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一、古琴打谱的体会
在2011年的《松弦馆琴谱》打谱会议上,琴家们已经针对打谱的具体技术问题进行过一次较为深入的研讨。内容涉及解题、版本比较、打谱校注及后记的撰写等问题。①本次打谱会,将这一话题再次深入。
中国古琴学会副会长、镇江梦溪琴社社长、古琴艺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善教先生认为,打谱是将古人的谱子研究出来,成为当今的好的音乐的方法。打谱不仅要订指法,也要判别调式、节奏。这就“需要我们打谱人要有大量的琴曲积累,掌握琴曲一般的规律”,因此,琴家要刻苦钻研传统曲目,要以“传统音乐、传统文化为基准”,这样才能“以比较高的演奏技巧来揣摩、学习和再创作”。这样“也就不会在我们打谱的时候不自主的用西方的思维去解读我们的琴谱”。刘善教老师总结其打谱经验,最后说,“打谱还是要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好,尽量在精神层面上尽量接近古人的原貌”。
中央民族乐团一级演奏员、古琴艺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余青欣女士认为,打谱其实是一个个体行为。“就是说每个人,首先你会处于对古琴的热爱,你有一种责任感,你想去传承,所以你才会有这种行为。”“像我们所有的老师,包括管平湖先生、吴景略先生,首先他们是热爱古琴才去打谱,而不是为了打谱而打谱,最先我们有个‘发心’,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并想打这首曲子。我打谱的体会是,首先要遵循古谱、尊重原谱,然后,是你自己要有个性化的发挥和对琴曲的理解。那之所以这个琴曲是否能够让大家喜欢,就是历史建立的标准,必须是要好听、合理的,只要有60%-80%的人承认它喜欢它的话,那么我就认为成功了”。最后,余青欣老师总结说,“在历史的这条长河里通过我们的手,融进我们的个性,然后让它源远流长的发展下去,这也是我们每一个琴家的责任”。
中国古琴学会副会长,古琴江苏省非物质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扬州著名斫琴家马维衡先生说:“打谱之前,我们还需了解体会原作者个人思维和民族环境,才能用自己的弹奏技巧表现出作品的内容,达到还原的效果。通过这首曲子(指本次打谱会马维衡打谱的《胶漆吟》)的打谱,我觉得我们不仅要强调民族的继承性,控制琴曲音乐的生动性,还要注意原曲的深层次的结构和琴曲的隐喻性。我国古代的诗词多不是直白的,有隐喻性,一遍遍听了之后会有新的感觉和感受。对于一些琴曲,我们觉得较难的指法尽量的不改动原谱的指法,不能采取消音,更不能用现代人的观念、方式或西方的音乐美学理论用在打谱上”。马维衡先生认为现在打谱的大多是五十岁向上的,这是好事情,“因为我们这边的老一代琴家,在接受过传统美学思想或者旧的观念后,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不赶时髦,静下来打一些高质量高品味的琴曲,给我们后人做参考也是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岭南天虹琴馆馆长区君虹先生认为,打谱是使用简谱或者五线谱来记录琴曲的音高节拍,并补充减字谱中所没有的标记。对于打谱,区君虹先生有三法,“首先是记法,打谱必须掌握熟练的记法,这个问题丁纪园老师对记谱的记法已经阐明的很详尽,弹琴的指法通过多年自己的掌握,记谱可以通过学习就能掌握的。(丁纪园老师对于记谱的记法有以下两点:“打谱第一步,首先要把它的指法谱字研究透,然后认识谱字要较弹,谱子认不清的时候不许加音,不许减音,不许擅自的修改谱字。打谱要规范它的历史,尽量要规范它的历史的本来面目。第二步要找调,想要学会打谱,就要学习并研究中国的传统的音乐学、乐律学,古琴常用的几个调要记熟,如果谱子打得困难,那你就反复弹,调自然就在你脑子里面就出现了,弹一遍两遍旋律是出不来,就要反复弹”。)第二个是心法,我觉得心法是最重要的,这个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和个人的文化水平问题,包括历史知识,特别是古琴的历史,诗词歌赋、古典文学、书法、篆刻、绘画等等。通过传统文化的修养,世界观和人生观,如何能使自己的作品尽量客观的还原琴曲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和意境呢?