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近年来带有鲜明中国符号的谍战题材影视剧渐趋类型片的态势,在《特殊使命》《暗算》赢得较高票房之后,大有一片欣欣向荣之势。尤其是谍战小说《潜伏》改编的电视剧播出后,在全国多家电视台取得了名列前茅的收视排行。它的社会效益、艺术效益和市场效益都成为小说界惹人注目的焦点。《潜伏》的巨大魅力,除了别开生面地揭示出中国谍战的最高层次的军统内幕,并圆满成功地塑造了几个精致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之外,还有其更为重要的艺术内核。它立意高远、借古喻今、尖锐深刻、卓尔不群,为市场回归“文以载道”的传统、重振高尚的理想信念,提升小说的观赏价值又一次作了正确引导,成为小说创作的参照与借鉴。谍战小说《潜伏》情节紧紧吸引了读者,不仅仅是眼球,还有神经,这显示了《潜伏》的艺术质地:名副其实的真货。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谍战小说《潜伏》成功地运用了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借助多重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变化、并设的男女矛盾与敌友矛盾、多种传统文化的交织等各种手段来表现主人公的信仰与追求,使整部小说人物、情节、结构等方面的设计非常巧妙,紧紧地攫住了读者的心。
二、《潜伏》小说的艺术特征
1、《潜伏》故事情节安排紧凑
《潜伏》的小说情节环环相扣、悬念层层相叠;情节严密紧凑、波澜起伏、巧妙得当;故事扣人心弦、吸引读者。该剧以发生在1945到1949年间,以余则成与女游击队长王翠萍扮演假夫妻,秘密潜伏在天津保密局,时刻面临各种危险为主线。故事情节设计巧妙,所展示的情节是抗战胜利前夕以及国共内战期间,国、共、日、伪、外国势力、黑社会之间复杂变化的斗争。以这类内容为题材的作品很多,但《潜伏》却能独辟蹊径。小说情节安排上是按传统谍战小说弘扬真善美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敢为人先。情节设计悬念迭起,环环相扣,情节线的安排是明线与暗线纵横交错,波澜起伏、巧妙得当,与余则成和翠平的情感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在残酷的战争中也能领略到人性美的光辉。
2、《潜伏》结构布局精密巧妙
《潜伏》小说情节从抗战胜利一直到新中国解放,虽然时间跨度很大,但结构安排剪裁却十分得当,节奏也严密紧凑。“于是,一个特务头子和一个中共地下党员便一同上路了,去接那个原本并不存在的女人。车到宝坻县临亭口,他们看到路边停着辆马车,车夫抱着鞭子蹲在车后打盹儿,车上坐着一老一少两个女人,年轻女人怀里抱着包袱,粗眉大眼,但比照片上要难看一些。”翠平这样的出场了,这样的结构安排给人留下了思念和思索的余地,悬念持续。悬念接踵而至、密不透风,构成了《潜伏》持续收视的最佳效果。这不能不说是《潜伏》成功的艺术魅力。①
3、《潜伏》人物塑造鲜明
《潜伏》在人物塑造上,打破传统非白即黑的人物形象,加上演员的精彩表演,使得各色正反面人物都显得精致丰满、角色鲜明、有血有肉。如正面人物余则成和王翠平远非读者心目中固有的脸谱化的隐蔽战线上的共产党员形象。余则成由国民党的“小人物”蜕变成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战士,他并不是一开始就具备先进的思想觉悟,其惟一目的也只是潜伏下来,生存下去,好好跟自己的恋人过普通人的生活,并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崇高理想。但在剧中却表演得很到位,他说话慢吞吞的、毫不果敢,做事拘谨小心,靠对军统天津站站长吴敬中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帮助站长敲诈汉奸而赢得信任,丝毫没有以往谍战小说中英雄人物应有的“高大全”特征,却怀有一颗赤胆忠心,爱憎分明,既要潜伏在敌人心脏与多方较量,又要在真情假爱中承受良心、道德、情感的博弈,其中有失去爱情时的痛苦,面对复杂局面时的焦灼,但关键时刻又机敏过人。纵观剧中余则成这个人物是有血有肉、角色鲜明的;翠平也一样,她做事毛毛躁躁、大大咧咧、性格莽撞,几次给余则成带来危险,没事就说共产党好,动辄就要拿着手雷去跟敌人同归于尽,一共传了两次情报还传丢了一次,,尽管如此,这个人物形象却显得有血有肉、真实可信。②
4、《潜伏》语言诙谐幽默
《潜伏》的语言也很有特点,是小说情节展示的又一个维度,诙谐幽默的经典语言和小说情节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潜伏》的语言特色。正是这种语言特色在紧张的小说情节中,多少给压抑的保密局带来了一丝欢愉,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一丝轻松与喜感,语言诙谐幽默,“雷人”台词频出,但又不给读者矫揉造作的感觉。如翠平走到穿衣镜前打量自己“是比穿粗布好看。”(看到余在看自己)说“看什么啊?”余:“像林黛玉。”翠萍:”谁?”余:“林黛玉。”翠萍:“在哪儿认识的野女人吧?”在惊险的小说情节中不经意地蹦出几句这样的台词,不仅体现出人物性格,更在严肃的小说情节背景中注入了喜剧成分,充分调动起了读者的情绪。③
