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一、我国当代艺术理论与艺术发展的脉络分析
通过分析艺术理论与艺术发展的变化趋势,我们不难发现,艺术理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阶段基本呼应,社会背景——艺术理论——艺术发展三者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通过分析经济、政治、文化以及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可以大致判断出未来艺术发展的趋势、形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内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社会的高潮,艺术发展也由“五四运动”以来的多样性转回到单一态势,逐渐形成了以革命内容为主体,以政治服务为目的,以宣传教化为主功能的多题材单形式发展趋势。
与革命文艺形式取得极大发展相呼应的是革命的文艺理论。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挥了重要作用。《讲话》对当时的社会、文艺进行了深人的阐述,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二是文艺要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三是文艺来源于生活,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四是文艺创作的典型化——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更带普遍性;五是必须批判地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六是文艺批评与思想斗争的相互结合。
《讲话》促使艺术形态第一次告别了自发的、自我选择的艺术模式,实现了艺术形式的整齐划一,这是艺术形态第一次听命于艺术理论的指导。建国后,随着“左”倾错误思想的泛滥,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讲话》的功利主义价值论思想被照搬到艺术建设中,强调艺术为政治服务,强调艺术批评中的“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忽略了艺术的独立性和审美本性,将“政治标准第一”绝对化为“政治标准唯一”,艺术完全成了“阶级斗争之工具”,直接导致艺术单一之“颂”式风格唯一化。艺术作品不过是公式化、概念化的宣传品,粗制滥造、虚饰矫情,千篇一面,此时的艺术完全沦为其政治口号的宣传品。政治的不稳定,阶级斗争的激化,宏观指导性的艺术理论没有因为历史与现实条件的转换而进行适时的更新,导致了艺术创作主体思想上的跟风,致使其建国初期艺术复苏转向“颂”式题材,形成了“颂”式艺术的单一体发展趋势。
那一时期的艺术,是在非常政治形势下与非常艺术理论作用下的畸形产物。艺术彻底抡为政治的宣传工具,是艺术理论上外部功能的一种畸形化的形态,是对艺术与政治、艺术与生活的相互关系的绝对化,艺术成为政治、阶级斗争的附庸和某个特定的中心任务的宣传工具,完全丧失了艺术自身的独立价值和独立品格。回顾其艺术在此阶段的曲线发展证实了查尔斯?拉罗所说“最重要的和最无可争辩的政治体制发挥于艺术之上的作用是否定的;它在于赋予它们或大或小的自由,允许或抑制它们的自然发展”。对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艺术理论——艺术发展相互奂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形成以下观点:
(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背景的特点决定艺术理论的特点。这种关系有时是一一对应的;有时这种关系是相对多元的,如建国初期’相对宽松的时代特点为艺术理论的百花齐放提供了较大空间。立、客观、冷静的,站在人民真正需要的立场上去推动艺术的发展,并促使政治和社会的进步,如《讲话》在极大地推动了革命艺术发展的同时,对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彻底胜利也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当艺术理论对政治缺少独立的立场,艺术理论,乃至艺术本身都只能成为错误政治的帮凶。
(二)艺术理论和政治相互作用。艺术理论要对政治负责,这种负责不是盲从,而是要理智、独立、客观、冷静的,站在人民真正需要的立场上去推动艺术的发展,并促使政治和社会的进步,如《讲话》在极大地推动了革命艺术发展的同时,对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彻底胜利也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当艺术理论对政治缺少独立的立场,艺术理论,乃至艺术本身都只能成为错误政治的帮凶。
(三)艺术往往是自发地适应政治、经济等时代特点,这种适应往往具有盲目性。只有通过正确的艺术理论的引导,才能使艺术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更带普遍性。
二、艺术格局新变的理论结构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了时代的主题,“不管黑猫还是白猫,只要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相对宽松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艺术界迫切需要正确艺术理论和文艺方针的引导。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祝词》指出,“在艺未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论”。同时提出“艺术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代替艺术为政治服务的新的口号,最后特别强调了“要重视艺术的特征和遵循艺术的发展规律”。
在《祝词》的指导下艺术创作主体重获新生,并逐渐形成了多样化发展的态势。打破了中国长期以造型性、描绘性艺术作品主导的大一统的局面,而更重要的是开创了我国当代艺术美学理论建设的新局面。
《祝词》对“左”倾政治化的艺术功能论是一腐僵化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百家争鸣的背后是理论内容的贫乏,艺术理论研究呈现内在的匮乏。
具体表现为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即封闭绝对的“单”和平列无序的“杂”。封闭绝对的“单”就是跟随西方当代文艺思潮中某家某派的观点,脱离我国艺术发展的实际情况而盲从。平列无序的“杂”,是指把形形色色的观点材料平列无序地摆在一起,而无明确集中的总体统摄与理论抽象的学术倾向,不能形成具有说服力的理论体系。
