艺术功能体现的整体性以及公共艺术风格的整体性。首先,公共艺术的功能是辅之城市发展需求的,城市的整体性必须要求与其对应的公共艺术的整体性,否则城市的整体性是残缺的;其次,公共艺术的整体性还体现在其风格的整体性上,其风格的设计应该符合城市历史文化、现代文明要求、经济实力以及地域特点。公共艺术的风格设计不能与城市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相冲突,要尽可能地体现城市特点。

  (二)影响公共艺术地域性风格的建立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受地域性影响,城市的地域性特点要求公共艺术设计需要满足其自身的地域特点。同时对于单独城市而言,其公共艺术设计的风格将长期比较稳定从而适应该城市的需求。城市形象的塑造其实就是潜在的对公共艺术设计提出新的要求,以推动城市发展需求。

  (三)影响公共艺术生态建设

  当代城市发展在注重经济实力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重视当代文明建设,城市对于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对公共艺术的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共艺术不仅仅要体现整体性以及地域风格生态文明的建设也将作为公共艺术设计的重要考量标准。其主要体现在公共艺术传递的信息是否生态化、公共艺术的材质是否生态化,公共艺术的材质体现生态化要求是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更高考量该公共艺术的基础,公共艺术要体现城市发展生态可持续的发展观,自身要从生态出发。

  (四)影响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

  城市的发展也给公共艺术传递信息的形式开拓了更多的可能性,具体体现在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上。使其从单一的感官体验逐渐地注重形式多样化,结构上的创新、形态上的体现以及对于公共艺术色彩的把握都使得公共艺术在传达情感的过程中形式更多样化,这也符合了城市多元化发展的理念。公共艺术设计过程中对于公共艺术的形态和结构设计大多数体现在标志性的建筑和雕像上,对于雕像的结构和形态的设计不仅仅传达城市形象的信号,同时也要传达设计理念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又是当代城市发展需求以及市民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公共艺术的色彩把握是城市地域性与时代性体现的表达,色彩是感官体验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公共艺术的色彩把握一定要体现城市的地域性,地域的特点决定了城市的特点,城市的特点决定了城市的色彩以及公共艺术的色彩。

  五、现代城市有关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塑造研究

  (一)基本现状分析

  公共艺术随着城市发展不断对自身改革,在其风格整体性以及功能整体性上都已经日显成熟,同时公共艺术地域性风格的塑造也推动着每个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但对于现代城市而言,城市往往更倾向于城市经济形象的塑造,这导致公共艺术设计受到政策性影响比较严重,对于公共艺术生态建设符合城市发展需求则会被提上设计台面,对于其艺术的表现形式往往会被忽略。应该坦承,目前整个中国都面临着公共艺术设计的政策性阻碍以及设计理念和技术不足的问题。有些城市会通过挖掘城市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来打造城市公共艺术形象建设,比如桂林城市中心最优美的环城风景带――两江四湖环城游览水系就是比较优秀的城市自然风貌公共系统,北京的基础设施系统中一些著名历史文化景区的公共区域中的垃圾桶设计都有着城市历史文化的烙印。

  (二)公共艺术设计与南昌城市形象塑造的定位思考

  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塑造是相互补充和相互推进的两个非平级概念。城市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空间,其建设需要公共艺术的支撑来更好地体现城市功能,而公共艺术的发展是进一步推动城市产生新需求的动力,二者缺一不可。城市形象的塑造是最终目的,公共艺术设计只是实现目的的方式,但其在中间实现环节又充当着目的的角色。南昌城市的形象塑造要秉承公共艺术设计符合城市发展需要,具体的从城市功能区的塑造、城市经济形象的塑造、历史文明的塑造、现代文明的塑造以及地域风格的塑造出发,独立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风格。比如以南昌红色文化为中心、以南昌地域文化为点缀,构建起自然风貌系统、建筑物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商业广告系统、休闲旅游系统的公共艺术建设。南昌城市形象的塑造要积极的对未来城市发展和形象塑造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去推动公共艺术新发展,在两者共同互补的进程中推动城市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167674.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