那就必须靠以上心法的修养,这也是打谱必须依赖的元素。如果缺乏心法的修养,就算你打出来的谱子音符丝毫无差,但其旋律节奏却是乏味的,因为你的脑海里缺乏有关传统艺术的美德元素,这好像是电脑里的工作软件太小了,还原的功能不全,那你就无法和古人对话交流,而导致缺失。当你注意心法的修养,会认识古琴的博大精深,而这博大精深的内涵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随着自己的学习发展,你会发现自己的学习不断进步,就会觉得古琴是非一般的乐器,就会觉得之前学的知识是非常的浅薄。第三是性格,个人的性格也很重要,是宽厚、包容还是直性子都会在你的作品中反映出来。我认为以上三点是决定你打谱质量的因素,如果你的先天和后天铸就了你赋有古人那种浪漫的情怀,非凡的想象力,那么你打出来的古琴作品也是非凡的”。 通过这次《松弦馆琴谱》的打谱,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理事韩杰先生有以下几点体会:“第一个体会是,古琴打谱的目的是还原古曲的原貌,按照古谱照弹,古琴谱除了表达位置和指法以外,必须对琴曲的曲情、背景、指法进行分析研究,使古曲能够进行原貌的再现,所以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在有限的空间下创作。近几年出版的古琴曲集,也出现了一些错漏。像这种情况就需要校勘。那么遇到这种情况,陈长林老师教的方法就是首先把同名的曲子进行对照,比如说我今年打谱的《春江花月夜》里边有一些特殊的指法,有些省略的地方,我找到了所有的琴谱当中的《春江》拿来进行比照,然后反复的去弹这一句,有了充分的理由去修改。”韩杰先生觉得打谱应该深入地了解该曲的时代特点,该曲作者的个人生平、性格特征,以及相关曲谱的节奏等等,同时不要用西方音乐理论来进行打谱工作,古琴有自己的音乐理论,古琴谱中有自己的规律,但我们认识的不够,对古琴谱研究的不够。所以“打谱是一个艰苦契合的工作,要慢慢磨,不能急”。第二点体会就是“打谱必须认真,不能漏掉音,注意细节的标注。打谱者各有经验和秘诀,在我们学习的时候,陈长林老师教我们利用和声的方法,我觉得利用和声的方法在古琴打谱里边仍然可以好好的使用”。
二、古琴打谱的过程探讨
古琴学者章华英女士认为,古琴打谱的方法,就是由琴家对这些保留在古代琴谱中的琴曲,通过版本的选择与考证,乐曲的背景分析、指法、演奏方法的研究、谱字的认定,将音高、技法、音色、力度的变化、局部的节奏,都在实地弹奏中将其译解出来,然后再揣摩琴曲意境,经千百遍的弹奏,确定腔韵、句段结构,最后定拍并记谱。②本次打谱会上,琴家们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讨。
中国古琴学会副会长、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朱默涵老师说“打谱是琴家受原曲谱制约的审美再创造,是琴家表原作之乐意,创自身之心意的审美再创造,同时更进一步的将琴曲打谱提升到琴乐传承的角度来认识,是琴乐传承的重要内容之一。”她在总结自己的打谱经历后认为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基本点,“第一,就是同师学琴。琴乐曲谱是指法谱字的组合,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指法谱字的深入探究是至关重要的,在学琴过程中对各指法的学习应达到规范化系统化,比方说泛音的指法,右手的基本方法。第二,与师对弹。琴乐曲谱中的结构因素展现在其记录的形式之中,一些指法谱字也有表示速度的部分有了固定性,也有内含结构因素的指法,比如滚拂、锁历、吟猱等等。第三,传统曲目的积累。传统琴曲三千,表现内容极其丰富,所以无法一一弹奏,但曲目积累得越多,对各指法特征及其记录形式、表达情感的方式等感性的认识就越强,尤其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思维方式以及传统音乐的创作特征的了解和掌握。就像《阳关三叠》原本是唐代王维的七言诗,在乐曲的上半部分音基本是对应的,而到了下半部分就由于词的变化旋律也逐渐变得长短错落,如人说话般。第四,打谱作品的积累。前辈琴家既是演奏家也是打谱的大家,他们打谱的作品呈现出的是对传统音乐思维的延续及其个性音乐思维的显露,他们以按谱寻声表达琴谱的意境和韵味,是后世琴人打谱者认证琴谱和创作琴乐可借鉴的例证。就以《酒狂》为例,姚炳炎先生打出来的谱是八六拍;顾梅羹先生打出来的谱是四二拍;李祥霆先生打出来的谱是混合的八五拍,而龚一先生的是散板。我们通过先前的前辈们的打谱,会学到很多东西”。