三、《潜伏》小说的魅力价值
1、《潜伏》人物形象塑造的突破
(1)男主人公人物形象塑造的突破
《潜伏》中,余则成的外在形象只是一个文弱书生,并且最致命的是他从一开始并不是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战士,而是国民党特务机构军统局的一员,是一个在思想上有着缺陷的小人物。这样,余则成的内在形象塑造就成了《潜伏》区别于其他谍战题材小说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这样一个被国民党军统授予荣誉勋章的老军统怎样走上无产阶级的革命道路,并最终确立共产主义信仰,这样一个转变过程也是很让人期待的。这相对于一上来就给主人公安插上我党谍战英雄外衣的其他谍战小说来说,无疑是一种突破。
对余则成这个人物形象来说,思想上的缺陷并没有影响他作为谍战英雄的一面,反而让读者感觉到了真实。从那个年代来看,很多无产阶级革命家走上革命道路的原因都很偶然,关键是看他们在走上革命道路后的思想是否坚定、成熟。而从一名对共产主义信仰持怀疑态度,仅仅是为了爱情的投机才成为我方一员的军统少校军官转变为一名拥有坚定地共产主义信仰的共产党员,这其中的戏剧性设计让读者对余则成这个人物充满了期待。 (2)女性人物形象塑造的突破
翠平是一个来自山里的游击队长,估计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余则成的心里也是这样认为的。就是这样一个“蠢得挂像”的女人要和有谋略、有修养,斯文儒雅的小知识分子余则成在“革命中产生恋爱”,其难度之大,恐怕是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匪夷所思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不识字,不懂得“浪漫调调”的女人,愣是在慢慢的接触中逐步被余则成吸引,也最终俘获了余则成的心。余则成开始时同样认为翠平的很多缺点是不可忍受的,比如:不会用厕所,不会穿睡衣,不会用煤气做饭,最要紧的是翠平太莽撞,无法顺利的配合余则成完成潜伏工作。但是在随后的接触中,余则成也发现了翠平身上的可爱之处:她勤奋好学,稍微打扮一下也有点“像林黛玉”,关键是她身上那种“天生就是一个战士”的飒爽英姿深深迷倒了余则成。他们也为中国的谍战小说塑造了一对“在革命中产生恋爱”的经典小说情侣。
从“革命”加“恋爱”模式的发展角度来看,《潜伏》无疑给该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可供参考的范本。不但在类型上构造圆满,而且以其独特的戏剧结构和人物形象成为了文艺领域“革命”加“恋爱”模式的经典作品,也成为了这个模式在谍战题材小说中的一个经典样例。
2、《潜伏》戏剧性叙事的突破
《潜伏》的编导在戏剧性叙事结构上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他没有像以往谍战小说那样采用从始至终贯穿全剧的戏剧矛盾、冲突、悬念,而是巧妙地将一个个小的矛盾、冲突、悬念用一条爱情线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条浪漫线加上一串经典谍战故事的独特戏剧结构。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潜伏》在任何一个点上都是三条故事线在走。而且这三条线是交替前进的,第一条线刚开始,第二条线已经走到了中间,而第三条线则已经接近尾声了。这就使叙事结构非常紧凑,从而把电视读者紧紧吸引在电视机前。
《潜伏》的浪漫线就是余则成和翠平的情感线,他们从最开始的互不相识到矛盾重重,再由矛盾重重逐渐开始了解信任对方,最后发展成亲密的恋人关系。这一条情感线贯穿始终,也是全剧让读者最为津津乐道的情节。在这条情感线的基础上再串联上一个个小故事,而每个故事在全剧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又有轻重缓急的不同,整体看来就形成了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多般变化和叙事效果。
所以在《潜伏》的阶段性叙事中,正是利用这种不停设置悬念的办法,使得读者的兴趣始终追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而发展。总之,《潜伏》用一条情感线串起一连串经典故事的叙事结构是对已有谍战小说戏剧性叙事结构的一大突破,这种戏剧性叙事结构在目前的小说市场下为其他小说的制作,特别是谍战题材小说的制作树立了很好的范本。
此论文是根据韩国出版的《潜伏》小说系列韩文评论部分翻译修改而成的。《潜伏》小说系列由中文版加注音版加韩文翻译版再加韩文论评的组成的。在翻译过程中给予很大帮助的李成俊老师,黄后男老师,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169409.html上一篇:略论《红楼梦》人物刻画艺术特色
下一篇:《竞选州长》中的反讽艺术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