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构成
要谈古代建筑首先要知其特点,明其关联。具体表现为: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中国传统建筑多以土木结构为主体,侧重于空间的群体组合和序列转换,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意境含蓄,追求和谐统一,尤其强调与大自然的接触,通过门窗和院落,使人的活动始终同自然相联系。空间,在中国古代并不把它简单地当作物质实体之间的空隙,而是给予它以更深刻的精神意义乃至有关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哲理。我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组合形态一般都是由四座单体建筑,以院落为中心,环布四周,构成一个“四合院”。“院”也随之成为建筑群体组织的基本组合单位。一个有规模的建筑群,便是聚集若干“院”组合而成的,因为建筑群的功能差别,故院落组配形制各异。根据虚实结合,通过不同功能分区建筑空间的千变万化,来突破单体建筑标准化的制约并表达其深刻的精神实质。
二、典型传统建筑的特点分析
诚然,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分为宫殿和民居,而宫殿又居于更为重要地位。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就布局可分为前朝和后廷两部分。前朝,是皇帝举行登基大典,召见群臣与外国使节,接受百官的场所,是皇权的标志。所以,这一部分要显示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严和权势。宫殿建筑被这种设计思想所指导,所以古人把设计重点放在这一部分,运用建筑本身的巨大院落空间,创造出了强烈浓厚的威武、严肃的气氛。在此,我们以我国历史上几个时期为例,进一步的说明。
隋唐以来的宫殿,都是仿周礼的手法,将前期分为大朝、日朝、常朝三部分,沿着宫城的中轴线,层层推进为整个宫殿建筑群的中心。
明清阶段,皇宫的紫禁城规模已远远能与汉唐鼎盛时期的巨大宫殿同日而语,明的三大朝已演变为大殿,坐落在高大的台基上。即使是这样,我们也同样可以感受到帝王宫殿所特有的那种威严、壮丽的艺术氛围。在这座南北长达九百六十米的宫殿中,从午门到乾清门的前朝三大殿,竟占了长达六百米的范围。同时,为烘托这一高潮,特别设置了由大清门经千步廊、天安门、端门到午门的长达一千三百米的变化丰富的空间序列,这种手法,正是通过古代宫殿建筑特有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加雄伟、壮观。
由于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们居住的房屋样式和风格也迥然不同。在我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北京明清时期的四合院是我国民居的典型代表。在四合院中,它分为前、后两院,中门位于两院之间。前院是作为门房、客房、客厅,后院非请莫入。规模形式的华美,是全宅醒目之处。座北朝南的房间为正房供家族中长辈居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长幼尊卑的观念,东西两侧的配房才是晚辈的居住地及其它用途,座标点成为个体在群体当中最具象的标记。堂的左边为长辈居室,厢房为晚辈居室。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遵循着“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有故出中门必拥蔽其面”的原则。如此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得北京四合院以其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和空间组成成为我国古代建筑从群体到单体,由造型到色彩,从室内铺设到装饰摆设都被赋予了秩序感,既人们所说的“礼者,天地之序也。”这种强烈的儒家体制思想,既包括了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又构成了封建社会建设等级秩序。而这种蕴涵着社会、伦理、宗教的秩序美,又极大的延伸了建筑美的深度和广度,使建筑更丰富、壮观。在现代主义设计的地方主义风格中,中国元素体现的也是儒家思想,当今社会中不少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设计以体现儒家思想观念为特色,如按照群体的组织关系布局,而非西方的单体的巨大的体量感的建筑。色彩、材料的使用等等。
三、传统建筑对当下建筑发展的启示
我国传统形式的建筑在经过了几千年的文化洗礼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矗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并一直被视为国家、民族形象的象征。笔者认为中国建筑要在传统中创新再创新。首先,文化传统的继承一般采用文化符号来表达,但更高层次的建筑设计除了吸收传统的精神外,还要有创新,有突破。
建筑要随时代前进,只有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我国建筑才能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建筑的要求也必将不断提高,仅仅满足功能需求是不够的,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传统的建筑艺术中有许多优秀的因素是现代建筑中所不具有的,所以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我国的建筑设计师有责任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下去,推动祖国建筑事业的发展。
四、总结
古往今来,每一种社会形式都会伴随着特定的精神状态,同时产生一批与精神状态相适应的艺术形式。不管是建筑或是艺术,一开始,便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文明属性是建筑与生俱来的。因此,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和社会文明史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元素。建筑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表达的同时,自身代表文化和生活环境。充满独特意义、生命力强盛的建筑设计,将在传统与现实、传统与未来的建筑文化的碰撞中诞生并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168209.html下一篇:试论传媒艺术的审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