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一、戏剧唱词念白中的文学语言
戏剧通过唱词念白将故事情节串联在一起,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文学语言在戏剧台词中的运用,赋予了其一定文学性的同时,也使其更加生动,有了较强的故事性。关汉卿的《窦娥冤》,台词不仅故事性强也非常精炼;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的台词同样有着较强的故事性,而且生动、有趣,具有了文学艺术的美感;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台词凝练精美、语言表现淋淋尽致,每一句都可以使观众的情绪无比高涨。尤其,散文性的道白、诗性化的台词,使戏剧艺术得到了完美升华,观众不仅记住了故事内容,也记住了故事的历史背景,甚至其中的一句台词、一段唱腔念白,足见文学语言赋予戏剧的魅力之大。
文学语言在戏剧艺术中的使用,使台词具有诗性化、文学性的同时,也让特定语境下的词汇具有了视觉形象。我们在戏剧唱词中常听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古诗,这两句古诗出自《使至塞上》,译为“浩瀚沙漠中的一柱烽烟挺拔而起,天际长河中一轮夕阳缓缓落下。”这么壮阔的一副景画中,只有一缕孤烟,圆圆落日沿着长河缓缓落下,感受到的是一种孤寂。当观众听到这两句诗词的时候,将台词中的意境形象化,心中油然升起一种孤寂、痴伤感的情调,使戏剧中的感情更加丰满。
二、文学语言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源泉
文学在戏剧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种戏剧创作,首先是文学创作。无论正剧、悲剧还是音乐剧、舞台剧等,任何一种戏剧都要有完整的故事背景、情节,通过情节的串联与表现展现历史背景下的矛盾冲突,特定环境下的人物性格,以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与戏剧产生共同共鸣。这一系列创作,预想甚至畅想,要求戏剧艺术创作者首先是文学创作的行家,才能创造出凝练、生动、饱满的戏剧台词。文学语言只有通过反复的锤炼,才能将情节下的矛盾冲突、人物性格、情感展现的丝丝入扣,满足戏剧语言的要求。
如果一位戏剧创作者缺少文学创作的能力,则不能很好地把握戏剧中的情节、矛盾及人物性格设置,缺少矛盾性的戏剧作品也会缺少精彩性。文学作品为戏剧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而文学语言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在戏剧艺术的唱词念白上,赋予了戏剧台词诗性化和文学化,使得戏剧文学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文学语言赋予了戏剧艺术更多的感情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需将自己的情感、审美趣味加注在唱词念白上,不仅告诉观众戏剧讲什么,还要让观众情感上得到美的享受,使观众的身心享受到愉悦。从某种层面上来讲,艺术语言与非艺术语言相比,带有更多的情感信息,能让听到的人产生深刻的情感感受。文学语言应用于戏剧的唱词念白上,不仅传情达意,也使得台词的表现性和美感更强。带有明显感情色彩和审美评价的唱词念白,观众不必细致推敲其确切的含义也可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即使观众不清楚台词内容,也可以凭艺术的直觉领悟和理解其中的内涵。
如,一些戏剧中经常用“婀娜多姿”来表现一个女人的形象,观众一听到不必推敲即可明白其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当台词中含有“奸诈”、“邪恶”等文学语言词汇,观众听到后即可将其转换成一种视觉形象。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文学语言在戏剧艺术台词中的应用好似一种特定的程式,在戏剧艺术中有其特定的表现形式,在特定情节下表现特定的情感。如,《西厢记》中有一段关于崔莺莺和张生在长亭送别的桥段,情感悲戚、感人至深。“长亭”是指官道上供人休息的亭子,古时候人们送别亲友的时候经常送到官道上的亭子为止,当其出现在戏曲唱词中则寓意着送别。每当送别时候又会赠予亲友“折柳”,以表思念之情。故“长亭”、“折柳”在戏剧中有了特定意思,表示离别情愁。因此,当人们听到崔莺莺和张生在“长亭”送别,便会产生离愁别绪。
除了一些特定词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用词汇用于戏剧后,在特定语境下也可以表示特定的情感。如,有些戏剧唱词念白中常用到《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闹”作为日常用语,当其用于此处时将词中的盎然春意表现地更加活灵活现,使春色具有了人的“形态”。
从以上内容中不难看出,戏剧艺术中使用文学语言,使某种特定情况下的情感得到了极大丰富,使戏剧中的情感表现更加明显,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仅能快速体会戏剧人物的感受及变化,还可得到感情的升华。正是由于文学语言赋予了戏剧艺术这种能量,才使得戏剧艺术创作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不断向前发展。
四、结论
文学语言对戏剧艺术产生的推进作用,体现在唱词念白上、戏剧创作上情感体现上,尤其在唱词念白中的表现的更为明显。戏剧中的唱词念白应用文学语言,提升了戏剧台词的诗性和文学性,把戏剧艺术推到了美学境界。戏剧艺术虽然融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但也不能否认文学语言和文学艺术对其产生的推进作用,戏剧作品的创作要从文学艺术中吸取养分,将文学语言更好地运用于戏剧台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169630.html上一篇:浅谈明代陶瓷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