艺术理论与艺术不能协调一致,甚至作为理论指导的艺术理论远远落后于民众自发的艺术选择等现象。恰恰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文化的特点,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激进与保守等各种观点的碰撞,使中国人民,包括艺术和艺术理论在前进中彷徨、在摸索中前进。对于艺术理论来说,这是一个大发展的萌芽时期;是懵懂、无序但也充满激情的时期;是艺术理论脱离单一的政治功能,全面厘清思路的前夜。
三、走进"新世纪”艺术发展的新视野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人,艺术发展的多元化态势和程度进一步强化。高雅和通俗的界限正在打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大众艺术的主流持续。大众艺术具有与大众属性相一致的特点,以大众消费需求带来利润为轴心。在市场操作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其商品价值被最大程度地开发。迫使主流文化及代言者精英文化退出中心位置,同时强迫并诱使精英文化与之合流,而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二)精英艺术的融合趋向。随着大众文化的不断拓宽,精英艺术被迫分流。一部分退回到理论王国寻找自身立命的根基,呼吁重振人文精神。另外一部分积极投入到大众文化的世俗网络中,寻求和大众文化的主动融合。同时也试图探索一条精英和商业夹缝中的生存之道,通过大众在他们所创作的艺术形象之中领悟精英艺术的人文价值,以保持和修复他们存在的认同。(三)民族艺术的边缘痕迹。中国民族艺术文化的根基是农业社会和农耕文明。由于中国社会总体上已经从传统农耕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其存在的历史性成了不合理性,民族艺术在现代的社会里巳经失去了它固有的发展模式,外界艺术的侵人和本身内在体系的耗损巳使他们无法去修复原始的模样。
艺术作为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它的变化与发展蕴藏在社会的基本矛盾中。受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决定和制约。(一)现代艺术发展的政治环境。政治体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艺术,支持或反对它们的发展。这是导致艺术单一模式局限发展的重要因素。反之在现代民主政治建设主导的社会环境下,政治与艺术平等对话,互相促进、形成了艺术多元化、多样式繁荣发展的态势。(二)现代艺术发展的经济环境。物质文明的发展决定精神文明的革新程度,产生当代艺术多样化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从两个方面对这个现当代的艺术风貌发生着影响。一是它改变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使平民化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现实对艺术的首要要求。二是它丰富了艺术创作语言,为艺术的创新发展,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艺术发展空间的拓展化及其影响。
随着新的物质生活方式的快速成长,许多新的精神因素悄然出现,逐渐改变着传统权威话语的内涵和表象。“由意识形态权威来组织的社会正让位于一些由非意识形态因素来重组的社会,新的历史境遇恰恰是非意识形态性的,至少不是意识形态中心的”。(—)使现代艺术开始摆脱工具主义命运。艺术回归本体,艺术自治成为可能。(二)为多元化艺术格局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不同面目、不同性质的艺术方式都能获得存在、试验与发展的空间,彻底改变了在专制权力下的大一统的艺术状况。(三)在逐渐宽松的发展空间中,现代艺术家能够以更健康的心态对待传统艺术
四、艺术交流渠道的畅通及其影响
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这给当代艺术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一是它为当代艺术家全面及时地了解世界艺术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条件。二是为艺术外部生存运作机制的引进创造了条件。
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为文化艺术提供了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艺术作为主体有了更大的独立性和自我选择的空间。作为艺术理论一方面要顺应这种趋势。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艺术发展的指导。一是对大众主流艺术的发展要有放有紧,有张有弛,有客观引导,同时尊重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精英艺术是人类千百年来文化的结晶,对它的继承实际上是一个民族文化血脉的传承,要找到现代人乐于接受的可行方法;三是民族文化既要保持其独立的特殊性,又要汲取其他民族文化。
通过以上分析,反映出艺术发展的特点。一是现代艺术具有单一趋向多元的趋势;二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不同的艺术形态;三是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特定的艺术形态。沿着时代背景——艺术理论一艺术发展三者的内在逻辑,解读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能够增进我们对中国艺术自身的认识和理解。未来的“艺术”世界很可能会发生如下变化:
(一)艺术的创作主体将越来越非职业训练
(二)艺术的创作、表达的手段和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丰富,或许可以说,一切与视觉有关的事物皆有可能成为艺术的形式。
(三)艺术的传播途径多元化。
(四)艺术的收藏将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一方面人们会因传统手工创作作品的珍贵而出钱购买,另一方面更多的人和机构改变了收藏艺术的方式,转而采取赞助艺术创作的方式,使艺术得以被更为广大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五)艺术的批评由现有的专家批评分野为专家评述与众说纷纭的自由表达和交流的两维甚至多维的态势。
马欣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19186.html上一篇:当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魅力