浙江西湖琴社社长徐君耀先生认为,打谱其实就是一种音乐重构或者是还原成音响的过程。如何更好地还原本来的面貌,并且传承下去,最重要的是需要很好的教学方法。会上,他对学院派的特殊的教学方法阐述了他的看法,他说,在跟姚丙炎先生学习打谱的过程中,比如说在确定调时,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版本,然后他会研究乐曲本身的一些背景或者文化内涵,掌握一些本身的精神基调。打谱前,还要找出不同时期的版本,因为各版本指法的注解可能会有不同。在做好这些准备工作以后,让学生先分阶段,先分段落摸一下,好了以后先弹一下给他听,他会指出你的一些问题,比如在一些方面的处理或者在乐段乐句的分段方面或者气口在什么上面留,在这些过程当中他会慢慢的引导你去掌握些指法中的一些简单的规律。对于很多琴家都谈到一些曲子有雷同性,徐君耀先生认为,“曲子的雷同性可能是指法里面潜在一种规律和动向,还有可能是跟老师的传承和教学有着密切联系,使得打出来的曲子有相似之处 ”。
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理事韩杰先生说:“第一步呢,古琴打谱先要定调,我用的方法是,首先按照泛音的选择来定调,因为泛音,特别是打圆的时候很容易找到相对音高的相对关系,确定了相对关系可以确定这个样式;第二步骤,按照调式按弹,在按弹的时候标出简谱的音高,根据琴谱的提示反复的吟唱,把简谱反复的吟唱,在吟唱的时候,节奏吟唱出来了就反复的按弹,第二步我觉得要有架子;第三个步骤,就是在反复按弹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这个乐曲的主干音律,我觉得一个乐曲都应该有主干音,这个主干音在反复的出现来构成乐曲的旋律部分,而这一部分还会出现这一乐曲的基本机构,如果这首琴曲打下来没有给你留下任何印象,我觉得就是没有挖掘出这个琴曲中的精华,旋律要动听,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不管什么曲子只要是音乐就有美感,或者壮美,或者缠绵,或者悲哀,或者激越,即使是平淡也有它高雅之处。以前有人评论古琴有些不中听,我想这也有打谱者不注意其节奏,没有还原原谱的风貌,不中听的曲子古人也不可能喜欢,更不会流传下来;第四个步骤,就是在进一步按弹摸索中还要注意节奏,古琴有自己的曲式,那么从中国传统文化有起承转合,我觉得这个也可以谈谈古琴,因此我们在打谱中,在节奏最后的安排中要注意到整天结构的统一,正确的整合情感的内涵”。
三、古琴打谱的内涵:音乐/文化
中国古琴学会顾问、南通古琴研究会会长、古琴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永昌先生针对“现在音乐界对于古琴打谱,打出来的到底是音乐还是文化的争论”问题阐述了他的看法。他说,“从古到今,古琴音乐和中国文人音乐是亲密无间的。我觉得古琴打谱要多关注文化的内涵,音乐要有,文化也要有”,“音乐的东西必须关注文化,这是我的一点体会”。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古琴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赵家珍老师说:“打谱来说文化性和音乐性是必须储备的,而且是必须相融合,互不矛盾的。所以你要有音乐性,因为它毕竟是音乐,那么你又要有文化,毕竟它有这么多年的历史和人文的价值在这里边,所以两个是应该共同讨论的。因此,我觉得有文化不一定能弹好琴,但弹好琴一定要有文化”。
四、古琴打谱的建议
对于古琴打谱,韩杰先生提出了几条建议,“第一就是我想建议古琴协会开办一个古琴打谱的学习班、培训班,请一些老琴家专门谈谈打谱的经验;第二个建议就是我们可以搜集老琴家打谱的琴谱,比如说《松弦馆琴谱》等等,同时协会应该组织一帮老琴家出版打谱的专著,现在很难看到打谱的记录,也可以把大家打谱的经验全都搜集起来,这样来帮助年轻人尽快的投入打谱的工作;第三个建议,我觉得古琴打谱应该进行公开的比较和平整,拿来比较,看哪个更优。古琴打谱对于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不重视,也不能不严格”。
五、《〈松弦馆琴谱〉钩沉》出版的意义
