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汉绣是发源于长江汉水流域的地域性刺绣艺术;辽阔的江汉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哺育了勤劳智慧的先民和淳朴的民风,也促进了汉绣的形成。
刺绣以针为主要工具,用线为主要材料,并由艺人掌控加工而成的装饰艺术。言简之:刺绣是针线艺术。它历史悠久,用途广泛,特色鲜明。
一、汉绣的合理性
汉绣有极强的地域特性,也有自身的合理性。
1.其常用题材多以祝福、家庭和谐、幸福美满、老人安康长寿、人丁兴旺、生意兴隆等,以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说故事。并且常常用于喜庆场合,设计内容热闹祥和,方能符合祈求祥福。
2.为营造热闹气氛,汉绣在造型方面力求粗犷豪放,典型夸张,形象生动简洁,生动的形态才能烘托出喜庆场景,简洁便于绣针的再创作。纹样丰满,构图形象完满,天随人意,圆圆满满。
3.汉绣有“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原则,色彩配置上艳而不俗,明丽清新。经常是“大红底色喜洋洋,牡丹花朵亮堂堂,深浅色线巧搭配,金线钩编花姿靓”。 牡丹一般指绣面中的主体部分,可能是人物或者是龙凤,也可能是其他。汉绣针线配色,讲究主次有序、群星拱月、繁而不乱、五彩斑斓。
4.汉绣针法上粗中见细、简洁多变,在运用中必须规范贴切,不然就会失去“汉味”,绣出的针法要求正确工整、秀美,绣工合理并适宜表现对象。针线粗而不陋,简洁多变,显出汉绣的硬朗和富有张力的视觉效果。
5.汉绣在丝理方面追求的是:规范自然,板而不呆,网格齐整,加工精美;层次有序,色彩瑰丽的审美特征。所绣不同物体需要不同针法,有的要适合纹理,有的要适合操作,有的要适合工艺,这样也就形成丰富多彩的丝理效果,增添了绣品的热闹与灵巧。
汉绣五点为其提供了质量标准,每个环节都要用来检验,没有“花无正果”就得不到热闹祥和的气氛与活泼而浪漫的特质;没有汉绣五点就没有规范精巧的技艺与丰富而别致的艺术效果。首先,给汉绣设计增添了素材资源,其次是制定了技术准则。
二、汉绣的兼容性
同时,汉绣艺术也有兼容性一面。它善于汇集其他艺术形式的特色和优点,形成自身特有的技法。
经常运用民间技艺的特异性,让常用材料物质加工变成艺术作品,材料性质不同,加工方法千差万别,效果也千变万化。汉绣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深受有关姐妹艺术的支衬、影响和哺育而成长壮大的,与他们相伴而行(如剪纸艺术、编织艺术、木雕艺术等),汉绣的过去、现在、将来都是这样。
常采用民间技艺的关联性。汉绣无论用什么加工法,选取什么类型材料,都离不开人们的衣食住行,围绕“民俗”这个主线。汉绣在地域性绣种里被列为“阳春白雪”中“下里巴人”,在苏、湘等名绣走向“绣画”的过程中,汉绣始终未入流,事实上走了与之相反的路线,更加接“地气”,绣工可以不严格依照绣稿,而根据实际效果自行掌握,甚至技艺高超的艺人可做到“胸中有丘壑、刺绣无绣稿”。
20世纪80年代,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十余件保存完好的衣服、裘被、锦绣等,这些丝绣珍品也折射当是楚国繁盛和强大,正如《楚辞》所描绘的“翡帏翠帐、饰高堂些”、“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代表着当时刺绣最高水准。对长江两湖地区刺绣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楚绣(古汉绣)是现今汉绣、湘绣的相关源头。
三、结语
从丝绸文物中可以看出荆楚大地上刺绣艺术的深厚根基,历代汉绣艺人虚心学习各种姊妹艺术,使其具有题材广泛、针法灵活多变、绣工泼辣的特色。长期实践中,它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汉绣采用吉利祥瑞、通俗平易的艺术形式,不仅增加了审美感染力,也增强汉绣艺术的普及和传播,这与其植根市井文化及码头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使之真正成为大众艺术。
★本文为湖北师范学院人才引进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4F032。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168644.html下一篇:浅论如何在歌唱艺术中体现声乐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