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一、绘画的目的之一是求美求乐
绘画艺术是忠实于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对客观物象采用经过高度概括与提炼的具象图形进行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利用线条和色彩等形式,通过平面描绘来展现这个大千世界。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表现纯真、随意的状态,这种“原生态”的艺术是一场自由的游戏。孩子们的世界多彩神奇,在他们的画面里:人物的头大身小、太阳月亮会哭也会笑,因为他们稚拙、奇异、多变、求全、富想象力的头脑,成就了真情流露、随意涂鸦之景象。真正的儿童绘画是重兴趣、轻“理法”的,儿童在随性完成一幅画之后会产生极大的满足感,此时的他们是很幸福的。毕加索说过:“我一生都在像孩子那样画画。”我们也能从黄永玉、关良等画家的作品当中窥见童心童趣。当然,画家表达自己内心所感、所想,他十分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画家的心总是跟随自己所描写的对象,或悲或喜。这样的绘画便与儿童绘画产生了一致性。
画家深知幸福是一种活生生的情感,它要经历诞生、成长、绽放、衰败直至消亡的过程。于是在他们的画笔下,有幸福的早晨、黄昏、夜晚等各种温馨的景象,它反映的是瞬间的生活,给予观者的却是永恒。幸福有超然的特性,它常引导我们来到两个世界临界处,让我们感到内心充满幸福并完全忘却自我。此刻你可能会想起保罗?艾吕雅的至理名言:“营造一个世界不必万事俱备,只需有幸福,仅此足矣。”但画家很难描绘幸福,弗朗西斯?培根说过:“我能画出尖叫,却画不出笑容”。①在他眼里,画家可以描绘此情此景,却很难捕捉笑容背后所蕴藏的幸福感。描绘幸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人类社会努力探索的目标是真善美,美是使人幸福的,而美是从作为绘画艺术的范本的自然中而来,所以绘画的真正目的是促使画家去自然之中不断搜寻幸福的奥秘,这样方能求美求乐。
二、绘画艺术作品对实现幸福生活起促进作用
绘画艺术作品可以给人送达愉悦,还可以带来沉思。它的物质效应有时能给予画家直截了当的幸福,在有些情况下,画家的作品若能以高价卖出,这得来的幸福感可能会成为画者继续创作的动力之一。当面对一幅画作的时候,作为观者,你可放缓呼吸,任凭作品向你倾诉,好让它走进你的内心,特别是感人肺腑的绘画作品,它对人们理想的追求、品德情操的形成、人生道路的选择、学业事业的成就、家庭生活的美满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画廊、博物馆、美术馆里,你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而痴迷于一幅绘画作品而驻足长留,你或许会与这周围广袤而宁静的世界产生共鸣,你会感时“画”溅泪、会闻到一丝“不食人间烟火”的气味……
长久以来的绘画艺术圈内存在着如勃纳尔生前就感到幸福的艺术家,但也不乏生前就十分痛苦的艺术家。前者占少数,他们传达幸福的方式是直接的,而后者则是间接的。画家会将自身的情绪移入自己的作品中从而影响观者。凡?高用自己独有的图式在画布上任意挥洒,这种令他极其满意的图像最终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德斯蒙德?莫里斯的眼里,他带给人的是一种“理智”的幸福。笔者认为这种幸福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美,让人达到一种审美幸福的境界。亨利?福西隆在论述凡高时说:“他是他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对他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华,他希望将它捕捉。这一切对他意味着是一个充满狂热和甜蜜的谜,他希望他的艺术能将其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人类”。②画家们观察入微,其画作令人思绪万千,让人想改变看待现实的固有方式。在蒙克生活的时代,再没有别的艺术能够像他那样深入到人的灵魂之中,且把那心灵的美与丑一并展现给世人。也没有人敢同他那样赤裸裸地描写人类本能的丑恶,使善良与罪恶并存,让美丽与丑陋共生。在八大山人的作品中,你能看到的大多都是残山剩水、枯枝败叶、奇石怪鸟等,它们传达着画者的孤寂冷傲之情,这些都是由内心引发的真实产物,它是一种真实存在,画家得到的是宣泄,引发的是快感,愉悦的是自身。这些画家都是沉醉在悲情与痛苦中的画家,他们描写的是那种触动他们心灵的线条和色彩,他们画的也不曾是自己看到的东西,而是所经历的东西。在对丑恶的世界的揭示下,画家得到了宣泄,从而产生快感,夏加尔的《乡村生活》告诉观者:幸福可以简约为一种简单的思维状态,一个简单的决定(当然最低限度的人际关系和物质环境是必须的)。这种简单的思维状态正是能产生快感的东西。中国古代绘画中以丑石为美的观点不是没有,对称也不一定都是美的,丑即是美,美即是丑,此时绘画艺术作品成为了揭露丑恶的工具,它能发人深省。
三、中西方幸福哲学对绘画创作的影响
西方的幸福哲学主要可以概括为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等为首的理性主义幸福观、以德谟克利特、梭伦、费尔巴哈为首的感性主义幸福观和基督教幸福观。在这当中,中世纪基督教的幸福观使许多的油画作品展现了“虔诚于上帝方能得幸福”的构想,相对立于神学思想的人文主义精神始终贯穿于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画派的乔托利用人文精神来理解他的壁画内容,他开始探索写实技法,首次按照自然的法则拉开了人物之间和人物与背景之间的距离;波提切利的名作《维纳斯的诞生》和《春》充满了柔情的诗意,尽情表达了画家对美好事物的爱恋,洋溢着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到了其鼎盛时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也在极力展现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拉斐尔为梵蒂冈宫绘制的三幅壁画《雅典学院》、《巴尔纳斯山》、《圣典辩论》都表现了一个人文主义者对于真理和幸福的追求,同时,他描绘的女性形象体现着慈爱、善良、温顺的品质,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憧憬。之后的威尼斯画派中涌现的乔尔乔纳、提香等都试图表现自身对于大自然和幸福人生的讴歌。 中国早期的文化中,儒教的幸福观主张“仁义”,道家幸福观提出“自然无为”,佛家幸福观则展现“涅?”之乐,这三种幸福观直接决定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创作的形式与内容。庄子的幸福哲学思想是超脱一切尘世的。庄子信奉的是逍遥处世的治世之道,“自然”不是自然界中的具体事物,而是一种不加人为强制的本然状态。这种“自然无为”的德行表现在绘画上是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国古代画家才会有“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这一说,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一处折枝、一叶扁舟等都能给予观者无限沉思。观者体会其用线的沉稳、色彩的雅丽,他们的幸福溢于言表。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遵循道家的审美观念,讲究“五色令人目盲”,单一着色。画面呈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之感,展现了一种平缓、自然、淡泊的心态。这位全真教弟子通过在荒滩、树林打坐观看自然山川的变化,将自己寄托于山川、江河之间。因为他的返璞归真,自然山川的浑厚才得以表现。黄公望深受庄子的幸福哲学思想的影响,将“道法自然”理解到了极致,自然本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结 语
当人们在探寻美的足迹的时候,或许悟到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禅意,或在散步的时候拾得一方艳石,那就是幸福,绘画艺术时刻都在求美求乐,于是绘画艺术与幸福相辅相成的关系才使得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责任编辑:杨建)
注释:
①(英)德斯蒙德?莫里斯.幸福之源 [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21.
② (荷)奥夫沙罗夫.《凡高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95.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170069.html上一篇:陶元庆书籍装帧艺术研究
下一篇:界画在宋元绘画中的艺术地位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