2011年5月在常熟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古琴艺术节”活动中,举行了《〈松弦馆琴谱〉钩沉》(常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古琴学术委员会编,朱?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5月版)一书的首发式。本届(第四届)古琴艺术节上,又推出了《〈松弦馆琴谱〉》打谱CD合集暨后记》、《中国琴歌发展史》、《中国古琴名曲印谱》等三部作品的出版发行。其中《〈松弦馆琴谱〉打谱CD合集暨后记》(常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古琴学术委员会编,朱?主编,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天津北洋出版社出版4CD)是直接与《〈松弦馆琴谱〉钩沉》一书相配套的音响CD。因此,在这届打谱会上,很多专家学者都针对《钩沉》一书及其CD出版的意义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学者薛艺兵教授说,“松弦馆琴谱的打谱及CD出版,它的意义主要是在于对一个乐谱集结了一个琴人群体共同来研讨。”他认为,虽然打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些谱后人还是必须再打的,但是“在我们这个古琴传承期间的这个历史阶段,《〈松弦馆琴谱〉钩沉》的出版不仅还原了声音而且在出版CD的时候还同时出版了书,而且每个人写了一段打谱的后记,我觉得它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资料集,所以这个资料能保存下来实际上就是给后人一个交代,就是我们现阶段经过大家的努力得出的成果,这成果就是集体的智慧,集体传承的,一个又有声音又有故事的集子。”他认为,这次出版的意义和以往的打谱会都不一样,这次成果的形式也和过去各个零散的打谱形式都不一样,体现了一种集体作战的新式打谱方式,“所以我觉得这个意义非常重大”。同时他认为,这也体现了常熟在组织“松弦馆琴谱”打谱活动过程中“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对于集各家各派来给《松弦馆琴谱》打谱这一做法,以及它的作用,赵家珍老师认为,“这次的打谱是很有意思的,这样使我们本门派容纳了别的门派的一些元素,同时也把我们本门派的一些元素融入到别的门派的这样的工作当中去,所以我觉得这样是很有实际意义的。不仅是对本门派琴学理论进行了扩充和补充,也使得本门派的琴学理论扩展到了其他门派当中,使得无形中也就有了一个互动和交流,所以我觉得这样一个打谱的方式是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
六、结语
古琴 “打谱”的主要使命,是将久已失响的琴曲近乎原貌地展示出来,并将其曲谱转译成现代通行的乐谱,以供研究、教学、演奏、创作之用。这次打谱会,再一次将打谱的技术问题以及美学追求等予以了充分的讨论,许多专家均提出在古琴打谱中必须了解琴曲的曲情和背景,体会作者的个人思维和民族环境;并且,要强化打谱者的文化素养,通过研究指法谱字,力求在不加音不减音的情况下使原谱的原貌再现。这些充分说明尊重传统、继承并发扬传统业已成为打谱者的共识。本次打谱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后人继承古琴艺术又打开了一扇智慧之窗。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岭南天虹琴馆馆长区君虹先生说得好:“古琴是我们的祖宗留给炎黄子孙历史最悠久、艺术体系最完整的中国的文化遗产,所以联合国宣布了中国古琴艺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迄今已经有十个年头了。我们作为这个文化遗产继承的一份子,对它的整理、保护和发扬是责无旁贷的”。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3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严天池还活着――对虞山派创始人严天池在当下常熟的民族音乐学研究”,项目编号:201310333002Z。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170192.html下一篇:浅谈钢琴曲《二泉映月》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