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艺术理论 > 影像艺术中的国家形象的建构

影像艺术中的国家形象的建构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在全球化和文化帝国主义的侵入下,大量海外媒介以不同的传播形式,以其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渗透力强的特点不断向外扩张。影响输入国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我国的国家形象在国际传播中,一直存在着“刻板印象”:呆板的、威胁性的。因此,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尤为迫切。自从新世纪以来,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影像艺术作为一种国家形象宣传的手段,肩负着树立国家形象、弘扬民族文化、增进国际交流的重任。而纪录片以其非虚构性、纪实性的表现手法,成为塑造国家形象最直接、最客观的载体。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开播后迅速走红。下面将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个案研究,从影像解读的角度,分析其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国家形象?

  《舌尖上的中国》以其独特的选题、故事化的叙事策略、精准到位的镜头运用,不仅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美食的视听盛宴,也使观众的情感、精神和文化得到满足,引起观众的共鸣。根据麦茨的电影符号学理论,可以将电影文本分成三个部分,它包括:一、视听部分,建立在直观元素之上,包括语言、景观、构图等视听符号;二、故事部分,建立在第一层之上,通过视听语言构成一个连贯的、具有意义的故事;三、深层结构。文化背后的信仰体系、社会价值、道德标准等。观众通过这三个部分解读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社会价值、道德标准等表层和深层的文化。①下面将从这几部分对《舌尖上的中国》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进行影像文本的解读。

  一、选题新颖

  在国家形象宣传方面的纪录片的题材很多,人文、历史、科技、社会等都是纪录片惯用的题材。《舌尖上的中国》突破了美食文化传播的传统套路。从人们的感官、味觉入手,将食材的挑选、制作的工序一一展现。这种看似平常的取材,获得了观众的共鸣。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共通性。在影片中将主题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无不蕴含了人类普通的生存体验和生命感悟。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与观众的个体记忆产生共鸣,强调文化共同体的回归。改变了以往纪录片的“说教”功能,淡化了主流的意识形态色彩。小题材承载大命题,更多的表达了与食物有关的人物、故事和情感。

  (二)时代性。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人们不禁质疑还有没有健康、安全的食物。《舌尖上的中国》呈现的正是一种原生态的、蕴含人情味的食物。它的播出,使人们重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展现美食独特的制作工艺上,也展现了创作者对环保、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理念的坚持。

  二、国际化的叙事策略

  《舌尖上的中国》采用了国际化的叙事视角,借鉴了国外的叙事策略。在讲美食的制作技巧上,采用故事化的叙事节奏。片中每一集与每种美食采用了双线叙事、平行蒙太奇的手法,既不单纯的讲美食,也不单独讲人物故事。在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一边讲松茸的特点、制作方法,一边讲卓玛和母亲找松茸、卖松茸的故事。将食物与人联系起来,简单却又充满了感情。类似这种故事,七集片子一共出现了54个故事。每集在7个故事左右。

  三、视听语言

  “镜头会说话”。《舌尖上的中国》以手法多样、色调明亮、节奏明快的整体风格,将技术与艺术结合,纪实与审美结合。使镜头充满了设计感、艺术感和张力感,生动形象的展示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和精神风貌。

  1、景别变化多样

  《舌尖上的中国》前面50秒的片头采用了典型的中国风格――泼墨的表现手法,片中的竹子、筷子、碗等也都是中国特色,这些奠定了片子的基调。在拍摄食材时,多次运用主观镜头,使我们观众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本部片子运用最多的是特写镜头,近距离拍摄,将日常的食物的质感、美感呈现出来,如介绍金华火腿的烹饪方法时,肉丝的纹理和脂肪的色泽展现无遗,挑逗着观众的味蕾。此外还大量运用了高清的景深镜头,不仅突出画面主体,也扩大了主体的张力,给观众带来视觉享受。空镜头的运用使人的情感在环境内蔓延延伸,在片中第四集《时间的味道》中,在表现从小身处异乡、在呼兰河边长大的金顺姬时,当她谈到故乡的镜头为一组蜜蜂采花的空镜头,这是一种隐喻蒙太奇的手法,我们可以看出她内心的甜蜜油然而生,这也寓意着她对自己辛勤的家乡人民的想念和赞美。此外,片中出现的暗示时间流逝的沙漏、暗示上海发展飞速的鸟等,都丰富了片子的画面内容,阐释了纪录片的艺术韵味。

  2、声音语言意味深长

  影视中的声音语言包括人声、音乐和音响三部分。声音不仅营造了真实的影像世界,而且在叙事、抒情以及表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舌尖上的中国》中运用富有意味的解说词、抒情性的音乐以及写意性的音响,传达了一场具有艺术美和情怀美的视听盛宴。

  首先,《舌尖上的中国》原创音乐共有19首,片子的主题音乐为《劳作的春夏秋》,它没有宏伟雄厚的情怀,而是偏亲切自然、贴近生活的。在每次表达劳动人民收获成功喜悦的时候都会响起欢快激昂的旋律,声画统一,暗示了劳动人民收获成功的幸福感。在《自然的馈赠》中,老包在竹林中挖笋时,此处音乐变奏突转,音乐紧凑厚重,竹笋被挖出进入画面之后,音乐突转舒缓温暖,烘托了挖笋成功的幸福气氛。在本片中,音乐成为了一种特殊的造型方式,声音与画面完美结合,画面为音乐提供场景和形象,音乐为画面烘托意境和想象。此外,音乐在叙事上,如叙事时间、空间,节奏的把握、控制,悬念的设置、冲突的表现以及隐喻的表达都起了重要作用。片中的音乐曲调运用了、琵琶、笛子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乐器,与画面一起塑造了一场“中国风”盛宴。其次,音响的运用。美食烹调中的同期声,如油炸声、发酵声、切菜声……将平时常见的锅碗瓢盆搬上银幕,还原现场环境的真实。有些声音运用效果声的特效处理,从听觉上刺激人们的味觉。声画俱备,给观众带来真实体验。再次,解说词的运用。片中旁白李力宏的嗓音浑厚深沉、具有智者的韵味,声音丝丝入扣、浑然天成。配音配合美食、人物,让人感受生活的美好与希冀。文字着眼于现实生活的表象,揭示内涵的哲理,抒发出一种特别的情怀。

  总之,《舌尖上的中国》声音的介入,使纪录片的表现空间大大扩展,通过声音的音色、音调、节奏、力度等要素的相互作用,其在塑造真实性、艺术性、故事性、体验性与思想性等方面给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新鲜元素,使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不断更新。

  四、结语

  中国形象正从政治话语的桎梏中逐渐走出来,消解文化差距、增强文化认同,树立自己独特的国家形象是提高我国国际地位,也是实现跨文化传播交流的有效途径。《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告诉我们要寻找本土性与国际性的对接点,运用故事、人物、视听语言等元素增强艺术性和感染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16958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