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2013年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的主题团日活动,与各条战线的优秀青年代表亲切交谈,鼓励青年们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
在这群追梦青年中,有一群青年,身着各式少数民族服装,从偏远的大山中走进梦想中的象牙塔,他们或手执五颜六色的画笔,绘制五彩斑斓的蓝图;或弹奏欢乐跳动的音符,舞出激昂青春的节拍;或手握高亢响亮的话筒,纵谈天下的大事小情;或肩扛厚实笨重的摄像机,录下身边的民生民情……
在实际的教学与管理中,应从“德”、“学”、“行”、“锲”四个方面,引导少数民族艺术类大学生去圆自己的青春梦。
一、德育优先,志存高远。要重视对少数民族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共圆“德艺双馨”的青春梦
1.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少数民族的学生大多来自较偏远的地方,他们生活的环境相对落后,信息也相对闭塞。自小他们在家乡的田野里起舞,在崇山峻岭间歌唱,在潺潺的溪流边绘画,儿时的梦想往往是单纯而快乐的。如今能歌善舞的他们怀揣着追求艺术的梦想来到了高校,来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在这里,他们将接触到更复杂的环境,也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对此,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应该适时引导,让他们全面深入地了解国情,从而树立远大理想。
2.引导学生锤炼高尚品格。高校里都设有《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一般会让主管学生思想教育的学院副书记和辅导员来担任教学任务,但是这门课的学分很少,学时也不长,而且任课教师因身兼数职,也未必能全心投入认真备课,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不高,单纯照本宣科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但是艺术类的学生有个共性,都乐于表现与展示,当看到自己的艺术作品能得到大家的赏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将大大提高。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专业,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多做善事。
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的教育工作者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学生的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他们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要求老师以身作则,关心国家大事。例如:2008年,当四川汶川遭遇强烈地震灾害后,时任院长的唐力教授在第一时间与合作者创作了抗震救灾歌曲《爱满大地》。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已将这首歌录制成音乐电视,在广西电视台等媒体播出,广受好评。学生们在演唱这首歌的同时,也感同身受,有的捐款,有的加入了抗震救灾志愿者的行列,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的心时刻与灾区人民在一起。二是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民生工作中去。例如:在学院的组织下,学生们举行了多场主题文艺晚会,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积极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去,有的同学载歌载舞,为敬老院的老人送去温暖,有的同学拿上画笔,为可利村幼儿园的孩子绘制壁画,有的同学拿起摄像机,拍摄公益宣传片……在发挥专业特长的同时,同学们也深切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快乐。
二、勤奋好学,学以致用。要加强对少数民族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与文化教育,共圆“才华横溢”的青春梦
1.加强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优美的旋律声中,流淌的是演奏者勤奋练习的汗水;在美丽的画作后面,汇聚的是绘画者刻苦创作的心血;在得体的播音主持里,凝聚的是播音人不懈训练的血汗;在优秀的摄影作品中,包含的是摄影人奔波忙碌的身影……那些杰出的艺术家们都深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作为少数民族高校艺术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开展学科竞争,培养学生优胜劣汰的忧患意识。让他们养成刻苦勤奋的良好习惯,既打牢基础知识又及时更新知识,既刻苦钻研理论又积极掌握技能,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
2.重视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厚德博学的学习风气。因为原来的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再加上本身在艺术学习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少数民族艺术类的学生往往文化基础较差。进入高校后,他们大多在文化课方面跟不上,导致他们对文化课越来越失去兴趣,进而对文化课越来越不重视,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针对这种情况,教育工作者们一方面应该加强学风管理与建设,让学生们意识到学习文化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文化课的授课内容与授课技巧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的老师们也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每年学院都本着“教师大比武,学生大练兵”的宗旨开展艺术节,各个专业的学生在艺术节上努力展现自己的能力,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风气。在文化课方面,学院依托广西民族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安排文学院优秀的老师为学生们授课,同时也加强教学管理,借鉴现代企业的技术手段,安排了指纹考勤机对学生进行考勤管理,既方便又快捷,先督促学生坐到课堂里,再用优秀的教学质量吸引他们爱上文化课。
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鼓励少数民族艺术类大学生多做实事,共圆“求真务实”的青春梦
1.整合社会资源,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因此,要鼓励少数民族艺术类的大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行动来谱写自己的青春。高校可以利用共青团组织的力量,多与基层联系,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与条件,鼓励学生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去锻炼,在一线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2.提供要素支持,激励学生勇于创新争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少数民族艺术既继承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又包含着创新的因子,很利于青年们在学习与实践中进行创新。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高校聚集了这样一批有活力的青年,更应该为他们提供创新的平台。
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每年都会组织青年学生举行科技文化艺术“三下乡”活动,让学生深入基层,在为当地老百姓表演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专业的创新上,每年学院都让专业老师带领学生们到全国各地去进行艺术采风,少数民族的音乐、建筑、文化等元素都深深印入同学的脑海中,有了阅历的积累,才有艺术的创新,少数民族艺术才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四、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要激励少数民族艺术类大学生百折不挠,共圆“持之以恒”的青春梦
1.深入学生群体,排忧解难,使学生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有的少数民族学生,家境比较困难,而学习艺术往往会需要较多的经费投入,作为老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为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助学金等支持,让学生免于经济的困扰,顺利完成学业。还有一些学生,学习过程中会面临一些瓶颈:有的是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受伤,有的是在练习歌唱的时候遇到声带结节,有的是在艺术创作中缺乏灵感灰心丧气……对于这些情况,老师们应该早发现早预防,及时地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练习,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从而才能保有艺术长久的生命力。
2.关注学生就业,提升就业竞争力,充分发挥少数民族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学生最终都要毕业,都要走上工作岗位。现在不少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老师应该多提供就业信息,尽早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督促他们在大学四年学好本领,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应鼓励学生甘于从基层做起,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先就业再择业,要勇于创业、敢闯敢干。因为只有在劳动与实践中,艺术才能闪现出智慧的光芒。
自2002年建院以来,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从第一批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至今才短短六年,但是他们已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崭露头角。例如:2004级音乐表演专业的季丽丽同学成为艺术学院第一位外派泰国的汉语志愿者。她凭借自身的努力,成功举办了一台主题为“琴瑟相协?中泰合鸣”的海外春晚,新华社等多家重量级媒体对此事给予关注,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在海外成功传播的见证。2006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吴丹同学,成绩优异,大三时老师推荐她到南宁电视台实习,一毕业就担起南宁电视台《看法》栏目主持人的重任。2008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沈鹏鸣同学获得广西电视台综艺主持人大赛亚军,成功签约广西电视台……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虽然同学们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但是他们与老师的联系一直未断,班主任在他们初入学时就建立起班级的QQ群,同学们毕业后,尽管天南海北,但是通过网络,大家还是能经常聚在一起传递信息,老师也借此机会鼓励他们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圆好自己的青春梦。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作为少数民族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工作者,要关注青年愿望、帮助青年发展、支持青年创业,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共圆少数民族艺术类大学生的青春梦。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169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