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一、民族声乐语言的风格特征
声乐语言风格和声乐艺术所处的地域和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情感表达方式各有差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语言表达方面也各有其特点。语言是声乐艺术的基础和重要艺术要素之一,因而语言的差异使得民族声乐风格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格局,不同民族的声乐艺术表达方式也都有其特有民族特征。首先,民族风格。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历史的沉积和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汉族声乐语言文化为主体、少数民族声乐语言文化为特色的多元性声乐语言文化,所以民族性是我国民族声乐语言文化的本质特征。由于生活方式、思想情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各民族都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声乐的民族音调也包含了民族语言的特质,如陕北的信天游、东北的二人转、江南的小调等。不同民族的声乐艺术美实际上也是不同民族语言音乐美的创造,都是围绕民族语言的美化与表现来进行的,都表现了不同民族语言的声乐情态。其次,地域风格。地域风格与民族声乐语言紧密相连,也是民族声乐语言的重要特征。地域风格的形成除了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的差异外,更显著的体现是在地方语言和特有方言等方面的差异。例如我国南方的民歌语言较为细腻委婉、曲调悠扬柔和,北方的民歌大多数则与之相反,多为语言粗狂奔放、旋律刚劲流畅的歌曲。不仅如此,即使是同一民族的声乐艺术,由于地域和方言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形成风格迥异的声乐艺术。如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其歌词就充分体现了巴山蜀水独特的地理环境。该地区经常被烟雾笼罩,阳光普照的晴天比较少见,因此就有了这样的歌词:“太阳出来罗喂,喜洋洋罗喂,挑起扁担朗朗扯,哐扯,上山岗朗?……”歌词之中蕴含的喜悦之情显而易见,把人们看到太阳后的舒畅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出了地理环境和民族声乐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最后,时代风格。追本溯源,人类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写照,对于声乐艺术来说也是这样,不同历史时期的声乐都反映着其所处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我国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时期的戏曲、说唱和评书,60年代的“百花齐放”,80年代的“借鉴西洋、为我所用”,到如今民族声乐多元的呼声,都展现了我国不同时代的艺术风貌。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从声乐艺术作品当中通常可以感受到其创作时所处的时代风格和社会风貌。例如《东方红》是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新民歌,歌曲充分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表达了人民对新生活、对共产党、对革命领袖的赞颂之情。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给民族声乐语言艺术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也给当前多元化的民族声乐艺术提供了社会基础。
二、民族声乐语言的审美特征
我国民族声乐语言以人民群众的生活语言为创作基础,但和日常生活用语又有着很大不同,民族声乐语言是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语言,是具有文学性韵文形式的歌唱或唱词,符合特有的文学语言要求,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和文学特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首先,诗化的语言。民族声乐艺术的语言和演唱风格虽然千变万化,但是其颇具文学性的诗化语言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时这也是构成民族声乐艺术美的重要元素之一。在我国古代诗与乐往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古代诗歌大多数是可读可唱的,这在很多古代诗歌当中都有所体现。例如李白的“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杜甫的“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等,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歌”其实就是指能唱的诗。诗化的民族声乐语言与音乐旋律相结合,以高度精炼的语言来抒发强烈的情感,民族声乐艺术中所包含的人类情感正是民族声乐艺术的核心和精华所在。在现代声乐作品中歌词诗化的现象也非常普遍,例如内蒙古族民族歌曲《牧歌》中这样一段歌词:“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走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那斑斑的白云,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短短的四句歌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内蒙古大草原如诗如画的风景,使听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其次,优美的声腔。中国民族声乐文化讲究声腔的不同,如昆山腔、海盐腔等。“依字行腔”、“字正腔圆”、“润腔”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所追求的原则和标准,其中“润腔”更是判断声乐艺术表现是否具有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准。“润腔”以情为中心,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以各种手法对曲调进行润饰,对现代声乐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依字行腔”和“字正腔圆”强调读音和发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这不仅是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规范,而且可以使得演唱者的声腔更加优美。最后,独特的韵味。韵味是指语言的表达、声音的表现、感情的抒发,除此之外还包括演唱艺术营造的深远意境,这些都是声乐演唱的精髓、声乐艺术的灵魂。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二人台”等在唱词上就充分体现出了语言的韵味,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我国民族声乐语言的韵味在字韵、声韵、情韵上的表现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只有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艺术关系,才能使民族声乐艺术具备独特的韵味之美。从声乐艺术的本质方面分析,声情并茂一直是声乐艺术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美本身就结合了演唱技巧和人类情感在内,是声乐艺术声情并茂的经典范例。
三、声乐语言创作的多元性和普遍性 我国民族声乐语言的创作具有广泛性,创作主体、创作题材、创作内容等可谓多种多样,而从语言特点来看其创作又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中尤以衬词的使用表现最为明显。首先分析民族声乐语言创作的多元性。从创作主体来看,当前民族声乐语言创作既有民间流传的口头创作,也有专业艺术家进行的专业创作。从创作题材来看,我国民族声乐种类繁多,包括戏曲、曲艺、新民歌、新歌剧等演唱形式都可以用来进行创作,因此我国民族声乐语言的创作题材也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从创作内容方面来看,民歌语言有表现劳动生活、人物事迹、爱情婚姻、传说故事等多种内容,例如歌曲《孟姜女》就是以传说故事为题材,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百姓生活的凄苦,同时也赞颂了爱情的伟大与忠贞.又如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简洁有力、气势雄浑,既说明了当时中华民族的艰难处境,又表现出了革命儿女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其次,以民族声乐语言创作中衬词的使用为例,分析民族声乐语言创作的普遍性。衬词的丰富多样是我国民族声乐语言的显著特征之一,民族声乐语言中的衬词通常是指一些语气词和形容词(例如“哟”、“嗬”、“溜溜”、“得儿”等)。衬词是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声乐歌曲韵律、抒发创作情感、强化艺术氛围的重要手段。衬词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应用由来已久,早在《诗经》等先秦民歌中就已经出现使用衬词的现象,如诗词中的“兮”、“于”、“嗟乎”等虚词就是衬词的一种。又如近现代歌曲《跑马溜溜的山上》:“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歌词中就反复使用了“哟”这个衬词。衬词的反复使用和延伸使得民族声乐语言所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同时又增强了声乐歌曲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得这些歌曲朗朗上口、别有一番风味。不难看出,在民族声乐语言的创作过程中使用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衬词,能够对声乐语言的结构组织、主题发展、情感表达、气氛渲染等方面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具有宝贵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我国民族声乐语言衬词的使用和表达的不同,充分反映出了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风俗和审美情趣,彰显着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170154.html上一篇:浅析声乐表演艺术的双向功能
下一篇:论钢琴伴奏教师的能力与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