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一、构成基础课程教学在艺术专业中的作用
构成基础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是基础课程,它是现代艺术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合称三大构成。构成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组织能力,挖掘内在的学理,推动学生设计意识提高,对学生在广告设计、居室空间设计和工业产品设计、家具设计等专业领域都有其特殊的分析和审美功能。学生通过学习构成的基本原理,充分掌握形与形、色与色、体与质的组合方法,通过点、线、面、体的构成元素,掌握形、色、体以及空间造型等各种艺术要素在构成上的变化规律,了解各种艺术要素构成的形式及其之间的内在组合关系;配合各个造形的关系要素,比如大小、位置、方向、明暗等之间的变化关系;认识形式美法则,如重复、渐变、发射、对比、特异等在构成造形过程中存在的应用关系。由于方法论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起着理论性的指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充分掌握形式美法则的构成规律,通过实证训练,充分发挥想象力,再现出新的构成形式。因此,基础造形的构成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构成基础课程运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构成造型的主要方式,即使用相关图形图像操作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3DMXS,以及熟练的绘图方法进行新的构成方式研究,提高学生对敏锐的造型感知和各类材料语言特有的表现性,同时掌握摄影技巧及关于光电的基本知识等,进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各种技术因素在组合过程中的审美取向,使技术与艺术在构成基础课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构成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
通过讲授现代构成艺术发展史,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几何抽象艺术流变的过程。在不断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西方各个流派的历史背景、艺术现象,了解各个流派之间不同的学术观念、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特色以及他们的重要代表作等,并且充分地了解各个流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通过学习和分析各个流派在不同时期的设计观念和设计风格的演变,进而研究出设计作品在构想过程中的指导方案,对于前人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能够有效地借鉴。
然而,由于目前在构成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之中,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课时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过多,从而使得构成设计的教学课时相比较少,正是因为构成史的教学课时缩短,导致了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来说都是介绍性地教学,有的还出现了将构成史的这部分内容直接省略。又如,在各项技术与技能教学过程中,因为条件不允许或受到一些限制,无法进行正规、系统的联系,使学生无法加强自身的动手能力。关于方法论的学习,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方法论存在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创造性。事实上,方法论在构成基础课程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学内容较为局限,使学生无法提高自身的各方面能力。
(二)学生缺乏审美认知能力
由于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一些教师教学往往在基本理论研究方面表现较为薄弱,因此,忽略了理论内容的教学,致使学生在审美认知方面出现了软肋,而审美能力的薄弱,又导致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往往缺乏基本理论的指导,出现比较重视制作和摹仿的现象,创新的思维理念表现就显得十分淡薄了。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存在教师将构成基础课程作为技法课进行教学的现象,教师只重视学生技巧的培训,扼杀了学生的审美天性。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对理论经验的认知,大多数情况下运用模式化教学和训练等,显得比较呆板,缺乏创新,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受到束缚。除此之外,在表现手段方面学生的审美认知不能与时俱进,表现在使用表达媒介上较为传统和陈旧,较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重于手绘,致使创作中很难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对艺术设计的推敲、构思和创新上面,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其实,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认知能力,应该让学生主动思考,用心理解,并不是对技巧的堆砌与重复,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无所适从,学习中表现出十分被动的局面。
(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阻碍
当前,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原理入手进而开展造型训练,因此,对造型本质分析方面侧重于理性的分析,很少对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分析,造成了学生的创造性受到阻碍。另一方面,在构成基础课程中,教师大多在传统的陈旧模式下进行教学,将形式法则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学生普遍出现了依赖性和模仿性,以致造成了作品过于单调的现象,使学生的创造性受到阻碍,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激发,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发展,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设计的进一步认识。而且在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构成基础课程的课时比较少,因此教师很难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设计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因此,构成基础课程教学应该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技能的提高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
(四)课程脱离了“为设计打基础”的宗旨
构成基础课程最终目的在于“为设计打基础”,就目前高职院校中对于构成基础课程的教育与设计环节出现脱节的现象,就其课程而言,分成三个学科进行分段授课,由于教学过程中缺乏平面构成与立体构成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学生无法了解学习构成基础课程的真正目的。同时构成基础仍然无法有效对接专业课程,对于专业设计而言,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设计能力,有针对性地将特定的主题进行创意制作,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学生更为关注创意过程,对构成所隐含在作品中的审美功能视而不见。
三、构成基础课程的设计分析
(一)优化教学内容
首先,需要加强对构成基础课程的整合。构成基础课程主要包含了平面、色彩和立体三个方面。在将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将利用维度作为线索,从而将整体设计理念融入到整体课程中,将二维与三维空间中视觉形象的组合形式凸显出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对形态的把握能力等,为后期的学习奠定基础。比如,我们在根据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划分过程中,可以将有关色彩和平面等造型问题设置在二维课程中,将有关立体的内容划分到三维课程中,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理论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构成史及其原理、方法等进行深入详细的讲解与分析。
课题研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阶段,并且对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一定的相应课题,再让学生讨论研究表现手法以及制作手段等。
课题的设计及制作。在这个阶段中,教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快速表达构思的能力,也就是通过这个阶段的培训,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构思快速地将其用草图形式表达出来。教师应该根据构成基础的每一种具体特征,给学生实际演示并讲解各种造型方法。
学生作品展示。在这个阶段中的主要内容是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使用多媒体等设备将自己创作的作品展示出来,供学生们欣赏。
作品评价。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创作的作品存在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等进行总结和反思。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于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比如photoshop软件的应用、计算机的应用等,不仅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采用专题式课题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将各种教学方式运用到课堂中去,开展专题式的课题设计,提高课堂效率。在课题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一些优秀作品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并将设计原理融入其中,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会一些设计技能,并运用在课题实践中。
首先,课题的布置。比如在二维设计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程设计分成三部分和八个课题。三部分,即形态的塑造与构成,色彩的构成与感知,行、色、质的游戏等。第一部分内容对应的课题有:工具及工具的轨迹、点、线、面、作品构图和图底等五个课题。第二部分对应的课题有:明度、色度以及艳度的对比练习和色彩调性练习等两个主要课题。第三部分对应的课题是将型、色以及质通过书面的形式叙述出来,教师再对课程全面总结。
其次,教师和学生对方案进行评估和优选。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经验的交流,进而评选出一个优秀的作品,再利用多媒体设备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可以在学生创作中选择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案,然后采用真实材料对其进行加工完善。学生将自己设计的成果展示出来,进行课程的全面总结。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方案评价中,通过自评和学生互评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便于在以后的课程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优化。
在采用专题式课题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而学生在教学中是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负责为学生提供方法,掌握教学内容及进度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学习,不仅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下一篇:关于艺术管理理论决策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